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十年《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政治篇

共和十年《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政治篇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郑曦原 编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23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515400297
版次:1
商品编码:1082681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纽约时报》中国观察记”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共和十年(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为《帝国的回忆——晚清观察记》的姊妹篇,时间上与其相承续,系《纽约时报》1911年10月至1921年12月间对华报道的选编。 1911年,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帝制终结。之后十年,共和制在动荡中初具形式,列强环伺的局面依旧,社会生活中西风东渐,中国被日渐引入世界政治和经济体系中,构成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危机与希望的时代。 入选本书的《纽约时报》200多篇报道,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角度,对中国这十年进行了全面的报道,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系列报道之深入。令人惊叹。以西方人的眼光,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进行了分析,对其未来做了预测,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从这里读者可看到历史的另一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百年后回眸历史,给人很多启示。 《共和十年(政治篇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为其中“政治篇”。

内容简介

1911—1921年的民初十年,帝制终结,共和初始,革命党、保皇党、北洋军阀、西方列强,争相粉墨登场,将共和与专制、国家独立与列强干涉间的激烈角逐、反复争夺,展现得叫人惊心动魄,堪称一部中华民族的心灵史。
《纽约时报》将目光紧紧追随着这个老旧帝国,客观记录了它告别帝制走向共和的艰难转身,为其做了一份很有价值的第三方记录。其中有对历史的还原,也有对百年后中国的预言。
《共和十年(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作者郑曦原)分为政治篇与社会篇两册。
《共和十年(政治篇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为其中“政治篇 ”。
《共和十年(政治篇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收录第一篇民国初创-第三篇维护国权内容。

作者简介

郑曦原,1963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先后就学于兰州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美国杜克大学公共政策管理学院。曾为新华社《经济世界》杂志特约撰稿人,参与策划CCTV多期电视节目,著有《中国远古文化》、《通向未来之路:与吉登斯对话》(与李方惠合著)。为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1984届选调生,曾志愿到地处秦岭深处的陇南乡村工作3年。热心社会公益和环境保护事业,是中国天然彩色棉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92年底,进入中国外交部,曾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工作3年,现供职于外交部政策研究司。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民国初创
篇首语
没有龙的新国旗
中国将有伟大的未来
武昌事变后的中国时局
梁启超称共和制不合中国国情
满清军队在南京屠城
万众瞩目的袁世凯
孙中山当选民国临时大总统
南京举行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
孙中山大总统发表对外宣言
英国雇员回忆孙中山伦敦蒙难记
美国学者百森评中国时局
满清朝廷举棋不定
中国危机牵动远东政治格局
孙中山接受美联社采访
袁世凯秘密觐见隆裕太后
清帝宣布退位
袁世凯全票当选总统
民国组成新内阁
中国留学生应召回国
西安撤侨历险记
陆微祥出任民国新总理
美国经济学家应邀出任民国要职
莫理循被任命为民国总统政治顾问
孙中山否认将参选总统
假共和、真独裁:濮兰德访谈录
美国呼吁共同承认中华民国
袁世凯正式当选民国总统
民旧将有新国歌
退位幼帝受到优待
《重构中国》书评
徐世昌当选民国总统
徐世昌宣誓就职
上海和平谈判有所进展
北京政府因和谈失败而倒阁
外蒙王公希望重返中国怀抱
要自治还是要银票
中国退位幼帝近况
前美国公使芮恩施讲述袁世凯
巾国的未来掌握在青年手中

第二篇 捍卫宪政
篇首语
新内阁名单被国会否决
宋教仁遇刺
谋杀宋教仁嫌犯越狱逃跑
在美华人为讨袁战争发起募捐
民国官员赴美考察司法制度
孙中山策划再次发动革命
《民国西报》评袁世凯独裁
《亚细亚日报》再次遭到炸弹袭击
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
前民国总理唐绍仪公开抨击袁世凯
君主立宪制是中国的选择
伍廷芳寄望中国青年
北京政变影响远东力量平衡
孩儿皇帝重新登基
黎元洪逃入日本使馆避难
张勋复辟计划流产
北京事变调停失败
孙中山畅谈中国时局
段祺瑞组建新内阁
首批日元贷款所购军火运抵中国
民国新一届国会宣告成立
张作霖要求新宪法有中国特色

