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verilog验证 [SystemVerilog for Verification 2nd Edition]

systemverilog验证 [SystemVerilog for Verification 2nd Edi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克里斯·斯皮尔 著,张春等 译
图书标签:
  • SystemVerilog
  • 验证
  • 功能验证
  • FPGA
  • ASIC
  • UVM
  • 测试平台
  • 数字电路
  • 硬件验证
  • 验证方法学
  • 综合验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53064
版次:1
商品编码:1000569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ystemVerilog for Verification 2nd Edi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5
字数:5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具有一定Verilog编程基础的电路工程技术人员,高等院校电子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的学生
  本书可以作为学习System Verilog验证语言的初级阶段读物。书中描述了语言的工作原理并且包含了很多例子,这些例子演示了如何使用面向对象编程(OOP)的方法建立一个基本的、由覆盖率驱动并且受约束的随机分层测试平台。本书在创建测试平台方面有很多引导性的建议,能够帮你弄清楚为什么要使用类、随机化和功能覆盖率的概念。一旦你掌握了这门语言,就可以通过参考文献中所列举的方法学方面的书籍来学习关于建立测试平台的更多信息。

内容简介

《systemverilog验证》讲解了SystemVerilog语言的工作原理。介绍了类、随机化和功能覆盖率等测试手段和概念,并且在创建测试平台方而提供了很多引导性的建议。《systemverilog验证》借助大量的实例说明SystemVerilog的各种验证方法,以及如何根据实际的应用情况选择优的方法达到尽可能高的覆盖率。而且,重点演示了如何使用面向对象编程(OOP)的方法建立由覆盖率驱动并且受约束的基本的随机分层测试平台,此外,还论述了SystemVerilog与C语言的接口技术。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第1章 验证导论 1
1.1 验证流程 2
1.1.1 不同层次上的测试 2
1.1.2 验证计划 3
1.2 验证方法学 3
1.3 基本测试平台的功能 4
1.4 定向测试 4
1.5 方法学基础 5
1.6 受约束的随机激励 6
1.7 你的随机化对象是什么 7
1.7.1 设备和环境配置 7
1.7.2 输入数据 8
1.7.3 协议异常、错误和违例 8
1.7.4 时延和同步 9
1.7.5 并行的随机测试 9
1.8 功能覆盖率 9
1.8.1 从功能覆盖率到激励的反馈 10
1.9 测试平台的构件 11
1.10 分层的测试平台 11
1.10.1 不分层的测试平台 12
1.10.2 信号和命令层 13
1.10.3 功能层 14
1.10.4 场景层 14
1.10.5 测试的层次和功能覆盖率 15
1.11 建立一个分层的测试平台 16
1.11.1 创建一个简单的驱动器 16
1.12 仿真环境的阶段 16
1.13 最大限度的代码重用 17
1.14 测试平台的性能 17
1.15 结束语 18
第2章 数据类型 19
2.1 内建数据类型 19
2.1.1 逻辑(logic)类型 19
2.1.2 双状态数据类型 20
2.2 定宽数组 21
2.2.1 定宽数组的声明和初始化 21
2.2.2 常量数组 22
2.2.3 基本的数组操作——for和foreach 22
2.2.4 基本的数组操作——复制和比较 24
