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梦占

中国古代梦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禇赣生 著
图书标签:
  • 梦占
  • 中国古代
  • 解梦
  • 传统文化
  • 预兆
  • 吉凶
  • 文化研究
  • 历史
  • 民俗
  • 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801959188
版次:1
商品编码:1045582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代方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1
字数:14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梦占》的主旨是深入考察中国古代占梦术这一神秘、深奥、影响极大的特殊文化现象,以便人们科学地认识梦的价值。

内容简介

对于现代人来说,方术是个即熟悉又隔膜的现象。有的人把笼统地方术等同于迷信,这其实是不大恰当的。如果就学术与科学的关系而言,更不能简单地将它予否定。
《中国古代梦占》主要从梦、梦象、梦占术、梦的祈禳等要素入手,对梦占的本质、特点进行客观的解释好哦啊与评述,并科学分析了梦占的影响和作用,以便于人们更正确地认识生活中的梦与梦占。

作者简介

褚赣生,1952年生,江西南昌人。1978年3月始,先后就读于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与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历史文献专业),相继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中国历史文献学会会员。现在中国出版集团所属东方出版中心工作。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占梦的起源
一 梦、梦兆与联想
二 传说中的占梦
三 商周时的占梦

第二章 占梦的发展
一 占梦与谶纬方术
二 占梦与道教、佛教
三 中国古代占梦家
四 中国古代占梦书

第三章 梦的吉凶与梦的祈禳
一 梦象与梦的吉凶
二 梦的吉凶变化与转换
三 梦的祈禳及其方式

第四章 占梦术探秘
一 占梦的理论基础
二 中国古代占梦术
三 占梦的遁辞与技巧

第五章 占梦的利用与影响
一 占梦与“受命于天”
二 占梦与政治
三 占梦与民间习俗

第六章 梦的解说与探讨
一 梦的本质与特征
二 梦的分类变化
三 梦的成因与机制

第七章 占梦迷信的批评
一 圆梦与占梦
二 梦者与梦象
三 占梦理论的荒谬和占梦的罪恶
结束语
附录一 周礼注疏卷二十五(节选)
附录二 占梦书(残卷)
附录三 周公解梦书(残卷)
附录四 梦占逸旨(节选)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占梦的起源
一 梦、梦兆与联想
梦,是科睡眠时特殊的意识现象。无人不做梦,中外古今,概莫能外。但上古时代的人类究竟怎样看待梦这一客观存在的现象,至今尚难以找到可以直接证明的材料。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上古时代人类思维特点、智力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神话传说等方面提供的原始信息,从中分析、推测先民关于梦的最初观念。
上古时代,人类由于不能清醒地认识客观事物之间的各种复杂联系,无力分清主体意识中客观表象与主观幻想的界限,他们的智力水平决定了他们往往把主观幻觉、幻象当作实在来感受,这一特征经过长期的衍化,构成了上古时代人类的心理定式。这一心理定式直接奠定了上古时代人类的思维特点,那就是,深信幻觉、幻象是什么样子,宇宙就是什么样子,对梦的认识也作如是观。
中国东北的赫哲族,在清代以前尚处在史前时期。在他们的宗教信仰当中,人有三种灵魂:一是生命的灵魂,二是转生的灵魂,三是思想或观念的灵魂。在赫哲人看来,生命的灵魂赋予人以生命的形式,转生的灵魂主宰着人的来世幸福与否,而思想或观念的灵魂则使人有感觉和思想。梦是第三种灵魂管辖之下的幻觉、幻象活动。这种活动受观念灵魂的指使,既可以脱离活人的身体四处游荡,也可以作为已经死去的人的阴魂再现。
