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画论经秦汉到西晋的萌芽,于东晋、南北朝蔚然独立,历唐、宋、元的繁荣,至明清二代,重在传承总结,集其大成。这一时期,文人画大盛,称为文人者,即便不长于书画实践,也大多知画懂画,故画论著述数量最丰,几占中国画论著作十之七八。《中国古代书学画论丛书》首期选择了十部画论,稍加注解,配发彩图,以助解读。这十部画论,论影响深远,则董其昌《画旨》力倡南北宗论,崇南抑北,观点鲜明,导引了其后三百年中国画的风格走向。论体系完备,则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以十八章的篇幅,丰富的内容,成为传统中国绘画理论的集大成者。论精深高妙,恽寿平出身文化世家,又历明清鼎革,以少年追随父兄参加抗清斗争,后知时世难移,寄情书画,所作《南田画跋》文字隽永,意旨深奥,细细品味,意趣无穷。而同为题画之作,金农的《冬心题画记》则妙在情趣,灵性横溢,读来令人莞尔生笑。也是“扬州八怪”主将的郑燮,作画几乎无画不题,其《板桥题画》或诗或文,更为让人称绝的是,郑板桥以其八分半书题画,如乱石铺街,错落于毛竹之间,诗书画有机结合,别有佳趣;王原祁《雨窗漫笔》、盛大士《溪山卧游录》于画理的阐述、技法的传授颇有精义,钱社《松壶画忆》、周亮工《读画录》重在记录过眼书画,并时有精辟的品评。若总而言之,则以上诸方面,于各书均有体现,无非侧重不同,特点自在。
目录
总序
栎园《读画录》浅识
序一
序二
序三
读画录卷一
读画录卷二
读画录卷三
读画录卷四
跋
精彩书摘
栎园《读画录》浅识
三、传画史·述画论
由前文所及,其实我们大致已知《读画录》不仅是画史文献,也是一部份量颇重的画论著作。秦祖永在《桐阴论画》序中甚至将其与《画品录》等相提并论,说“若谢赫之《画品录》、张彦远之《名画录》、郭若虚之《图画见闻志》、米南宫之《画史》、周亮工之《读画录》,论断精确,各成一家言。”石溪在赠与周亮工的一幅《山水图》上也题云:“今栎园居土,为当代第一流人物,乃鉴赏之大方家。”栎园在书中史、论结合,对画家介绍和作品品题时,中肯之论迭出,给人以诸多启示。简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征引故实,曲线表达其文人画的艺术创作观、鉴赏观。如,“李君实”(李日华)条中,有载其论画句“……大都古人不可及处,全在灵明洒脱,不挂一丝,而义理融通,备有万妙,断断非尘襟俗韵所能摹肖而得者。以此知吾辈学问,当一意以充拓心胸为主。”周亮工“极服先生议论”,明确表示认可。叙述陈章侯(洪绶)摹龙眠七十二贤石刻过程时,说其初出以示人,别人日“似矣”,则喜;复摹再出以示人,别人日“不似矣”,则更喜。周亮工极赞赏其数摹而变其法。在“董文敏”条中,通过旁人之口,说明“不读书人,不足与言画”。另有如载张稚恭语“东坡论画:谓笔略到而意已俱。观涉江画,即笔不到处,意已先矣。”又有像“君到打发不开处,始思吾言;世间生死大事,以及文章经济,到绝顶处,只是打发得开耳”的画理玄思,等等。显然,周亮工的画学思想基本沿袭了元明以来文人画的理路,近似于董其昌所提“南北宗论”。在此观念下,所尊崇的是所谓南宗文人画的逸笔草草,作画不求形似,讲求笔墨格调和诗书画印结合;也即钱选所谓的“戾家画”。绘画主体是和“行家”相对的非职业画家,即“士夫”。他们饱读诗书,仕途不畅,因此寄情书画,聊写胸中逸气,作画追求意趣气韵,追求画面的书卷气和文化味,盖与《读画录》中评画所及“净笔”、“寒气”、“爽气”等词的蕴意相类。书中所载之人,可以说基本都是“读书人”(即“士人衲子”),他们的作品也基本属于文人画一路。栎园老人的艺术观和欣赏旨趣由此可见一斑。在字里行间也可以清晰地发现周亮工对画家融汇变法、画出己意的重视。同时,也不像董其昌一样简单地去贬抑浙派的绘画风格,而主张和赞赏兼收并蓄。
前言/序言
读画录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优点:字够大,看着不累;貌似为了看着很高大上,好浪费纸张,每页顶多17行,也许是留着做心得笔记。有待看完追评。吐槽下包装,第一次来被吓到了。画集之类的我得谨慎考虑了。
评分
☆☆☆☆☆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集图书一万二千二百三十七种;然后是整理图书,由四库馆臣对内府藏书以及从各地征集的图书进行校订,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其中,应抄、应刻之书被认为是合格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而应存之书则不能收入四库全书,仅仅是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存目。《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收入图书三千四百五十七种,凡七万九千零七十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六千七百五十二函。成为中国历史上卷帙最多的一部著作。
评分
☆☆☆☆☆
值得美学、书画专业人士购买、收藏!
评分
☆☆☆☆☆
在考释古文字的时候,有《说文》的正篆或重文可资对照,那么释读起来就确凿可信。如果是《说文》中没有的字,哪怕已经认清了古文字的偏旁结构,甚至已经可以确定它的意义,比如说是人名、地名或祭名,但是音读不明,还不能说完全认识了这些字。
评分
☆☆☆☆☆
封面素颜,内容也很好,是学习古代书学画论的一套好书
评分
☆☆☆☆☆
商品名称:读画录、好书
评分
☆☆☆☆☆
经典图书,名家力作。好好好!
评分
☆☆☆☆☆
“汉文字的一切规律,全部表现在小篆形体之中,这是自绘画文字进而为甲文金文以后的最后阶段,它总结了汉字发展的全部趋向,全部规律,也体现了汉字结构的全部精神。”(姜亮夫《古文字学》59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因为有了《说文》,后人才得以认识秦汉的小篆,并进而辨认商代的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与战国的古文。
评分
☆☆☆☆☆
“比较法”在运用过程中被逐步发展完善,一开始只是笼统粗略地对照未识字和已识字的字形,以后认识到应该从文字可以分解为偏旁的角度去进行字形的分析比较。这种偏旁的比较不仅使字形的对比变得精密合理,而且在释读古文字时能够起到举一反三以简驭繁的作用。如果要进行“偏旁分析”,就必须熟悉小篆的形体结构,就必须熟悉《说文》,因为《说文》的旨趣就在于“说文”、“解字”,即一方面阐述每个独体字的字形的含义,一方面解析每个合体字的构成情况,指明合体字由哪些偏旁构成,以及第个偏旁在记录语词汇的音和义中起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