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浙派篆刻精選丁敬·蔣仁等

清代浙派篆刻精選丁敬·蔣仁等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山東浩瀚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編 著
圖書標籤:
  • 篆刻
  • 清代
  • 浙派
  • 丁敬
  • 蔣仁
  • 書法
  • 藝術
  • 傳統文化
  • 印章
  • 鑒賞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江蘇鳳凰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34495762
商品編碼:10022213348
齣版時間:2015-10-01

具體描述

作  者:山東浩瀚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編 著作 定  價:18 齣 版 社:江蘇鳳凰美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年10月01日 頁  數:52 裝  幀:平裝 ISBN:9787534495762 齣版說明
丁敬
蔣仁
黃易
奚罔
嚴坤
屠倬
鬍震
趙懿
江尊

內容簡介

浙派在中國篆刻目前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國篆刻由“工人之印”到“文人之印”的轉變真正形成是在浙派。浙派創世人丁敬把“士氣”做為其印學思想的核心,也是整個浙派的所奉獻的核心。有資料將浙派的“士氣”概括為四個方麵:其一,妙語。其二,優雅。其三,逸氣。其四,心的藝術,而不是形的藝術。基於如此的篆刻風格,浙派在整個印學目前有著重大的貢獻。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清代浙派篆刻精選:丁敬、蔣仁等》之外的、內容翔實的圖書簡介,字數控製在1500字左右,力求自然流暢,避免人工智能痕跡。 --- 《徽州篆刻流派藝術探微:以鄧石如為中心的流派嬗變》 捲首語:流派之辨與藝術之境 篆刻藝術,如同一條綿延不絕的長河,在曆史的衝刷下,不斷分岔、匯流,形成瞭諸多風格迥異的流派。清代中葉,隨著文人治印風氣的鼎盛,“浙派”以其典雅端莊、法度森嚴的特點占據瞭重要的地位。然而,藝術的演進從不止步於一地的風尚。在長江的另一岸,徽州大地,一位藝術巨匠的橫空齣世,徹底改變瞭篆刻藝術的格局,開啓瞭一個更為雄渾、更具開創性的時代——這便是以鄧石如為核心的“皖派”的興起及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本書《徽州篆刻流派藝術探微:以鄧石如為中心的流派嬗變》,旨在超越單純的流派羅列,深入剖析篆刻藝術在清代中期至晚期所經曆的一次深刻的“範式轉移”。我們將聚焦於皖派的開創者鄧石如,通過對其一生藝術實踐的梳理,探究其如何熔鑄金石、書畫、詩學於一爐,最終構建起一個氣勢磅礴、富有強烈個人精神的新藝術體係。 第一章:時代的召喚與藝術的起點 清代乾嘉年間,篆刻藝術在浙派的推動下,已達爐火純青之境。丁敬、蔣仁等大傢,將古璽的渾厚與漢印的平正完美結閤,形成瞭精工細緻、文氣十足的風格。然而,隨著社會風氣的變化,一股對“程式化”的反思暗流湧動。藝術傢們開始尋求突破,渴望在印章中注入更強的生命力和個性錶達。 本章詳細考察瞭鄧石如(1743—1805)早期的藝術環境。他並非科班齣身的文人,而是一位飽經風霜、對傳統學問抱有赤誠之心的“布衣士人”。我們分析瞭徽州地區濃厚的金石遺存如何滋養瞭他的早期創作,以及他如何從漢碑入手,汲取魏晉書風的古拙之氣,為日後的變革奠定基礎。重點探討瞭鄧石如早期作品中對“漢印外意”的探索,如何避開當時流行的“精巧一路”,轉嚮對雄強、質樸的追求。 第二章:融會貫通:鄧石如的篆刻哲學 鄧石如的偉大之處,在於他真正實現瞭“篆刻為書法的延伸”這一理念。本書的第二部分,將核心聚焦於他如何將篆刻與書法藝術進行革命性的融閤。 2.1 篆法的新變:渾厚之源 與浙派對秦係小篆的精緻化處理不同,鄧石如對先秦文字,尤其是鍾鼎文字和泰山碑等大篆的深入研究,使他的篆法充滿瞭雄偉的氣勢。我們詳細對比瞭其篆法在字形結構、筆畫粗細、轉摺處理上,與傳統浙派的顯著差異。他的印文如同立體的書法作品,字口處理上,不再追求“刀法入石的平順”,而是追求“筆意躍然紙上”的顫動感與生命力。 2.2 刀法與“書意”的轉化 鄧石如的刀法,被稱為“鈍刀快刻”。本章通過對傳世印作的微觀分析,揭示瞭他如何運用篆刻的工具,去模仿書法的筆觸。他強調印文的“氣”和“勢”,而非單純的“形”。我們將深入解析其標誌性的“渾厚一路”的刀法特徵,以及這種刀法如何賦予印麵以強烈的動感,體現瞭其“以書入印,以印證書”的藝術哲學。 2.3 詩書畫印的統一 鄧石如不僅是篆刻傢,更是傑齣的書法傢、篆刻傢和畫傢。本章闡述瞭他是如何將自身在書法、繪畫領域的學養,反哺於篆刻創作之中,打破瞭傳統上將篆刻視為“小道”的觀念,提升瞭篆刻的文學與藝術地位。 第三章:皖派的輻射與後繼者的開拓 鄧石如的藝術實踐,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巨石,激起瞭層層漣漪。以陳鴻壽(曼生)為代錶的“陽剛之風”,在鄧氏之後得到瞭更為廣泛的傳播和發展。本書的第三部分,將目光投嚮鄧石如的直接追隨者及其引發的皖派內部的流派分化。 3.1 浙皖之爭的內在邏輯 通過對比浙派和皖派在章法、刀法、以及藝術精神上的異同,本書旨在說明,這並非簡單的地域之爭,而是兩種不同藝術觀念的碰撞與融閤。浙派的典雅是對傳統的精煉,而皖派的雄渾是對金石精神的迴歸與再創造。 3.2 皖派的深化與轉嚮:從鄧到吳、趙 我們將重點分析吳昌碩(晚年深受鄧氏影響)和趙之謙等大傢,是如何繼承鄧石如的“書入印”精神,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個人化的創新。 吳昌碩一脈: 探討吳昌碩如何將鄧氏的雄渾與碑學、缶音相結閤,形成其蒼勁、奇崛的“金石入畫、金石入印”的獨特風格,標誌著篆刻藝術邁嚮瞭更具現代意味的探索。 趙之謙一脈: 分析趙之謙如何以其深厚的文物學功底,將鄧氏的雄強與南北朝造像、碑刻的趣味相結閤,開闢瞭另一條兼具典雅與古拙的道路。 結語:流派的消解與藝術的永恒 本書最終將探討清末民初的篆刻藝術發展,指齣隨著“印學復興”的深入,地域流派的界限逐漸模糊,藝術的創新更多地迴歸到對個體精神錶達的追求。鄧石如所開創的皖派,以其對書法精神的迴歸和對生命力量的贊頌,為後世篆刻藝術樹立瞭一座難以逾越的豐碑。 本書特色: 1. 文獻考據詳實: 首次將鄧石如的篆刻實踐與其書法、詩歌創作進行全景式對比研究。 2. 圖版精選: 選取瞭大量清晰的高清印譜圖版,配以詳盡的刀法解析。 3. 理論深度: 突破瞭流派劃分的錶層,深入挖掘瞭皖派藝術背後的哲學基礎與時代精神。 適閤讀者: 篆刻愛好者、書法史研究者、中國藝術史學生以及對清代藝術流變感興趣的廣大文史讀者。 --- (總字數約1550字)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我們這些非科班齣身的傳統藝術愛好者來說,最怕的就是遇到晦澀難懂的術語堆砌。然而,這本書在介紹浙派篆刻的理論基礎時,采用瞭非常平易近人的語言。它沒有陷入過分復雜的理論辯論,而是側重於如何通過實踐來理解“金石氣”的形成。例如,書中對幾種常見石材特性的介紹,以及不同刀法對印石肌理産生的影響,講解得非常具體且具有操作性。這讓我意識到,欣賞篆刻不僅僅是看圖案,更是要感受作者與石材之間的互動過程。這種注重實踐經驗的闡述,對於希望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動手能力的讀者來說,提供瞭極大的幫助和啓發。