据说,赫哲人常常通过梦中的幻觉来推测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情形,用主客观幻化的思维方式来判断梦所兆示的意义。在他们看来,如梦见喝酒、得钱,预示着打猎会满载而归;梦见死人、抬棺材,则意味着能获取野兽。赫哲人对梦幻的这种理解,一方面是基于蒙昧时期上古人的特有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是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反映。因为,拉回来猎物才能有钱有酒;反过来,喝酒、得钱之梦,只有拉回来猎物才能验证。同样,打死了野兽,必须像抬死人、抬棺材那样把它们抬同来;反过来,死人、棺材之梦,在打死了野兽之后也可视为应验。这种分不清客观事物与主观感受之间区别的思维方式和知识水准,是上古时代遗传下来的,在西方民族中也有极为相似的反映。英国的民间文艺理论家詹·乔·弗雷泽在所著《金枝》(1890)一书中载:在西方,通常将脱离人的肉体可以自由行走的灵魂视为随时可以飞去的小鸟。这一小鸟可以在梦境中代替人访问什么地方,去见什么人,做人想做的事。例如,一位巴西或圭亚那的印第安人从酣睡中醒来以后,坚信他的灵魂确实出去打过猎,钓过鱼,砍过树,或做过他梦中所做的一切事情,而他的身体却始终一动未动地躺在吊床上。一次,一个博罗罗人的村庄里,所有居民全都陷入极度惊恐之中,并且凡乎逃避一空,仅因为有人梦见有敌人悄悄向他们的村庄进袭来了。一个马库西印第安人,身体不适,夜里梦见主人要他将一条独木船拉过一连好几处洪水激流的险滩。第二天早上醒来后,他竟痛骂主人不体恤他。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上古时代遗留下来的民间风俗习惯,同样为人们提供关于梦观念的最早信息。
据《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概览》和《云南少数民族哲学社会思想资料选辑》等书籍记载,居住在中国大西南的僳僳族,1949年以前虽大多已进入封建社会,但某些地区仍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傈僳族的风俗习惯不但仰灵魂,而且还有梦中“杀魂”的说法。他们一向认为,有一种人名叫“扣扒”,他的灵魂是一只鹰鬼。由于鹰鬼可以在梦中“杀魂”,人对“扣扒”不仅害怕,也非常愤恨。倘若有人梦见一只鹰,同时又梦见某个人,那么,某人就是“扣扒”。如果梦者因此得病惊恐而死,那就意味着梦者被“扣扒”把魂杀了。为了证明某人是“扣扒”和追究“杀魂”的责任,巫师要举行骇人的捞油锅仪式的“神判”,“扣扒”将因为“杀魂”而受到严厉的惩罚。
又如,景颇族和瑶族的社会发展在解放前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但在一些地方,文化生活仍十分落后。他们普遍迷信上古流传下来的梦魂观念,对此可以视为上古原始观念(关于梦)的一种遗存。
景颇族一般把灵魂称作“南拉”。他们认为,人之所以做梦,就是因为灵魂离开了自己的肉体。如果灵魂不离开入的肉体,人就不会入睡做梦。有时候,人入睡却不做梦,那是因为灵魂外出没有碰见什么东西。假如灵魂外出游动碰到什么怪物,人在睡眠中就会做起怪梦来。按照景颇族的风俗习惯,梦见矛枪、长刀之类的物品,是怀孕的妻子生男孩子的兆示;梦见铁锅和支锅的三角架之类,则是怀孕的妻子生女孩子的兆示。这与弗洛伊德的梦见条、杆之类的东西和圆圈之类的器物,就意味着男女生殖器的梦说观念有些相似。同样,在景颇族看来,如果梦见黄瓜、南瓜结果结得多,而且自己又摘了一大筐背回来,那就意味着是凶兆。梦见太阳下山、牙齿脱落,以及喝酒吃肉,也是凶兆,不是家里死人,就是邻里死人。
瑶族对梦的观念也有特殊解释。梦见太阳下山,就说明父母有灾难;若梦见刮风下雨或与女子相爱,意味着自己有不幸;梦见唱歌,预示与人吵架;梦见吃肉,有病有灾;梦见吃饭,将终日辛劳;梦见解大便、蛇行或者自己把木头、石头滚下山,则都是要破财的兆示。与此相反,梦见打小蛇或房屋失火,则要进财或发财;梦见野火烧山或者梦见父母,天要下雨;梦见别人或自己死亡,那就意味着自己或被梦者有福有寿。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上述种种民间风俗习惯,也从侧面反映上古时代先民关于梦的最初处于萌芽状态的观念,他们往往把梦看作梦者(自己)和被梦者(梦中的他人)灵魂的相互交往的活动。