第三篇 维护国权
篇首语
日本对中国发出最后通牒
英德海军集结山东沿岸
日英联军攻陷青岛
“中国摩根”张振勋访谈录
《恰克图条约》签字
中国从欧洲战争中获益
中国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美国远东事务专家谈中日条约
成千上万华工运往欧洲
中国即将加入协约国
中国对德、奥两国宣战
大战将激发中国巨大潜力
协约国同意民国延迟还债
德皇威廉二世掠夺中国财物
苏俄抗议中国庇护白俄残部
顾维钧解释巾国参战原因
中口在巴黎和会上爆发争端
中国学生强烈抗议巴黎和会决定
日使称中国收回山东没有法律依据
中国学生割指抗议巴黎和约
苏俄愿援助“解放”中国
芮恩施说巾国是开启和平大门的钥匙
徐世昌感谢美国总统电贺民国国庆
中国代表团抵华盛顿受到欢迎
施肇基在哥伦比亚大学发表演讲
顾维钧就华盛顿会议表明中国立场
民国政府要求取缔在华外国邮政
列强同意撤出外国在华邮局
善后大借款系列报道
中国是列强利益碰撞的火药桶
威尔逊总统反对对华借款
威尔逊总统希望与中国进行友好贸易往来
中国签署借款合同可能引发起义
“二十一条”系列报道
美国获得日本对华索价要点
日本对中国进行威胁
日本对华要求全部内容曝光
国会授权威尔逊全权处理对日政策
威尔逊总统将递交对日照会
美国推迟对日本“二十一条”表态
读者来信:日本人的辩解
读者来信:周先生的反驳
日本首相就“二十一条”发表谈话
中华会所宣布联合抵制日货
关于《巴黎和约》的读者来信系列
日本把什么福音送给中国?
门罗主义奠定美国领土扩张基础
建议比格罗先生去中国看看
中国拒签《凡尔赛和约》是明智的
日本人在误导世界

第四篇 西风东渐
篇首语
新式医学院将落户上海
西风吹过中国
中国正在成为美国的翻版
女人服饰的变化是另一场革命
亚洲复兴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事件
中国第一家百货公司开业
天津高尔夫球场建在坟场里
上海对汽车的兴趣大增
送给朱尼金牧师的摩托车
现代医学在中国发展前景广阔
洛克菲勒基金会计划在华创办医院
中国路况太差限制汽车进口
美国汽车出口远东
京津两地约有400辆汽车
美国银行将在上海开设支行
在中同发展救世军
美国商会呼吁改革领事制度
卡车将取代骆驼
美国打字机在中国
中国扶邀参加波特兰博览会

第五篇 文化觉醒
篇首语
知识分子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奥柏林学院在山西兴办教育
中国人以戏剧宣传华夏历史
民国将军就读哥伦比亚大学
美国富商资助两所中国大学
《永乐大典》惊现伦敦
《清廷纪事》书评
《中国年鉴》1914年版出版发行
第二届远东奥运会将在上海举行
袁世凯临终前谈中国教育改革
庚款助学成绩斐然
金陵女子学院令人瞩目
电影在香港举步维艰
前教育总长率团赴美考察
国际新闻俱乐部在北京成立
杜威教授希望帮助中国革新教育
天津学生罢课惊动总统
美国科考队在中国收获颇丰
五所教会女巾开建
北京大学首次录取女学生
中国人自拍电影杀青
电影在天津大受欢迎
在中国寻找龙骨、
在唐人街观赏中国戏
百老汇上演中国话剧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专题
为争取选举权而斗争
凯蒂夫人的考察报告
广州妇女大闹议会要求参政权

