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相比之下,中国则是一个犯不起错误的国家,也因为这个约束条件,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持续的变革和创新来不断寻找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能量,因而,经济的转型和增长总是可以在每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作出事后被证明是正确的选择。
内容简介
《这样的故事最中国》分为七部分,收入了张军教授近年来发表的经济短评和读书随笔90多篇,从多个观测视角“讲述”了发生在中国经济变迁进程中的“中国故事”,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发展的故事。
作者简介
张军,1963年生。“当代中国经济”长江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世界经济文汇》主编。他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并入选中国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曾在伦敦经济学院、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以及联合国大学经济发展研究院(UNU-WIDER)等从事研究工作。
张军教授是当今中国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也是国际上十分活跃的中国经济学家。担任国际期刊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 East Asia Policy, China Economic Journal, China Finance Review International的编委并是二十多种中文经济学期刊的编委或学术委员。他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转型和增长等领域的研究享有声誉。
张军教授在The World Economy, China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以及《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发表数十篇研究论文。他最近出版的著作包括《不为公众所知的改革》、《改革、转型与增长:观察与解释》以及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Enterprises(Cengage Learning,2009)和Economic Transi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ir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McGill-Queen University Press,2008)等。
精彩书评
有时候的确很难把中国经济想象成一个单一的体制。地区的差异为我们检验一些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假说提供了观察样本,而这样的检验通常只有在跨国数据中才能做得到。由这些差异所构造的自然试验也是经济研究者可以依赖的很重要的信息来源。
中国没有恪守固定的模式,而是允许不同的地方尝试新的不同的模式,这样的做法在其他转型经济里很少出现。很难说这是中国政治的优点还是缺点。但无论如何,这使得中国的体制变革总体上带有了浓厚的经验主义和自然演进的性质。
由于创业精神是没有可靠的指标来考量的,因此,我们就没有办法去对创业精神定价,从而也就没有关于创业精神的“市场”。一个创业者是不会到“市场”上去“卖出”他的创业精神的。一个企业家是通过创办自己的企业而成为企业家的。
说张军的文章写得好,因为他把我的经济增长思维与行内的经济增长学说互相比对,发现二者之间没有一丝关联。我没有跟进他家之说多年了,张军给我上了一课。
——张五常
目录
代序 张军给我上了一课(张五常)
第一部分
再问中国的经济转型为什么成功?
“为增长而竞争”的意义
为什么国家能力的建设很重要?
中国的模式就是不止一个模式
把谁的激励搞对?
思想的冲击:张五常巧解中国的经济制度
苏联悖论:读盖达尔《帝国的消亡》
为《为增长而竞争》而写
转型的使命--为陈钊序
走向前沿--读钱颖一新著《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
中国的政治是个优质资产
增长的困局
增长的理由
迷失在亚洲增长
我又想起了熊彼特……
为了和谐:为什么我们需要更多的市场治理?
大江东去,浪淘尽:中国入世五周年告诉了我们什么?
中国人世给经济学家的教训
第二部分
印度的经济增长是另类的吗?
再说印度增长
印度和中国增长的政治经济学
闹猛的中印竞赛
中国和印度相互看齐什么?
中国成为制造大国是必然的吗?
第三部分
如何看待经济发展中的消费因素?
我们真的相信国内消费不足吗?
为什么消费不足可能是个伪命题?
中国的企业为什么储蓄这么多?
无知的增长
该压什么样的投资?
治理危机还是统计危机?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数据?
把账算清也是不错的研究
改革越来越技术了
增长的分歧
麻烦的分配政策
再分配政策可以抬起消费物价
第四部分
苏南现象:财富是交换出来的!
“草根”为何成大器?
这样的故事最中国
为什么说产权比财富更重要?
真实的GDP,真实的产权:读梭图的《资本之谜》
垃圾经济的“神话”?
小议创新与创新型国家
创新就是改变以往成功的想法
创业与教育
服务业不发达的苏联因素
生煎馒头为什么做不大?
假冒伪劣为什么那么猖獗?
高房价是被识别出来的
“国有制”的喜宴
怎么才算国家富强?
建设上海有多重要?
发光的并不都是金子
拿还是不拿高薪,这不是一个问题
为什么要成为“中心”?