如何较客观地认识上古时期先民关于梦观念的最初理解?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一书中说,梦是梦者“与精灵、灵魂、神的交往”,梦是“神为了把自己的意志通知人而最常用的方法”。明代陈士元在《梦占逸旨·真宰篇第一》中曰:“梦者,神之游知来之镜也。”意思是说,梦是神灵的游动,从中可以知晓来日的景象。对此,恩格斯根据北美原始人的材料,分析先民的梦魂观念,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说:“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之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恩格斯的这段话可以帮助我们这样来理解上古时代先民关于梦的释义:洪荒年代,当先民躺在洞穴里睡眠的时候,他们的躯体并没有脱身而去,为什么却在梦中常同伙伴一起去打猎呢?按照当时人的理解、想象,梦中外出打猎的那个躯体显然不是那睡在洞穴里的躯体,而是不受自身躯体约束的另一个可以游动的东西。以此推论,他们还认为,已死去的亲人,虽然他们的肉体已死,但他们那种可以游动的东西依然存在。因为在梦中,先民常常因此与他们的亲人会面、交谈。
那种无肉体、又不受躯体束缚的东西,究竟是什么?经过长期的思索,先民结合自己做梦的经验,逐渐在头脑中形成这样的观念:当人做梦的时候,在肉体当中存在着一种支配肉体而又不是肉体的东西;而且,入睡眠的时候,这种东西可以离开人的躯体四处游动,即便是人的肉体死亡后,它们仍然存在着、活动着。因此,人在梦中既可以到野外去打猎,也能够与死去的亲人相会。后来,先民给这种莫名其妙的东西起了一个名称,叫“灵魂”。但这里仍然存在一个令先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灵魂”来自何方?为此,先民必须在梦魂之外去寻找另一种原因或力量。在他们看来,自然、社会的万事万物都有“灵”,各种各样的“灵”,在冥冥中由无所不能的神来支配。至此,我们可以看出上古时代先民关于梦的观念是,他们用主客观幻化为一体的思维方式,将梦想像为神灵的兆示,反过来,又用这种神灵的观念来解释梦中的景象。由此可见,上古时代的先民是如此地将神灵、幻觉与客观存在的人和事物难解难分地融为一体。显然,限于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性,这其中含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为梦兆迷信活动提供了广泛的天地。
理解了上古时代先民关于梦的观念,就可以进一步认识他们梦兆迷信活动的本质和意义所在。梦魂观念是梦兆迷信的思想基础,因此,我们可以对上古时代先民的梦兆活动考察一番,然后正确地把握梦兆的意义。
上古时代,先民由于无力把握自然、社会的变幻和人生际遇的旦夕祸福,凡事在行动之先都得有一个征兆,以乞求神灵降兆示知,得以免灾获福。从《尚书·洪范》中可以看出,先民把征兆叫做“庶征”,吉祥的征兆叫做“休征”,凶灾的征兆叫做“咎征”。征兆这一迷信活动在当时非常盛行,涉及的范围极为宽广,几乎包括所有为人所知的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在众多的征兆迷信活动中,最为普遍流行的是以梦为征兆的迷信。
关于梦兆这一迷信活动,中国最古老的记录是殷墟卜辞。例如:
壬午卜,王曰贞,又梦。
丙戌卜,故贞,王出梦示。
贞王梦,不佳祖乙。
从这些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殷人较重视梦兆,殷王一有梦,就要占卜。但是殷人所重视的梦兆是什么具体内容,我们不得而知。记载梦兆的具体情形最早的记录,可能是《诗·小雅》的《斯干》和《无羊》二首古诗。
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乃寝乃兴,乃占我梦。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斯干》篇
在这里,梦的内容和征兆的内容都非常具体、清楚,即人们在梦中见到熊罴是生男的兆示;梦见虺蛇是生女的预兆。再如: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旒维放放*矣!大人占之: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旒维*矣,室家溱溱。
——《无羊》篇
这首诗表明,梦见众多的鱼是丰收年的前兆,梦见旗帜飘扬是家室众多繁荣的兆示。
