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巍巍上庠百岁星辰(复旦百岁校友见证中国百年)》是九位百岁老人的画传,是百年校庆的献礼图书。这本图传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好教材:从九位老人的精彩人生中,你可以读到中华民族的百年历程,可以体会到百年复旦奉献社会的精神轨迹,可以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对教育的情深意长和对家国天下的神圣责任。
内容简介
百年复旦历史上,曾经有过马相伯(1840—1939)、孙越崎(1893—1995)、苏步青(1902—2003)等诸多百岁老人。复旦创始人马相伯先生诞生于鸦片战争爆发的1840年,当他百岁高龄之时,已是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的1939年。中共中央致电庆贺,誉之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这是一个民族在国家危难之际,对文化兴邦、教育救国的深切体认。1992年10月,孙越崎校友百岁诞辰之际,受到了江泽民总书记的亲切会见。2001年9月22日,在苏步青老校长百岁华诞时,中共中央统战部和教育部联合在复 旦大学隆重举行苏步青院士百岁华诞暨回国执教70周年庆贺大会,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同志专程出席大会,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2005年9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亲切看望百岁老人雷洁琼先生,代表中共中央向她祝贺百岁华诞。
硕年耆宿,学界辉光。
如今,在复旦迎来百年校庆之时,我们高兴地看到,我校有杨国亮(107岁)、李仲南(106岁)、夏征农(102岁)、雷洁琼(101岁)、严幼韵(101岁)、蔡尚思(101岁)、周有光(100岁)、钱 (100岁)、李兆萱(100岁)九位百岁老校友与母校同庆百年华诞。 “巍巍上庠,国家之光”,这是全体复旦人的福祉。
在百年校庆的出版物中,我认为本书是别出心裁、别有新意的。编著者通过翻阅浩繁的资料,打捞历史的细节,挖掘感人的瞬间,让我们有幸领略九位校友百年人生的精彩。他们当中有功勋卓著的国家领导人,也有著作等身的学术大师;有执著教书育人的教授,也有恒念悬壶济世的医家;有长期身处域外的外交翘楚,亦有在两岸三地无私奉献的学界前辈;或许,他们当中,有的一生服务于复旦,有的在母校的时间并不太久。不同的是,每位老人的人生长卷精彩斑斓、自具千秋;相同的是,这些长卷书写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复旦。
这本图传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好教材:从九位老人的精彩人生中,你可以读到中华民族的百年历程,可以体会到百年复旦奉献社会的精神轨迹,可以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对教育的情深意长和对家国天下的神圣责任。
我很愿意向高校的各级管理者推荐本书。高校管理是一个比企业管理具有更高要求的、更为复杂的精神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说,高校管理包含着对民族文化的守望。它需要我们拥有科学的方法,神圣的使命感,还有对教育、对文化的深切体会和创造精神。
九位老人情系教育、心怀家国的人生,是对我们最有益的提醒。我很愿意向老师们推荐本书。在一个信息时代,文明对话、文化传承和知识创新都面临着某种比过去任何时代更为复杂的挑战,需要我们拥有能够与之匹配的心智。九位老人的睿智人生足以成为我们深思并学习的镜鉴。
