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縱觀刑法發展史,在刑法體係中,變動大、爭議多的問題,恐怕非罪過莫屬。可以說刑法思想的一切變革幾乎都以罪地為契機。擬乎脫離罪過,便無法探討一切刑法問題。
薑偉的《罪過形式論》一書是其1992年群眾齣版社的《犯罪故意與犯罪過失》一書的再版,該書是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一本書在齣版16年以後再版,說明這本書的學術生命力仍然存在,這是值得慶賀的。
本書中,除對犯罪故意與犯罪過失這兩種罪過形式本身進行探討以外,我欣賞的還是關於復雜罪過的研究,包括混閤罪過、復閤罪過、共同罪過等。這些研究成果都達到瞭相當高的理論水平,至今都有過時,它成為我國罪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陳興良
內容簡介
《元照法學文庫:罪過形式論》為作者二十年前的研究心得,曾以《犯罪故意與犯罪過失》為題齣版。在撰寫此書時,作者研究瞭當時國內可以收集到的有關罪過心理問題的全部資料,是我國法學界第一部研究罪過心理的專著,記錄瞭刑法理論研究的曆史痕跡。此次再版,作者針對刑法的修改做齣相應的注釋說明,期望《元照法學文庫:罪過形式論》能夠成為繁榮刑法科學研究的鋪路之石、引玉之磚。
作者簡介
薑偉,1957年生,山東龍口人。曾下鄉插隊、入伍當兵。1978年10月就讀中國人民大學法律係,獲得刑法專業法學碩士(1985年)、法學博士(1989年)學位。1985年7月起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助教、講師(1987年)、副教授(1990年)、教授(1994年)、博士生導師。1992年9月—1993年9月任日本同誌社大學法學部客座研究員。1997年4月調入最高人民檢察院,曾任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委員、公訴廳廳長。現任黑龍江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中國人民大學兼職博士生導師。
目錄
第一編 緒論
第一章 罪過形式概述
第一節 罪過形式的概念
一、罪過的涵義
二、罪過的形式
三、罪過形式的特徵
四、罪過形式的意義
第二節 罪過形式的沿革
一、古代刑法的罪過觀
二、近代刑法的罪過觀
三、現代刑法的罪過觀
四、我國刑法的罪過觀
五、罪過觀的未來趨嚮
第三節 罪過形式的心理成因
一、罪過形式的心理要素
二、認識和意誌與罪過心理
三、罪過心理的研究動嚮
第二章 罪過形式與犯罪構成
第一節 罪過形式是構成要件
一、罪過形式與犯罪構成
二、罪過形式是犯罪要件
第二節 罪過形式與其他要件
一、罪過形式與犯罪主體
二、罪過形式與犯罪客體
三、罪過形式與犯罪客觀方麵
第三節 罪過形式的地位
一、罪過形式是核心要件
二、罪過形式的主導作用
第三章 罪過形式與刑事責任
第一節 罪過形式與責任根據
一、刑事責任的根據
二、罪過形式是主觀根據
三、罪過責任的哲學基礎
第二節 罪過形式與刑罰
一、罪過形式與犯罪
二、罪過形式與刑罰目的
三、罪過形式與刑罰適用
第三節 罪過形式與期待可能性
一、期待可能性理論概說
二、期待可能性對罪過的影響
三、期待可能性理論的藉鑒價值
第二編 犯罪故意論
第三編 犯罪過失論
第四編 復雜罪過論
後記
再版後記
名詞索引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罪過形式概述
第一節 罪過形式的概念
顧名思義,罪過形式便是罪過的錶現形式。誠然,罪過及其罪過形式已是我國刑法理論的慣用術語,但是,確切探討它們的實際涵義,仍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
一、罪過的涵義
刑法理論中的“罪過”一語源於俄文BHHa,英文fault,德文Schuld等,簡言之,特指行為人實施犯罪的心理態度。或許筆者孤陋寡聞,據已知資料可以推斷,建國以前的舊中國刑法學者並未使用過“罪過”一詞。我國最早采用“罪過”概括犯罪的主觀方麵的專業書刊是由彭仲文先生於l950年翻譯齣版的《蘇聯刑法總論》。該書指齣“罪過乃是刑事責任的條件”,“亦即該有責任能力者對其所為之犯罪行為在故意或過失形式上的心理關係”。自此,罪過便成為犯罪的主觀方麵的專用術語,並為刑法學界所公認。
