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华乐大典·二胡卷》是《华乐大典》的开篇卷,它集史、曲、传、记、目于一书,对中国二胡艺术自上个世纪初至今的百年历史资料进行了浓缩,分《文论篇》、《乐曲篇》(上、中、下)四册结集出版。本书为《文论篇》,内容包括七个部分:从800多篇学术论文中挑选82篇归入《文论篇》的“概论”和“文献”;为85位著名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撰写的传记归入“乐人”;将与二胡有关的乐器制作、改革、比赛等归入“乐器”;把二胡发展史上百年来的大事记和相关的乐事及赛事等归入“乐事”;将搜集到的部分二胡著作和文论以篇目检索形式归入“资料”。
作者简介
乔建中,1941年生,陕西榆林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香港中乐团、新加坡华乐团顾问等。1992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7年入载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辞典》第26版。著有《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1987,与苗晶合著)、《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历史地理研究》 (1998,首版;2009年修订版)、《叹咏百年》(2002)、《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2002)、《中国音乐》(2003)、《国乐今说》(2005)等,编著、主编《中国音乐学经典文献导读——传统音乐卷》(2009)、《中国锣鼓》(2002)、《中国音乐典藏大系》(1995——1999)等辞书、学术文集共13种。
杨光熊,1947年出生于南京,1960年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1966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附中,解放军艺术学院大学学历。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器乐教研室主任、二胡导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秘书长、首任胡琴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副秘书长、刘天华研究会副秘书长。从事二胡演奏和教学工作43年,7名学生获国际、国家级大赛金、银、铜奖八项。出访欧亚12个国家和地区。出版《二胡考级录影带》、《二胡曲集》等著作三部(与他人合作)并发表作品若干,在国家级刊物发表30篇学术论文并多次在全国各地讲座。15次出任国家级大赛评委。1997年获“军队院校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2007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三总部评为“全军优秀教师”、11次受部队嘉奖、荣立三等功一次。
目录
序
概论
二胡艺术的一百年
二胡文化论
二胡演奏艺术发展简论
二胡的起源
文献
刘天华研究
一个愉快的晚上
追记穷教苦学的刘师
在困难中奋斗的刘天华先生
刘天华——“五四”时代杰出的音乐家
忆父亲刘天华
忆刘天华先生
忆刘天华先生补
刘天华生命的最后时刻及其身后哀荣
《病中吟》的产生、命名与创作年份
刘天华在北京的最后几年
论刘天华旋律特征
从十首二胡曲看刘天华的美学思想
从刘天华的创造中获得启示
刘天华作品的时代精神
刘天华二胡曲的演奏艺术
