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郭沫若(1892-1978年)和容庚(1894-1983年)都是中國現代有名的古文字學傢。在多年的學術交往中,二人互有書信往還。在短篇寸簡中,他們共同探討學術問題,分享學術心得。他們的學術交遊成為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的一段佳話。
作者簡介
容庚(1894-1983),原名肇庚,字希白,號頌齋,東莞市莞城人。容庚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古文學傢和考古學傢。
在篆刻書法方麵也有很深的造詣,他一生著述甚豊,曾齣版專著30餘種,發錶論文70多篇,其中《金文編》、《商周彝通考》尤為海內外學術界推崇,成為一代宗師。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開真,字鼎堂,號尚武,筆名沫若,四川樂山人。現代著名文學傢、詩人、劇作傢、考古學傢、思想傢、古文字學傢、曆史學傢、書法傢和社會活動傢,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兩周金文辭圖錄考釋》、《金文叢考》、《蔔辭通纂》等,齣版有《郭沫若文集》(17捲)和《郭沫若全集》。
內頁插圖
目錄
懷念郭沫若同誌(原序)
前言
為瞭崇敬與懷念
圖版
郭沫若緻容庚書簡
(一)一九二九年八月二十七日
(二)一九二九年九月十九日
(三)一九二九年十月三日
(四)一九二九年十月三十日
(五)一九二九年十一月十六日
(六)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四日
(七)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十三日
(八)一九二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九)一九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一○)一九三○年二月一日
(一一)一九三○年二月六日
(一二)一九三○年二月六日
(一三)一九三○年二月十六日
(一四)一九三○年四月六日
(一五)一九三○年五月二十九日
(一六)一九三○年六月三日
(一七)一九三○年六月十六日
(一八)一九三○年六月十六日
(一九)一九三○年七月二十日
(二○)一九三○年八月十八日
(二一)一九三○年八月二十六日
(二二)一九三○年九月六日
(二三)一九三○年九月八日
(二四)一九三○年九月二十六日
(二五)一九三○年九月二十七日
附四:剋鼎
附五:拍盤
(二六)一九三○年九月二十九日
(二七)一九三○年九月三十日
(二八)一九三○年十月二日
(二九)一九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三○)一九三○年十二月四日
(三一)一九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三二)一九三一年一月十四日
(三三)一九三一年二月十六日
(三四)一九三一年三月二十日
(三五)一九三一年四月十九日
(三六)一九三一年四月二十七日
(三七)一九三一年六月二十五日
(三八)一九三一年七月十七日
(三九)一九三一年八月十四日
(四○)一九三一年八月二十四日
(四一)一九三一年九月九日
(四二)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七日
(四三)一九三二年七月十五日
附六:梅原末洽覆函
(四四)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十二日
(四五)一九三三年一月三十日
(四六)一九三三年二月十三日
(四七)一九三三年二月十七日
(四八)一九三四年五月二十日
(四九)一九三四年六月十二日
(五○)九三四年八月十二日
(五一)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五二)一九三五年正月二日
(五三)一九三五年九月一日
(五四)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一日
(五五)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五六)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廿八日
(五七)一九五七年五月十四日
(五八)一九六二年二月十四日
(五九)一九六二年二月廿四日
(六○)一九六二年三月一日
明信片·信封
(六一)
(六二)
(六三)
(六四)
(六五)
(六六)
(六七)
(六八)
(六九)
(七○)
(七一)
(七二)
容庚緻郭沫若信劄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
郭沫若緻容庚書簡釋文
附錄:試論郭沫若同誌的早期古文字研究——從郭老緻容庚先生的信談起
郭沫若海外十年古文字著作繋年
主要參考文獻及延伸閱讀
後記
郭沫若緻容庚書簡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