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民国民报撷珍:时风世象
原价:39.80元
作者:汪冰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201029719
字数:
页码:29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399kg
编辑推荐
奇异的民风民习,多趣的遗闻轶事,万变的众生画相,丰富的市井风情。由汪冰编著的这本《时风世象》所选的散文作品,像一本用文字作成的旧影集,力求忠实而全面地再现民国时期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情况,以及他们当时的真情实感。
内容提要
《时风世象》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古风底蕴,展现的是以北京(北平)、上海、天津为主的,包括全国各地的年节风俗及旧式生活方式。读者不仅可以从中了解许多已经逝去了的旧时代生活习俗,而且,还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到当时人们对浓浓乡情的恋恋回忆。
在第二部分——新习勃兴中,我们会看到一个“新”的民国,一个在强劲西风吹拂下,躁动不安的民国;一个鱼龙混杂、新风与旧俗冲突不断的民国。西餐、洋装、汽车、电影、广告、化妆品等物质文明的引入,直接导致了人际关系、特别是男女社交关系的变化;男女社交公开又影响到婚姻礼俗的革新;西式教育也随之兴起,从托儿所、幼稚园,到小学、中学、大学,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近现代化教育体系。“洋学生”们的生活也就成了平民百姓的热门话题之一……
第三部分为“说古论今”。它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对旧传统、旧习俗的批判和反思;一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时风世象》由汪冰编著。
目录
前言
古风底蕴
北平的风趣
胡同交响乐
北平的饽饽铺
豆汁摊
落子馆——北平社会写真
戏园掇拾
故都寒宵
逛厂甸
故都地摊巡礼
北平与骆驼
北平婚嫁习俗之一斑
姑奶奶——关于北平的一点杂写
上海人的衣
上海人的食
过年
看虹庙烧香
旧历新年天津的风俗
闲话天津的年俗——许多表现发财心理的禁忌
逛逛娘娘宫
天津人的家常饭
天津产儿的风俗
天津旧家庭中的普通习惯
天津市的梨园生活
东北风土琐记
北山与庙会
东山庙会
通州清明节的庙会
山东的婚俗
胜芳的婚姻习俗
邯郸婚俗片断
云南省猡猡族的婚姻(节选)
保定寡妇会珍闻
关于直豫山陕等处妇女实情的报告
开化底面面观
记海宁
蒙化的火树节
西藏人之食品
台湾人过年
中秋夜话(节选)
放河灯
龙灯马灯
祭灶关
忆庙市
瞎子算命
赌
马将与骨牌
“赌”教育
祈雨
土地和灶君
城隍的厄运与幸运——大水灾中的一段小记事
旧式家庭下我的订婚始末记
旧式家庭下的儿媳妇生活
农村妇女的创作——“洼疙疸”与“墓生”
论大出丧
我们为什么将米抛在新郎新妇身上呢
婚礼旧俗的考证——撒米与传袋等问题
科班儿童的生活
新习勃兴
薰染了欧陆空气以后
出洋
留学生
对留学生说的话
租界里的中国人
约瑟夫案与家庭教育
汽车与电影的疯狂
论电影之利害
影院中的尖头鳗
学界演戏
叫好与拍巴掌
戏院里的“女权”
由广告引起的创痛
广告与女人——商品披露的诱惑性
都市的浪费
妇女界与两个惊人的统计
取缔奇装异服的检讨
上海之跳舞热
摩登妇女与溜冰
住宅革新谈
新历与旧习
过两个年
新旧年关
农村都市
钱和光阴
打神像
关于束胸及其他
缠足与高跟鞋
女权高于一切
新妇女——爱情的戏子
乡村恋爱潮
现代男女应有的心理上的革新
男女社交之今日及改良方法
北京学生界男女交际的先声
同性恋问题的讨论
女学校里的“拉朋友”谈
征婚制度的推行
婚姻问题检讨——兼评“结婚介绍”的事业
中国婚姻七式
恋爱和悔婚
解除婚约的奇判
退婚问题
一角钱的离婚
不要组织家庭
科学的经济家庭组织法
家政在社会中的位置(节选)
香山慈幼院的小家庭
儿童公育
我们要信仰托儿所
孩子的心
儿童节感言
希望父母导师不要以自己作比对儿童
天才的儿童——应如何培养儿童使他能发展个性
怎样做父母一一现代家庭应该知道的事
家长与子女教育
站在“做学生”的立场上我要说的几句话(节选)
今日之中学学生之性的心理与教育
大学生活
我的宿舍
大学厕所的新用途
大学毕业的女生
提倡国货
国货家庭
说古论今
旧历的末运
送灶君与废除阴历
看穿鬼敲门的西洋镜
破除旧习的一个好例
破坏家庭经济的过年耗费
中国丧礼的迷信与糜费(节选)
旧道德观下的儿童家庭教育
童养媳与婢女——为人间地狱中的活囚乞命
最苦的两种女子
谁杀了他们俩?