《国语·楚语上》记有:“昔殷武丁,能耸其德,至于神明,……如是而又梦,使以象梦(梦象),旁求四方之贤,得傅说以来,升以为公。”即是说,殷王武丁欲求一位好的帮手,辅助他料理国家大事,在梦中上帝赐给他一位良臣,后来,他按照梦中良臣的容貌找到了傅说来做宰相,共谋国事。
又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盛其脑。是以惧。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这一梦兆活动与上述几例有所不同,它兆示人们,恶梦可以成为吉兆,关键是怎样理解、释义。晋王梦见与楚王相互搏击,楚王以极强的力量压在晋王的身上,并且不断吸吮着晋王的脑浆。晋王因此而惊恐不安。大臣子犯却解释说,这倒是大吉大利的兆示。因为晋王虽然在梦中被压在楚王的身体下面,但面却是朝天的,这是受命于天的表现;楚王虽然压在晋王的身体上面,恰恰是违背天意,伏身向晋王请罪的样子;楚王吸取晋王的脑浆,则兆示着晋王对楚王能以柔克刚。后来,晋军与楚军大战,晋王尚梦而战,果然大败楚王。子犯的解释是牵强的,仅从迷信的角度满足了晋王的心理需要,梦后的战事却偶合梦兆的释义,因而在当时令人深信不疑。这当然是梦兆这一神秘的精神现象善于类比、诡辩的结果。
梦兆这一迷信活动,后来越来越复杂。例如,《: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十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是夜也,赵简子梦童子裸而转以歌。旦,占诸史墨,曰:‘吾梦如是,今而日食,何也?’对曰:‘六年及此月也,吴其入郢乎!终亦弗克。入郢必以庚辰,日月在辰尾。庚午之日,日始有谪。火胜金,故弗克。”’这里面,日食之兆、梦兆、星辰运行的因素等结合在一起,如此复杂,若无专门的史墨之客,是无法圆梦得兆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五行相成相克的理论,已成为梦兆迷信的哲学基础。文中断定,吴会入侵郢,其根据就是辛亥的“亥”字,所谓亥为水,水为六,火胜金,故弗克,结论完全是依据五行相克的观点引伸出来的。
从上述诸种梦兆的实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梦兆的形成,是上古时代先民在神灵观念作用下,对事物因果关系直观认识的迷信活动。从这些梦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梦兆的本质意义,在上古时代是通过圆梦的方式来满足先民的心理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上古时代的梦兆是根据惯例来类比、联想,最后得出对凶吉的判断。这与后来渗入更多的“人为”因素的占梦术有所区别。
梦兆迷信和占梦术都是基于神灵能以某种征兆,给人预示某些事物发展趋向的思想和方法,但这两者之间仍然有较明显的不同。一般来说,梦兆的兆象多为人体自然发生,具有较大的偶发性,所兆示的内容和形式受制于兆象;而占梦多是人为的,其内容和形式可以由人在主观上加以预先规定,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这样说,梦兆是人被动接受神灵的启示,而占梦术则是人主动求助神灵给予的启示。
梦兆之转化为占梦术,一方面是由于梦兆的虚妄性质决定它要在发展进程中复杂化,以达到不断取信于人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有其必然的社会动因。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范围的扩大,人对各种事物的发展变化需要预知的范围也相应增广,靠人体自发产生的梦兆已不能满足上述扩大了的需要。为了增强自信心,在没有相应的征兆出现的情况下,人不得不在原有的梦兆迷信中,找出一些可以人为制造的兆象内容,加以主观分析,并主动求助于神灵的保护。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占梦术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占梦理论,这样,原先在不自觉的精神状态下的梦兆迷信活动,渐渐地过渡为自觉的占梦。由上述可见,梦兆与占梦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

