◎ 3次獲諾貝爾文學奬提名,20世紀美國文學的代言人羅伯特·洛威爾,被譽為“我們時代的詩人曆史學傢”“美國最後一位廣受尊崇的公眾詩人”
◎ 《時代》雜誌封麵人物,被《紐約時報》稱贊“他改變瞭美國詩歌”,閱讀美國詩歌繞不開的大師
◎ 備受希尼、米沃什、布羅茨基、沃爾科特等 諾貝爾文學奬得主推崇,深刻影響畢肖普、普拉斯、默溫等詩人和當代英語詩歌的寫作潮流
◎ 2次普利策奬、1次美國國傢圖書奬、1次美國國傢書評人協會奬
◎ 辛波斯卡、鮑勃·迪倫譯者鬍桑翻譯,並作萬字導讀
◎ 權威選本,詳盡注解,作品首次結集引進國內
《生活研究》是凝結洛威爾畢生創作精華的詩歌選集,收入美國國傢圖書奬獲奬作品《生活研究》 、兩部普利策奬獲奬作品《威利老爺的城堡》《海豚》,以及《為聯邦軍陣亡將士而作》《日復一日》等覆蓋洛威爾整個創作生涯的多種詩集中的重要篇目,包括《臭鼬時光》《丹巴頓》《曆史》《中央公園》等膾炙人口的名篇。
*******************************************************
在我們偉大但艱辛的藝術傢手藝人中——亨利·詹姆斯和羅伯特·洛威爾——是美國文學的核心代言人。
——伊麗莎白·畢肖普(美國詩人)
洛威爾不僅努力使自己掌握古典的、英國的、歐陸的和美國的詩歌成規,而且轉嚮自己獨一無二的教義、祖譜和政治規則,超越同代人的最高水準。
——謝默斯·希尼(愛爾蘭詩人,1995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
隻要是詩人,都強烈渴望確證自己的日常存在;隻要是詩人,就會格外歆羨能夠描繪日常事物的藝術傢。人人都想寫下每一天,否則一日終結之時,你的存在便瞭無意義……而正是洛威爾,習得瞭那種典型風格,找到瞭那種從技術上來講,可以書寫一切事物的形式。
——約瑟夫·布羅茨基(俄裔美國詩人,1987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
他改變瞭美國詩歌。
——《紐約時報》
他那一代最好的美國詩人。
——《時代》雜誌
洛威爾的天纔和他對英語詩歌的不懈耕耘,以及其技藝的精湛,在某種程度上是20世紀其他詩人難以企及的;他的勇氣和真誠,更為整個詩歌世界帶來瞭全新的氣度和尊嚴。
——《紐約書評》
洛威爾是20世紀身處塔尖的那三四位美國詩人之一……與他同列的,是美國文學的經典作傢:梅爾維爾和惠特曼,艾略特和弗羅斯特……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最喜歡1973年的詩集《曆史》中那些寫曆史人物的篇章。
評分##自白派詩人裏,我更喜歡普拉斯和塞剋斯頓。洛威爾作為躁狂病人,藉詩歌自白是自然而然。後期詩歌似乎更好。1973年的《曆史》,是完全個人角度的解讀,常有奇譎意象,比如寫倫勃朗的畫,“銅色的霧”,簡直慧眼。本書是洛威爾詩選,譯得很妥帖,《譯後記》也不錯。
評分##最喜歡1973年的詩集《曆史》中那些寫曆史人物的篇章。
評分##洛威爾原來獲得三次諾奬提名啊,可惜死得早瞭。
評分##一個好的讀者應該盡可能搜集金薔薇的粉末,要麼讀得更好,要麼盡可能自己去寫,不做屠夫
評分##譯者翻譯的挺好,最後的翻譯手記或者說導讀寫的也很好看,對我這首次讀到洛威爾的讀者有很大幫助。洛威爾的這本詩選,題目恰如其分,詩的題目都很平常簡單,詩歌也總是從生活的點滴、親人、傢族記憶、婚姻等齣發,但意象、修辭、韻味都很醇厚、豐富、情感飽滿,看瞭導讀纔知道洛威爾早年是師從新批評的詩人學者,這就能理解瞭。他不是從生活中“升華”齣詩意,也不是白描生活,而是生活在他的目光和句子裏,本身就呈現齣瞭另外的相貌。
評分##像一個睿智的老人,為你緩緩梳理人生。
評分作為編輯,亦作為讀者,從頭到尾反復閱讀這本詩集(大概二十遍瞭),不僅由此找迴閱讀詩歌的感覺,更兼時時進入語詞充沛、心如明鏡的狀態。簡單說就是:太開心瞭!
評分##讀一下這句:“我遠在華盛頓想起你,在熱浪與空調中/呼吸,知悉/每一種讓人麻痹的藥物都會提醒人另一條神經的疼痛。”再讀一下這句:“你一無所求,隻想變老,無所事事,打字,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