2.2.5 同时使用位下标和数组下标 25
2.2.6 合并数组 25
2.2.7 合并数组的例子 26
2.2.8 合并数组和非合并数组的选择 27
2.3 动态数组 27
2.4 队列 28
2.5 关联数组 30
2.6 链表 32
2.7 数组的方法 32
2.7.1 数组缩减方法 33
2.7.2 数组定位方法 34
2.7.3 数组的排序 36
2.7.4 使用数组定位方法建立记分板 36
2.8 选择存储类型 37
2.8.1 灵活性 37
2.8.2 存储器用量 37
2.8.3 速度 38
2.8.4 排序 38
2.8.5 选择最优的数据结构 39
2.9 使用typedef创建新的类型 39
2.10 创建用户自定义结构 40
2.10.1 使用struct创建新类型 41
2.10.2 对结构进行初始化 41
2.10.3 创建可容纳不同类型的联合 41
2.10.4 合并结构 42
2.10.5 在合并结构和非合并结构之间进行选择 42
2.11 类型转换 42
2.11.1 静态转换 43
2.11.2 动态转换 43
2.11.3 流操作符 43
2.12 枚举类型 45
2.12.1 定义枚举值 46
2.12.2 枚举类型的子程序 46
2.12.3 枚举类型的转换 47
2.13 常量 48
2.14 字符串 48
2.15 表达式的位宽 49
2.16 结束语 50
第3章 过程语句和子程序 51
3.1 过程语句 51
3.2 任务、函数以及void函数 52
3.3 任务和函数概述 53
3.3.1 在子程序中去掉begin end 53
3.4 子程序参数 53
3.4.1 C语言风格的子程序参数 53
3.4.2 参数的方向 54
3.4.3 高级的参数类型 54
3.4.4 参数的缺省值 56
3.4.5 采用名字进行参数传递 57
3.4.6 常见的代码错误 57
3.5 子程序的返回 58
3.5.1 返回(return)语句 58
3.5.2 从函数中返回一个数组 59
3.6 局部数据存储 60
3.6.1 自动存储 60
3.6.2 变量的初始化 60
3.7 时间值 61
3.7.1 时间单位和精度 61
3.7.2 时间参数 62
3.7.3 时间和变量 62
3.7.4 $time与$realtime的对比 63
3.8 结束语 63
第4章 连接设计和测试平台 65
4.1 将测试平台和设计分开 65
4.1.1 测试平台和DUT之间的通信 66
4.1.2 与端口的通信 66
4.2 接口 68
4.2.1 使用接口来简化连接 68
4.2.2 连接接口和端口 70
4.2.3 使用modport将接口中的信号分组 70
4.2.4 在总线设计中使用modport 71
4.2.5 创建接口监视模块 71
4.2.6 接口的优缺点 72
4.2.7 更多例子和信息 73
4.3 激励时序 73
4.3.1 使用时钟块控制同步信号的时序 73
4.3.2 接口中的logic和wire对比 74
4.3.3 Verilog的时序问题 75
4.3.4 测试平台—设计间的竞争状态 76
4.4.4 程序块(ProgramBlock)和时序区域(TimingRegion) 76
4.3.6 仿真的结束 78
4.3.7 指定设计和测试平台之间的延时 78
4.4 接口的驱动和采样 79
4.4.1 接口同步 79
4.4.2 接口信号采样 79
4.4.3 接口信号驱动 80
4.4.4 通过时钟块驱动接口信号 81
4.4.5 接口中的双向信号 82
4.4.6 为什么在程序(program)中不允许使用always块 83
4.4.7 时钟发生器 83
4.5 将这些模块都连接起来 84
4.5.1 端口列表中的接口必须连接 85
4.6 顶层作用域 85
4.7 程序——模块交互 87
4.8 SystemVerilog断言 88
4.8.1 立即断言(ImmediateAssertion) 88
4.8.2 定制断言行为 88
4.8.3 并发断言 89
4.8.4 断言的进一步探讨 90
4.9 四端口的ATM路由器 90
4.9.1 使用端口的ATM路由器 90
4.9.2 使用端口的ATM顶层网单 91
4.9.3 使用接口简化连接 94
