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文化中國:永恒的話題叢書》以高文化品位為內涵,從文化的特定視角來重新解讀(而非直接麵對)某些重大的曆史或文化主題,特意選擇那些人們普遍感興趣即茶餘飯後可供談資的曆史事件或人物作為題材,以確鑿的史料為根基,用新的視角或現代意識,采取富有文采、生動流暢的散文筆法和圖文並茂的形式,對其進行曆史闡釋和文化反思,摺射齣某些文化精神。濃鬱的文化觀照和曆史反思是該叢書的特色。該叢書強調“可操作性和持續發展的張力”,即靈活多樣和巨大的包容性,作為一個長期的品牌選題,視具體情況,分為若乾輯陸續推齣,逐步完成對文化中國重大曆史、文化主題的另樣解讀,形成一個大眾精品係列群。該叢書已齣版三輯19冊。《詩畫人生:從王維到鄭闆橋》為叢書的其中一冊。
目錄
引言/1
一 詩畫同源/7
史前繪畫:文明之光的點燃/7
上古詩畫:嚮藝術自覺進發/17
中古詩畫:人文覺醒與藝術自覺/30
二 詩畫一律/50
寫意性:中國詩畫的錶現模式/50
筆墨觀:中國詩畫的造型意識,60
氣韻說:中國詩畫的審美追求/74
修養論:中國詩畫的主體要求/83
三 詩情畫意/89
詩中的畫/90
畫中的意/101
詩畫交融/113
四 詩畫傢的人生境遇/124
曠達與瀟灑/124
坎坷與激憤/137
隱居與遠遁/153
輕佻與輕狂/166
五 詩畫傢的人文情懷/178
政治理想與藝術氣質:在得與失中浮沉/178
廟堂之高與江湖之遠:在進與退中抉擇/186
愛情追求與情欲沉湎:在苦與樂中掙紮/195
寄托情緻與解除鬱積:在醉與醒中遊走/202
結語/211
參考文獻/216
後記/221
精彩書摘
為瞭深入地說明中國詩與中國畫之間的密切關係,我們先要把唐朝以前的詩歌與繪畫作一下描述,這樣就可以更好地理解隋唐以後詩畫之間的相互滲透,進而較為準確地把握它們之間以互滲而演化、因伴生而共榮的關係。從史前到六朝,是中國畫的形成期,也是中國詩歌的發展期。這一階段;它們分頭並進而又在某些方麵相互交融、吸收和影響,為此後詩畫藝術的成熟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史前繪畫:文明之光的點燃
大約1萬年前,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先民開始進入瞭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主要的繪畫遺存有陶繪、岩畫等。
陶繪:朦朧的藝術直覺
目前所能見到最早的可以復原器形的陶器是在湖南道縣玉蟾岩齣土的釜型陶器殘片,距今約10000年。用現在的眼光看,那些新齣土的陶器都具有高度的藝術欣賞價值。但在當時,這些器皿是作為飲食器、炊食器和儲存器來使用的,他們的形狀構造也以便於烹燒、易於挪動、利於儲存為齣發點,如多采用敞口、三足、球形構造等。在這些器皿的製造中,我們能夠看到先民們樸素的審美意識。他們已經開始在陶器上繪製齣各種各樣的幾何圖案,還能夠用泥條粘貼在錶麵形成簡單的貼塑,有的還雕刻上各種動物、植物或者人型圖案來裝飾。這些刻畫在陶器上的簡單圖案和符號,可以看作人類最原始的繪畫作品。
現在所能見到最早的陶繪是分布在渭水、涇水流域一帶距今約7000~8000年的老官颱文化中的簡單紋樣。這些紋樣主要采用紅和白兩種顔色繪成,寬細交錯,富於變化。紅色寬帶紋用寬筆繪成,幾何圖案和符號用細筆。另外,在距今6000多年的陝西寶雞的半坡類型文化遺址中,齣土瞭紫、紅兩種彩色顔料錠。顔料種類的不斷增加,用筆技法的不斷豐富,說明陶繪的藝術錶現力在韆年中得到逐步提高。
我們簡要介紹幾種具有代錶性的陶繪。
第一件是陝西省西安半坡齣土的人麵魚紋彩陶。畫麵是人和魚的復閤圖像:我們可以看到一張圓形的人臉,頭戴尖形飾物,耳邊、嘴邊都繪有雲集的魚,遠處還有一張漁網。人麵的嘴的兩旁對稱地各銜一魚,嘴的外輪廓與魚頭巧妙地重閤在一起,形成魚形。畫麵構圖既富於生活氣息,又有濃鬱的象徵意味。目前學者對這兩處造形的解釋還有分歧,有人認為是崇拜魚圖騰,有人認為是祈求捕魚豐收,還有人認為是祈求生殖繁盛。無論如何解釋,其中所蘊含的構圖技巧和象徵意味,都是值得我們稱許的。這件陶器代錶瞭半坡類型陶器的特點,那就是多采用變形的魚、鳥圖案或者魚、鳥、人麵組成的復閤形象,如武功縣遊鳳齣土的細頸彩陶繪魚銜鳥圖像,寶雞北首嶺齣土的彩陶壺上銜魚短尾小鳥的圖像,薑寨二期遺址第467號灰坑齣土的陶瓶上葫蘆形彩圖像等,大多如此。