刘天华年谱
阿炳研究
瞎子阿炳小传
阿炳技艺的渊源
阿炳演奏的乐曲说明
关于速度用语的说明
关于滑音符号的说明
胡琴指法符号说明
阿炳胡琴弓法的几个特点
他体现了传统演奏艺术的精髓
阿炳研究三题
杰出的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和他的二胡曲
阿炳事考一二及其他
阿炳二胡演奏风格初探
论阿炳
阿炳的二胡演奏艺术及其形式美
我所知道的阿炳
比较研究刘天华和华彦钧的二胡曲
风格流派研究
蒋风之二胡演奏风格初探
“蒋派”二胡艺术特征研究
论“蒋派”二胡艺术的形成
润声作韵细腻人微
刘北茂先生和他的作品
美的十二个愿望
张韶的二胡艺术成就与贡献
王国潼的艺术道路
闵惠芬二胡艺术及其对中国民乐发展的历史贡献
俞鹏传人与蜀派二胡
四川二胡界演奏艺术特点初探
陕西风格二胡曲的特色与演奏技法
秦派二胡艺术的形成发展、风格特点及演奏技法
秦风·秦韵·秦派
荆楚风格二胡曲巡礼
江南丝竹的二胡演奏艺术
“江南丝竹”二胡演奏艺术
二胡演奏中的风格性技巧
论二胡艺术的发展与民族音乐传统
早期二胡音乐的社会审美背景
江南丝竹发源初考
汉语声韵调对二胡演奏技法的影响
二胡教学艺术
论二胡艺术的风味美
二胡人文精神之我见
精致的技法与深厚的传统
刘文金二胡作品的题材、技法和体裁
20世纪末二胡音乐及其演奏技巧的新发展
“苏南现象”与中国二胡艺术发展的四次超越
20世纪后期二胡音乐创作的多元样式解读
二胡曲创作的纵向思维之一:块状结构
演奏技艺研究
二胡技法
二胡乐感
二胡基本功训练
二胡演奏艺术的三个到位
二胡演奏中的换把问题
二胡弓法的技巧性应用
二胡快速弓法训练探要
二胡运弓的力学问题
论二胡的音色变化
二胡发音与音色研究
论二胡的发音艺术
二胡音准探微
二胡演奏中的泛音
二胡演奏符号的规范化标记
二胡技术训练的方法与目的
乐人
周少梅
刘天华
刘北茂
陈振铎
丁趟
甘涛
王寿庭
俞鹏
王乙
陈朝儒
蓝玉崧
张韶
王竹林_
马友德
曾加庆
沈凤泉
唐毓斌
甘柏林
吴之珉
王宜勤
许讲德
关遁忠
安如砺
果俊明
萧白镛
蒋青
苏安国
蒋才如
黄安源
王永德
杨光熊
华彦钧
储师竹
张季让
蒋风之
陆修棠
陈永禄
瞿安华
朱郁之
张锐
段启诚
项祖英
孙文明
聂靖宇
刘明源
鲁日融
林心铭
黄海怀
蒋巽风
刘文金
汤良德
宋国生
王国潼
吴素华
赵砚臣
陈耀星
王曙亮
刘长福
周耀锟
闵惠芬
吴厚元
赵寒阳
朱昌耀
田再励
周维
邓建栋
曹德维
张尊连
薛克
陈军
宋飞
陈春园
孙凰
赵元春
王建民
许可
姜建华
胡志平
刘光宇
高韶青
严洁敏
王莉莉
于红梅
马向华
杨雪
乐器
二胡制作师介绍
王国兴董恒茂李永祥吕伟康王瑞泉
封明君王德丰满瑞兴韩贵赞王铁树王根兴
张文龙张龙祥万其兴胡涵柔张建平
张德其童世雄商明张平龚耀宗施忠蔡洪贤曹荣
二胡制作的发展与改革
二胡改革的历程
制琴历史回顾与工艺探索
苏州的民族乐器制作技艺
二胡声学(共鸣)的特征
二胡初用金属弦和调节式琴弓时的情况
二胡蒙皮制作心得
二胡制作过程中蟒皮处理与套皮工艺-
胡琴传统艺术与环保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制作专业委员会名单
全国二胡制作评比大赛.
全国首届极品二胡评选获奖名单
全国第二届极品二胡评选获奖名单
乐事
大事记
赛事
学术及纪念活动
学术团体
资料
二胡图书论著索引
二胡文论篇名索引
二胡硕士博士文论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秦汉的“胡”主要指北方民族。经过数百年的“五胡乱华”和南北分立,统一后的隋唐时代仍然是一个“胡气”冲天的时代,不仅隋唐王族有鲜卑血统、文人学士也多鲜卑后裔,比如刘禹锡(有“见学胡琴见成艺”的诗句)、白居易(有“胡琴调不同”、“胡琴铮纵指拨剌”、“罢胡琴、掩秦瑟”的诗句)等,而且唐代采取拓疆开放政策,与西域交往极其频繁。在唐代,北方中国人自称为“汉人”或“汉儿”,南部中国人被称之为“吴儿”。因为中国北方的胡人经过魏晋南北朝大量汉化,因此唐代的“胡”已经逐步成为西域的专称,不仅指西域民族,也用来指中亚伊朗等民族,与之同时出现了“奚”这一北族名称。所谓“胡琴”,即西域胡人所使之琴。也许因为唐代用“胡”指西域,因此由与中原毗邻的西北地区的北族传人的二弦轧琴才称之为“奚琴”,以之与“胡琴”相区别。
