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4
· 来自中国经济学家和高层智囊的深层分析;
· 历史与实践已经证明,夏斌对于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既高瞻远瞩,也与中国政策实践如影随形;
· 经济形势、互联网金融、地方政府债务、城镇化、三期叠加、外汇储备。不论是当下经济热点,还是历史顽疾,夏斌都从理论与政策的高度给出了应对之策。
《中国经济:观察与谏言》是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夏斌长期对中国经济政策进行战略思考的集大成之作。中国经济政策变迁背后,频现这位国策顾问的思想影子。
身为高层智囊,夏斌教授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对中国经济形势与宏观政策、经济改革与结构调整、金融改革与发展战略、全球治理与中国机会等问题洞若观火,为高层制定国策提供了众多富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中国经济:观察与谏言》全面呈现作者一以贯之的厚实研究与深刻洞见,有助于公众看清楚处于改革、转型、发展关键时刻的真实中国之大势,同时也为中国如何避免陷阱、再续繁荣给出了自己的良方。
夏斌,现任国务院参事,当代经济学基金会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南开大学国家经济战略研究院院长。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组专家,“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银行家》杂志编委会主任,上海、北京等多个省市政府特聘专家、顾问,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著名高校及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博士后流动站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并购公会首席经济学家。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曾历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证监会交易部主任、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政策研究室负责人、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司司长。
获奖情况:
《中国货币供给理论的实证研究》、《中国科技贷款运行机制研究报告》论文,分别获1990年中国金融学会首届全国优秀金融论文一等奖、二等奖;
《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论文,获2002年中国孙冶方经济学奖;
专著《中国金融战略:2020》,获2011年第一财经、信诚基金年度金融书籍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奖”、上海市政府颁发的“政府决策咨询奖”一等奖。
学术方向:
主要从事宏观政策、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及资本市场的研究。
前言
序章 经济改革的命脉在哪里?
上篇 十三五思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
第一章 创新与监管
十三五时期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认知和思路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与监管
经济形势判断与调控技术的讨论
“三期叠加”背景下的中国金融开放
金融机构不要昧着良心赚钱
第二章 困境和对策
当前的经济困境及应急对策
对话金融界:纵论中国经济的15个问题
如何思考当前的金融改革
经济转型要坚持市场出清的原则
如何加快落实“改革决定60条”
中篇 改革大逻辑(十八大召开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期间)
第三章 战略与预期
对上海自贸区的认识与建设
国家战略及其策略实施
中国增长与地方债务
稳住经济局势,合理引导预期,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
关于城镇化问题的研究
第四章 谈顶层设计
中国经济改革:逻辑与行动框架
如何思考中国经济的中长期问题
金融改革为什么滞后?
顶层设计:原则、内容与方法
下篇 中国路线图(十八大之前)
第五章 形势和思路
当前的经济局势与政策
人民币区域化的路径与相关建议
2020:中国金融战略的主要思考
房市调控,路在何方?
中国的主要结构问题是什么?
在维护复苏趋势中,着力“消费主导”的结构调整
第六章 失衡与平衡
G20后的中国路线图
从全球通胀到美国危机
论经济失衡:以政策组合拳遏制中国宏观经济的“三过”
中国外汇储备zui优应为7000亿美元
国际货币体系失衡下的中国汇率政策
附录
化解四大国有银行风险的一揽子建议
防范和化解我国系统性风险的可行性和策略选择
经济改革的命脉在哪里?
本文讲这6个问题,也是6个观点。
一、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做出准确、通俗的判断,是稳定市场预期的重要前提
现在市场上对形势的判断比较混乱。就像毛泽东主席在20世纪20年代《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开头所讲,对农民运动形势的分析,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好得很”和“糟得很”。现在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也是这样,为什么?
