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超声心动图学(第4版)》是我国最早编著的《超声心动图学》,先后多次出版,近30年来陶冶来一代又一代从业人员……超声经典专著,畅销28年。
内容简介
随着电子计算机和声学理论研究的飞速发展,超声心动图技术也有很大提高,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多普勒成像、三维超声、腔内超声和声学造影等检查的广泛应用,不仅能探测心脏结构形态,而且可以直观、形象地显示心内血流动力学改变,拓宽了检查的范围,在心血管疾病诊断、手术和介入治疗的监护上具有重要价值。为了及时反映超声心动图领域基础理论、仪器研制和临床应用方面的最新成果,促进超声心动图的深入研究和普及应用,由王新房教授担任主编,邀请一些著名专家,根据各自的丰富经验,参阅国内外最新专著和文献,对原书进行较大幅度的增订与修改。
1.考虑到国内超声诊断队伍人员组成的实际情况,书中较多地介绍了有关心脏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解剖特点与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变化。我们希望这将有助于一些读者能清楚了解各种异常图像的产生机制,掌握图形变化的规律,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举一反三,迅速提高临床应用技能和研究工作水平。
2.本书前三版中对M型、二维、三维超声与心脏声学造影的描述比较详细,此次修订时着重增加了有关组织谐波成像、组织斑点追踪、心肌声学造影、腔内超声、实时三维和真正的立体显示三维超声的介绍。这些新近发展起来的超声技术,对认识与了解病变的性质、部位、范围、立体方位与毗邻关系等有较大帮助,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估计以及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的监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介绍,力求使读者既能掌握国内外专家的成熟经验,又能了解正在发展中的新技术与新动向。
3.有关超声多普勒的分型与命名问题,作者在《彩色多普勒诊断学》一书中曾将多普勒分为两大类:彩色多普勒(包括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和M型彩色多普勒血流图)与频谱多普勒(包括脉冲型频谱多普勒和连续型频谱多普勒)。对多普勒血流状态分为层流(1aminar flow)、湍流(over-fall flow)、紊流(turbulent flow)和漩流(circle flow)四种。此外将aliasin9一词译为“倒错”,说明频谱上下颠倒,色彩显示混乱。这些意见已得到多数学者的首肯,故在《超声心动图学(第4版)》中继续按此法分型与命名。
4.由于二维、三维超声成像和彩色多普勒技术的改进和提高,目前M型超声心动图和右心声学造影的作用有被忽视的倾向。为充分发挥M型超声和右心声学造影精细的时相分辨力、准确显示造影剂出现部位和先后程序的性能及其在发绀型心脏病诊断上的功效,本书在有关章节中对这两种技术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关注,使之在临床上起到应有的作用。事实上,通过观察右心系统有无负性造影区、左心系统是否出现分流血液,往往可以“一锤定音”,确立诊断,其敏感性和准确性常常超过其他方法。如能将M型超声与心电图和组织多普勒(包括斑点追踪)频谱曲线同步记录或对照观察,对了解各个波段的时相、产生机制及其临床诊断意义将会有很大帮助。
5.书中对超声心动图研究中部分尚处于萌芽状态的新技术也作了介绍。
作者简介
王新房,1934年9月出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8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医疗系,自1961年起从事超声诊断研究,是我国超声心动图系统工程研究工作的创始人之一。早年他探讨人体组织声学类型,率先将其分为无反射、少反射、多反射与全反射四种,提出利用无反射的液性平段和液性暗区诊断肝脓肿、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其成果在《中华医学杂志》(1963)和《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1964.)发表后,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并予以高度称赞。1963年他在国内外首先发现胎心超声反射,同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能和心电图、心音图同步显示的超声心动图仪,开展了正常和异常二尖瓣曲线的研究,首次对二尖瓣双峰曲线上各波的产生机制、二尖瓣狭窄时曲线的改变以及开瓣音的形成机制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与当时国际上的同类研究相比,处于领先地位。1972年他和科内同志合作,对二尖瓣关闭不全和其他多种心脏疾病进行观察,发现各有特征。1975年编著我国第一部《超声心动图学》(内部发行),促进了这一学科的普及与发展。