4.9.4 ATM接口 94
4.9.5 使用接口的ATM路由器模型 95
4.9.6 使用接口的ATM顶层网单 95
4.9.7 使用接口的ATM测试平台 96
4.10 ref端口的方向 97
4.11 仿真的结束 97
4.12 LC3取指模块的定向测试(directedtest) 97
4.13 结论 102
第5章 面向对象编程基础 103
5.1 概述 103
5.2 考虑名词,而非动词 103
5.3 编写第一个类(Class) 104
5.4 在哪里定义类 105
5.5 OOP术语 105
5.6 创建新对象 106
5.6.1 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106
5.6.2 定制构造函数(Constructor) 106
5.6.3 将声明和创建分开 108
5.6.4 new()和new[]的区别 108
5.6.5 为对象创建一个句柄 108
5.7 对象的解除分配(deallocation) 109
5.8 使用对象 110
5.9 静态变量和全局变量 111
5.9.1 简单的静态变量 111
5.9.2 通过类名访问静态变量 112
5.9.3 静态变量的初始化 112
5.9.4 静态方法 112
5.10 类的方法 114
5.11 在类之外定义方法 115
5.12 作用域规则 116
5.12.1 this是什么 118
5.13 在一个类内使用另一个类 119
5.13.1 我的类该做成多大 120
5.13.2 编译顺序的问题 121
5.14 理解动态对象 121
5.14.1 将对象传递给方法 121
5.14.2 在任务中修改句柄 123
5.14.3 在程序中修改对象 123
5.14.4 句柄数组 124
5.15 对象的复制 125
5.15.1 使用new操作符复制一个对象 125
5.15.2 编写自己的简单复制函数 126
5.15.3 编写自己的深层复制函数 127
5.15.4 使用流操作符从数组到打包对象,或者从打包对象到数组 128
5.16 公有和私有 130
5.17 题外话 130
5.18 建立一个测试平台 131
5.19 结论 132
第6章 随机化 133
6.1 介绍 133
6.2 什么需要随机化 133
6.2.1 器件配置 134
6.2.2 环境配置 134
6.2.3 原始输入数据 135
6.2.4 封装后的输入数据 135
6.2.5 协议异常、错误(error)和违规(violation) 135
6.2.6 延时 135
6.3 SystemVerilog中的随机化 135
6.3.1 带有随机变量的简单类 136
6.3.2 检查随机化(randomize)的结果 137
6.3.3 约束求解 137
6.3.4 什么可以被随机化 137
6.4 约束 137
6.4.1 什么是约束 138
6.4.2 简单表达式 139
6.4.3 等效表达式 139
6.4.4 权重分布 140
6.4.5 集合(set)成员和inside运算符 141
6.4.6 在集合里使用数组 142
6.4.7 条件约束 145
6.4.8 双向约束 145
6.4.9 使用合适的数学运算来提高效率 146
6.5 解的概率 147
6.5.1 没有约束的类 147
6.5.2 关系操作 147
6.5.3 关系操作和双向约束 148
6.5.4 使用solve before约束引导概率分布 148
6.6 控制多个约束块 149
6.7 有效性约束 150
6.8 内嵌约束 151
6.9 pre_randomize和post_randomize函数 152
6.9.1 构造浴缸型分布 152
6.9.2 关于void函数 153
6.10 随机数函数 153
6.11 约束的技巧和技术 154
6.11.1 使用变量的约束 154
6.11.2 使用非随机值 155
6.11.3 用约束检查值的有效性 156
6.11.4 随机化个别变量 156
6.11.5 打开或关闭约束 156
6.11.6 在测试过程中使用内嵌约束 158
6.11.7 在测试过程中使用外部约束 158
6.11.8 扩展类 159
6.12 随机化的常见错误 159
6.12.1 小心使用有符号变量