我愿意向莘莘学子们推荐本书。如何利用好中国著名高校的百年积淀和丰富资源,不断提升自我,是摆在你们面前的一大课题。大家可以在九位长者的身上,汲取到丰富的给养。他们逆境不改初衷、始终谨记使命,成为大学精神坚定执著的承担者、创造者和赓续者。他们是值得大家终生景仰的良师益友。
我也愿意向各界朋友推荐本书。九位老人都有着十分精彩的人生,他们用知识改造社会、用文化重塑民族、用奋斗书写自我,是一百年来无数有志之士的精神象征。通过阅读他们,我们可以找到学习的榜样、奋斗的目标和前行的指引。
目录
序《巍巍上庠 百岁星辰》
杨国亮: 精医报国越三纪 仁心永亮成一师
李仲南: 国中南社一人在 江左望海两心知
夏征农: 身许征程报家国 心忧农桑立文教
雷洁琼: 玉洁冰清心犹笑 瑶琼万千女中杰
严幼韵: 期颐添筹情心幼 盛世常品爱花韵
蔡尚思: 百岁青年著等身 老骥伏枥犹尚思
周有光: 高山流水知音有 经世济文两同光
钱惪: 一往无钱应国命 双馨医德令人钦
李兆萱: 世家为文兆后学 伉俪执教萱三地
精彩书摘
题 记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人类是好奇的,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无与伦
比的好奇,人类才不断发展、向前。一个世纪,在璀璨星河中,只是沧海
一粟,而一百年的斗转星移,人类自始至终在不断搏击,不断奋发,不断
创造,其间,出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不朽篇章,铸就了一个个让人怦
然心动的杰出人物。
杨国亮跨越三个世纪,可谓超世纪老人,在皮肤科学领域驰骋70多年
,这在世界皮肤科史上都是罕见的。
一位跨越三个世纪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向我们健步走来——
少年时代
让我的笔先将岁月的车轮返回到107年前——
在四川邛崃县一个叫泉水乡的美丽小山庄,这里有个小镇叫羊安场,
镇边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日夜向前流淌,两岸大大小小的鹅卵石被水
冲得泛白而又光滑,河边有一座破旧的古庙,从前这里香火很旺,如今早
已不盛了,成为一所小学……
羊安场住着一户人家,男主人有点文化,喜办学,在办私塾的同时也
从事体力劳动,以后,即便在五六十岁时,也经常参加劳动。他生活非常
俭朴,正直无私,颇受当地百姓赞赏——他,就是杨国亮的父亲。
1899年6月26日,杨国亮在这个家庭诞生了,一落地,哭声出奇地响亮
,这似乎预示着不同凡响吧。
田埂上,一个小男孩正使劲地扯住疯狂翻飞的大风筝在奔跑,后面跟
着一群嗷嗷欢叫的小伙伴。风筝越过树梢、穿过山头,哇,上天了,真棒!
小男孩和小伙伴一齐欢呼了起来,他感到自己的心也随着风筝飞上了蓝天
。刚满5岁的小男孩——杨国亮笑得很开心!
杨国亮是好奇的,而这种好奇,几乎伴随了他一生。
杨国亮有两个哥哥,但与其弟弟不同,他们不善读书,于是,杨国亮
的父亲——这位酷爱中国文化的“泉水乡人”把一生的希望寄托在小儿子
身上,倾全力培养幼年杨国亮读书。
杨国亮4岁半时,父亲即教他读《孝经》、《中庸》、《论语》、《孟
子》。
父亲在离家6里地的一个小镇的古庙里,创办了一所小学,杨国亮6岁
时,就离家到这所小学住读。8岁时,他开始正式学《论语》,并学写作文
。以后也涉猎其他书籍、诗词和一些小说。
古庙的偏殿,不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
乎……”一群孩子正随着一个穿着蓝布长衫,头上缠着辫子的老先生,摇
头晃脑地读古书。小时候的杨国亮长得十分瘦小,面色略黄,却精神抖擞
地读着,他尽情徜徉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宝库中,在这里,他读完了《诗经
》、《礼记》、《左传》、《周礼》、《史记》。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遗
产铸就了他爱祖国、爱人民、正直善良的品格,也成就了他以后为事业、
为有所发明创造而忘我工作、忘我献身的性格和宇宙观。
少年杨国亮已显现出读书的“天赋”,对古书特别热爱,随着理解力
