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第1章   LTE背景    1
         1.1   引言    1
         1.2   LTE之前的移动通信系统演进    1
         1.3   ITU活动    3
         1.3.1   IMT-2000和IMT-Advanced    3
         1.3.2   IMT系统的频谱    5
         1.4   LTE驱动力    5
         1.5   LTE的标准化    7
         1.5.1   标准化进程    7
         1.5.2   3GPP流程    8
         1.5.3   3G向4G的演进    9
         第2章   移动通信中的高数据速率    11
         2.1   高数据速率:基本约束    11
         2.1.1   噪声受限场景下的高数据速率    12
         2.1.2   干扰受限时的更高数据速率    13
         2.2   有限带宽的更高数据速率:更高阶调制    14
         2.2.1   与信道编码相结合的更高阶调制    14
         2.2.2   瞬时发送功率的变化    15
         2.3   包含多载波传输的更宽带宽    15
         第3章   OFDM传输    19
         3.1   OFDM基本原理    19
         3.2   OFDM解调    21
         3.3   用IFFT/FFT实现OFDM    21
         3.4   插入循环前缀    23
         3.5   OFDM传输的频域模型    24
         3.6   信道估计和参考符号    25
         3.7   OFDM频率分集:信道编码的重要性    26
         3.8   OFDM基本参数选择    27
         3.8.1   OFDM子载波间隔    27
         3.8.2   子载波数目    28
         3.8.3   循环前缀长度    28
         3.9   瞬时传输功率变化    29
         3.10   OFDM用户复用/多址接入方案    29
         3.11   OFDM和多小区广播/多播传输    31
         第4章   宽带“单载波”传输    33
         4.1   均衡对抗无线信道频率选择性    33
         4.1.1   时域线性均衡    33
         4.1.2   频域均衡    35
         4.1.3   其他均衡器策略    37
         4.2   具备灵活带宽分配的上行链路FDMA    37
         4.3   DFT扩展OFDM    38
         4.3.1   基本原理    38
         4.3.2   DFTS-OFDM接收机    40
         4.3.3   使用DFTS-OFDM的用户复用    41
         4.3.4   分布式DFTS-OFDM    41
         第5章   多天线技术    43
         5.1   多天线配置    43
         5.2   采用多天线技术的好处    44
         5.3   多根接收天线    44
         5.4   多根发射天线    48
         5.4.1   发射天线分集    48
         5.4.2   发射端的波束赋形    50
         5.5   空分复用    53
         5.5.1   基本原理    53
         5.5.2   基于预编码的空分复用    55
         5.5.3   非线性接收机处理    56
         第6章   调度、链路自适应和HARQ技术    58
         6.1   链路自适应:功率和速率控制    58
         6.2   信道相关调度    60
         6.2.1   下行链路调度    60
         6.2.2   上行链路调度    63
         6.2.3   频域内的链路自适应和信道相关调度    64
         6.2.4   信道状态信息的获取    64
         6.2.5   业务行为与调度    65
         6.3   高级重传机制    66
         6.4   带有软合并的HARQ    67
         第7章   LTE无线接入:概述    70
         7.1   基本原理    71
         7.1.1   传输机制    71
         7.1.2   信道相关调度和速率自适应    72
         7.1.3   小区间干扰协调    73
         7.1.4   带有软合并的混合ARQ    73
         7.1.5   多天线传输    73
         7.1.6   频谱灵活性    74
         7.2   LTE第9版    76
         7.2.1   多播和广播的支持    76
         7.2.2   定位    76
         7.2.3   双流波束赋形    76
         7.3   LTE第10版以及IMT-Advanced    76
         7.3.1   载波聚合    77
         7.3.2   扩展的多天线传输    77
         7.3.3   中继    78
         7.3.4   异构部署    78
         7.4   终端能力    78
         第8章   无线接口架构    80
         8.1   总体系统架构    80
         8.1.1   核心网    80
         8.1.2   无线接入网络    81
         8.2   无线协议架构    82
         8.2.1   无线链路控制    84
         8.2.2   媒体接入控制    85
         8.2.3   物理层    90
         8.3   控制平面协议    91
         第9章   物理传输资源    94
         9.1   总的时频结构    94
         9.2   常规子帧和MBSFN子帧    97
         9.3   载波聚合    98
         9.4   LTE载波的频域位置    100
