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菜根谭》中充满了思辨,充满了经邦治国的谋略,充满了富于通变的处世哲学,充满了诗情画意。
内容简介
善用环境者生机,不善用者杀机。寂寞刺痛心灵的同时,也掘出了生命的泉水。“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谛;味淡声希处,识心体之本然”。一个被历史忘记的普通人,用他平淡的人生去感悟生活真谛,生成了这部为历史所不能忘却的奇书。
《菜根谭》中充满了思辨,充满了经邦治国的谋略,充满了富于通变的处世哲学,充满了诗情画意。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序
清乾隆五十九年,遂初堂主人游古刹时,在残卷弃书中拾到一本明代洪应明著的《菜根谭》。通读之后,他深感此书关于性命之学,令人警醒,于是,校正付印,公之于世。
“谭者,谈也。性定菜根香。”花的香用鼻可以品味,叶的香用口可以品味,根的香却需要一颗有智慧的心灵。
洪应明,字自诚,生活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这是一个缺乏明君贤相,不断产生忠良奇冤故事的年代。嘉靖皇帝“威柄自操,重典以绳臣下”,常常大规模庭杖重臣。万历皇帝惰于朝政,经年不朝,善恶俱无迁谪。他们宠信的又大都非人。嘉靖末
精彩书摘
六十六
人知名位为乐,不知无名无位之乐为最真;人知饥寒为忧,不知不饥不寒之忧为更甚。
译文
人们知道有名声地位是件乐事,却不知道没有名声地位才是真正的快乐。人们知道饥饿寒冷是令人忧愁的,却不知不饿不冷时的忧愁更深。
评点
饿出来的病好治,撑出来的病难治。当人们的基本生活无法保障时,人们每天都像一个陀螺,旋转起来没有时间多想。艰难的环境对人的品格是一种砥砺,对人的才能是一次磨练。富贵人家衣食无忧,但每天干什么却成了大问题,许多人犯愁用什么方式杀死时间。当一个人问自己:“我是否忧郁”时,他的结论十之八九是肯定的,最好的办法是不问。但他们不能,因为他们实在太有时间了。饿出来的病,吃一顿就治好了。闲出来的病却与你纠缠不清。富贵出淫者,贫寒出英杰,大都如此。
六十七
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报。
做了坏事怕别人知道,罪恶中还有通往善的路径;做了好事急着让人知道,好事里已埋下了恶的报应。
做了坏事并不可怕,怕的是没有羞耻之心。羞耻之心是恶人心中深埋的一粒善的种子,只要温度适宜,有人精心护持,它终会挤开恶的泥土,长出一片阴凉。于恶人心中多寻善的踪迹,世上就会少许多恶人。相反炫耀之心是恶的起点,一个原本善良的人,如果不消除求名之心,一样会干出许多坏事。
六十八
天之机缄不测,抑而伸,伸而抑,皆是播弄英雄、颠倒豪杰处。君子只是逆来顺受,居安思危,天亦无所用其技俩矣。
译文
命运的奥妙难以预测,有时先抑制你再使你发挥大志,有时是先使你实现抱负再使你受到压制,这都是对英雄豪杰的捉弄。君子只要逆来顺受,居安思危,天的伎俩也无处可用。
评点
大丈夫能屈能伸,生活需要韧性。有的人能屈不能伸,即使把他推上众首的位置,他也只能让别人拿主意,自己毫无见识,他是懦弱无能的人。无法改变自己的角色。有些人能伸不能屈,功高盖世,受到世人尊敬,就喜气洋洋,一遇到挫折,就愁眉苦脸。这种人太执迷、顽固,性情脆而不坚。真正的英雄入则兼济天下,出则独善其身。
六十九
躁性者火炽,遇物则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杀。凝滞固执 者,如死水腐木,生机已绝。俱难建功业而延福祉。
译文
性情暴躁的人像炽热的烈火,遇到东西就烧毁。性情苛薄的人像寒冷的冰,遇到东西就冻死。顽固的人像不流动的水、腐烂的木头,已经没有生机。这几种人都难以建功立业,造福于人。
评点
人贵有所专,忌有所偏。儒家主张和,道家倡导五行相生相克。都是时偏的否定。世界构成本身就是一种阴阳调和,人的性情行为应该顺乎自然的规律。每种性格都有优点,也有缺点,只有吸收相反性格的长处,人才会全面。
七十
福不可徼,养喜神以为召福之本而已;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而已。
译文
福不是求来的,培养愉快的心情就是召来幸福的根本。祸不是躲开的,除去害人之念就是远离祸害的方法。
评点
微笑是一封打开的介绍信,它使你受到人们的欢迎。微笑也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它代表你认为自己能征服一切,是一种精神优越的表现。人常说笑面预示着命运吉祥.这也不完全是迷信。苦相的人则相反,他们注重自己的感受,不在乎别人,凡事总喜欢往悲观处想,性格抑郁。他们的苦相也预示了他们的人生不会顺利。性格即命运,性格开朗喜庆的人,会给自己召来好事。
征:微:强求。
七十一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毋躁,宁拙毋巧。
译文
说十句话有九句是正确的,未必有人称赞,有一句话没说对,就会责难云集。筹划了十件事,有九件成功了,不一定有人把功劳归给你。有一件事没有谋划成功,别人就会纷纷批评。所以,君子宁可沉默也不急躁多言,宁可看似笨拙,也不显露机巧。
译文
做事越多的人,犯错误的机会就越多,什么事也不做的人才可能不犯错误。为明哲保身起见,少做事的确是一个好办法。但谁也不出头做事,就什么事也做不来。人有保存自己的本能,更有发展人类的义务。三思而行是必要的,但不可不做。
征:愆尤:过失,责备。骈集:集中。訾议:批评。
七十二
