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复合材料与粘弹性力学(第2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高等工程力学系列规划教材”之一,阐述了复合材料力学与粘弹性力学的基础知识。
《复合材料与粘弹性力学(第2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复合材料力学行为,包括复合材料的应力与应变关系、正交各向异性单向板的强度准则及细观力学分析、层合板的刚度与强度分析、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及有关专题等内容;第二部分为粘弹性力学行为,主要阐述聚合物的粘弹性与屈服行为、材料的非线性粘弹性力学行为和超弹性力学行为等内容。
《复合材料与粘弹性力学(第2版)》既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表述,又结合了学科发展和工程应用实例;既对成熟理论、技术给出了结论,又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启发式的讨论。
《复合材料与粘弹性力学(第2版)》可作为力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非力学专业研究生的力学课程系列教材,也可作为从事复合材料和粘弹性材料研究和应用的人员与工程师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复合材料概论
1.1 复合材料的定义与分类
1.2 复合材料的结构形式与制造方法
1.3 复合材料的特性及分析方法
1.4 复合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
1.5 习题
第2章 各向异性材料的弹性应力-应变关系
2.1 引言
2.2 各向异性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
2.3 正交各向异性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
2.4 横观各向同性材料与各向同性材料
2.5 正交各向异性材料弹性常数的物理意义
2.6 正交各向异性材料工程常数的取值范围
2.7 单向板的应力-应变关系
2.8 广义正交各向异性单向板的表观工程常数
2.9 结论与讨论
2.1 0习题
第3章 正交各向异性单向板的强度准则
3.1 复合材料的强度特性与强度准则概念
3.2 最大应力强度准则与最大应变强度准则
3.3 Tsai-Hill强度准则
3.4 Tsai-Wu张量强度准则
3.5 单向板的强度比方程
3.6 结论与讨论
3.7 习题
第4章 单向板刚度与强度的细观力学分析
4.1 引言
4.2 用材料力学方法分析刚度
4.3 用弹性力学能量原理分析刚度的上下限
4.4 用弹性力学精确解法分析刚度
4.5 用接触时的弹性力学解法分析刚度
4.6 用半经验法预测刚度
4.7 单向板沿纤维方向的抗拉强度
4.8 单向板沿纤维方向的抗压强度
4.9 单向板沿垂直纤维方向的抗拉强度、抗压强度与面内抗剪强度
4.10 纤维-基体的界面
4.11 结论与讨论
4.12 习题
第5章 层合板的刚度与强度分析
5.1 引言
5.2 层合板的标记
5.3 经典层合板理论
5.4 单层板的刚度
5.5 对称层合板的刚度
5.6 反对称层合板的刚度
5.7 层合板刚度的坐标变换
5.8 层合板刚度的实验验证
5.9 层合板的强度分析
5.10 层合板的层间应力与边缘效应
5.11 结论与讨论
5.12 习题
第6章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
6.1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新理念
6.2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概述
6.3 材料设计
6.4 层合板设计
6.5 结论与讨论
6.6 习题
第7章 复合材料力学的几个专题
7.1 纤维端部的应力与应变分布
7.2 短纤维复合材料
7.3 复合材料的疲劳
7.4 结论与讨论
7.5 习题
第8章 聚合物的粘弹性与屈服行为
8.1 引言
8.2 聚合物的粘弹性行为
8.3 拉普拉斯变换的应用
8.4 聚合物的屈服与应变软化和硬化行为
8.5 结论与讨论
8.6 习题
第9章 材料的非线性粘弹性行为
9.1 非线性应变蠕变
9.2 非线性应力松弛
9.3 工程应用实例
9.4 非线性粘弹性构件设计方法
9.5 梁弯曲与轴扭转的蠕变问题
9.6 结论与讨论
9.7 习题
第10章 材料的超弹性力学行为
10.1 橡胶材料
10.2 超弹性材料的本构关系
10.3 橡胶变形力学行为
10.4 常用橡胶材料的本构关系
10.5 试验拟合超弹性本构模型系数
10.6 结论与讨论
10.7 习题
附录
附录A 拉普拉斯变换简表
附录B 张量标记
精彩书摘
第1章 复合材料概论
1.3 复合材料的特性及分析方法
1.3.2 复合材料的力学分析方法
