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频繁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使食品可追溯技术应运而生;北京奥运会期间,可追溯制度有效保障了食品的安全性。但是,对中国多数食品从业人员和食品企业而言,可追溯体系和相关技术还没有揭下神秘的面纱。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从三方面系统了解可追溯方面的知识。首先,能系统了解食品的可追溯性、安全和质量之间的关系(第一部分),了解如何建立贯穿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可追溯体系(第1章)、利用可追溯体系优化商业操作(第2章)、利用可追溯体系优化供应链(第3章);其次,能系统了解建立可追溯体系的方法(第二部分),了解食物供应链的溯源和追溯模型(第4章)、如何解决可追溯体系中的瓶颈问题(第5章)、如何将加工信息纳入可追溯体系中(第6章)以及分析测量的可追溯性(第7章);最后能了解各种可追溯技术(第三部分),如DNA标记在动植物可追溯性方面的应用(第8章)、农畜产品的电子识别、DNA概况和可追溯性(第9章)、食品供应链中可追溯信息的存储及传输(第10章)、可追溯体系中的信息传输(第11章)。
从译者的角度来看,本书虽然不厚,但承载的内容却非常丰厚和深入,作者对可追溯体系和相关技术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内容翔实,条理清晰,相信在阅读本书之后,会对食品可追溯体系与相关技术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翻译从来就不是件轻松的工作,更何况是翻译专业书籍。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译者尽努力确保术语统一、准确,也尽努力以简洁的中文为读者重现原书的意境和风貌。
目录
第一部分 食品的可追溯性、安全和质量
1 建立贯穿食品供应链的可追溯体系
1.1 引言
1.2 协调多功能可追溯性的要求
1.3 项目特异性信息的获取
1.4 EAN.ucc编码体系
1.5 数据载体技术
1.6 项目附带数据和数据库信息的链接
1.7 食品溯源方案
1.8 结论
2 利用可追溯体系优化商业运营
2.1 引言:食品指纹方法
2.2 可追溯体系的主要概念
2.3 食品供应链中的可追溯性
2.4 影响可追溯体系的因素
2.5 可追溯体系中的食品指纹模型
2.6 建立可追溯体系的步骤
2.7 案例研究
2.8 结论
3 利用可追溯体系优化供应链
3.1 以质量为导向的可追溯体系的目标和利益
3.2 供需链管理
3.3 产品损失和脱销程度
3.4 产品损失和脱销的原因
3.5 控制产品损失和脱销的措施
3.6 供需链管理的优化
3.7 结论
第二部分 建立可追溯体系
4 食品供应链溯源和可追溯模型
4.1 引言
4.2 建立过程模型
4.3 建立可追溯模型
4.4 可追溯模型中的过程和产品问题
4.5 发展趋势
4.6 结论
5 解决可追溯体系中的瓶颈问题
5.1 引言
5.2 案例研究:森林水果夸克
5.3 食品指纹技术术语
5.4 瓶颈问题的四种类型
5.5 分析和解决瓶颈问题
5.6 发展趋势
5.7 结论
6 将过程信息纳入可追溯体系
6.1 引言:为食品工业和消费者带来的利益
6.2 应用过程信息提高产品质量
6.3 收集和存储信息的方法
6.4 数据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6.5 结论
6.6 发展趋势
6.7 详细信息及其来源
7 分析测量的可追溯性
7.1 引言——分析测量在产品质量评估中的作用
7.2 分析测量追溯和比较中的问题
7.3 提高分析测量的可比性
7.4 发展趋势
第三部分 可追溯性技术
8 用于动植物可追溯性的DNA标记
8.1 引言
8.2 种和亚种水平上的DNA变异
8.3 物种水平下的可追溯性
8.4 发展趋势
9 农畜产品的电子识别、DNA纹印和可追溯性
9.1 引言
9.2 电子识别方法在家畜产品标记和追溯中的应用
9.3 利用射频进行动物识别的技术基础(RFID)
9.4 农场和屠宰场中动物的电子识别设备
9.5 数据管理
9.6 发展趋势
10 食品供应链中可追溯信息的存储与传输
10.1 引言
10.2 用于产品识别的数据载体技术
10.3 条件测量数据载体技术
10.4 质量检量数据载体技术
10.5 数据收集
10.6 数据处理
10.7 数据载体技术的实际应用
10.8 结论
11 可追溯体系中的信息载体
11.1 引言
11.2 线性条形码体系及EAN.UCC采用的符号
11.3 二维编码
11.4 EAN.UCC编码体系
11.5 基于芯片的数据载体技术和射频识别(RFID)
11.6 电子产品代码(EPC)系统
11.7 总结
精彩书摘
1.7 食品溯源方案
食品溯源是欧共体的第五框架协议,其目的是为协调供应链、交叉链及其溯源性建立一个总体框架。它最需要的是技术独立,但也需要技术支持和识别方案。这样就便于发展中国家使用追溯体系,使自身不健全的溯源体系向发达国家的高技术支持的溯源体系靠拢。这个方案关键在于与EAN.UCC的编码和识别方式相统一,在这方面,EAN.UCC体系是国际公认并受数据传输技术支持的。然而,EAN.UCC体系虽然是可追溯体系框架的核心组分,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以适应系统基础设施各方面发展而产生的需求,例如更新商品识别和编码结构可以识别供应链,主要识别符,信息块和多功能溯源性的访问规则。