歌谣中的家庭问题
男女授受不亲
月经的禁忌
生育节制与广嗣的背后(节选)
从裸体运动想到的话
女权运动与缠足
乡间天足运动应当如何做起
谈谈女招待
无须“招待”
男女真的平等了嘛
不彻底的自由恋爱
现代婚姻中的种种不幸与防治
大家庭和小家庭的片面观
大家庭与小家庭生活之检讨
从家庭说到国家
中国青年界之危机
摩登青年的分析
街谈巷议
酸语漫谭
新陈与真假
游泳(节选)
兔儿爷
“面子”论
看一看
老三点儿
辣与甜
亚洲官话
吃饭
吃饭问题(节选)
胃口
路上的药
看热闹
漫谈份金
社交上的家族称呼
聪明
以此类推
谒贵篇
偶像
毁灭偶像!
打倒晚娘面孔
文白新说——胡适之先生结婚的爆竹
可怜的好文
谈“幽默”
口头语的流弊
从谣与谚观察中华民族的弱点
“口头语”所代表的“国民性”
作者介绍
文摘
北平的风趣
江寄萍
昨天夜睡,不觉不知为什么却想起许多北平的旧事来。
我离开北平已竟有六七年了,从来没有想过它,当时我住在北平的时候,并不如何感到兴趣,不晓得为什么昨夜在床上睡不着,却想起它许多的好处来,大概这事也同恋爱一样,两人天天见面,握着手谈天,当时并不觉得如何,到了两人一分离,十年八年不见,忽然有一天想起当年两人曾握手谈天,便晓得那时的握手真是难得,真是富有神秘性,于是一种似怅惘而非怅惘的情绪,在心里直打滚。我对于北平大概也有这样。
前天一个朋友来闲谈,一直谈到深夜,送他出大门的时候,已是星斗满天了,天河很低的,天上的繁星,仿佛一抬手就可以摘下来,四外非常的清静,一开门,邻人的狗叫了几声,正赶上胡同内的灯也熄了,只可以望见马路外边的一盏昏黄的灯,而胡同内却是异常的黑暗。这时我忽然想到北平的胡同,假使这地方再能听得见一声梆子响,我就会忘记我是在天津的。
在天津很难使人注意节季的变迁,顶多不过棉衣易夹衣,夹衣又易单衫而已;而在北平却不然,北平的胡同是十足的表现着春夏秋冬的不同,一到春天,胡同里最易起小旋风,薄薄的一片土卷着柳絮,非常的富有诗意。下起小雨来,胡同内就不易走人,没有事最好不出门,打几个子儿的烧酒,买一包落花生一吃,坐在家里听门口卖青菜萝卜的吆喝,是另有一种风趣的。到了春末夏初的时候,就有卖青杏的,卖樱桃桑葚的,还有卖各种花的,尤其是落过雨之后,花儿更显着鲜艳,再加上卖花的富有艺术味的嗓子,颤颤的一声:“买架竹桃来,石榴花来!”真令人想起放翁的名句:“小楼昨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到夏天,人们热得四体流汗的时候,正午却有小孩子卖冰核(音胡)的,挑着两块冰,一边喊:“冰核来,冰核来!”一边却飞也似的跑出胡同那头去了,因为卖冰非跑不可,如果像卖花的那样文诌诌的,卖不了几个主顾,冰也就融化完了。这也是一种趣味化的买卖,因为卖冰既赚不了多少钱,而在夏天正午的时候,还要担着冰快跑,在我们看来当然是很受罪的,然而小孩子们却以为跑跑玩玩是够趣味的。
