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汉代婚姻形态》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通过梳理传世和出土资料,对汉代婚姻关系中的等级状况、婚姻的地缘结构、婚龄构成、婚姻关系形成的基本步骤、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存状态、婚姻法规、婚姻观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考察。作者将汉代社会和婚姻结构放在中国传统社会和世界文明体系的背景下,力图揭示汉代婚姻形态的时代特征,并以此说明中国古代婚姻结构的连续性和变迁。
作者简介
彭卫,祖籍陕西泾阳,1959年2月出生于陕西西安。198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5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现任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史研究》杂志主编,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以秦汉时期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社会史,以及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研究。代表作有《汉代婚姻形态》、《汉代社会风尚研究》、《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合著)、《历史的心镜——心态史学》、《穿越历史的丛林——史学论》。
精彩书评
《汉代婚姻形态》一书更为突出的特点,是突破了传统史学的方法。应用了一些新的充满活力的观念与方法,在许多方面给史学研究今后的创新和发展以积极的启示。作者在研究中注重纵横两个方面的比较研究,对于以往研究者多囿于国别史和断代史的割裂封闭倾向,显然是一种进步。
——王子今,《光明日报》,1988年12月21日第3版
《汉代婚姻形态》较以前研究跨进一步。全书纲目明晰,架构严密,方法上突破铺陈材料之窠臼。彭氏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和量化方法考察汉代婚姻形态现象和本质,并与古代希腊社会进行比较,所述论点很具启发性。
——黎明钊,台湾《新史学》创刊号,1990年2月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汉代人婚姻关系中的等级状况
汉代婚姻等级性的特点
汉代婚姻等级性的社会意义
第二章 汉代人婚姻的地缘结构
阶层与职业差异
汉族与其他族群的通婚
第三章 婚龄构成
汉代人口初婚年龄的一般推测
汉代男子初婚年龄的实证
汉代女子初婚年龄的实证
影响汉代初婚年龄的因素
汉代婚龄结构对后世的影响
汉代婚龄结构形成及历史作用的初步分析
第四章 汉代婚姻关系形成的基本步骤
密切衔接的八个环节
皇帝纳后妃:一个特殊的阶层
过量消费:用于婚嫁的支出
时间和空间上的若干变化
第五章 汉代妇女的地位:从婚姻角度进行考察
汉代妇女的家庭与社会地位
汉代妇女的改嫁与再嫁
第六章 汉代婚姻关系中的原始婚俗
边域婚习
中原古风
存留原因与变化趋势
第七章 汉代婚姻关系中的法律规定
秦代婚姻法律规定概述
汉代婚姻法规的渊源
汉代婚姻法规的主要内容
汉代婚姻法规的历史地位
礼法一体化:弱点与长处
第八章 婚姻思想与婚姻观念
西汉前期的婚姻思想
西汉后期的婚姻思想
东汉时代的婚姻思想
婚神之谱:一种淡淡的信仰
情感的徜徉:民间的婚姻观念
第九章 平衡与混乱
影响汉代婚姻家庭稳定的因素
初步分析
附录一
表一 汉代帝后妃家庭状况简表
表二 汉代贵族、平民婚姻家庭状况简表
表三 汉代部分官吏、贵族、皇族世代辈分表
表四 汉代亲属称谓简表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重版后记
精彩书摘
首先,由奴隶社会的经济形态所决定,在从夏王朝到春秋时代的一千七百多年间,存在着人数众多的奴隶,这些奴隶多系来自其他氏族部落或民族的俘虏。奴隶归奴隶主所有。从而,在奴隶主家庭中包括了奴隶的家庭。一部分奴隶在奴隶主家中从事家内劳动,大部分奴隶则承担着各种繁重的生产劳动。奴隶的一切,包括所创造的劳动产品、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从而包括自己的婚姻权,都完全受奴隶主的支配。为了保证自己所掌握的劳动力得以繁衍,奴隶主往往让男女奴隶配对“成婚”,周代金文中所常见的“鬲十家”、“仆十家”和“臣十家”等文字记录,便是这种情形的真实写照。对于男奴和女奴所生子女——“奴产子”的称谓,一直延续到秦末汉初。
但到了战国之后,这类家庭在社会上所占的比例大幅度下降,在经历从战国到秦王朝两个多世纪的过渡时期后(事实上,秦朝仍带有极为浓厚的奴隶形态因素,毋宁说,它与汉朝有某种质上的不同),至汉代基本完成了从奴隶制婚姻关系向封建制婚姻关系的根本性转折。证据之一是当时的奴隶婚姻状况在社会上只占居极其次要的地位。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汉代婚嫁实例,基本上都属于封建皇帝、官吏、地主、商人、小农和城市平民等社会阶层(参见本书附录一之表一、表二)。显然,这种变化是由众多的奴隶转化为小农、小手工业者、城市平民、地主和商贾决定的。
前言/序言
汉代的婚姻关系,这是一个颇为重要而又很少有人着手的课题。过去,长沙杨树达先生著有《汉代婚丧礼俗考》,从群籍中钩稽史料,加以整理说明,为这一题目的研究开了先声。该书193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距今已逾半世纪了。嗣后继起乏人,翻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的《八十年来史学书目》,在杨书外只有一本台湾出版的书,可见研究者的寥落。彭卫同志这部书,将汉代婚姻关系置于当时整个社会和文化背景中考察,吸取新的学术成果,做多角度的剖析,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胜于前人。本书的问世,将会把有关问题的探索引导到新的境界。
婚姻关系,按照传统说法,属于礼制的范围。古代人所讲的礼,同后世所说在性质与内涵上都有差别,不只是指制度典章和道德规范,还包括社会生活里的各种约定习俗,以及其背后的思想观念在内。礼制的研究,对探讨古代社会及其文化的许多本质性的内涵极有裨益,可惜我们在这方面能够凭借的前人成果并不很多。传统的礼学,基本上限于几部礼经的解说,而且从来是一门不得应有重视的学问。梁启超说过,自宋至明是礼学“完全衰熄的时代”,这话固然有些偏颇,但也不离于事实。清代有几位著名学者从事于此,他们的主要成绩仍限于礼书的笺注,同时因为他们的著作艰深繁难,所得出的成果很少能为学术界吸收运用。对于汉以下的礼制,进行系统研究的人,为数就更少了。上面所说像汉代婚制这样的课题,多年来没有人深入试探,这正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彭卫同志这部新书,实际上是有开拓性的。
汉代婚姻形态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对于当今婚姻情况的原始影像有一个好的了解。对于当今婚姻情况的不足,也可以从这之中有所启发和借鉴。
评分
☆☆☆☆☆
比较浮于表面,有点资料,可以看看
评分
☆☆☆☆☆
此次重版。
评分
☆☆☆☆☆
作者学术态度严谨,对我多有裨益!