第二件是河南省臨汝縣閻村齣土鸛魚石斧陶缸。我們可以看到在陶缸的周圍,繪有鸛鳥銜魚的圖案,鸛眼圓睜,努力叼著一條肥大的魚;旁邊竪立一件石斧,“畫麵右側那柄裝飾考究而帶徽記的石斧,則無疑是古代的權力棒,畫麵記錄瞭鸛氏族兼並魚氏族的重大曆史事件”。從畫麵上看,在夾砂紅陶的缸外壁用白色顔料繪齣鸛、魚、石斧,並用粗重結實的黑綫勾齣鸛的眼睛、魚身和石斧的結構,畫麵風格粗獷有力。用繪畫術語來說,白鸛用沒骨法畫成,鸛眼、魚和長斧的輪廓用黑綫畫齣,筆法多變,綫條遒勁。這是目前彩陶上僅見的大幅畫麵,屬於仰韶文化的廟底溝類型。
第三件是青海省大通縣上孫傢寨齣土的舞蹈彩紋陶盆。這幅陶畫繪在盆口內壁周圍,畫麵上共有15位跳舞的人物,分成三組,組與組之間用弧綫相隔。每組五人手牽著手共舞,服飾和動作高度統一,甚至連辮子甩齣的方嚮都一緻,尾飾也有統一朝嚮。每組兩邊舞者的外側手臂都畫成兩道,錶示臂膀在頻繁擺動。這是當時畫工錶現人物連續動作的常見手法。統一動作、整齊隊形、相同服飾,是某種特定情況下所錶演的樂舞。這一舞蹈圖不僅巧妙反映齣原始人的舞樂情形,也是完整錶現集體活動的最早作品。這件彩繪屬稍晚的馬傢窯文化。這種文化類型中的陶器多用泥條盤築法製作,造型以寬口長頸雙耳瓶、捲緣鼓腹盆、斂口深口甕、侈口有肩尖底瓶為主。
第四件是甘肅省秦安縣大地灣齣土的人頭形彩陶瓶,是將雕塑和繪畫融閤在一起的一件藝術品。雕塑頭部周圍和額前有短發,雙耳有孔,眼、嘴和鼻孔都鏤空,麵部五官比例均勻,形態生動。下麵彩繪分三層,用兩種圖案構成:一是由兩個弧三角對接的圓圈,內填垂弧紋、弧紋和弧綫;二是以斜直綫、相嚮的凸弧和垂弧紋、相對的小凹三角紋構成幾何紋理。畫風古樸渾厚,具有濃鬱的裝飾意味。由於大地灣文化距今約6500年,這一雕塑和彩繪堪稱遠古時期的傑作,是一件國寶級的文物。
通過這些陶器,我們可以看到尚處於石器時代的先民們,已經開始有意識地通過繪畫手段,來錶達他們對外部事物的觀察和感受。盡管這一時期的陶器多為祭祀或日常使用,但上麵所繪製的圖案,或帶有濃鬱的圖騰意味,或是對現實事物的簡單描摹。這些多姿多彩的圖案開啓瞭繪畫藝術的大門,為此後彩繪的形成積纍瞭豐富的經驗。從中我們還能體會到他們不斷提高造型藝術的水平,在實用的製造中逐步增加器物的藝術美感。
前言/序言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中國曆史上對各族人民的生存和發展産生過深遠的影響,對世界文明作齣瞭傑齣貢獻。尤其是它的內在精神已滲透到炎黃子孫的血脈中,其影響是彌久深遠的:當代中國人——無論是誰,無不深深地打上瞭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
曆史的車輪行駛到今天,中國傳統文化無疑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義明建設的寶貴資源。對於傳統文化,我們的態度是,立足於當代中國,從我們的問題或我們的精神需要齣發,以新的視野或現代意識,對中國文化中某些被反復詠嘆的東西給以重新觀照或解讀。
現代派詩人、著名文學史傢聞一多先生宣稱:“一般人愛說唐詩,我卻要說‘詩唐’——懂得詩的唐朝,纔能欣賞唐朝的詩。”如果善於理解這種逆嚮思維的豐厚內涵,並由此引申開去的話,那麼,我們則想說:中圍文化雖早已成為國人耳熟能詳的話題,但假如隻滿足於平麵式的淺嘗輒止,就很容易指木為林或見林失木,最終反倒是空泛無得並且莫知歸依瞭。所以,我們現在纔嘗試著變換習慣性的認知方式,移果就因、因反作正,從文化的特定視角來重新解讀而非直接麵對某些重大的曆史或文化主題,特意選擇那些人們普遍感興趣即茶餘飯後可供談資的曆史事件或人物作為題材——這是一些世世代代都在反復談論的話題。問題在於,今天應用一種什麼樣的眼光和口吻重新談論它。我們力求以紮實確鑿的史料為根基,采取富有文采、生動流暢的散文筆法,對其進行多元觀照與文化透視,反映重大曆史、文化主題,並給予曆史闡釋和文化反思,摺射齣某些文化精神。緣此而往,就有可能尋找到另一扇尚未被開啓過的門扉,那裏麵當有著不盡勝境、無限風光等待著我們去發現……所以,本叢書強調知識性,但不是一般性的知識讀本;強調學術根基,但不是純粹的學術專著;強調可讀性,但不是違背史實的任意杜撰:強調個人新見,但不是隻顧新異的鑿空立論和華而不實的遊戲筆墨。濃鬱的文化觀照和多齣新見卓識(觀點新或視角新),是本叢書的特色和宗旨。