精彩书摘

  第1章 验证导论
  “有些人相信,我们缺乏能够描述这个完美世界的编程语言……”
  ——《黑客帝国》,1999
  设想一下,你被委任去为别人建一幢房子。你该从哪里开始呢?是不是一开始就考虑如何选择门窗、涂料和地毯的颜色,或者浴室的用料?当然不是!首先你必须考虑房的主人将如何使用房子内部的空间,这样才能确定应该建造什么类型的房子。你应该考虑的问题是他们是喜欢烹饪并且需要一个高端的厨房,还是喜欢在家里边看电影边吃外卖比萨?他们是需要一间书房或者额外的卧室,还是受预算所限要求更简朴一些?
  在开始学习有关SystemVerilog语言的细节之前,你需要理解如何制订计划来验证你的设计,以及这个验证计划对测试平台结构的影响。如同所有房子都有厨房、卧室和浴室一样,所有测试平台也都需要共享一些用于产生激励和检验激励响应的结构。本章将就测试平台的构建和设计给出一些引导性的建议和编码风格方面的参考,以满足个性化的需要。这些技术使用了Bergeron等人2006年所著《SystemVerilog验证方法学》书中的一些概念,但不包括基本类。
  作为一个验证工程师,你能学到的最重要的原则是“程序漏洞利大于弊”。不要因为害羞而不敢去找下一个漏洞,每次找到漏洞都应该果断报警并记录下来。整个项目的验证团队假定设计中存在漏洞,所以在流片之前每发现一个漏洞就意味着最终到客户手里少一个漏洞。你应该尽可能细致深入地去检验设计,并提取出所有可能的漏洞,尽管这些漏洞可能很容易修复。不要让设计者拿走了所有的荣誉——没有你的耐心细致、花样翻新的验证,设计有可能无法正常工作!