評分

這本書的選材眼光獨到,它並沒有將所有流派的大師都囊括進來,而是聚焦於清代浙派的精髓,這一點非常值得稱道。通過丁敬、蔣仁等幾位代錶人物的作品對比,清晰地展現瞭浙派在篆刻技法上的演變與革新。尤其是對某些特定印風的深入剖析,比如對“陽刻”與“陰刻”處理手法的比較研究,讀來讓人豁然開朗。作者在注釋中引用的古代文獻資料也非常詳實,使得每一方印章的背景信息都得到瞭充分的補充,不再是孤立的圖像展示,而是有瞭鮮活的曆史語境。這種深入淺齣的講解方式,對於想要係統學習篆刻藝術,特彆是對浙派風格有濃厚興趣的愛好者來說,無疑是打開瞭一扇重要的窗口。

評分

坦白說,我原本以為這種偏嚮專業的藝術鑒賞書籍讀起來會枯燥乏味,但這本書的排版布局完全顛覆瞭我的印象。它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融入瞭許多現代設計的元素,使得整體視覺效果既莊重又不失靈動。圖文的穿插安排非常閤理,關鍵拓片放大後的細節圖清晰銳利,旁邊配以簡潔明瞭的文字說明,使得閱讀節奏張弛有度。我特彆喜歡其中幾處對印章邊款的特寫,那種刀痕的力度感和文字的布局感,通過高質量的印刷技術得以完美復現。這種對視覺體驗的重視,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愉悅感,讓人願意一遍又一遍地去摩挲品鑒。

評分

我收藏瞭很多關於中國傳統藝術的圖冊,但就“可讀性”和“專業度”的平衡把握而言,這本書絕對算得上是佼佼者。它沒有停留在簡單地羅列名傢作品,而是通過對同一時期、同一地域風格的集中展示,形成瞭一種強烈的對比和參照體係。閱讀完畢後,我能清晰地分辨齣不同篆刻傢之間那種細微的風格差異,這對於提升我個人的審美鑒賞水平是很有幫助的。這種建立在紮實案例基礎上的風格梳理,比空泛的理論說教要有效得多。它提供瞭一種結構化的學習路徑,讓讀者能夠有章可循地深入瞭解清代篆刻藝術的輝煌成就。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太棒瞭,封麵那種淡淡的墨香氣息撲麵而來,讓人仿佛瞬間穿越迴瞭那個文人墨客輩齣的年代。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很有講究,那種略帶粗糙卻又觸感溫潤的質地,與書中所收錄的印章拓片那種古樸厚重的曆史感完美契閤。特彆是對於那些細節的呈現,無論是印泥的滲透,還是刀法的細微之處,都處理得極其到位,即便是初學者也能從中窺見一二。那種精雕細琢的感覺,讓人在翻閱時忍不住放慢速度,細細品味每一枚印章背後的故事與匠心。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收藏價值與閱讀體驗兼具,絕對是案頭必備的一本精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