前言/序言

  梦,自古以来是令人感到神秘难解的谜,是永远伴随着人类的精神现象。
  远古时代,先民迫于自然界、社会以及复杂的人事关系等诸种压力,感到无能为力,对人生际遇祸福把握不定,内心充满迷惘、困惑,乃至心神不安,希冀借助某种神奇的力量,以达到消除自然和社会对人的威慑,祈吉禳凶,稳定人心,安居乐业的目的。于是,种种占卜兆示、预测未来凶吉的活动便产生了。据《汉书·艺文志》数术略的记载,各种各样的占卜术大致分为六大类:文天、历谱、五行、蓍龟、形法和杂占。占梦属于杂占之列,并且有突出的意义。明代陈士元在《梦占逸旨》一书中说:“众占非一,惟梦为天。”原因是,“占梦之秘,固性命之理,而兆易之揆也”。意思是说,占梦与人的生命的内在机理有必然的联系,因此能预示、揣测凶吉,具有一种其他类型占卜所没有的神秘性和迷惑力。先秦时期,占梦不仅仅是统治阶层宗教信仰的有机部分,而且,观察国家吉凶、决定重大政事、任免官吏等,都由占梦来抉择。这一时期是中国占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到了汉代,由于王充等思想家对作为迷信活动的占梦术,有了深入的认识,继而批判了其妄言,占梦自此失却了往日的神奇魅力。
  占梦在汉代以后,由原来的官方倡导转为流行于民间的一种风俗迷信。
《中国古代梦占》 内容梗概 《中国古代梦占》是一部旨在深入探索中国古代社会关于梦境解析的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及其发展脉络的学术著作。本书并非对某一部具体的古代梦占古籍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出发,梳理并呈现了中国古代先民对梦境的认知、梦占的起源、发展、流派、具体方法、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和影响。 全书分为几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而立体的中国古代梦占图景。 第一部分:梦境的文化溯源与早期观念 本部分将追溯中国古代先民对梦的早期认知,探讨在文字尚未发达抑或稀少的年代,人们是如何理解和解释梦境的。这包括: 自然主义的解释: 早期人类往往将梦境与自然现象、身体状态的生理反应联系起来,例如,白天所见所感,或身体的某种不适,被认为会直接体现在梦中。 神灵启示与祖先沟通: 在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盛行的时代,梦境常被视为神灵、祖先与人之间沟通的媒介。人们相信通过梦可以获得神谕、预警,或是与已故亲人进行精神上的交流。 “魂魄”观与梦的发生: 介绍中国古代“魂魄”分离的观念,探讨这种观念如何影响了人们对梦境的解释,即梦被视为“魂”或“魄”游离于身体之外的体验。 早期文献的零散记载: 梳理《山海经》、《易经》等早期经典中关于梦的模糊记载,分析其中可能蕴含的早期梦占思想的萌芽。 第二部分:梦占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本部分将重点梳理梦占体系在中国古代是如何逐渐形成、发展壮大,并出现不同流派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 探讨这一时期社会思想活跃,诸子百家纷纷涌现,梦占思想也开始系统化。例如,阴阳五行学说对梦占的影响,以及早期占梦官职的出现。 汉代的集大成: 重点介绍汉代在梦占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进展。例如,《周礼》中关于“占梦”官职的记载,以及一些被认为是汉代整理编纂的早期占梦书籍(例如,可能存在的《周公解梦》的早期版本或类似文献的流传)。分析汉代占梦思想如何受到《周易》、谶纬之学等多种思潮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的多元化: 介绍这一时期梦占思想的多元发展,例如,佛教传入后对梦境解释的影响,以及一些道家、玄学思想对梦境的独特解读。 唐宋时期的规范化与普及: 探讨唐宋时期梦占理论的进一步成熟,占梦著作的增多,以及占梦活动在社会各个阶层的普及。分析这一时期官方对梦占的重视程度,以及民间占梦习俗的演变。 元明清的传承与演变: 简述元明清时期梦占思想的传承,以及在某些方面可能出现的创新或衰退。分析这一时期占梦术与民间信仰、世俗化倾向的结合。 第三部分:梦占的理论基础与分类 本部分将深入剖析中国古代梦占的核心理论,以及常见的梦境分类方法: 阴阳五行与梦兆: 详细阐述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国古代梦占理论中的应用。如何根据梦境中出现的颜色、方位、五脏六腑等元素,将其归于阴阳属性,并对应到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变化,从而推断吉凶。 天地人三才与梦的关联: 探讨梦境如何被视为与“天”(天象、神灵)、“地”(地理、人事)、“人”(自身身心状况)三者相关的预兆。 时令节气与梦占: 分析不同季节、节气下所做的梦,可能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和解释方式。 梦境的常见分类: 介绍古代将梦境按照内容、性质、吉凶等进行的各种分类方法,例如: 吉梦与凶梦: 如何区分预示好运的梦境和可能带来灾祸的梦境。 