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張仲景醫學全書:張仲景疾病學(第2版)》以《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齣現的病名為綱,對每一種疾病從概述、辨證論治、曆代醫傢補充、醫案精選四個方麵進行論述,使讀者全麵認識該病。《張仲景醫學全書:張仲景疾病學(第2版)》脈絡清晰,文獻資料豐富,能夠有效指導臨床,是一部實用性和學術性俱佳的專著。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疾病的命名
第二節 疾病的發生與發展
第三節 疾病與癥狀、證候
第四節 辨病與辨證
第二章 內科疾病
第一節 傷寒
第二節 溫病
第三節 濕病
第四節 中喝
第五節 中風
第六節 結胸
第七節 髒結
第八節 霍亂
第九節 百閤病
第十節 狐螯病
第十一節 陰陽毒
第十二節 瘧疾
第十三節 肺痿
第十四節 肺癰
第十五節 奔豚
第十六節 宿食
第十七節 積聚
第十八節 淋病
第十九節 胸痹
第二十節 黃疸
第二十一節 曆節
第二十二節 虛勞
第二十三節 血痹
第二十四節 痰飲
第二十五節 上氣
第二十六節 水氣病
第二十七節 寒疝
第二十八節 痙病
第二十九節 消渴
第三十節 蛔蟲病
第三章 皮膚病與外科疾病
第一節 瘡癰
第二節 腸癰
第三節 浸淫瘡
第四節 趺蹶
第五節 手指臂腫
第六節 陰狐疝
第四章 婦科疾病
第一節 漏下
第二節 妊娠惡阻
第三節 半産
第四節 髒躁
第五節 胞阻
第六節 轉胞
第七節 惡露不盡
第八節 産後痙病
第九節 經水不利
第十節 閉經
第十一節 陰寒
第十二節 陰瘡
第十三節 陰吹
第十四節 夢交
第十五節 久不受胎
病名索引
方劑索引
精彩書摘
第十六節 宿食
宿食,一般稱為傷食或食積,是由脾胃功能失常,食物經宿不消,停積胃腸所緻,以胸脘痞滿,腹脹時痛,噯腐吞酸,厭食嘔惡,泄瀉或便秘為主癥。本病見於《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大承氣湯為主”。“脈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宜瓜蒂散”。
宿食多由飲食不節,停滯不化所緻。《金匱要略》說:“槃飪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素問·痹論》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說明飲食不節,暴飲暴食,傷及脾胃,以緻食滯不化,停積胃腸,氣機不利,故見痞滿脹痛。胃失和降,濁氣上逆,則噯腐嘔惡。食積化熱,燥結於腸,則腹痛便秘。故《諸病源候論》說:“宿榖未消,新榖又入,脾氣既弱,故不能磨之,則經宿而不消也。令人腹脹氣急,噫氣醋臭,時復憎寒壯熱是也,或頭痛如瘧之狀。”
宿食應與傷寒錶證鑒彆,兩者皆可見緊脈,但傷寒錶證多有惡寒發熱,頭痛身痛,其脈浮緊;宿食可見頭痛,發熱,惡風寒,狀類傷寒,但身不痛,並有脘腹脹痛,噯腐吞酸,厭食,吐瀉等癥,自與傷寒錶證不同。槃氣與宿食發病皆與飲食有關,但二者亦有差異,前者重在榖氣為患,按之痛止,治宜消食之中偏重理氣;後者重在宿食蓄積,按之痛不減,治宜消食之中偏重化積,二者不可混淆。
一、辨證論治
宿食辨證,當分其病之新久緩急,證之寒熱虛實,以及病位在上在下。關於本病治療,仲景提齣吐下兩法。宿食在上脘,泛惡欲吐,其高者因而越之,用瓜蒂散湧吐宿食;宿食在腸,化燥成實,其下者引而竭之,用大承氣湯蕩滌積滯。
(一)宿食在上脘
[癥狀]胸膈痞悶脹滿,噯腐吞酸,惡心欲吐,舌苔厚膩。多有暴飲暴食病史。
[治法]湧吐宿食。
[方藥]瓜蒂散。方中瓜蒂味苦,赤小豆味酸,能湧吐胸中實邪,佐香豉汁以開鬱結,和胃氣。本方常用於胃中宿食不化,或痰涎壅塞引起的胸膈脹滿等癥。
……
張仲景醫學全書:張仲景疾病學(第2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