         9.5   双工方式    101
         9.5.1   频分双工(FDD)    101
         9.5.2   时分双工    102
         9.5.3   LTE与TD-SCDMA共存    104
         第10章   下行物理层传输机制    105
         10.1   下行传输信道处理    105
         10.1.1   处理步骤    105
         10.1.2   集中和分布的资源映射    110
         10.2   下行参考信号    112
         10.2.1   小区特定的下行参考信号    113
         10.2.2   解调参考信号    115
         10.2.3   CSI参考信号    116
         10.3   多天线传输    119
         10.3.1   发射分集    120
         10.3.2   基于码本的预编码    122
         10.3.3   非码本预编码    125
         10.3.4   下行多用户MIMO    126
         10.4   下行L1/L2控制信令    127
         10.4.1   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    129
         10.4.2   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    131
         10.4.3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133
         10.4.4   下行调度分配    134
         10.4.5   上行调度请求    140
         10.4.6   载波聚合和载波间调度    143
         10.4.7   功率控制命令    144
         10.4.8   PDCCH处理    144
         10.4.9   PDCCH的盲解码    148
         第11章   上行物理层处理    151
         11.1   传输信道处理    151
         11.1.1   处理步骤    151
         11.1.2   映射到物理资源    153
         11.1.3   PUSCH跳频    154
         11.2   上行参考信号    156
         11.2.1   上行解调参考信号    156
         11.2.2   上行探测参考信号    161
         11.3   上行多天线传输    164
         11.3.1   基于预编码的PUSCH多天线传输    164
         11.3.2   上行多用户MIMO    167
         11.3.3   PUCCH发送分集    168
         11.4   上行L1/L2控制信令    168
         11.4.1   在PUCCH上传输的上行
         L1/L2控制信令    169
         11.4.2   在PUSCH上传输的上行
         L1/L2控制信令    180
         11.5   上行定时对齐    182
         第12章   重传协议    184
         12.1   带有软合并的混合ARQ    185
         12.1.1   下行混合ARQ    187
         12.1.2   上行混合ARQ    187
         12.1.3   混合ARQ定时    190
         12.2   无线链路控制    193
         12.2.1   分割、级联以及RLC SDU重组    193
         12.2.2   RLC重传    194
         12.2.3   依序传递    194
         12.2.4   RLC操作    195
         第13章   功率控制、调度和干扰处理    197
         13.1   上行功率控制    197
         13.1.1   上行功率控制——一些基本规则    197
         13.1.2   PUCCH的功率控制    198
         13.1.3   PUSCH的功率控制    200
         13.1.4   SRS的功率控制    201
         13.1.5   功率余量    202
         13.2   调度和速率控制    202
         13.2.1   下行调度    203
         13.2.2   上行调度    204
         13.2.3   半静态调度    209
         13.2.4   半双工FDD的调度    209
         13.2.5   信道状态报告    210
         13.2.6   非连续接收(DRX)和载波去激活    214
         13.3   小区间干扰协调    216
         13.4   不规则网络部署    218
         13.4.1   不规则网络部署中的干扰处理    219
         13.4.2   家庭基站情况下的干扰协调    223
         第14章   LTE接入过程    224
         14.1   捕获与小区搜索    224
         14.1.1   LTE小区搜索概述    224
         14.1.2   PSS结构    226
         14.1.3   SSS结构    226
         14.2   系统信息    227
         14.2.1   MIB和BCH传输    227
         14.2.2   系统信息块    229
         14.3   随机接入    231
         14.3.1   步骤1: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传输    232
         14.3.2   步骤2:随机接入响应    237
         14.3.3   步骤3:终端标识    237
         14.3.4   步骤4:竞争决策    238
         14.4   寻呼    238
         第15章   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    240