第六篇 实业兴起
篇首语
西式医院在广州开诊
袁世凯批准铁路建设计划
银元、港币与中国对外贸易
对华贸易在战争迷雾中增长
中国寻求5亿美元铁路贷款
民国的植树造林计划
民国推行币制改革
中美合资筹建银行
顾维钧表示欢迎美国来华投资
中国纯锑产量大增,
中国工业革命进程综述
战争刺激民国工业复苏
中国盲人生活无虞
美国对中印两国白银出口剧增
中国因战争享受繁荥
美国4艘万吨轮将在上海制造
西方工程师建议引进自动电话
中国制造铅笔
天津建立碳酸饮料厂
民国打破金属禁运限制
上海百货商店颇受欢迎
民国远洋货轮首航西雅图
民国的贸易创纪录
武昌将建立新棉纺厂
现代化的中国前途无量
上海首家卡车运输公司开业
评民国铁路建设
新式大饭店将现身上海外滩
发网制造在中国
大规模电话改造工程进展顺利
中国民用航空事业取得进步
北京至济南航线开通
中德合资电器设备厂将落户苏州

第七篇 民生世相
篇首语
中国画在蒙特罗斯画廊展出
故宫珍宝开始拍卖
慈禧爱犬远渡英伦
开封的犹太教堂
顾维钧迎娶民国总理女儿
《李鸿章回忆录》出版
四川吸食鸦片者将被枪决
“通济”舰爆炸致35人死亡
美国为德国难民和战俘提供协助
普吕肖上尉逃离青岛记
竹筒装金条从叶国寄来
中国古董拍卖成交踊跃
庆亲王奕勖去世
美国炮艇在重庆附近遇袭
厦门附近地震,万人丧生
两名美国工程师在华被绑架
奇怪流感横扫华北
在华美国人兴起学中文
北京政府开始全而禁烟
莫小毛打官司
美国女明星的中国印象
“昭陵六骏”两件浮雕落户美国
罂粟之路
退位清帝生母自杀身亡
中国饥荒系列
纽约教会为赈济中国饥民募捐
科学赈济中国饥民
中国饥荒灾害危及百万生命
聚落农场帮助饥民恢复重建
饥荒迫使父亲毒子卖女
中国的丫环买卖
中国饥民死亡人数急剧上升
附录:《纽约时报》民初报道英文原文目录
重要名词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事实上,所有对其他肤色人种抱有同情心的外国人都已被中国人的可靠品质所打动,成为他们的好朋友。” “我们将中国的落后与悲惨命运归咎于文明的缺陷与落后制度,但其实这仅仅是因为这片限定面积的土地上有太多的人为了生存在挣扎。” “大多数中国人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都是唯物主义者。然而,如果我们与中国人近距离地接触,就会理解这种功利主义并非是这个民族的特性。中国人也可以是崇高的理想主义者。” “中国有西方无法比拟的庞大贫困人口。对于他们而言,人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给中国带来最大影响的西方事物是圣经、煤油和香烟。”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由于心理、历史或是环境差异,中国人应隔绝于世界思想潮流之外。中国人的命运就是西方人的命运。” “在中国,妇女现在最需要的不是社会和商业地位,而是改善她们为人妻子和为人女儿的地位”;“值得重视的是,自从中国人将女性的脚和思想禁锢起来以后,中国就再也没有诞生过一位伟大的男性”;“随着时代进步,中国家庭中男权至上的风气也有所减弱”;“我问一位熟知东西方文化的中国女士,‘什么时候中国母亲才会允许自己的女儿傍晚与大学男生们一同驾车出游呢?’她的回答像一道闪电震惊了我,‘再过一百年’。” 罗斯教授详细描述了中国人在历史上取得的非凡成就。他举长城为例, “毫无疑问,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宏伟壮观的手工建筑成就。在这巨大的建筑面前,我们引以为自豪的铁路和隧道简单得就像七个小矮人。除了埃及金字塔与巴拿马运河外,世界上再无其他事物能够与之相提并论。每 50英里长城所用的砖石,就能够砌起一座胡夫金字塔(Cheops,基奥普斯,即胡夫的希腊名。