天地之气,暖则生,寒则杀。故性气清冷者,受享亦凉薄;唯和气热心之人,其福亦厚,其泽亦长。
译文
自然界天气暖和时万物生长,天气寒冷,万物凋零。所以,性情冷漠的人,福份也比较浅。只有那些待人和气的热心人,福份深,给别人留下的恩泽也长久。
评点
人与人之间如果没有爱,所有的面孔都是模糊的图画,所有的交谈都成为多余,城市就像是一片旷野。世界需要热心肠的人。人能够战胜野兽、战胜自然,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有一份关照。把爱奉献给世界的人,也一定会受到世人的热爱。而冷漠待人的人,也必然会受到别人的冷淡、孤立。
前言/序言
《浮生六记》:一段尘封的岁月,一场未竟的人生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璀璨星河中,《浮生六记》如同一颗温润的珍珠,静静地镶嵌在历史的长河里。它以其真挚的情感、朴实的文字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寻常士人家庭的生活图景,却又因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人生感悟,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这本书并非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也非文人墨客的阳春白雪,它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人,沈三白,与他的妻子芸娘,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如何用爱、智慧和乐观,去经营、去热爱、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的故事。 《浮生六记》共分为六卷,每一卷都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沈三白一家不同的人生侧面。 卷一《闺愁》:初遇与相知,青梅竹马的情意萌动 故事的开篇,沈三白笔下的笔触便充满了少年人的青涩与憧憬。他初次见到芸娘,便被这位“齿尚在童,而齿已长者”的女子所吸引。芸娘,本名陈清,是沈三白姑母的养女。在那样的年代,女性的地位尚不自由,而芸娘却是一位有着非凡才情和独立思想的女子。她“貌不甚工,然眉眼清亮,神采照人”。更难能可贵的是,她“性慧敏,喜读书,而尤善为文”。这种内在的聪慧与灵秀,远远胜过浅薄的容貌。 沈三白与芸娘的相遇,仿佛命中注定。他们青梅竹马,一同在姑母家中长大,彼此之间有着纯真而深厚的感情。沈三白在《闺愁》中,详细地描绘了他们从小到大的点滴细节:一起玩耍,一起读书,一起分享心事。芸娘的才情,在沈三白眼中,是那么的自然而动人。“一日,余在家,芸芸亦在旁。适见窗外,一花初绽,如愁黛扫眉。遂戏书一绝云:‘当日娇痴,如今改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余偶过之,见其笔下,亦有此句,心甚喜之。” 这样巧妙的呼应,将两人之间的默契和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 更令人感动的是,沈三白并没有因为芸娘是养女而有所轻视,反而将她视为平等的伴侣。他欣赏芸娘的聪慧,更尊重她的独立。在沈三白看来,芸娘不仅仅是他的妻子,更是他的知己,是能够与他一同品味人生、共度时光的灵魂伴侣。这段初遇和相知,为他们日后跌宕起伏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卷二《闲情》:琴棋书画,诗酒风流的雅致生活 《闲情》一卷,展现的是沈三白与芸娘婚后的生活,那是一种带着诗意和雅致的生活。在那个相对安定的时期,他们过着一种“乐在其中”的日子。沈三白本身就是一个生活情趣丰富的人,他喜欢诗词歌赋,也擅长绘画。而芸娘,更是将这种生活情趣发挥到了极致。 他们一同在庭院中栽花养草,赏月吟风。芸娘不仅有着过人的文学才华,还对园艺有着独到的见解。“尝于墙角,移一株,曰:‘此处宜栽,则掩映得宜’。又以竹笼覆之,曰:‘此名‘笼中乐’,花开时,可移至室内,亦可置于庭前,随处可观’。” 这样的生活,充满了小小的创意和乐趣。 他们也喜欢品茗论道,挥毫泼墨。沈三白写诗,芸娘则为他添词;沈三白画画,芸娘则为他题跋。他们的生活,仿佛就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充满了淡淡的墨香和淡淡的花香。芸娘甚至能够模仿沈三白写字,让她人的信件,常常被误认为是沈三白本人所写,可见其功力之深。 然而,《闲情》并非仅仅是描绘风花雪月,它更重要的是展现了沈三白与芸娘之间一种超越物质的富足。他们并不追求功名利禄,也不奢靡浪费,而是懂得从生活中的细节中寻找乐趣,从彼此的陪伴中获得满足。这种“闲情”,其实是一种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热爱,是一种在平淡中发现不凡的智慧。 卷三《语舍》:困顿与经营,柴米油盐的真实写照 生活并非总是风花雪月,《语舍》一卷,便真实地展现了沈三白一家在生活上的困顿和艰难。沈三白虽然才华横溢,却生性不善经营,家境逐渐败落。他们不得不搬离宽敞的宅院,住进狭小的居所。生活的压力,开始一点点地侵蚀着他们曾经的安逸。 然而,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芸娘也没有退缩。