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七年六月,王小波逝世两个月后,他的杂文自选集《我的精神家园》出版。这是第一版的封面。相比于2002版出版的《我的精神家园》纪念版来说,这一版本没有纪念文章,只收有王自己的文字。当时这本书,和九七年五月第一次在大陆出版的《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一起上架,十月又出版了《沉默的大多数》。一时间,大家都知道了,有一个王小波。可惜,那时他已辞世,只留下书店里满架的王小波,像一场喧哗无声的葬礼。
##很节棍
评分##这本杂文,我觉得没有「沉默的大多数」要好。读的时候一直惋惜,如果小波能看到今天的世界多好,计算机的发展、艺术的进步,不都是他所盼望的么。中年早逝,恐怕他自己也意外,但是又躲开了衰老与才华逝去的预言。
评分##这本杂文,我觉得没有「沉默的大多数」要好。读的时候一直惋惜,如果小波能看到今天的世界多好,计算机的发展、艺术的进步,不都是他所盼望的么。中年早逝,恐怕他自己也意外,但是又躲开了衰老与才华逝去的预言。
评分##很节棍
评分##No. 1
评分##有没有人发现,20年前的评论文章放到现在来看,竟然一点都不过时。
评分##科学,西方,文革,落后,民主,自由。。。。看不到希望的知识分子。西方二道贩子。罗素迷。离我们最近的学术体写作。例子,然后是提出观点,证明例如等等。。。读了王小波的很多书,可以在书里找到很多人的影子和陌生的面孔,就是没有看到熟悉的背影和脚下的长江与黄河,王小波是三毛,哪吒,金刚葫芦娃?为什么都是孩子?因为那不是成年人干的出来的。。。。。
评分看到王小波在1997年新年写的东西,突然有种莫名的伤感。他的一生几乎在全集里被充分地呈现了出来,崇拜着罗素、维特根斯坦、拜伦、福柯、卡尔维诺 ,爱憎分明。到最后,他终究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说:我读过了美好的一生;也能像汤司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可惜这一生,太过短暂。
评分##常看常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