译注),而长城至少有1700英里长!……幸好佛教和喇嘛们消解了蒙古人的万丈豪气,长城才没用得上。” 然而,罗斯教授认为,尽管古代中国的辉煌成就逐渐消散,中国人也慢慢失去祖先的英勇气概,但他们仍比白人有更强大的生命力。他为这一判断给出了一个全新而有说服力的理由。“西方出生的每10个婴儿中,通常最弱的3个会夭折。而在中国出生的每10个婴儿中,除了最弱的3 个外,另外可能还会有5个夭折。这是因为中国婴儿面对的是更残酷的生存环境。如果说白人婴儿与黄种人婴儿在出生时的体质差不多,那么最后幸存下来的2个中国孩子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会强于那7个存活下来的白人孩子。因为那7个白人孩子中,有5个由于比另外两个生存能力要差,在中国恶劣的环境下根本无法存活下去。这2个幸存下来的中国孩子会将他们强壮的生命力遗传给下一代,而下一代人同样要经受这样苛刻的筛选,同样2/10的存活率将使下一代孩子的生命力更加顽强。生活在西方的白人,好几代以来都享有充足的生存空间、消费品、医药和卫生知识,新生婴儿的优胜劣汰远不如中国那样残酷和严峻。因此,我们有理由预见,未来中国人将会比西方人更有生命力。” “过去一两个世纪以来,西方人的生存技能提高,而为生存打拼的劲头也松懈了下来。这是否促使我们的体质明显改善呢?为查明这一点,我仔细询问了在中国不同地区的教会医院里工作的33位西方医生。” “其中,只有在青岛的一位德国医生认为,中国病人的体质并未胜于白人。他说,中国人不太容易受伤,没那么愿意接受治疗,对于疼痛的忍耐力并不强过他原来在图林根治疗过的那些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德国农民。另外3位在中国行医时间超过25年的医生发现,黄种人和白人的身体素质并无差异。我猜想,这些医生作为医学院学生在自己国家的短期行医经历已在他们的头脑中淡去,也无从对这两个人种进行比较了。另外有2名医生在我询问下承认,中国人耐高烧的能力很强,而且他们能在血液中毒后康复,而白人往往就此丧命。” “其余29名医生都肯定地表示,中国人的体格有这样或那样强于自己国家人民的方面。在接受外科手术方面,一位英国医生说出了大家普遍认同的观点,‘中国人术后恢复能力都非常好。’医生们都发现,中国病人在手术中很少出现休克。在医疗器械简陋、消毒条件差的小医院里,中国人的重伤治愈率与西方设备精良、全面消毒的大医院一样高。福州的金尼尔医生刚从德国家中休假回来后,他在治疗一名手上泼有冷凝剂的中国患者时,靠着中国助手的帮助和简陋的设备,竞能达到与柏林设备一流的范伯格曼医院治疗德国工匠时的同等效果。
医生们普遍认为,如果中国人与白人在同等医疗条件下进行大手术,那么中国人必然比白人恢复得快……” “医生们常将中国人非同寻常的抵抗力和复原能力归功于中国饮食习惯和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并否认黄种人有任何高于白人的生命力。另外一些在中国行医的外国医生则认为,恶劣的生存环境损害了中国人的体质。
但在同等条件下,黄种人比白人有更强的生存能力。” “我们完全可以从医生的言论中得出结论,中国人特殊的生命力至少可以部分地归结为长期严峻的优胜劣汰过程。而我们北欧祖先们在文明社会中从未曾经历过如此严峻的生存考验。这一物竞天择过程增强了中国人的康复能力、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和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而非体格、力量和能量方面。” 这种由于生存环境恶劣而衍生出的古怪能力,使得中国人在军队作战和劳动生产方面比白人更具优势。
……