“马尾胡琴”一词始见于《梦溪笔谈》。沈括在陕北鄜延一带督军以防西夏时,写下的《凯旋曲》,其三日:“马尾胡琴随汉军,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当时的沈括不可能想到,这首诗竟然成为音乐史的千古之谜。
首先,“马尾胡琴随汉军”一句难求确解。依据钟清明和李加宁的解读,胡人做了汉军的俘虏,尾随在队后。但根据下文,以“莫射云中雁”来表思乡之情,似应解读为汉人军营中流行着马尾胡琴,演奏的曲子饱含着对北方头人发动战争的怨恨,后两句寄托了汉人将士戍边征战、期盼家乡音信的心情。在西北边塞,南飞北归的大雁,只能是居住在中原的汉人盼望家乡音信的象征,不可能是居住在西北的胡人盼望家乡音信的象征。因此钟文和李文的解读,难以成立。
其次,在写作《凯旋曲》的10年后,陈呖《乐书》中为什么没有提到“马尾胡琴”这一乐器。可以接受的解释是:《乐书》所记为已在中原流行的胡琴,而“马尾胡琴”其时仅在边鄙流行,是尚未传人中原的新兴乐器。
第三,“马尾胡琴”的形制不详。这“马尾”是做弦还是制弓?虽然莫尔吉胡考证为“以马尾缕编成乐器的琴弦”(并不排除历史上北方民族曾有人以马尾编弦),但根据宋人所绘《番王按乐图》中的弓拉乐器图形和《元史》对胡琴的描述,沈诗中的“马尾胡琴”只能推断为以马尾制弓。这“马尾”弓擦是在弦内还是弦外?根据后世的北方民族“胡琴”,不能够排除宋代“马尾胡琴”为弦外弓擦的可能。
从辽金开始,北方民族与汉族的冲突交融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高潮。在中原汉地依然演奏以竹片轧弦的“嵇琴”的同时,在西北地区却出现了改用马尾做弓的“马尾胡琴”。进行这一改制的,如果依据沈括《凯旋曲》的创作时间和地点,可能是西夏党项人。至于西夏党项人是原创,还是另有来源,有待进一步研究。
元代蒙古人继承了西夏“马尾胡琴”的遗制,并称之为“胡琴”,以明确为胡人所制。《元史》:“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琴杆上短弯卷,饰有龙头花纹,以马尾琴弓拉弦,其形制已如现代胡琴类乐器,广泛用于蒙古军队之。《马可波罗游记》中描写了鞑靼军队在出征前唱歌和演奏二弦琴的情景,这“二弦”即蒙古胡琴。蒙古胡琴“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但是没有交代到底是弦内还是弦外拉弓。一些专家认为这种制如火不思的“胡琴”,是像流传至今的潮尔、马头琴(根据齐·宝力高《马头琴的起源和发展》,马头琴的原型是龙头,蒙古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才改为马头)一样弓在弦外拉擦的“胡琴”。
综上所述,唐代以“胡琴”称琵琶、忽雷等拨弦乐器暂且不论,宋元以来,经过“奚琴”、“嵇琴”、“马尾胡琴”、“胡琴”的形制和名称的交互演变,隐含着两类弓弦乐器的发展,一类是弦外弓擦的北族胡琴,一类是弦内弓擦的汉地胡琴(“奚琴”)。“奚琴”保持弦内轧擦方法和筒型音箱,而改用马尾弓,则成为“二胡”。山西繁峙岩山寺经塔(塔的建筑年代为元代大定二十三年即公元1183年)上的胡琴,已与后世二胡的形制近似。朝鲜《乐学轨范》(序于1494年)日:“以黜檀花木或乌竹、海竹弓马尾弦。用松脂轧之”,已经是近现代二胡的形制。但直到清代《皇朝礼乐图式》中,将汉地二弦、提琴划人胡琴类,“胡琴”这一名称才最终成为汉地弓弦乐器的统称。
前言/序言
华乐大典:二胡卷(文论篇)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