1978年他在国内外首创双氧水心脏声学造影法,并承担风险,首先经自身静脉注射证明药物安全有效,而后再应用于临床。在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通过接受进修、办学习班和到全国各地讲学等方式,推广超声心动图技术,促进其普及与提高。1980年开展二维超声心动图,1985年在我国率先开展彩色多普勒研究,并主编了《彩色多普勒诊断学》。1990年在国内率先进行双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研究,1992年在国内最早开展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研究。近十多年来,他相继开展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1995)、动态三维多普勒成像(1999)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2002)研究,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主编《超声心动图学(第1、2、3、4版)》、《超声心动图图谱》、《心脏声学造影》、《彩色多普勒诊断学》及《中华影像医学·超声诊断学卷》等7部专著。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5篇载于《美国心脏杂志》和美国《超声心动图杂志》,9篇载于《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对我国超声心动图技术的推广提高起到较大作用。由于科研成绩突出,曾先后3次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7次获得部、委和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8年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同年被世界超声医学生物学联合会褒奖为“超声医学历史先驱者”。1990年国务院批准为博士生导师。2001年华中科技大学聘为特聘教授。社会兼职有中华医学会超声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华医学超声杂志》名誉总编辑,湖北医学会超声学会名誉主任委员,国际心脏多普勒学会与世界心血管超声学会理事。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超声心动图国外研究概况
第2章 我国超声心动图发展史略
第3章 心血管疾病超声诊断的物理基础
第4章 M型超声心动图的工作原理、检查方法、探测部位、波群与基本曲线
第5章 二维超声心动图的工作原理、检查方法、探测部位与基本图像
第6章 三维超声心动图的成像原理、检查方法与基本图像
第7章 超声多普勒的基本原理、
第8章 频谱多普勒的工作原理、观察与分析方法
第9章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的原理、观察和分析方法
第10章 组织多普勒成像的原理、观察和分析方法
第11章 声学定量与彩色室壁动态分析
第12章 发展中的超声成像新技术
第13章 右心系统声学造影
第14章 左心系统声学造影
第15章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第16章 心腔内超声心动图
第17章 血管内超声
第18章 负荷超声心动图
第19章 心脏功能测定
第20章 超声心动图测量及其正常值
第21章 超声心动图的分析方法
第22章 正常超声心动图
第23章 二尖瓣狭窄
第24章 二尖瓣关闭不全
第25章 二尖瓣脱垂
第26章 主动脉瓣狭窄
第27章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第28章 主动脉瓣脱垂
第29章 三尖瓣狭窄与关闭不全
第30章 老年钙化性瓣膜病
第31章 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32章 心脏人工瓣
第33章 心脏移植
第34章 Marfan综合征
第35章 主动脉夹层与主动脉瘤
第36章 肺动脉夹层动脉瘤
第37章 Valsalva窦瘤
第38章 肺动脉栓塞
第39章 心包疾病
第40章 冠心病
第41章 心肌病
第42章 心肌炎
第43章 川崎病
第44章 心室憩室
第45章 心脏肿瘤
第46章 心脏血栓形成
第47章 先天性心脏病的特点及超声心动图分段诊断法
第48章 某些少见的先天性瓣膜畸形
第49章 先天性主动脉疾病
第50章 主动脉瓣下狭窄
第51章 肺静脉畸形引流
第52章 先天性肺动脉疾病
第53章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
第54章 肺动脉闭锁
第55章 主一肺动脉间隔缺损与肺动一静脉瘘
第56章 左位上腔静脉及其他体静脉异常引流
第57章 冠状动脉畸形
第58章 三房心
第59章 三尖瓣下移畸形
第60章 房间隔缺损
第61章 心内膜垫缺损
第62章 室间隔缺损
第63章 动脉导管未闭
第64章 Fallot四联症
第65章 Fallot三联症
第66章 右室双出口
第67章 大动脉转位
第68章 永存动脉干
第69章 三尖瓣闭锁
第70章 单心室
第7l章 右位心
第72章 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