前言/序言

  辛亥年八月十八,寒露。次日,是公元1911年10月 10日。那时,我的外曾祖父住在四川资州的蔡家场上,他是川中袍哥的头面人物。乡场上没有报纸。袍哥的联络,靠的是把写好字的竹板倒进江里,随流而下,把一条河的袍哥都通知到,这叫“水电报”。
  乡村中国没有公历,老百姓不知道这天将成为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武昌举事在长江下游,水电报送不上来。所以,外曾祖父并不知道武昌城里发生了什么事。但两个月前,各路袍哥会聚资州,召开罗泉井会议,一致约定全川一起暴动,二十万人会攻成都,引发清廷惊恐,急派重臣端方率军离鄂,进川镇压,由此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半个月前,荣县首先宣布独立,在全国成立第一个反清军政权。一个月后,会党在资州杀掉端方,砍断清室擎天一柱。
  外曾祖父和袍哥兄弟们折腾的这些事,后来被史家称为 “辛亥革命”。罗泉井会议、荣县独立和杀端方,是四川革命的三部曲。他们也因此成为“民国元勋”。每位新上任的专员、县长,都要先到蔡家场“拜码头”,想来与此有关。
  武昌枪声过后,长江洪水泛滥,十万人淹死,十万人饿死。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华夏政权以治水而兴,历朝历代也以整顿河工为维护民生第一政要。然而,每逢天下大乱,河工崩坏,百姓遭殃。这是研究革命的学者和风骚文人们最容易忽略的事。所谓史家,总是更关心帝王将相的风花雪月,而不大理会亿万百姓的生生死死。
  初创的民国充满童真,一切幼稚可笑的计划都想写进这张白纸。从东京、纽约回来的少数人可能有宪政、共和的思想,怀里揣着几幅国家未来模糊不清的蓝图;但是,外曾祖父和袍哥兄弟们并不懂民主、宪政、共和,也搞不清他们闹腾的“革命”与朱元璋、洪秀全有什么区别,除了“反清复明”的光荣梦想外,他们并无更多政治理想。
  事态的发展把许多幻梦都打得粉碎,民主、宪政、共和,等等,不过是血色汪洋中的点点水泡。
  纵使袁世凯有曹阿瞒的权谋,孙中山有华盛顿的胸怀,段祺瑞有“三造共和”的奇功,凡此种种,皆不能改变中国财政一贫如洗的窘境,不能改变东亚病夫仍被帝国主义虎狼环伺的历史宿命,不能改变亿万百姓仍然深陷赤贫的残酷现实。号称“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议会,堪称政治荒诞剧,一幕接一幕,令人眼花缭乱。
  秋瑾轩亭口喋血,宋教仁上海饮弹,蔡锷将军云南讨袁,无不大义凛然,义薄云天。中国人为民主流血,为共和捐躯,可谓前仆后继。但是,悬挂列强军旗的炮舰依然在我们的面前耀武扬威,坐拥十几个姨太太的督军老爷们依然威风八面。
  近代中国的独立、自强、解放运动,无法逃脱帝国主义列强的包围和干涉,无法逃脱千年文化传统的制约和束缚,无法逃脱世界经济运动对中国民生发展的限制和规定,这是我们了解和衡量民国初年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脉络的三把铁尺。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国第一次建立了共和制度,提出了“主权归民、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情。中国人民终于在没有皇帝的天空下如风一般自由地行走,“人人平等”也成为天地人间的公理,这是多么令人珍惜、令人感佩。
  不管存在多大阻碍,不管付出多大牺牲,为了保国权、促宪政、兴实业,为了唤醒沉睡千年的四万万同胞,弱小的革命党人跃身而起,付出了全部幻想、激情和努力。创立民国的十年,是艰苦卓绝的十年,也是今天的人们最容易忘记的十年。适逢开创共和百年之际,我们追根溯源,力图从《纽约时报》的故纸堆爬梳出国民进步的线索,重拾迷失的记忆,重续光荣的梦想。
  今天的资州,早已改名叫资中,而且也没有叫蔡家场的地方了,那里已改称“龙江镇”。市镇上还存有一排残留的老屋,昏暗的屋檐下有几束荒草斜伸出来。微风吹过,迎面送来红橘的清香。隐隐几声叹息,轻轻的,淹没在市声鼎沸中。诸多过客,行旅匆匆,谁还记得当年的罗泉井会议?谁还记得那些热血沸腾的“民国元勋”? 久违的先辈们,愿你们的灵魂在遥远的星空获得安息。
  郑曦原
  二○一一 共和十年《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政治篇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共和十年《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政治篇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共和十年《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政治篇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共和十年《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政治篇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优惠期间购买,一直在京东购买书籍,正版质量可信,京东物流快捷。

评分

另一个视角看历史

评分

我要让我的后代知道真实的历史 ,这很重要,现在史被改的面目全非,根本不可信

评分

书很好 只是来没来得及看 哈哈哈

评分

从外国媒体的角度来看待这段历史,嗯,感觉有一定的客观性,可以作为研究的一个方面

评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百年后回眸历史,给人很多启示。

评分

京东商城网购非常方便,价格便宜、趁着优惠打折买下,好书需要仔细看。

评分

纽约时报中选取的民国珍贵史料,值得一读

评分

换个角度,世界因此不同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共和十年《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政治篇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