1.7.1 编码和存取方案
食品溯源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总体框架制定全面的信息存取方案。通过“执照”编码链接方式建立纵向的最简模式,就需要标出链接纵向模式与横向模式的点,用来储存与相关供应链和所需的可追溯功能有关的信息。这些数据模式在供应链的可追溯体系中相当于项目相关数据载体,包括三个要素:商品识别系统,信息识别符和代码存取系统,具体如下:
·供应链代码——通过编码来识别各种供应链。
·节点位置代码——通过编码来识别供应链中食品加工的节点和节问位置。位置编码根据EAN.UCC编号和识别系统。
·产品识别代码——这种编码基于EAN.UCC编号和识别系统,要对此系统进行扩展以便对单个食品、产品成分、产品进行标识。产品的每一组分都需标识,并链接到直接来源或组成部分的来源以及任何先前的节点代码。
·信息单元代码——通过编码来标识与特定的溯源性和功能性有关的节点信息单元。这种编码会对EA N.UCC编号与识别系统应用识别符的扩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存取代码——这种代码可以在信息单元中存取信息,并设有默认值和优先存取代码。
·国家位置注册码——注册国家级供应链和节点位置代码以及可追溯体系功能代码,这种注册体系是全球通用的并最终建立全球溯源链接。
·标签式产品识别码——通过可机读编码来访问数据库。这种标签代码包括产品标识、供应链编码及最终节点位置编码。通过读取这些编码,用户可以了解到产品的出处和相关信息。使用正确的访问路径和溯源性功能代码,从注册地址也能获得供应链的其他信息。由此,追溯系统就可以通过正确的存取代码获得供应链节点信息库中的溯源信息。同样,商业信息可通过优先存取代码来获得。因此,使用产品代码和存取代码就可以获得供应链中任一环节的信息。
前言/序言
食品追溯过程包括两个途径:一是追踪(Tracking),是指从食品供应链的上游至下游,跟踪一个特定的单元或一件食品(一批食品)运行过程的能力;二是溯源(Tracing),是指从供应链下游至上游识别一个特定的单元或一件食品(一批食品)来源的能力,即通过记录标识的方法回溯某个实体的来源、用途和位置的能力。可追溯体系要求企业具备追踪和溯源两方面的能力,以便于在必要时证明产品的来历,确定产品在食品链中的位置。因此,可追溯体系有助于查找不符合的原因,并且在必要时提高撤回和(或)召回产品的能力;同时,可追溯体系能够提高企业对信息的合理使用和信息的可靠性,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生产力。因此,可追溯体系是一种帮助食品链中的组织实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所确定目标的有用工具,是一种能够连接生产和消费,让消费者了解生产和流通过程,提高消费信心的信息管理系统。
频繁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使食品可追溯技术应运而生;北京奥运会期间,可追溯制度有效保障了食品的安全性。但是,对中国多数食品从业人员和食品企业而言,可追溯体系和相关技术还没有揭下神秘的面纱。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从三方面系统了解可追溯方面的知识。首先,能系统了解食品的可追溯性、安全和质量之间的关系(第一部分),了解如何建立贯穿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可追溯体系(第1章)、利用可追溯体系优化商业操作(第2章)、利用可追溯体系优化供应链(第3章);其次,能系统了解建立可追溯体系的方法(第二部分),了解食物供应链的溯源和追溯模型(第4章)、如何解决可追溯体系中的瓶颈问题(第5章)、如何将加工信息纳入可追溯体系中(第6章)以及分析测量的可追溯性(第7章);最后能了解各种可追溯技术(第三部分),如DNA标记在动植物可追溯性方面的应用(第8章)、农畜产品的电子识别、DNA概况和可追溯性(第9章)、食品供应链中可追溯信息的存储及传输(第10章)、可追溯体系中的信息传输(第11章)。
从译者的角度来看,本书虽然不厚,但承载的内容却非常丰厚和深入,作者对可追溯体系和相关技术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内容翔实,条理清晰,相信在阅读本书之后,会对食品可追溯体系与相关技术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翻译从来就不是件轻松的工作,更何况是翻译专业书籍。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译者尽最大努力确保术语统一、准确,也尽最大努力以简洁的中文为读者重现原书的意境和风貌。但是,囿于水平,书中的问题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朋友给予批评指正。
食品加工和流通领域的可追溯性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