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猪细小病毒病及其防制》介绍了猪细小病毒病国内外防制方面的新观点、新技术、新经验,由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丁壮教授主编。内容包括猪细小病毒病概述,猪细小病毒病的病原学,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猪细小病毒病的发生及致病机理,猪细小病毒病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猪细小病毒病的疫苗与免疫,猪细小病毒病的防制措施等八章。《猪细小病毒病及其防制》内容充实,资料丰富,科学实用,适于畜牧兽医工作者及有关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猪细小病毒病概述
一、猪细小病毒病流行情况
二、防制情况
三、疫情现状
第二章 猪细小病毒的病原学
第一节 猪细小病毒的特性
一、猪细小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二、猪细小病毒的血凝性
三、猪细小病毒的培养特性
四、猪细小病毒的抵抗力
五、猪细小病毒的毒力与分型
六、猪细小病毒的细胞、组织嗜性与致病性
第二节 猪细小病毒研究新进展
一、猪细小病毒的结构蛋白及其功能
二、猪细小病毒的非结构蛋白及其功能
第三章 猪细小病毒的流行病学
第一节 传染源
第二节 传播途径
第三节 易感动物
第四节 流行特点
第四章 猪细小病毒病的发生及致病机理
第一节 猪细小病毒病的发生
第二节 猪细小病毒病的致病机理
第五章 猪细小病毒病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第一节 猪细小病毒病的临床症状
第二节 猪细小病毒病的病理变化
第六章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
第一节 临床综合诊断
一、流行病学诊断
二、临床诊断
三、病理学诊断
第二节 血清学诊断
一、血凝抑制试验
二、血清中和试验
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四、琼脂扩散试验
五、补体结合试验
六、乳胶凝集试验
七、银加强胶体金技术
第三节 病毒学诊断
一、血凝试验(HA)
二、电镜及免疫组化
三、对流免疫电泳
四、荧光抗体染色试验
第四节 分子生物学诊断
一、核酸探针技术
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第五节 鉴别诊断
一、猪伪狂犬病
二、猪日本乙型脑炎
三、繁殖障碍型猪瘟
四、猪布鲁氏菌病
五、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六、猪衣原体病
七、猪钩端螺旋体病
八、猪附红细胞体病
九、猪肠病毒感染
十、猪蓝眼病
十一、猪迈南格尔病毒感染
第七章 猪细小病毒病的疫苗与免疫
第一节 猪细小病毒病的疫苗
一、弱毒疫苗
二、灭活疫苗
三、新型疫苗
第二节 猪细小病毒病的免疫
一、免疫机理
二、免疫程序
第三节 猪细小病毒病免疫中存在的问题
一、血清抗体滴度与自然感染的关系
二、血清抗体滴度与疫苗免疫的关系
第八章 猪细小病毒病的防制措施
第一节 猪细小病毒病的预防原则
一、坚持自繁自养
二、强化检疫检验
三、提倡分段饲养
四、搞好科学免疫
第二节 猪细小病毒病的防制措施
一、隔离与淘汰策略
二、全面彻底的消毒
三、培育健康猪群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猪细小病毒病概述
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为细小病毒科的一种自主复制病毒,是引起母猪流产和新生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同时也能引起某些皮肤病和腹泻。怀孕母猪一旦感染PPV,可使机体产生病毒血症,引起繁殖障碍,产生大量死胎、木乃伊胎和弱仔,而母猪无明显症状。
一、猪细小病毒病流行情况
猪细小病毒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重要病原之一。该病毒是Mary和Mahnel于1966年进行猪瘟病毒组织培养时发现的一种小DNA(脱氧核糖核酸)污染病毒,并认为是培养细胞内潜伏感染的病毒,随后相继从一些正常猪肾细胞培养物和感染猪瘟病毒的猪肾细胞中发现直径为22~23nm的病毒粒子,并认为与Kilham(1959年)发现的大鼠细小病毒相似,通过核酸鉴定证明为DNA型。随后才陆续发现它为引起胚胎和胎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并且呈世界性分布。Cart—wright等(1967)在猪的不孕症和流产、死产的病原学研究中,从病料中分离出了猪细小病毒,从而首次证明了它的致病作用。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相继从欧洲、美洲、亚洲等很多国家分离到该病毒或检测出其抗体。我国于80年代先后在北京、上海、吉林、黑龙江、四川、浙江等地分离到了多株PPV,血清学调查的阳性率为50%~80%,通过血清学鉴定证明,所有上述分离毒株,包括从一些传代细胞系中分离的类似病毒均与PPV属同一型,尽管名称各异。研究表明,PPV不仅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而且能够引起多种猪病。近几年来,该病毒给世界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受到了高度重视,国内外学者对该病毒的研究也逐渐深入,目前已经在猪细小病毒病病原学、诊断与防制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取得了进展。
……
前言/序言
猪细小病毒病及其防制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