应验之梦与虚幻之梦: 探讨古代对于哪些梦境具有实际预兆作用,哪些梦境只是生理或心理反应的认识。 “昼所念,夜则梦”与“反梦”: 分析古代对于“所思成梦”和“梦境与现实相反”这两种不同解释方式的理解。 鬼神梦、神仙梦、身体梦、人事梦等: 详细介绍不同类型梦境的典型象征和解释。 第四部分:具体的占梦方法与实践 本部分将聚焦于古代占梦的具体操作和技法: 问卜式的占梦: 介绍古代人们如何通过向占梦者或占梦师描述梦境,寻求解释的过程。 符号化的解释体系: 详细列举并分析古代梦占中常见的象征符号及其对应的意义。例如,梦见龙、凤、蛇、马、水、火、山、树等具体事物,在古代梦占中有何普遍的解读。 数字、颜色、方位与梦占: 探讨数字(如三、五、九等)、颜色(如红、黑、白等)以及梦境中的空间方位(如东方、西方、上下等)在占梦中的作用。 梦境与人事、命运的关联: 分析梦境如何被用来预测个人的命运、官运、财运、婚事、疾病,甚至国家大事。 占梦的工具与仪式: 提及一些可能存在的与占梦相关的仪式或辅助工具,例如,占卜用的器具、特定的祭祀等。 第五部分:梦占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影响 本部分将探讨梦占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深远影响: 政治与统治: 分析梦占在古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君王如何通过梦境来判断决策的吉凶,占梦官在朝堂上的地位,以及某些重要历史事件中梦境的叙事作用。 社会心理与个体生活: 探讨梦占如何影响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例如,在婚姻、生育、出行、经商等重大决策上,人们如何寻求梦境的指引,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慰藉或恐惧。 文学与艺术: 梳理梦占思想在古代文学作品(诗歌、小说、戏曲等)中的体现,以及其对绘画、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启发。 医学与养生: 探讨古代医学如何将梦境视为反映身体健康状况的指标,以及一些养生理论中关于梦境的论述。 民间信仰与习俗: 分析梦占如何与祖先崇拜、鬼神信仰等民间宗教习俗紧密结合,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结论 《中国古代梦占》并非仅仅是对古代占梦文献的简单汇编,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关于中国古代梦占的认知框架,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心理、哲学思想和社会结构。本书旨在通过严谨的学术梳理,展现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文化遗产,理解古人如何通过梦境这一神秘的通道,试图探寻宇宙的奥秘,洞察人生的吉凶,并从中获得生存的智慧和精神的寄托。本书力求以一种客观、深入、细致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界限,走进中国古代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梦境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购买《中国古代梦占》这本书,我原本是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想了解一下古人是如何解梦的。然而,这本书所呈现的内容,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简单地提供一套“梦境解码器”,而是带领我走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文化视野。我看到了梦占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的多重角色:它既是个人精神寄托的源泉,也是社会群体情绪的 barometer,更是统治者笼络人心、巩固统治的工具。书中对不同朝代梦占理论和实践的比较研究,展现了其发展的脉络和变迁,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丰富性。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梦占与道德伦理”的讨论所吸引,作者深入分析了梦占如何与古人的道德观念相互影响,例如,通过梦境来评判一个人的品行,或者通过梦境来引导人们遵循某种行为规范。这本书的语言朴实而富有力量,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直击人心,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古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引发了我对人类普遍经验——梦境——的深刻反思。

