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前几卷宏大的理论建树相比,这一卷更像是梁先生的“案头工作札记”,私密而又充满烟火气。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战时辗转迁徙的文字片段,那种在颠沛流离中依然保持着对学术研究的热忱,实在令人动容。试想,在物资极度匮乏、环境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他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依然坚持整理笔记、撰写考据?这已经超越了职业范畴,成为一种精神上的坚守。其中穿插的一些家书或友人间的往来信函,虽然篇幅不长,却透露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与高贵。比如他对某一本书的批注,那种严谨到吹毛求疵的态度,让人深思,今天的我们,是不是太容易在“差不多”中妥协了?这种精神力量的感染力,远超那些纯粹的学术论断,它告诉我,真正的大家,其光芒不仅在于学问的深度,更在于人格的厚度。读完这一部分,我合上书,久久无法平静,感觉自己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评分这一册的文集给我的最深感受是“未竟的事业”和“承继的责任”。梁先生在书中反复提到的一些他未能完成的体系构建和深入研究,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种紧迫感和遗憾。他仿佛在用尽全力,为后人搭建知识的脚手架。当我读到他关于中国建筑史分期和断代的一些设想时,能清晰地感受到,他是在用一种近乎偏执的完美主义,试图为这门古老的学问建立一个坚实可信的框架。这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它不再是某一个领域专家的记录,而更像是一份时代的精神遗产。我们今天所享受的一切建筑理论和保护成果,都建立在他当年筚路蓝缕的探索之上。所以,阅读它,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一种与历史的对话,一种对前辈学术精神的致敬与自我鞭策。我深知,读完这本书,我将带着更沉重的责任感,去看待身边的每一砖一瓦。
评分这部《梁思成全集》的第六卷,简直是打开了通往一个黄金时代的任意门。我拿到书时,光是掂量分量,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厚重。首先吸引我的,是那些关于古建筑测绘的图纸和文字记录。那些精细到令人发指的线条,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倾注了梁先生全部心血的“复活”。他不仅仅是一个记录者,更像是一个时间的修复师。读着他描述如何在风雨中,在偏僻的山村里,用最原始的工具去丈量那些行将就木的唐宋遗构,那种虔诚和执着,让我这个现代人感到惭愧。书中对斗拱、藻井的解析,专业到连我这个门外汉都能窥见其结构之美和力学之妙。更不用提他对材料、对工艺的执着考究,仿佛能闻到木头被雕刻时的清香,听到工匠们手中工具发出的有节奏的声响。这哪里是冰冷的学术著作,分明是一部用文字和图纸写成的,献给中国传统建筑的深情情书。翻阅这些文字,我仿佛置身于那些巍峨的殿宇之下,感受着历史的呼吸。
评分这第六卷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绝对值得称赞。当然,我不是说文字内容本身不重要,而是说,对于这样一套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全集”,载体的精美程度,也是对原作者和所研究对象的一种尊重。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黑白照片,经过现代技术的处理,细节清晰度有了极大的提升,特别是对比了过去一些老旧版本的图片,简直是质的飞跃。尤其是那些手绘线描图,线条的粗细、阴影的过渡,都精准地还原了梁先生当年的制图风格,那种细密如发丝般的线条,清晰可见。这让阅读体验从一种单纯的知识获取,提升到了一种艺术鉴赏的高度。我可以想象,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出版社在校对和制版上投入了多少心血。这使得每一页都像是一件精美的文物,让人爱不释手,甚至不敢用力翻动。对于后来的建筑研究者和爱好者而言,这种高质量的图文呈现,无疑提供了更为可靠和直观的研究基础。
评分我总觉得,读梁思成的东西,不能只看他“是什么”,更要看他“为什么”。这一卷中关于美学思想的论述,尤其令我着迷。他从中国传统哲学出发,去解读建筑的“意境”和“神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西方理性主义的结构分析上。那种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融入到对梁枋结构的解读中,使得冰冷的建筑语汇瞬间拥有了生命力。他似乎在说,中国的建筑,不只是房子,它是与自然共存的生命体。这种东方特有的审美趣味,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快速、标准化、缺乏灵魂的“盒子式”建筑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具有警示意义。这本书像一面镜子,不仅映照出梁先生对古典的深情,也反思了我们这一代人在城市化进程中,对“美”和“根”的丢失。这不仅仅是历史记录,更是一份对未来建筑发展方向的深刻叩问。
评分题质疑、成果展示、心得交流、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疑难解析、观点验证、问题综述。
评分非常详细解读工部营造则例,并配图说明。越来越难买了,各家书店存数都不多了。
评分梁思成的当年规划北京的思想可惜不能实行 实行了 北京应该很美
评分内容很丰富,专业性较强
评分但是这本也很好。。。。
评分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包括梁思成在内的六十多位新当选的中研院院士选择留在大陆,拥抱一个崭新的中国。 梁思成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手术摘去一个肾脏后的林徽因在卧病数年后虚弱地站起来,迫不及待地投身到了火热的新中国建设中去。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央政府及军政机关、以及相应的服务机关、眷属等开始陆续迁往北平城,各单位急于在城里城外寻找落脚点,种种情形令梁思成忧虑……
评分第六集:荣耀
评分1941年初,梁家随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来到长江上游一个偏远的小镇:李庄。不久,林徽因肺病爆发,卧床不起。战争仿佛永无尽头,他们在这里度过了贫病交加的五年。战争结束了。在费慰梅的安排下,林徽因第一次离开李庄到达重庆,然而医生警告说,她的生命已不足五年。后人很难想像,焦土遍地的战乱时期,恰是一批中国知识分子智慧喷发的岁月。在照顾病中的妻子和一对幼小儿女的同时,梁思成和营造学社其他社员一道在李庄开始撰写酝酿多年的《中国建筑史》。
评分不错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