         15.1   结构    240
         15.2   整体信道结构和物理层处理    241
         15.3   MBMS业务的调度    243
         第16章   中继    246
         16.1   LTE的中继    246
         16.2   整体结构    247
         16.3   带内中继的回程链路设计    248
         16.3.1   接入链路混合ARQ操作    249
         16.3.2   回程链路混合ARQ操作    250
         16.3.3   回程下行控制信令    251
         16.3.4   针对回程链路的参考信号    254
         16.3.5   回程?接入链接时序    254
         第17章   频谱与射频特征    258
         17.1   LTE的频谱    258
         17.1.1   ITU-R为IMT系统定义的频谱    258
         17.1.2   LTE的频带    259
         17.1.3   新频带    262
         17.2   灵活的频谱应用    262
         17.3   灵活的信道带宽操作    263
         17.4   LTE的载波聚合    265
         17.5   多标准无线基站    267
         17.6   LTE射频需求的概述    269
         17.6.1   发射端特性    270
         17.6.2   接收端特性    271
         17.6.3   区域性需求    271
         17.6.4   通过网络信令传输的频带特定的UE需求    272
         17.6.5   基站类型    272
         17.7   输出功率等级的要求    273
         17.7.1   基站输出功率及动态范围    273
         17.7.2   UE输出功率及动态范围    273
         17.8   传输信号质量    273
         17.8.1   EVM和频率误差    274
         17.8.2   UE带内发射    274
         17.8.3   基站时间校准    274
         17.9   无用发射的需求    274
         17.9.1   实施方面    274
         17.9.2   频谱发射模板    275
         17.9.3   相邻信道泄漏比    276
         17.9.4   杂散发射    277
         17.9.5   占用带宽    278
         17.9.6   发射机互调    278
         17.10   灵敏度和动态范围    278
         17.11   接收端抗干扰信号的敏感性    278
         第18章   性能    280
         18.1   性能评估    280
         18.1.1   终端用户体验性能    281
         18.1.2   运营商角度    282
         18.2   以峰值数据速率和传输时延表示的性能    282
         18.3   LTE-Advanced的性能评估    283
         18.3.1   建模与假设    283
         18.3.2   评估准则    285
         18.3.3   FDD系统性能指标    286
         18.3.4   TDD系统性能指标    288
         18.4   总结    288
         第19章   其他无线通信系统    289
         19.1   HSPA    289
         19.1.1   架构    290
         19.1.2   信道相关调度    291
         19.1.3   带有软合并的混合ARQ    292
         19.1.4   控制平面时延的降低    293
         19.1.5   空分复用    294
         19.1.6   载波聚合    294
         19.1.7   UTRA TDD    294
         19.2   GSM/EDGE    295
         19.2.1   GSM/EDGE演进的目的    295
         19.2.2   双天线终端    296
         19.2.3   多载波EDGE    296
         19.2.4   减小的TTI和快速反馈    297
         19.2.5   改进的调制和编码    298
         19.2.6   更高符号速率    298
         19.2.7   自适应多用户信道上的语音业务    298
         19.3   CDMA2000和HRPD/1x EV-DO    299
         19.3.1   CDMA2000 1x    300
         19.3.2   1x EV-DO Rev 0    301
         19.3.3   1x EV-DO Rev A    301
         19.3.4   1x EV-DO Rev B    302
         19.3.5   1x EV-DO Rev C    302
         19.4   IEEE 802.16, 移动WiMAX以及802.16m    302
         19.4.1   IEEE 802.16e和移动WiMAX    303
         19.4.2   IEEE 802.16m——面向IMT-Advanced的WiMAX    304
         19.5   总结    305
         第20章   最后的思考    306
         20.1   未来将走向何方    306
         20.1.1   先进的多小区协调    306
         20.1.2   网络能量效率    307
         20.1.3   机器类型的通信    307
         20.1.4   频谱应用的新方式    308
         20.1.5   直接的设备到设备的
         通信    308
         20.2   结束语    308
         参考文献    309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