第73章 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
第74章 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第75章 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第76章 胎儿超声心动图
第77章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超声心动图评价
第78章 超声心动图前景展望
缩写词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二)作用
1.同时采用振幅和相位的信息,使在相同时间内获取的信息量成倍增长,提高了细微分辨率。
2.采用准确的相位替代扫描线的差补,使伪像大为降低,动态范围与信噪比都得以提高,故图像对比分辨率有所改善。
3.在二维空间中能准确复现声束间原有的相位信息,并利用组合波束技术,使空间分辨率得以提高。
4.时间分辨率的提高,可以利用控制相位和振幅的量来重建图像,从而有效提高帧率。
5.超声采样率、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的提高,使彩色多普勒的敏感度也相应有所改进。
6.二维图像质量的提高,使很多新技术如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成像、心肌声学造影成像等的定性、定量研究分析从中获益。
五、信息强化技术
(一)原理
评估二维图像质量的标准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①细微分辨率:即在纵向、横向、轴向上对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②对比分辨率:包括在显示强回声存在的同时能够分辨出弱回声的能力,并且能够分辨出两种回波较为接近的组织;③全场的均匀性:在扫查范围内对每一个探测深度的二维图像保持均匀一致的细微分辨率及对比分辨率。当解剖构造及病理结构呈等回声时,因为像素密度及回声相似,不能被显示,这是二维超声诊断中最困难的问题。Acuson发展的信息强化技术其优势为增加对比分辨率及保持细微分辨率,使二维图像与解剖结构的形态更为接近。
它主要由边缘增强(EDGE)及回声差异强化(DELTA)技术构成。后者不是一般的图像后处理技术,而是一种在一体化工作站中实时进行的非线性方式的电脑成像技术。其基本原理是依据散射体的声散射性质和密度来测量区域斑纹噪声,进而比较每一个区域和相邻区域的灰阶水平,并可调节区域灰阶水平使之与邻近区域形成差异。它可以强化仅有微弱声散射性质变化的区域,使其能够被分辨检出,而且可以由操作者来决定强化的量。回声差异强化(DELTA)技术重要的意义在于我们能够使二维图像所带来的信息更真实地接近和反映出细微的解剖结构,使我们从宏观的大体形态学进展到微观的细微形态学上,在保持细微分辨率的同时提高对比分辨率。
前言/序言
《超声心动图学》是1975年武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现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在我国编写的有关超声心动图的第一部专著,由当时的湖北省卫生厅以内部资料形式发行。其后于1981年、1985年和1999年三次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公开发行(即本书第1、2和3版)。随着电子计算机和声学理论研究的飞速发展,超声心动图技术也有很大提高,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多普勒成像、三维超声、腔内超声和声学造影等检查的广泛应用,不仅能探测心脏结构形态,而且可以直观、形象地显示心内血流动力学改变,拓宽了检查的范围,在心血管疾病诊断、手术和介入治疗的监护上具有重要价值。为了及时反映超声心动图领域基础理论、仪器研制和临床应用方面的最新成果,促进超声心动图的深人研究和普及应用,由王新房教授担任主编,邀请一些著名专家,根据各自的丰富经验,参阅国内外最新专著和文献,对原书进行较大幅度的增订与修改。
1.考虑到国内超声诊断队伍人员组成的实际情况,书中较多地介绍了有关心脏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解剖特点与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变化。我们希望这将有助于一些读者能清楚了解各种异常图像的产生机制,掌握图形变化的规律,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举一反三,迅速提高临床应用技能和研究工作水平。
2.本书前三版中对M型、二维、三维超声与心脏声学造影的描述比较详细,此次修订时着重增加了有关组织谐波成像、组织斑点追踪、心肌声学造影、腔内超声、实时三维和真正的立体显示三维超声的介绍。这些新近发展起来的超声技术,对认识与了解病变的性质、部位、范围、立体方位与毗邻关系等有较大帮助,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估计以及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的监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介绍,力求使读者既能掌握国内外专家的成熟经验,又能了解正在发展中的新技术与新动向。