评分
☆☆☆☆☆
研究汉代社会史的重要专著,彭卫先生最重要的一本书了。
评分
☆☆☆☆☆
对于当今婚姻情况的原始影像有一个好的了解。对于当今婚姻情况的不足,也可以从这之中有所启发和借鉴。
评分
☆☆☆☆☆
蒋介石年谱(1887-1926)原由蒋介石的训蒙老师兼秘书毛思诚所撰,原题为《蒋公介石年谱初稿》,封面盖有“秘密”字样,是蒋介石亲自审定修改的“原稿秘本”。20世纪30年代以《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为名出版。蒋介石年谱(1887-1926)分为三编:第一编“韬晦时期”(1887年蒋介石出生至1923年12月);第二编“黄埔训练时期”(1924年1月至1925年12月);第三编“北伐开始时期”(1926年1-12月)。蒋介石年谱(1887-1926)根据“原稿秘本”编辑校订,为保持史料原貌,均按原稿照录。对原稿记述上存在的问题,相信读者自有明鉴。蒋介石年谱(1887-1926)原由蒋介石的训蒙老师兼秘书毛思诚所撰,原题为《蒋公介石年谱初稿》,封面盖有“秘密”字样,是蒋介石亲自审定修改的“原稿秘本”。20世纪30年代以《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为名出版。蒋介石年谱(1887-1926)分为三编:第一编“韬晦时期”(1887年蒋介石出生至1923年12月);第二编“黄埔训练时期”(1924年1月至1925年12月);第三编“北伐开始时期”(1926年1-12月)。蒋介石年谱(1887-1926)根据“原稿秘本”编辑校订,为保持史料原貌,均按原稿照录。对原稿记述上存在的问题,相信读者自有明鉴。蒋介石年谱(1887-1926)原由蒋介石的训蒙老师兼秘书毛思诚所撰,原题为《蒋公介石年谱初稿》,封面盖有“秘密”字样,是蒋介石亲自审定修改的“原稿秘本”。20世纪30年代以《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为名出版。蒋介石年谱(1887-1926)分为三编:第一编“韬晦时期”(1887年蒋介石出生至1923年12月);第二编“黄埔训练时期”(1924年1月至1925年12月);第三编“北伐开始时期”(1926年1-12月)。蒋介石年谱(1887-1926)根据“原稿秘本”编辑校订,为保持史料原貌,均按原稿照录。对原稿记述上存在的问题,相信读者自有明鉴。蒋介石年谱(1887-1926)原由蒋介石的训蒙老师兼秘书毛思诚所撰,原题为《蒋公介石年谱初稿》,封面盖有“秘密”字样,是蒋介石亲自审定修改的“原稿秘本”。20世纪30年代以《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为名出版。蒋介石年谱(1887-1926)分为三编:第一编“韬晦时期”(1887年蒋介石出生至1923年12月);第二编“黄埔训练时期”(1924年1月至1925年12月);第三编“北伐开始时期”(1926年1-12月)。蒋介石年谱(1887-1926)根据“原稿秘本”编辑校订,为保持史料原貌,均按原稿照录。对原稿记述上存在的问题,相信读者自有明鉴。蒋介石年谱(1887-1926)原由蒋介石的训蒙老师兼秘书毛思诚所撰,原题为《蒋公介石年谱初稿》,封面盖有“秘密”字样,是蒋介石亲自审定修改的“原稿秘本”。20世纪30年代以《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为名出版。蒋介石年谱(1887-1926)分为三编:第一编“韬晦时期”(1887年蒋介石出生至1923年12月);第二编“黄埔训练时期”(1924年1月至1925年12月);第三编“北伐开始时期”(1926年1-12月)。蒋介石年谱(1887-1926)根据“原稿秘本”编辑校订,为保持史料原貌,均按原稿照录。对原稿记述上存在的问题,相信读者自有明鉴。
评分
☆☆☆☆☆
此次重版。
评分
☆☆☆☆☆
比较适合社会学研究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