的逐步加深,他读书兴趣日浓,爱做笔记,经常将所喜欢的内容摘录下来
。他以“天资聪颖、好学深思”而闻名全校。
中学时代
辛亥革命时期,杨国亮13岁。四川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清政
府不准四川人民自己出钱修路,让帝国主义修,并将已从人民中筹集的资
金没收,激起民愤,农民与清兵激战,杨国亮的两个哥哥亦轮流参战。学
校停课,杨国亮的家乡时常可听到铜炮轰击之声。这些惊天动地的农民革
命运动的伟大威力,给杨国亮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1914年,杨国亮考入了县城唯一的一所中学——邛崃联合中学。当时
杨国亮脑子很清楚:“我得考进去,只有考进去,才能解决我的升学问题
。”在这所学校,他首次接触到了《数学》、《博物》、《史地》、《英
文》等现代课程。
更让杨国亮高兴的是,他读到了梁启超的《中国魂》和《饮冰室文集
》,这激发了杨国亮反帝爱国热情,尤其是文中有拿破仑和葛苏士每天仅
睡三四个小时而忘我工作之情节,更激发了杨国亮的奋斗精神。那时,杨
国亮经常在天还未亮时,即起身来到自修室点亮油灯读书做笔记。
1919年,五四运动的新思潮冲击着封闭的邛崃县,杨国亮有机会读了
《新青年》等进步刊物,要民主、要科学的呼声让杨国亮有如梦初醒之感
,他与其他同学一起参加了五四运动。
杨国亮初步接受了新文化的洗礼。
杨国亮决心走出狭小的邛崃县城,走向广阔的天地,去学习,去奋斗
,去找自己的路。但贫寒的家境,已拿不出钱来帮助他完成宏愿。
由于杨国亮读书很用功,成绩优异,年少露才华,不少同学便主动积
极帮助他“出川深造”。
走出四川 来到上海
1920年,21岁的杨国亮走出家乡,抵达离家不远的乐山,恰遇汹涌澎
湃的“川滇之战”,无法继续前行。此时,杨国亮身边的钱,眼看就要用
完了,怎么办?“秀才”杨国亮突然有了“灵性”:何不用剩下的一点钱做
点小本生意?以赚来的钱维持生计,再资助日后求学呢?说干就干,他真的
做起了“杂货买卖”,同时,兼做“文书”,帮人家抄抄写写,赚点小钱
。为了这点“小钱”,杨国亮说:“把手都抄断了。”可一介“书生”“
文人”怎么会做生意呢?钱亏了,赶快歇业,要不连本钱都蚀光了。恰好,
这时出川的路通了。
1922年冬,风尘仆仆的杨国亮到了上海。
毕业后荒学3年半,且杨国亮深知四川的教育远不及上海,唯恐自己根
底浅薄,乃于1923年春来到上海大同大学补习。一年后,杨国亮面临专业
抉择。那时,社会腐败,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唯有学一门既能
独立生活又能为老百姓解除痛苦的职业才好。
古语云:“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于是,杨国亮毅然决然选择了学
医之路。
1924年夏,杨国亮考入湖南长沙湘雅医学预科雅礼大学学习。
在“雅礼”期间,杨国亮“很快看到党刊《向导》”,进一步接受进
步思想,这使他在思想上产生了一个转折点。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尤
其是1929年湖南农民运动高涨时,杨国亮不满学校的奴化教育,便组织同
学反帝罢课。嗣因北伐军迅速攻下武汉,美国人撤退,学校停办,杨国亮
于1927年1月到武汉入第四中山大学医学系学习。杨国亮后来回忆这段历史
时说:“当时武汉革命思想高涨,我亦想献身革命,于1927年2月参加共产
主义青年团,并投考学生军,因痔疮,未被录取。”
由此看,中国或许少了一位“将军”,却多了一位良医。如今,107岁
的杨国亮应该是中国最老的“共青团员”了。
杨国亮当兵未成,随即到伤兵医院协助医疗工作。1927年6月,因没有
经济收入,生活难以为继,杨国亮离开武汉,再次来到上海。这时,杨国
亮始知蒋介石已发动“四一二”政变。杨国亮自此与组织失去联系,那时
,他虽不是一位党员,“但精神已跟着党走了”。
前言/序言
巍巍上庠百岁星辰:复旦百岁校友见证中国百年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