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是蚕桑丝绸业的发祥地,是丝绸的祖国,古代中国被西方称为“丝国”。中华民族有许多重大发明创造,而植桑养蚕和缫丝织绸,是最早和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丝绸彩缎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服饰材料,美化了人们的生活,而且充当了中国同周边邻邦和西方国家早期交往的“文明使者”。举世无双的“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大陆的中西交通大动脉,丝绸贸易对古代商业、交通和文化交流,乃至对古代中西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中国史话·物质文明系列:蚕桑丝绸史话》简明扼要地叙述了从远古到近代中国蚕桑丝绸业的起源和发展过程,重点介绍了古代植桑、养蚕、缫丝、织绸、练漂、印染生产的相关情况,包括生产关系、经营方式、产地分布、生产工艺与技术的发展变化,以及丝绸贸易和蚕桑丝织技术的发展变化、丝绸贸易和蚕桑丝织技术的对外传播等。从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先民的智慧,更会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而感到光荣与自豪。
作者简介
刘克祥,1938年7月生,湖南省娄底市人,1962年武汉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65年同校中国近代经济史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经济史研究,主攻清代和近代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问题,旁及财政、金融和商业、市场,1998年退休后亦未中辍。发表论著主要有:《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合著)、《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合著)、《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合著,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合著)、《简明中国经济史》、《清代简史》(合著)、《清代全史》(合著,第10卷主编)、《中国商业通史》(合著)、《棉麻纺织史话》以及专题论文数十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一 蚕桑丝绸的起源
1.关于蚕桑丝绸起源的神话和传说
2.从考古文物看蚕桑丝绸的起源
二 商周时期蚕桑丝绸生产的普遍兴起
1.和农业并重的蚕桑生产
2.迅速发展的丝织业
3.不断进步的丝织技术和丝织工具
4.多种多样的丝织产品
5.丝绸的练染工艺
三 战国秦汉时期的蚕桑丝织业
1.受到高度重视的蚕桑生产
2.蓬勃发展的丝织手工业
3.精湛的技术,精美的产品
4.练漂印染工艺及其发展
5.丝织品外输和“丝绸之路
四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蚕桑丝织业
1.蚕桑生产及其技术进步
2.官府和民间的丝织生产
3.丝绸的产地和品种
4.缫织和印染技术的进步
5.丝绸的贸易和传播
五 宋元明清时期的蚕桑丝织业
1.蚕桑生产的南盛北衰
2.从“野蚕结茧”到柞蚕业的兴起
3.官府和民间丝织生产
4.主要丝织品种及其产地
5.丝织印染技术的新发展
6.丝织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六 近代蚕桑丝织业的发展变化
1.蚕桑生产的继续推广和技术进步
2.手工缫丝业的短暂发展和机器缫丝业的兴起
3.丝织业的兴衰和技术变革
4.丝绸印染和机器印染业的兴起
5.蚕桑丝织业的空前浩劫和全面崩溃
6.丝绸产品和丝绸贸易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北方地区刚刚有所恢复和发展的蚕桑生产,在蒙古贵族建国初期再次遭到破坏:桑树被砍伐,桑林变成牧场,丝织匠人被杀戮俘虏,蚕妇人身安全没有保障,蚕桑生产条件恶化。这些导致了北方蚕桑生产的又一次衰退。到元世祖忽必烈(1260~1294年在位)时,才逐渐注意农桑,禁止蒙古贵族和兵士破坏桑枣禾稼,编纂《农桑辑要》、《栽桑图说》,颁发各路,劝谕农民植桑养蚕。元中叶后,山东、河北一带的蚕桑业明显恢复,山西、辽宁某些地区的蚕桑业也有所恢复或发展。不过,整个北方地区蚕桑业的地位和重要性,不可能恢复到以往的程度。
长江下游流域的蚕桑业在元初遭受的破坏较小,并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发展。杭州、南京、镇江、常州、苏州、吴江等地,都是丝绸生产和贸易的重要地区,尤其是湖州,所产的丝越来越有名。而四川、湖广、江西以及陕西等原来蚕桑丝织业较发达的地区,在元代均呈现衰落景象。
明、清时期,随着棉花种植的迅速推广,棉布成为最主要的衣着原料,丝绵也被棉絮取代,丝绵和丝织品的社会需求下降,养蚕不再是农户普遍的家庭副业,蚕桑生产逐渐走向衰退。但是,丝绵和丝织品的质地和性能,远远优于棉花和棉织品,是棉花和棉织品不可能完全取代的高档衣着原料,丝绸产品尤其是高级丝织品,在国内外仍有相当广大的市场。
……
前言/序言
中国史话·物质文明系列:蚕桑丝绸史话 [A Brief History of Silk Cuture in China]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中国史话·物质文明系列:蚕桑丝绸史话 [A Brief History of Silk Cuture in China]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中国史话·物质文明系列:蚕桑丝绸史话 [A Brief History of Silk Cuture in China]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