总的来说,对于复合材料的非均匀性,可以用宏观力学和细观力学两种方法来分析。对于各向异性,可以采用各向异性本构理论来分析;对于随机性,可以采用统计平均的方法来分析。这里主要介绍宏观力学、细观力学与复合材料结构力学的分析方法。
1.宏观力学分析方法
它从材料是均匀的假定出发,只从复合材料平均表观性能检验组分材料的作用来研究复合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它把单向板看成均匀的各向异性材料,不考虑纤维与基体的具体区别,用其平均性能来表示单层材料的刚度、强度特性,可以较容易地分析单层与叠层材料的各力学性能,所得结果较符合实际。
2.细观力学分析方法
从分析组分材料之间的相互影响来研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它以纤维与基体作为基本元件,把纤维与基体分别视为各向同性的均匀材料(有的纤维为横观各向同性),根据纤维的几何形状和布置形式、纤维与基体的力学性能、纤维与基体间的相互作用等来分析复合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
由于细观力学的分析方法已深入到各组分材料,故分析方法较精细且相当复杂。由于实际纤维形状不完全规则和排列不完全均匀,制造工艺差异与材料内部的缺陷等,细观力学分析方法尚不能完全反应实际材料状况,故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3.复合材料结构力学分析方法
它从更粗略的角度,把叠层材料作为分析问题的起点,来分析复合材料结构的力学性能。它借鉴现有均匀各向同性材料结构力学的分析方法,对各种形状的结构元件,如对板、壳等进行力学分析,其中有层合板及壳的弯曲、屈曲与振动问题,以及疲劳、断裂、损伤、开孔强度等专题。
复合材料的力学理论作为固体力学的一个新的学科分支是近几十年来发展形成的,它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进行分析时,必须了解复合材料的制造工艺、性能测试与结构设计等有关知识。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材料工艺的不断发展,分析理论在不断地研究和发展之中。本书只介绍复合材料力学的基础知识与较实用的分析计算方法。
……
前言/序言
复合材料与粘弹性力学(第2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4.9 单向板沿垂直纤维方向的抗拉强度、抗压强度与面内抗剪强度71
评分
☆☆☆☆☆
感觉不错的
评分
☆☆☆☆☆
5.2 层合板的标记78
评分
☆☆☆☆☆
对于研究复合材料的粘弹性,是一本不错的书,介绍的比较详细。
评分
☆☆☆☆☆
教材具有权威性很强,这包括编者或编写组和出版社的权威,权威的教材,就有原创的内容,有独到的分析,而且也更专业,更加系统、深入、完整,对从未出现过的大量新题型给予首创分析,加入大量的新思路、新方法。已这本图书为例,他们是由张少实,庄茁带领的团队研发,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所以他们懂得图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所以对于考试类型,这本书很好的把握到考试重点,看起来会事半功倍。看页码数量:教材的厚薄可以从某一个侧面反映出编著者的实力及水准;这本书内容真的很充实,这本教材还是不错的,但是你最好根据自己要备考试有针对性的购买,这本备考教材还是非常不错的,讲解系统细致。解答分析题型详细:习题是锻炼,解析是提高。详尽的解析能让考生了解题目正确答案的知识点,让考生有全面的把握,一题能延伸多题,一变应万变。那种不讲解题思路,不讲方法技巧的教材,不应该在选购之列。还是以这本图书为例,他们的答案解析很是详细,不像其他一些图书,答案一笔带过,如果没有详细的答案,有时复习起来是很费劲的一件事!系列图书紧扣考试大纲,解析精准透彻,准确把握命题最新趋势,系统总结解体技巧,更加贴合考生需求。这版体系更为完善合理,针对性强、内容更新与时俱进、考点命中率较高等特点。以最实用的技巧、最有效的备考策略有效融合,从而帮助广大考生高效备考。教材价格也是合适恰当,一般人应该不会有负担吧!最后是我一点学习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个人建议先学线代,因为现代无关高数,是独立学科,完了概率,最后复习高数,高数只复习基础性的东西,针对选择题和填空题。一定要把线代和概率复习好,最好是把关于线代和概率资料看5遍以上,所有概念都非常清楚,最好别针对题型复习,应该知道所有题型考的原理在那,这就可以了。在考试前30天,建议做陈文登10年真题,2天一套,一天用3小时做题,第二天认认真真的对答案,可能要3-5小时,这个很辛苦,但是很重要。总之,线代和概率所有分值全拿下,高数基础分拿下,这样下来可能也就80-110分了,别指望拿高分,但是对于数学不是很好的人这种复习方法很好。能拿的一定拿下,拿不下的就不要,早早放弃。最后看这本书就很好了,这是我学习的一点个人心得。
评分
☆☆☆☆☆
3.2 最大应力强度准则与最大应变强度准则38
评分
☆☆☆☆☆
5.4 单层板的刚度85
评分
☆☆☆☆☆
2.1 引言13
评分
☆☆☆☆☆
好书,好书,非常好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