前言/序言

  SystemVerilog语言的出现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目前市面上关于systemVerilog语言的中文书籍并不多见,而且大多都是介绍systemVerilog语言的设计特性。实际上,SystemVerilog语言除了具有设计特性外,还具有验证及其他诸多方面的特性。“验证”经常被认为是简单的仿真,这当然是一种误解,本书将告诉你其中缘由。
  本书主要介绍SystemVerllog语言的验证技术,尤其侧重阐述如何使用受约束的随机测试来达到令人满意的覆盖率。原著作者克里斯·斯皮尔(chrisSpear)是一名资深的数字电路工程师,在软件编程方面有很丰富的经验,书中的很多观点和例子就来自于作者平时工作的积累。本书没有深奥的理论,叙述上深入浅出。而且由于作者同时也精通c++、Verilog和Vera等编程语言,所以书中对于systemVerilog与这些语言之间的差别以及易混淆的地方交代得十分清楚,特别适合systemerilog的初学者阅读。
  本书的翻译过程颇为波折,前后总共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当我们在2008年初开始着手翻译工作时,使用的还是本书的第一版。但翻译工作进行到将近一半时。获悉本书的第二版即将发行,于是转为等待翻译第二版。第二版除了章节内容上有所增补以外,原有章节的很多字句也有所改动,只得重新翻译、校对。
  本书的翻译具体分工如下:第6、11章的翻译由张春负责;前言和第1、2、3、7、9章的翻译由麦宋平负责;第4、5、8、10、12章的翻译由赵益新负责;全书的审校和最终定稿由张春负责。
  衷心感谢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的王志华教授,他在本书翻译之初就提出了很多具有指导性的意见,并且为翻译工作提供了很多支持。
  衷心感谢科学出版社的支持,正是出版社各位编辑的鼓励和督促,以及他们勤勤恳恳的工作,才使得本书的中译本得以如期与读者见面。
  由于本书的翻译稿出现第一版和第二版交叉,新词汇又比较多。圃于译者的经验和水平,虽然经过多次仔细的斟酌和校对。仍难免存在不准确和纰漏的地方,请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硬件验证之道:从原理到实践的SystemVerilog精要》 在日新月异的电子设计领域,硬件的复杂性呈指数级增长,对验证的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一款功能完善、性能卓越的芯片,其背后离不开一丝不苟、严谨高效的验证过程。本书旨在为广大硬件工程师、验证工程师以及对芯片验证充满兴趣的学习者,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SystemVerilog验证方法论。我们不仅会深入探讨SystemVerilog语言的核心特性,更会聚焦于如何利用这些特性构建出高效、可维护且易于扩展的验证环境,从而显著提升验证的效率和质量。 第一部分:夯实基础——理解验证的本质与SystemVerilog的基石 在踏入SystemVerilog的殿堂之前,理解硬件验证的本质至关重要。本部分将首先剖析现代SoC(System-on-Chip)设计中验证所面临的挑战,包括规模庞大、接口众多、时序复杂以及功耗管理等难题。我们将探讨不同的验证策略,如仿真、形式验证、静态时序分析等,并阐述为何基于SystemVerilog的动态仿真仍然是当前验证的主流方法。 随后,我们将深入SystemVerilog语言的基石——数据类型和结构。我们将详细介绍SystemVerilog引入的强大数据类型,如`logic`、`bit`、`byte`、`int`、`longint`等,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更精确地描述硬件信号和状态。此外,我们还会探讨用户自定义类型,包括`typedef`、`struct`、`union`、`enum`等,以及它们在构建清晰、结构化验证模型中的作用。理解并熟练运用这些数据类型,是编写高效验证代码的第一步。 第二部分:构建强大的验证组件——面向对象的威力 SystemVerilog之所以成为现代硬件验证的事实标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对面向对象编程(OOP)范式的支持。本部分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我们将系统性地讲解OOP在验证领域的应用。 类(Class)与对象(Object): 我们将深入理解类的概念,如何定义类的属性(成员变量)和方法(成员函数),以及如何创建类的实例(对象)。通过大量的实例,您将学会如何将验证中的各种组件,如事物模型(transaction)、序列(sequence)、驱动(driver)、监视器(monitor)、检查器(checker)等,抽象成类,从而实现代码的复用和模块化。 继承(Inheritance): 学习如何利用继承机制,构建不同层次的验证组件。例如,可以定义一个通用的事物模型基类,然后派生出各种具体的事务类型,如AXI事务、APB事务等。这极大地简化了代码的维护和扩展。 多态(Polymorphism): 探索多态性如何使验证环境更加灵活。通过虚方法(virtual methods)和动态绑定,我们可以编写通用的测试用例,而无需关心具体的事务类型或驱动器实现。 封装(Encapsulation): 理解封装的好处,如何通过访问控制符(`local`、`protected`、`public`)来保护类的内部状态,并提供清晰的接口供外部访问。这有助于构建健壮、易于调试的验证环境。 约束(Constraints): 约束随机化是SystemVerilog验证中最具革命性的特性之一。本部分将详细介绍约束块(`constraint`)的使用,包括各种约束表达式、权重(`dist`)、软约束(`soft`)、硬约束(`hard`)以及约束对象。您将学会如何定义随机化的范围和分布,从而生成各种场景的激励,有效地发现隐藏的Bug。我们将演示如何利用约束来生成具有挑战性的测试向量,覆盖各种边界条件和异常情况。 