對此,我國一些學者也曾提齣異議,認為用罪過的譯語概括心理態度,不甚準確。在日常生活中,罪過的涵義比較模糊,可以是責任的類概念,也可以是犯罪的代名詞,還可以是報應的同義語,難怪西方學者對我國刑法理論的罪過一詞感到費解。其實,不僅在我國,即便在罪過的“母國”蘇聯也曾於20世紀20年代一度取消罪過的概念。究其緣由,固然因為蘇聯刑法學界當時受到西方社會學派思潮的衝擊,但學者們也指齣罪過概念本身的歧義性,“罪過概念從它齣現以來,就一方麵與意誌自由的思想,另一方麵與正義報復的思想過分緊密地結閤在一起瞭。”筆者認為,罪過一詞僅僅是一種語言符號,不論使用什麼概念,人們都無法迴避這樣一個事實,即行為人的心理態度無疑是定罪量刑的必要條件。如果我們從問題的實質齣發,那問題的形式倒在其次、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瞭。
前言/序言
薑偉的《罪過形式論》一書是其1992年群眾齣版社的《犯罪故意與犯罪過失》一書的再版,該書是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一本書在齣版16年以後再版,說明這本書的學術生命力仍然存在,這是值得慶賀的。
罪過形式,這是十分中國化的一種錶述。它是對俄文BHHa一詞的翻譯,相當於德文的schuld一詞或者英文的fault一詞。現在,該詞越來越多地被翻譯為責任或者罪責。盡管錶述形式有所不同,但罪過是指犯罪的主觀條件,而罪過形式則是犯罪故意與犯罪過失的上位概念,對此並無爭議。本書第一版書名是《犯罪故意與犯罪過失》,第二版改為《罪過形式論》,第二版的書名更為簡潔,因而也更為可取。
在犯罪構成各個要件中,犯罪的主觀要件是最為復雜的,也是刑法理論上的難點。我以為,這種復雜性主要在於如何處理罪過之中的心理要素與規範要素的關係。關於罪過中的心理要素與規範要素的分離,在大陸法係刑法理論中,隨著心理責任論嚮規範責任論的轉變而得以完成。但在蘇俄犯罪構成理論中,對於在罪過中引入歸責要素始終持一種排斥的態度。美國著名刑法學傢弗萊徹曾提齣瞭一個“無歸責的罪過”的命題,經過對蘇聯法律理論與英美法律理論的比較研究,弗萊徹指齣:
仔細觀察蘇聯法律理論和英美法律思想近來對歸責的態度,可以得知它們之間的相似性比我們預想的要多。兩種法律製度都尋求培植一種沒有歸責概念的刑事責任理論。蘇聯曾經努力培植一種‘無歸責的罪過’的理論,對該理論的研究特彆能夠說明問題。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元照法學文庫”其他係列圖書的簡介,重點突齣該文庫的廣闊範圍和學術深度,但不涉及《罪過形式論》的具體內容。 --- 元照法學文庫:構建當代法學思潮的深度基石 “元照法學文庫”旨在匯集國內外前沿、經典且具有深遠影響的法學研究成果,緻力於為法學教育者、實務工作者及法律專業學生提供一個係統、權威、富有洞察力的知識平颱。該文庫的選書標準極為嚴苛,不僅要求作品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更注重其對現實法律問題的深刻迴應與未來法治發展的指導意義。文庫的整體規劃覆蓋瞭公法、私法、刑法、訴訟法等多個核心領域,力求展現當代法學研究的廣度與深度。 【公法學係列:權力、規範與社會秩序的再審視】 在當代社會治理結構日益復雜的背景下,公法學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元照法學文庫”的公法係列,聚焦於憲法學、行政法學、國際法學等關鍵領域,呈現瞭一係列對國傢權力運行、公民基本權利保障及國際法秩序構建的深刻剖析。 憲法與基本權利研究: 本係列收錄瞭多部對憲法基本原則進行前沿解讀的專著。例如,關於“違憲審查製度的本土化路徑”的研究,深入探討瞭違憲審查的理論基礎、曆史沿革及其在中國特定國情下的實踐睏境與發展潛力。這些研究不僅是對既有憲法文本的詮釋,更是對國傢根本大法在現代社會中如何有效運行、如何持續迴應人民對權利保障的新期待的哲學反思。我們關注的焦點包括比例原則在不同領域(如行政處罰與刑事立法)的應用差異、基本自由權的邊界劃定,以及數字時代個人信息保護的憲法性基礎。 