第五部分
我们是全球金融危机的例外吗?
全球危机改变了中国?
金融海啸如何影响美国和中国?
金融危机了,思想不能危机
两种类型的经济下降
中国经济为什么可能率先复苏了?
该怎么理解流动性过剩?
容易的货币不容易花
是什么制造了中国的宏观现象?
中国的宏观繁荣为何与贸易顺差并存?
中国会告别低利率时代吗?
为8%简单算笔账
聪明的政府、吵闹的经济学家
关注中国崛起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第六部分
“招商引资”的由来
“深圳特区”为什么会遭遇那么多的批评?
特区与中国沿海开放战略:经济学家知道些什么?
“莫干山”上的价格论战
“巴山轮会议”
涨价的追问与追忆
通货膨胀是怎么离去的?
中国早期通货膨胀的理论贡献
对双轨过渡的争论与“配套改革”动议
1994年的分税制
“光荣革命”(1):国有企业的激进改革
“光荣革命”(2):“包”起来的国有企业
“光荣革命”(3):地方国有企业的改制
“光荣革命”(4):新型国有企业的成长
第七部分
中国还在你身边
增长的故事(1)
增长的故事(2)
增长的故事(3)
价格死了,价格万岁
收入是重要的
为什么人的行为是可解释的?
谁是企业家?
有时候,我们是需要老板的
观奥运的闲言碎语
后记
精彩书摘
今天看来,特区是中国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制度安排,但是回想起来,特区的出现却跟当时在广东保安县的逃港事件有关。当时整个广东地区有很多人越过香港和大陆的边界,跑到对面去,因为到香港打工再回到广东,那就是当地的富翁了,后来当地政府实在没办法,就与中央政府进行商量,与其人跑过去,还不如让对方的资金跑过来,于是袁庚先生向中央政府建议在蛇口这个地方画了一个小圈,引进香港的资本,搞个特区。后来这个圈越画越大了,最终成就了今天的深圳和其他经济特区的诞生。特区之所以“特”,在于其资金的使用成本低,税收是三年两减半,土地的租金也很低,于是资本就过来了,并且可以利用当地和内地廉价的劳动力,因为税基突然之间扩大很多,当地政府都尝到了甜头,于是很多其他省份也要求建立特区或者开放,开放进一步向其他省份拓展。特区的建立也是政府不得已而为之,事先并不是有意识地往这个方向发展,后来各地出现的经济开发区等形式也仅仅是特区的一种演化,是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博弈的结果。
不仅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特区是自下而上的,曾经饱受争议的价格双轨制也是如此。在70年代之前,各地就出现了大批的小型非国有企业,这些企业不在国家的计划内,因而必须允许其拥有相对独立的价格体系,“文革”中更是如此,整个计划体系的崩溃使得各地不得不依赖于黑市交易,以此来保证当地生产的投入,因而80年代的双轨制也仅仅是将之前就形成的计划外与计划内的混合体制合法化而已。
双轨制被认为是整个80年代改革的特色。如果仅仅站在80年代末期来看,双轨制对于产品市场的开放是有作用的,也是成功的,但是在生产资料的领域,双轨制带来的是更多的经济混乱和官员腐败。现在也有很多人认为双轨制的存在是中国跟东欧国家改革差异的原因,因为东欧、包括当时的苏联都是采取世界银行所建议的休克疗法,一夜之间将价格自由化,这种改革模式往往会是两种结果,要么很好,比如玻利维亚;要么很坏,比如俄罗斯和波兰,后者第二天发现商场没有东西了,货架上全是空的,于是混乱出现了,军队也开始不稳定了。
双轨制给中国带来的好处在于盘活了资源,企业在边际上是有生产动机的。对国有企业而言,计划内的生产可以看成是一种上交给国家的固定税,而计划外的生产则完全是企业追求利润的动机;而对非国有企业而言,双轨制创造的本身就是一个市场机制,从原材料到产成品,非国有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均衡的市场价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双轨制缓和了改革初期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双轨制带来的坏处可能要大于好处,双轨制在中国导致了经济混乱和腐败猖獗、引发了恶性通货膨胀,最终引发了1989年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动荡。
……
这样的故事最中国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