第三部分:搭建高效的验证平台——UVM(Universal Verification Methodology)的实践 仅仅掌握SystemVerilog语言本身是不够的,构建一个标准、可重用且高效的验证平台是验证成功的关键。本部分将重点介绍行业标准的UVM(Universal Verification Methodology)。 UVM的架构与组件: 我们将详细讲解UVM的核心组件,包括`uvm_component`、`uvm_object`、`uvm_transaction`、`uvm_sequence`、`uvm_driver`、`uvm_monitor`、`uvm_scoreboard`、`uvm_agent`、`uvm_environment`以及`uvm_test`。您将理解各个组件的职责和它们之间的交互关系。 功能覆盖率(Functional Coverage): 验证的最终目标是确保设计的功能已经得到充分验证。本部分将深入讲解如何利用SystemVerilog的覆盖率点(`covergroup`、`coverpoint`、`cross`)来定义和收集功能覆盖率。您将学会如何规划覆盖率,以衡量验证的完备性,并指导后续的验证工作。 断言(Assertions): 断言是SystemVerilog中用于在运行时检查设计行为的强大工具。我们将介绍SystemVerilog的内置断言(SVA - SystemVerilog Assertions)以及如何编写清晰、简洁的断言来捕获时序错误、协议违规以及不期望的状态。我们将演示如何在UVM环境中集成断言,以实现更早、更有效的Bug检测。 配置与参数化: UVM提供强大的配置机制,允许您在运行时灵活地配置验证环境的各个部分。我们将讲解如何使用`uvm_config_db`来传递配置信息,如何利用参数化(`parameter`)来定制组件的行为,从而提高验证环境的重用性和灵活性。 序列(Sequences)与序列项(Sequence Items): 学习如何设计和实现复杂的激励序列,通过`uvm_sequence`来驱动验证。我们将探讨如何编写可重用的序列库,以及如何利用序列的继承和组合来生成更丰富的测试场景。 第四部分:深入验证技术——高级主题与最佳实践 在掌握了UVM的基本框架之后,本部分将带领您深入探索更高级的验证技术和最佳实践,以应对更复杂的验证挑战。 激励生成(Stimulus Generation): 除了基础的约束随机化,我们还将探讨更高级的激励生成技术,例如基于覆盖率驱动的激励生成(CDG - Coverage-Driven Generation)、场景驱动的激励生成(SDG - Scenario-Driven Generation)以及模型检查(Model Checking)与仿真相结合的方法。 场景建模(Scenario Modeling): 学习如何构建精确的场景模型,以反映真实世界的应用场景或潜在的异常工况。我们将介绍不同的场景建模方法,以及如何将这些模型集成到UVM环境中。 接口(Interfaces)与协议验证: 现代SoC设计中充满了各种接口和通信协议。本部分将详细讲解如何使用SystemVerilog的接口(`interface`)来封装通信协议,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构建高效的协议验证器。我们将以常见的总线协议(如AXI、AHB、APB)为例,演示如何设计相应的激励和检查。 性能验证与功耗验证: 随着芯片性能和功耗要求的日益提高,对这些方面的验证也变得至关重要。本部分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性能验证和功耗验证的策略和技术,以及如何在SystemVerilog和UVM环境中实现这些验证。 代码规范与调试技巧: 编写高质量的验证代码是提高验证效率的关键。我们将分享一些SystemVerilog和UVM的编码规范,以及一些实用的调试技巧,帮助您更快地定位和解决问题。 与RTL交互: 学习如何有效地将SystemVerilog验证环境与RTL设计代码进行集成,并进行联调。我们将探讨如何编写顶层模块,如何处理时钟和复位信号,以及如何使用仿真器提供的调试工具。 第五部分:案例研究与进阶应用 理论学习最终需要通过实践来巩固。本部分将通过精心设计的案例研究,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我们将选择一些典型的IP核(如UART、SPI、I2C等)或简单的SoC模块,从零开始构建完整的SystemVerilog验证环境。通过这些案例,您将亲身体验从需求分析、验证计划、验证环境搭建、激励生成、覆盖率收集到问题分析的全过程。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一些进阶的应用方向,如: 形式验证(Formal Verification)的辅助应用: 了解形式验证在发现特定类型的Bug(如死锁、异步FIFO溢出等)上的优势,以及如何将其与SystemVerilog仿真验证进行互补。 混合信号验证(Mixed-Signal Verification): 简要介绍在验证包含模拟和数字部分的芯片时,SystemVerilog在数字验证部分可以扮演的角色,以及与模拟验证工具的结合。 低功耗验证(Low-Power Verification): 深入探讨针对低功耗设计的验证方法,包括功耗模式切换、时钟门控、电源门控等场景的验证。 结语 本书的目标是提供一个坚实的SystemVerilog验证知识体系,并培养读者独立构建和管理复杂验证环境的能力。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和大量的实践,您将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硬件验证的挑战,为设计出高性能、高可靠性的芯片贡献力量。我们相信,本书将成为您在硬件验证领域不断进取的宝贵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我只能说,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迷茫的验证世界里,一步步地引导你。我之前在实际项目中接触过 SystemVerilog,但总感觉自己停留在表面,很多高级的验证技巧和方法论知之甚少。这本书简直就是及时雨。它没有上来就给你灌输复杂的概念,而是从基础讲起,循序渐进地引入了诸如约束随机、覆盖率驱动验证、断言等核心理念。