评分

拿到《中国古代梦占》这本书,我期待的是一份清晰的梦境指南,能够帮助我解读自己的零碎梦境。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远比那要丰富和深刻。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古代中国社会心理史的入门读物。我惊奇地发现,书中对于“梦”的定义,并非仅仅停留在个人潜意识的范畴,而是将其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沟通方式和信息传递渠道。例如,关于“警示之梦”的章节,作者通过大量案例,展现了统治者如何通过梦兆来规避风险,以及普通民众如何通过集体梦境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盼。书中对“吉祥之梦”的解读也并非简单地归类为好运,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梦境如何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决策,甚至驱动了历史事件的发展。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预兆之梦”的论述,它并非简单地告诉你梦到什么会发生什么,而是探讨了为什么古人会将某些特定的梦境与特定的事件联系起来,这种联系背后有着怎样的逻辑和文化渊源。书中的论述严谨而不失趣味,即使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也被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解释得明明白白,让我对中国古代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那些看似神秘的文化符号和占卜术有着浓厚的好奇心。《中国古代梦占》这本书,可以说满足了我对“梦占”领域的好奇心,并且在此基础上,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它没有流于表面地罗列各种梦境的吉凶,而是深入探讨了梦占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实际功能和文化意义。我看到了梦占如何渗透到政治决策、军事战略、甚至是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书中对于“梦占”的演变过程的梳理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某个时期特有的现象,而是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多个朝代,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融合。作者的论证逻辑清晰,旁征博引,从哲学思想到社会实践,多角度地展现了梦占的独特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梦境的社会化”的观点印象深刻,它揭示了梦占并非只是个人的私密体验,更是一种集体心理的投射和表达。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梦占,其实就是理解了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他们与未知世界互动的方式。

评分

当翻开这本《中国古代梦占》时,我立刻被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息所吸引。书的封面设计典雅,古朴的字体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初读之下,我发现书中描绘的并非冰冷的理论,而是活生生的古代生活片段。那些关于梦境的解读,与当时的社会风貌、人们的喜怒哀乐、甚至是对自然的敬畏紧密相连。书中不仅有对龙、蛇、虎等常见意象的解析,更深入到一些更为隐晦的象征,例如对星辰坠落、河流枯竭等自然异象的梦兆解读。我尤其对其中关于“预言之梦”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引述大量史料和民间传说,展现了古人如何通过梦境来预测丰歉、战争、甚至王朝的兴衰。书中的语言流畅而富有诗意,即使是关于繁复的占梦 ritual,也被描述得如同观赏一幅古画,引人入胜。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梦”这一人类最普遍的体验,理解了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梦境所承载的特殊意义和人们对其的深切期盼。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梦的解析,更是一扇窥探中国古代文化深层意识的窗户。

评分

我曾以为,关于“梦占”的书籍,无非是机械的图解和生硬的解释,但《中国古代梦占》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近乎文学的笔触,将那些零散的梦兆记载串联成了一部引人入胜的叙事。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对不同朝代、不同阶层人群梦境的细致考证。例如,书中对唐朝贵族梦见彩凤的详尽分析,结合当时的政治气候和社会价值观,解读出其中蕴含的权力斗争和权力交接的信号;又如,对宋朝文人梦见鱼跃龙门的解读,不仅联系了科举制度,更展现了文人阶层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书中的旁征博引令人叹为观止,从《周易》、《易经》到各类笔记小说、地方志,都被作者信手拈来,融会贯通。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梦见什么是什么”,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梦兆背后所折射的社会结构、价值取向以及个体心理。阅读此书,就像置身于一个古老的集市,听着不同的人们讲述他们的梦,然后,作者如同一个睿智的长者,缓缓揭示了这些梦语所传递的密码。我从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体验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

评分

研究一下 中国传统文化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还没有仔细看,随手翻了一下,感觉总体还不错

评分

好书,一直关注,才下单,,,,,,,,,,,,,

评分

还没有仔细看,随手翻了一下,感觉总体还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易学爱好者必备参考书目

评分

资料搜集比较广泛,不过装帧和印刷整体设计还有待提高。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