行政法前沿探索: 行政法部分,文庫側重於探討行政權力的閤法性與效率之間的張力。涵蓋瞭對“電子政務中的行政程序法適用”的專題研究,分析瞭人工智能在公共決策中的介入所帶來的法律挑戰,例如算法透明度、責任歸屬和救濟途徑的重建問題。此外,針對政府信息公開、行政許可的精細化管理以及行政強製的閤法性控製,文庫也引入瞭具有國際視野的比較研究,旨在提升國內行政法治的規範水準。 國際法與全球治理: 國際法係列關注全球化背景下主權國傢的角色變遷。其中不乏關於國際人權法在國傢實踐中的具體落地問題,以及國際經濟法在應對貿易保護主義迴潮時的規範調適。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文庫收錄瞭關於“國際爭端解決機製的有效性與公正性”的深度分析,力求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體係改革提供堅實的法律論據。 【私法學係列:私權實現與市場經濟的法治保障】 私法,作為規範個體間權利義務關係的基礎,是市場經濟健康運行的基石。元照法學文庫的私法係列,涵蓋瞭民法總則、物權法、閤同法、侵權責任法以及知識産權法等各個模塊,以期構建一個完整且邏輯自洽的私法理論體係。 民法典時代下的理論重塑: 隨著我國民法典的頒布與實施,該係列投入瞭大量資源關注新法條背後的深刻理念變遷。例如,關於“綠色民事責任的構造”的研究,探討瞭生態環境損害如何納入私法救濟體係,以及環境權益如何被賦予具體的客體化形態。在閤同法領域,文庫深入分析瞭“平颱經濟背景下的格式條款的有效性審查標準”以及“情勢變更原則在不可預見的風險分配中的適用界限”。 物權與用益物權的前沿: 物權法部分,文庫著眼於財産權利在新型經濟活動中的復雜展現。特彆關注瞭“不動産統一登記製度對交易安全的影響”以及“用益物權在土地資源優化配置中的製度價值”。對於數字資産和虛擬財産的物權屬性界定,也進行瞭理論上的先導性探索。 侵權責任與損害賠償的精細化: 侵權責任法係列,突破瞭傳統的過錯責任範式,著力於風險分配和補償機製的創新。關於“醫療損害鑒定標準的科學化與程序公正”的研究,提供瞭多學科交叉的解決方案;而在産品責任領域,文庫探討瞭如何有效追究復雜供應鏈中各方的連帶責任,以最大化受害人的獲得補償的可能性。 【訴訟法學係列:程序正義與司法效率的動態平衡】 訴訟法是實現實體法價值的“橋梁”。元照法學文庫在訴訟法方麵的選書,高度重視程序保障、司法公開和效率提升的統一。 民事訴訟的能動司法與當事人主義: 民事訴訟部分,文庫對“證據開示製度的審慎引入與適用”進行瞭深入研討,分析瞭其在平衡當事人舉證能力與司法資源消耗之間的平衡點。同時,關於“多元化糾紛解決機製(ADR)與法院訴訟程序的銜接與效力認定”,也提供瞭具有實操價值的分析框架。 刑事訴訟的保障與改革: 在刑事訴訟領域,文庫側重於人權保障的深化。收錄瞭對“認罪認罰從寬製度的閤法性基礎與適用風險控製”的批判性考察,強調瞭在保障效率的同時,如何確保被告人意願的真實性與自願性。此外,對電子證據的提取、保全和認證規則的完善,也構成瞭該係列的重要組成部分。 【法理學與比較法:理論溯源與跨界視野】 文庫的法理學與比較法部分,構成瞭其學術視野的廣度和深度。 法理學:價值、規範與正義的追問: 法理學研究迴歸到法治的根本問題。文庫收錄瞭對“法律實證主義與自然法理論的當代對話”的經典重述,並著眼於“法律的社會治理功能轉型”——即法律如何超越傳統的懲罰與規範,更有效地引導社會價值取嚮。對於“法律的倫理基礎”的探討,也為所有具體法部門的研究提供瞭價值指南。 比較法:他山之石與本土藉鑒: 比較法係列采取審慎的“引介而非移植”的態度。通過對歐洲大陸法係與英美法係在特定製度(如信托法、行政救濟)上的異同分析,揭示不同法律傳統背後的文化邏輯。這些研究並非簡單的製度介紹,而是旨在提煉齣普適性的法律原理,並審視其在中國法律體係中轉化的可行性與潛在成本。 總結: “元照法學文庫”的整體麵貌,是一個緻力於構建嚴謹、開放、具有時代關懷的法律知識體係的工程。每一部著作都力求在學理上精深,在方法上科學,在對現實的關照上深入,共同構築起中國當代法學研究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