秋天一来,更易落雨,落过几场雨之后,树上的叶子几乎就像随着雨也落完了,憔悴的黄叶零乱的在胡同内滚来滚去,假若有诗人要想“独寻黄叶路”的话,不必到什么郊野的地方去,在北平的胡同内就可以有这种风趣了。黄叶飒飒的一声,跟着卖玉米花,凉炒豆的就来了,还有卖新落花生的,这几种卖东西的声音,无异就是告诉人“预备棉袍子吧。”果然秋天没有多少时候就过去了。我记得仿佛是鲁迅先生说过,北平没有春秋,颇有点道理,假若冬天一延长,夏天一提早,把这春天却无形之中越过去了;冬天提早,夏天延长,秋天也就很短了。虽然是这样,然而北平的卖东西的,对于季候,是一点也错不了的。
北平的冬天更能令人领略出一种特殊的况味。现在差不多的人家大概都装上洋炉子了,在从前却没有,都是小白炉子,如果在彤云欲雪的黄昏,屋中不必点灯,小白炉子内的煤球红红的,可以照见人的须眉,屋内充满了淡红色的光,薄薄的窗纸“席席飒飒”的一响,跟着就是风门子被风吹开,“邦”的一声,又关上了。这种特殊的风趣在当时多不注意,而我们几个朋友却正在围着炉子烤手,有的手里抱着茶壶:作诗,大概谁也没有那种闲散的心情,下一盘围棋,倒可以使人忘了冷,再不然早早的钻进大棉被里去,躺着看书,躺着吸纸烟,这时不晓得外面是否落了雪,也更不注意外面的风,然而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却被风吹来一声“萝一卜来一赛梨”的尖厉的调儿,有时还会同火车的哨子成一个合奏调,这时我们躺在被窝里的心情,真不知是什么滋味,怅惘吧,谈不到;悲哀吧,更不是,喜悦吧,绝没有一点,只是心里空空的,觉得有点迷惘,大概这种情绪是在喜怒哀惧爱恶欲的七情之外的,所以没有法子可以形容当时的心里是一种什么滋味。
再其次的就是我领略出北平胡同的不规则的美,比如一个大红门楼旁边,就许有一个小黑门,小黑门里就许有两棵大枣树,而胡同又都是弯弯曲曲的,比如说狗尾巴胡同,真的弯的像一条狗尾巴,铁狮子胡同,虽然没有铁狮子,然而却有一对石狮子。北平胡同的名字,大概都是名副其实的,而天津却不然,无论大小的里,不以德名,就以义名,比如说崇德里,而这里面的人,未必就真崇德。房子都是一样的形式,排得密密的像鸽子笼,令人见了,便有一种不快之感。
还有令我感到兴趣的,就是北平胡同内的打灯谜的,和说书的。每到夜间,许多斗方名士,无聊的文人都聚在墙根下,两眼死盯着灯笼上的白纸条子,猜中的还可以有两小包茶叶的希望,然而谁都不希望抢一点微物,最主要的还是兴趣问题。有三次猜不中,就嘴巴子撅起来,微微的感觉着有点失望了。说书的场,我也有十几年没去了,在桃花扇上看到柳敬亭的说书,总是令我想起那个说书的拍醒木的神情。这种大众的娱乐场所,假若我现在再去,一定可以令我想到许多的社会问题。然而,这些都跟我远远的离去了!
