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老照片(第77辑)》提供给读者的,除了已逝的生活,已逝的场景,还有各种各样的视角。一张照片,一段往事,虽然叙说的只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经历,看似微不足道,但同时却于不经意间折射出了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历史……《老照片(第77辑)》出版后风靡海内外,至1997年每辑销量达30万册,是当年十大畅销书之一。
《老照片(第77辑)》内容介绍:“逝鸿片羽”、“旧事重温”、“凝望集”、“故时风物”、“名人一瞬”、“秘闻片影”、“私人相簿”、“环球影存”、“记者手存”、“法国专稿”、“照片考证”、“再品斋”、“事件写真”……在回荡着回忆的背景音乐声中,你可以慢慢咀嚼每一个故事、每一张照片、每一个细节,细细体味我们经历过的或未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或未听说过的,任这些云烟般的往事穿透时空、萦绕在我们的心头耳边……
内页插图
目录
我的老师周辅成先生
从军札记
我的大学
北京地铁的开工典礼
核试验亲历记”
镇江的人防工程和民兵训练
“隐蔽”在照片中的历史
未被认可的八路
爷爷的足迹
陈涛的传奇人生
涅粱
七十年前的全家福
印象姥姥家
黄君璧与蒋介石的交往
鲜为人知的史实
过去的官员与教授
封面 1942年的姑嫂合影(王宛欣)
封二 同住台大医院的胡适与梅贻琦(刘自强)
中插 鲁中旧影(秦风老照片馆)
封三 在照相馆留影的女子(黎家军)
精彩书摘
记梅贻琦夫人韩咏华
韩咏华生于1893年8月28日,祖籍安徽,后移居天津。韩、梅两家是世交。
韩咏华兄弟姐妹五人,七妹为卫立煌太太,亲戚中还有地质学家袁复礼、华裔美国图书馆学家袁同礼、农业经济学家韩德章、数学家徐宪瑜、物理学家汪德昭等。
韩咏华和梅贻琦颇有缘分。1898年11月,张伯苓在天津严氏家馆教授英文、数学、理化诸西学,梅贻琦是张伯苓此时的学生。1902年冬,严修在家设女塾,聘请张伯苓兼授算术、英文等课,韩咏华是张伯苓此时的学生。韩咏华晚年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写道:“女生上体育课时,要把通向男生院的门关上,因我年级最小,每次都被派去关门。另外,从女生这边隔着窗子也可以看到男生的活动,这样我就知道了月涵和金邦正等人。” 1914年秋天,梅贻琦从美国留学归来。韩咏华说:“我记得他(梅贻琦)是和出国考察观光的严范孙(严修)老先生同船归来的,我们许多人都曾到大沽口码头去迎接。”梅贻琦在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任干事,恰好韩咏华这时也在女青年会做些工作,两人相识。“那时我已经幼师毕业,任教天津严氏幼稚园和朝阳观幼稚园,业余在女青年会做些工作,每遇请人演讲等事都是我找月涵联系,这才正式与他相识”。
1918年,由严修、卞肇新为介绍人,梅贻琦和韩咏华订婚。两人订婚的消息被韩咏华的同学陶履辛(陶孟和的妹妹)知道了,急忙跑来对韩咏华说:“告诉你,梅贻琦可是不爱说话的呀。”韩咏华说:“豁出去了,他说多少算多少吧。”1919年6月,梅贻琦和韩咏华结婚,梅贻琦此时已经三十岁,韩咏华二十六岁,这在那时已相当晚了。张伯苓偕胞弟张彭春亲赴北京祝贺。
1933年至1935年,韩咏华已经四十多岁了,还在清华大学旁听了一段时间陈福田的英语、钱稻孙的日语和金岳霖的逻辑学。事先曾征求梅贻琦的意见,他不反对,但要求夫人既想学就要坚持学到底。
在昆明西南联大时,梅贻琦家住在花椒巷,一年后迁往西仓坡。正面小楼楼上是梅贻琦的书房和卧室,和儿子梅祖彦同屋住,楼下即是联大办事处。韩咏华住在西面小楼上,楼下是会客室。教务长潘光旦住在南面楼上。此时,梅贻琦的三女一子都在联大就读。
韩咏华在1981年春写的《同甘共苦四十年——记我所了解的梅贻琦》中,提到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的艰苦生活,他们经常吃的是白饭拌辣椒,家常的菠菜豆腐汤已是相当不错的待遇。为补贴家用,吴有训的夫人王立芬绣围巾,卖给驻扎昆明的美国盟军;韩咏华则做糕点出售:“有人建议我们把炉子支在‘冠生园’门口现做现卖,我碍于月涵的面子,没肯这样做。卖糕时我穿着蓝布褂子,自称姓韩而不说姓梅,尽管如此,还是谁都知道了梅校长的夫人挎篮卖‘定胜糕’的事。”后来,韩咏华与潘光旦夫人、袁复礼夫人组成“互助组”,自制这种上海点心,到冠生园食品店寄售。梅贻琦家离冠生园很远,来回要一个半小时。韩咏华不舍得穿袜子,光脚穿皮鞋,把脚都磨破了。
……
老照片(第77辑)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