现在经济领域里的新名词、新概念太多,很多专家在论证、解释概念,但是市场一点不领情,加上近
此文基于2015年9月16日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第67次内部研讨会上发言内容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几个月来资产价格信号混乱,改革措施的出台市场又等不及,总感觉有的改革怎么还不出方案,引起市场上判断的混乱,导致投资风险偏好进一步下降。特别是一些有钱想投资的人在犹豫。投资者的犹豫直接影响了预期。不稳定的预期对稳定增长增加了负面影响。
我认为,在形势的判断上,我们的用语、用词一定要讲究。所谓讲究,不是要推新的概念,不需要花哨,而是要朴实、准确,要符合哲学上讲的“质的规定性”。既然是对当下形势要做出准确描述,这一描述就不应该包括过去模式的特征,也不应该包括对未来发展模式及其动能的刻画和前景瞭望。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引导和稳定预期。
二、中国经济仍然处于美国危机后持久深刻的结构调整时期
这是我在2011年向有关领导汇报时的判断。从2011到2015年,因为改革滞后耽误了一些时间,但我的判断没有变,也不需要变,我们也不应该回避 “调整”两个字。其实历史上毛泽东、邓小平、陈云时期都不曾回避用“调整”这个字眼。
讲调整,核心是讲什么?就是原来那套发展方式所支撑的制度、政策不行了,需要调整了。这一点,在党中央国务院文件里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已讲了很多。我们应该很准确地判断出当前的形势就是调整时期。进一步就要判断,既然是调整,就要向国民讲清楚,坦然承认调整意味着什么?调整,意味着经济增速要下来,意味着一些企业、地方政府平台要破产,实业的压力可能会加大,当然服务业、互联网新业态可能会弥补一点。但是从一般的经济学原理讲调整,就是速度要下来,破产企业数量要增加,失业要增加,经营实业压力会增加,这是一般的市场逻辑。
调整,意味着一些风险会出来。市场上130多万亿的M2(广义货币),GDP就60多万亿,曾经这么多的货币供应,当速度下来时,风险自然会暴露。
我认为,在讲问题的时候,同时应该很坦然地向国民讲清楚,即使如此,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还是很高。当然所谓高,不是两位数的增长,而是即使是6.5%或者是6%的速度增长,在大国经济中也是绝对的高增长。在大国经济体中间,我们跟美国、德国、日本、欧元区比,6.5%、6%是绝对的高增长。我们不能跟津巴布韦、柬埔寨等小国比。那没有意义。
为什么能绝对高增长?
第一,中国的增长潜力还仍很大。第二,改革开放几十年积累了不少财富。政府应该向国民坦承,政府有信心帮助大家在调整中克服困难。政府应该承担责任,即使砸锅卖铁,能不能在调整时期保证国民的生活水平不下降?有基本的就业,系统性风险不爆发,只要守住就业和金融这两条底线,再把问题和困难彻底向市场和国民讲清楚,我想速度下来一些,大家是能够接受的。
如果把调整方向、任务和目标向市场讲清楚,如:怎么调?调到哪里去?结构怎么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怎么样?把这些问题都讲清楚,其实本质上就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如果这些问题讲清楚了,同时大刀阔斧搞改革,配上及时的改革措施,我相信市场是聪明的,聪明的市场明白了短期的困难和长期的前景,预期肯定会比现在好,投资也会比现在多。
现在舆论是有的讲好,有的讲坏,一般的投资者看不懂,听不懂,于是就慌了。我认为政府应该去把这些问题讲得清清楚楚。
现在的问题是,市场出清太少,动作太小,对困难与问题又遮遮掩掩,不敢面对。而对金融系统的风险和地方政府的债务困境恰恰又认识不够。20万亿债务判断到底准不准?其实市场人士非常清楚。我在上海搞调研,一些资产管理公司告诉我,他们在对一些地方政府债务进行重组时,发现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过于乐观了。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媒体、专家还在引导大家讨论下行是在6%、6.5%还是7%,其实这对微观企业并不重要。对此敏感的只是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或者投机者,他们需要炒作概念,他们非常关心宏观数据,比如说GDP有零点几个百分点的变化,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PI(生产价格指数)有零点几个百分点的变化,市场上专家马上可以长篇大论,炒作概念了。大家仔细想一想,零点几个百分点的变化跟你有关系吗?有多大的关系?有多大的短期或中期的关系?当然可能各行各业不一样。
往往是媒体、专家在不停地讨论这些东西,恰恰使得企业和市场更加紧张,更不容易形成准确的市场预期。再加上有些改革措施不及时,部门间的信号不协调,耽误了不少时间,所以有些工作很被动。我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力很有强,我很看好。如果我们自己的决策不争气,用时间换空间的策略zui终可能会被耽误,工作会越来越被动。
三、调整有两种方式,两种可能性
所谓两种方式,一种是单纯被市场规则强行约束,被强制性调整,那就是经济周期出现明显变化,换一个词就是出现经济危机,缩减全社会的资产负债表,典型的是1929—1933年的美国大危机。一种是适应市场的逻辑,加上适当的政府有限干预的主动调整。我认为人类经济史实 中国经济:观察与谏言 中信出版社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中国经济:观察与谏言 中信出版社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中国经济:观察与谏言 中信出版社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中国经济:观察与谏言 中信出版社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