《心脏奥秘:探寻无形之美》 本书并非一本专注于特定医学学科的教科书,而是一次对人类最重要器官——心脏——的全面而富有诗意的探索。我们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穿越心脏复杂结构的旅程,揭示其精妙的运作机制,感受其搏动的生命力量,并深入理解其在生命体内的关键作用。 第一部分:生命的律动——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雕塑般的艺术:心脏的形态解剖 我们将从宏观到微观,描绘心脏的外部轮廓和内部结构。从四个腔室的精心划分,到瓣膜如精密机械般的开关,再到血管网络的纵横交错,我们力求以最直观、最生动的方式呈现心脏的物质形态。想象一下,心脏并非冰冷的器官,而是由肌肉、纤维和血管精心编织而成的生命奇迹。我们将剥离冰冷的学术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精美的意象,让你得以“看见”这颗跳动的“引擎”。 心跳的交响曲:血液循环的伟大篇章 心脏的每一次搏动,都是一场精心编排的生命交响曲。本书将详细解读血液如何在心脏的推动下,完成一次又一次的伟大旅程。从动脉到静脉,从肺部到全身,我们将跟随每一滴血液的脚步,理解氧气与营养的输送,以及代谢产物的清除。这不仅仅是生理学知识的罗列,更是对生命不息、物质循环的生动演绎。你将感受到,血液循环的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自然的智慧和生命的奇迹。 电的脉冲:心脏激情的指挥家 心脏的律动并非完全机械,它拥有一套精妙的电传导系统。我们将揭示这套系统如何协同工作,精准地发出每一次电信号,驱动心肌的收缩与舒张。从窦房结到房室结,再到浦肯野纤维,我们将描绘这股无形的电流如何在心脏内部传递, orchestrating(指挥)出稳定而有力的心跳。这如同探究一场无声的音乐会,感受那股看不见的能量如何驱动着生命的旋律。 第二部分:生命的光影——心脏的健康与挑战 呵护生命之源:心脏健康的基石 了解心脏的正常运作,只是我们探索的起点。本书更将聚焦于如何呵护这颗重要的器官。我们将深入探讨影响心脏健康的关键因素,从均衡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到情绪的调适和良好的睡眠。这并非是刻板的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科学的解释,让你深刻理解“生活方式”与“心脏健康”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你将学会如何通过日常的点滴,为自己的心脏筑起坚实的防线。 逆风而行:心脏疾病的早期警示 即使我们尽力呵护,心脏也可能面临各种挑战。本书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几种常见的心脏疾病的早期征兆和可能的原因。我们并非旨在制造恐慌,而是希望通过科普,提高读者对心脏健康的警惕性。了解一些基本的信号,能够让你在第一时间察觉到潜在的问题,并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我们将用谨慎而负责的态度,引导读者认识心脏可能面临的风险。 希望的光芒:现代医学对心脏的守护 当心脏出现问题时,现代医学提供了多种诊断和治疗手段。本书将简要介绍一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疗法,展现人类在对抗心脏疾病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我们相信,知识的力量能够带来希望。通过了解这些科技的进步,读者将对心脏的治疗前景有更积极的认知,并认识到积极面对和科学治疗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生命的哲学——心脏的象征与情感 心有所属:心脏在文化与艺术中的印记 超越生理范畴,心脏早已成为人类文化、艺术和情感的象征。我们将追溯心脏在不同文明中的意象,从古老的传说到现代的诗歌,从雕塑到绘画,感受这颗器官如何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它代表着爱、勇气、激情、生命力,是情感最集中的载体。 感同身受:情绪与心脏的微妙互动 我们的喜怒哀乐,都与心脏息息相关。我们将探讨情绪是如何影响心脏的搏动节律,以及长期压力和负面情绪可能对心脏健康造成的潜在影响。这并非抽象的哲学讨论,而是基于科学观察,揭示身心一体的奥秘。你将更加理解,为何“心平气和”是如此重要的养生之道。 生命的承诺:珍视每一份心跳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唤醒读者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心脏的珍视。每一次心跳,都是一次生命的馈赠。通过这次全面的探索,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心脏在自身生命中的价值,从而更加积极地关注自身健康,珍爱生命的点滴美好。 《心脏奥秘:探寻无形之美》是一次关于生命、关于我们内心最深处搏动的探索之旅。它旨在用最温柔的笔触,最深邃的洞察,为你揭示那颗跳动着的、承载着生命无限可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