《申报·自由谈》1935年2月18日
P2-4
序言
一个人要活着,就离不开穿衣吃饭、结婚生子,中外古今,概奠能外。但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人们衣、食、住、行的方式却各不相同,由此构成不同的生活方式。有学者将这些浸染成俗的生活方式称之为“世俗文化”。总体说来,世俗文化又可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硬件”的,如饮食、服饰、生活用具、民居住宅等物质文化;一部分是“软件”的,如饮食品味、服饰审美、生活习惯、道德风尚等精神文明。当由于种种原因,使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世俗文化”相遇时,便形成了文化冲突,而这种最基本的文化冲突往往是导致传统社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主要途径。
民国便是东西方世俗文化冲突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传统中国向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期。西风东渐以降,旧俗与新习并行,人们一面怀恋着已经习惯成自然的传统生活方式,一面又为外面那个新奇的世界引诱着、刺激着。情愿也罢,被迫也罢,在短短近40年内,中国传统文化这锅老汤,被不断添加进各式各样的新内容。人们的心情,也像打翻的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混杂在一起。
如今,又是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当我们重新打开这一段并不遥远的历史,从民国时期各大报纸这一独特窗口去审视那一段动荡时光时,我们的心情已经平静多了,也理智多了。这非常有助于我们温故知新,也有利于我们吐故纳新。
这本《时风世象》所选的散文作品,便像一本用文字作成的旧影集。它力求忠实而全面地再现民国时期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情况,以及他们当时的真情实感。
为了方便阅读,我们将本书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古风底蕴,展现的是以北京(北平)、上海、天津为主的,包括全国各地的年节风俗及旧式生活方式。读者不仅可以从中了解许多已经逝去了的旧时代生活习俗,而且,还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到当时人们对浓浓乡情的恋恋回忆。那春节的爆竹、十五的灯会、中秋的月饼……每一次盛宴、每一次欢聚,都洋溢着融融的亲情,正是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故土亲情,把漂泊在外的游子们重新凝聚起来,也牵动着50年以后我们这些读者们的心。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这就是我们不能完全割舍的过去……
在第二部分——新习勃兴中,我们会看到一个“新”的民国,一个在强劲西风吹拂下,躁动不安的民国;一个鱼龙混杂、新风与旧俗冲突不断的民国。西餐、洋装、汽车、电影、广告、化妆品等物质文明的引入,直接导致了人际关系、特别是男女社交关系的变化;男女社交公开又影响到婚姻礼俗的革新;西式教育也随之兴起,从托儿所、幼稚园,到小学、中学、大学,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近现代化教育体系。“洋学生”们的生活也就成了平民百姓的热门话题之一……这一切在我们今天看来已经习以为常的事物,在当时,在刚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百姓心中,却曾经引发过那么剧烈的震荡,而他们对西洋物质文明和风俗教化的种种直觉式的反应,仍值得今日的我们做进一步深思。
第三部分为“说古论今”。它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对旧传统、旧习俗的批判和反思;一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一个民族要不断进步,就必须学会反思。我们有幸看到,在民国连绵近40年的战乱与动荡中,仍然有许多学者智士,坚持用冷静理智的目光去审视他们周围的一切;坚持以一个国民的社会良心不断向政府和国人提出批评意见。他们既不盲目自大、泥古不化,也不盲目自卑、崇洋媚外,而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切实地寻找着国弱民贫的病源。
或许是他们冷静理智的态度,使他们具有了某种超前意识;或许是数十年后,当我们重新走向世界时,又遇到了很多和他们相似的问题,所以,读着他们在50多年前写下的那些尖锐而深刻的文字,我们同样会感到触目惊心。一方面,直到今天,我们仍会见到爱看热闹的人群、倒在路上的药渣;我们仍然将许多筷子伸进同一只菜碟;我们仍会因爱面子而不得不凑“份金”……传统的习俗是如此根深蒂固地左右着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的同时,难免会养成一批拜金主义的青少年;难免会产生崇拜洋货的社会病;难免会出现过分自由的结婚与离婚……说到底,我们也仍然处在一个向富强的现代化国家过渡的转型期,虽然没有了外国武力的直接威逼,可是在和平建设的年代,更需要我们建立起自觉的反思机制,不断地自我更新。
当然,时代毕竟是进步了,现在的妇女已不用再忍受缠足的痛苦;男女之间也减少了许多“授受不亲”的束缚;小家庭已经普遍从大家族中分离出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了;这些是世纪之交的我们足以欣慰之处。
最后,愿这本精心辑成的小书,能给您带来一些回忆或感触。谁知道50年后,会不会也有人为我们辑成这样一本“旧影集”呢?愿那时,我们留下的更多的是快乐的笑容。
汪 冰
1997年7月1日
它们(精)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