她用她的智慧和勤劳,支撑起这个家。她开始自己动手做家务,缝补衣物,甚至学会了腌制酱菜,经营小买卖。“余尝病,芸芸昼夜侍侧,不稍懈。一日,余腹痛甚,芸芸自购药,亲手煎之。药进,腹痛顿减,余心甚慰。” 这样朴实的描写,却充满了令人动容的温暖。 芸娘的经营之道,并非简单的省吃俭用,而是一种精打细算,是一种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的努力。她曾经帮助沈三白筹集资金,去完成他的心愿。她也懂得利用自己的才华,来为家庭创造收入。例如,她会帮人做点心,或者出售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 《语舍》最动人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回避生活的艰辛,反而坦然地将其展现出来。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真正的爱情和坚韧,也能够支撑一个人走过风雨。芸娘用她的行动,证明了一个女子在困境中的力量,也展现了夫妻之间患难与共的真情。 卷四《 اچ HUA 梦》:离散与重聚,人生的聚散无常 《 اچ HUA 梦》一卷,是《浮生六记》中最令人唏mer和唏嘘的部分。由于种种原因,沈三白与芸娘不得不分离。这种分离,充满了无奈和痛苦。在那个时代,人生的聚散往往身不由己,充满了太多的变数。 沈三白远赴外地,而芸娘则留在家中。他们只能通过书信来往,寄托相思之情。信中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彼此的牵挂和思念。沈三白对芸娘的思念,就像“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而芸娘对沈三白的关怀,也从未间断。 在分离的日子里,沈三白经历了更多的困顿和坎坷。他尝遍了人生的辛酸,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芸娘在他生命中的重要性。他的才华,在那个缺乏机遇的时代,难以施展,生活更是捉襟见肘。 然而,生命的韧性,总会在绝望中寻找一丝希望。沈三白最终得以回到家中,与芸娘重聚。这次重聚,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也让他们的感情更加深厚。他们更加懂得珍惜彼此,珍惜来之不易的团聚。 卷五《浪游》:仗剑远行,人生旅途的求索与感悟 《浪游》一卷,展现了沈三白在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后,选择踏上旅途。这既是一种对过往的释怀,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探索。他带着对过往的回忆,也带着对未知的好奇,开始了漫游。 在旅途中,他见识了更广阔的世界,也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他经历了更多的人生百态,也从中获得了更深刻的人生感悟。这次旅途,并非是简单的游山玩水,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升华。 他观察自然,体悟人生,将自己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融入到了笔下。虽然篇幅相对较少,但却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士人,在经历人生起伏后,对生命更深层次的思考。 卷六《坎坷》:晚年的凄凉,落寞中的坚守 《坎坷》一卷,是《浮生六记》中最令人心酸的部分。芸娘最终离开了人世,给沈三白留下了无尽的悲痛。在失去挚爱之后,沈三白的晚年生活,充满了凄凉和孤寂。 他试图通过著书来纪念芸娘,来排遣内心的悲伤。然而,生活的困顿并没有因此而结束。他依然过着清贫的生活,饱尝着晚年的凄凉。 尽管如此,沈三白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他在字里行间,依然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芸娘深深的眷恋。他用他的文字,为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留下了永恒的见证。 《浮生六记》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不仅仅在于其文字的优美,更在于其所传达的深刻的人生哲学。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能够找到诗意;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爱与希望也永不熄灭。它让我们看到,人生虽然充满坎坷,但只要怀揣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用智慧和勇气去面对,就能活出自己的精彩。沈三白与芸娘的故事,是一曲生命的赞歌,是一部关于爱、关于生活、关于人生的不朽篇章。它让我们在感叹命运无常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以及生活本身所蕴含的无尽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