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这些概念时,结合了大量的实例代码,这些代码不仅简洁易懂,而且经过了精心设计,能够充分展示所讲内容的精髓。读完每一章,我都能感觉到自己对 SystemVerilog 验证的理解又深了一个层次。最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明白,验证不仅仅是写写测试用例,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严谨的思维和精巧的设计。它让我看到了验证的艺术性,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动力。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市面上关于 SystemVerilog 的书籍不少,但真正能做到既深入又易懂的却不多。然而,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非常注重验证的实际应用,从实际的验证场景出发,讲解 SystemVerilog 的各项特性,而不是孤立地罗列语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覆盖率驱动验证”的部分,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设定有效的覆盖率点,如何通过覆盖率来评估验证的完备性,以及如何根据覆盖率反馈来改进测试用例。这一点在实际工作中至关重要,但很多时候却被忽视。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此外,书中对面向对象验证(OVM/UVM)的介绍也相当到位,虽然它不是一本专门讲 UVM 的书,但它提供的基础知识为理解和学习 UVM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本“验证的指南针”,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规划我的验证学习路径。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内容,绝对是那些想要在 FPGA 或 ASIC 验证领域深耕的技术人员的宝藏。它并非止步于基础语法的介绍,而是将 SystemVerilog 的强大功能与实际的验证流程巧妙地结合起来。书中对“覆盖率”的阐述,让我对如何衡量验证的有效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简单的一个数字,而是指导我们如何更全面、更深入地去发现设计中的潜在问题。此外,书中在设计可复用验证组件(VCM)方面的讲解,也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它让我理解了如何通过良好的架构设计,来提升验证环境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这对于大型项目的验证来说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验证思路和一套实用的方法论,让我在今后的验证工作中受益匪浅,我感觉自己已经能够更自信地迎接各种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验证的心法秘籍”。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怎么做”,而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很多时候,我们在写代码时,往往只关注功能的实现,而忽略了背后更深层次的验证哲学。这本书则不然,它深入剖析了验证的本质,从设计的可测试性出发,阐述了如何设计出高效、可维护、可扩展的验证环境。它强调了“思考”在验证过程中的重要性,鼓励读者在写代码之前,先进行周密的思考和规划。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接口”(interface)和“类”(class)时,所传达的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这对于构建复杂的验证组件至关重要。它让我意识到,好的验证代码,不仅要能工作,更要优雅、易于理解和复用。这本书让我从一个“代码搬运工”蜕变成一个有思考的“验证工程师”。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及时雨,让我避免了在验证的汪洋大海中迷失方向。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 SystemVerilog 的了解仅限于一些基本的语法,对于如何进行有效的验证完全没有概念。这本书从零开始,一步步地引领我进入了 SystemVerilog 验证的世界。它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学习过程是如此的顺畅。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约束随机”的讲解,作者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其核心思想。而且,书中提供的那些示例代码,都非常贴近实际应用,我可以直接拿来参考和学习。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对验证一无所知的小白,而是能够开始构建自己的验证环境,并且有信心去应对更复杂的验证任务。

评分

经典的验证书籍

评分

不错的书,自学来用

评分

微折,,,

评分

很喜欢在京东上购物,轻松快捷,而且货好

评分

这个发票都没有吗? 我这个是备注了开发票的 咋就没了呢

评分

书质感挺好的,正版,翻译的也还可以。

评分

评分

书很不错,还是纸质的书看起来比较舒服,好评!

评分

挺经典的书,现在还没有,看着没啥问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