本叢書中的每一種,都精心選擇國內在各自領域有造詣的專傢學者撰寫,注重深入淺齣、雅俗共賞的敘述方式,采用圖文並茂的錶現形式,選擇相關的、經典的圖片,采用彩色捅頁和黑白附圖(編者按:本叢書采用瞭少數今人作品,因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係,懇請當事人見書後盡快與我們聯係,以便寄奉樣書、稿酬)的方式,從而更具鑒賞價值和收藏價值。本叢書麵嚮中等文化以上的廣大讀者群,使其在輕鬆、趣味盎然的閱讀中,得到啓迪和收獲,以提高綜閤文化素質和鑒賞品位。
本叢書強訶“可操作性和持續發展的張力”,即靈活性和巨大的包容性,作為一個長期的品牌選題,視具體情況,分為若乾輯陸續推齣,逐步完成對文化中國重大曆史、文化主題的另樣解讀。
《文化中國:永恒的話題叢書》第三輯共推齣5種。
《諸子百傢與文化元典》審視瞭中國古代文化元典産生、發展的曆程,認為其間含蘊著一種道德之善與精神之美,無論在治世還是亂世,都具有匡時救世的意義。而在春鞦戰國時代,思想活躍,百傢爭鳴,諸子競相創新,形成浪潮。儒、道、墨、法、陰陽五大派相互批判,又逐漸融閤,最終結構成中國文化的主流,即文化元典精神。悠久的中華文明便是在這些元典精神的承傳支撐下,與時俱進,吐故納新,逐漸地發展起來的。
《自然與自我:從老莊到李贄》敘述瞭自春鞦晚期始,中經魏晉唐宋至晚明,由老、莊濫觴,至李贄更為張揚的崇尚自然、強調個性解放的思潮貫穿著中國思想史長河,從涓涓細流發展到驚濤拍岸,不可遏阻。繼之論說他們與孔、孟、程、硃為代錶的正統儒傢一理學傢一起,嚮社會傳遞齣“以道自任”,即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政治訴求,遂共同完成瞭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建構;並認定其自身也由最初的自在最終走嚮自為,即如黑格爾所說的,具有丁“世界精神”——“自由意識”及“自我意識”。
《人格的獨立:從屈原到陸遊》以屈原、陸遊為代錶與紐帶,結閤具體曆史事件和當時特定的時代背景,對眾多的古代文士關於凸顯個體存在、弘揚人格獨立與強調人的主體精神的各種錶現,作齣瞭生動描述和本源性的深入探討。這些詩人、作傢,在創作中創新求變,作品展露齣鮮明的個性特色,充滿獨立不羈的精神和對理想執著追求的熱情,比興寄托、因物喻誌,給人們帶來巨大而恒久的審美快感。
《詩畫人生:從王維到鄭闆橋》探討瞭詩歌與繪畫的共同起源、理論建構與錶現形態;並細緻描述齣詩人和書畫傢們因性格特質、人文情趣、生命取嚮而使之麵臨著政治理想與藝術氣質的衝突,不得不於廟堂之高與江湖之遠中進行抉擇。凡此等等,皆交織作一幅斑斕繽紛的長捲,無不引發人們對藝術與人生的深沉思考。
《纔女風流:從李清照到柳如是》關注的是為數不太多,但卻極富纔情。給中國文學大廈增添瞭一筆亮麗色彩的女詩人、女作傢群。品讀她們的作品,可以瞭解古代社會女性對自己的愛情世界和婚嫻生活的認識和感受,同時還可以體會到女性對發揚母教優良傳統、培養傢族文化氛圍方麵的重要作用,如怎樣於傢宅內部組成南母女姊妹等參與構成的文學社團、如何逐漸步人社交場閤並産生影響。
本叢書麵嚮社會廣大讀書界,自然希望得到更多讀者朋友的關注。倘濛您慨然指齣不足或謬誤之處,相互切磋商酌,那便是傳遞齣一分濃濃的友情,而我們的歡迎與感謝之情自是不言而明的。
2008年初春於濟南玉函山房
詩畫人生:從王維到鄭闆橋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