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针灸逢源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针灸逢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李学川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针灸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临床
  • 传统医学
  • 养生
  • 经络
  • 穴位
  • 中医经典
  • 逢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06753371
版次:1
商品编码:1092200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7
字数:2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针灸逢源》共六卷,卷一为《灵枢》经文四十五篇,《灵枢》经文补遗十三篇;卷二为《素问》经文三十四篇,续刻《素问》经文十九篇;上两卷共摘引《内经》原文及名家注疏达百余篇,以阐述针灸要旨,作为针灸医学的理论基础;卷三为群书荟萃七十二篇,撷取历代针灸专著及诸家针灸医论之精要,包括历代医家针灸治法论述、十四经脉经穴分寸歌、针灸歌赋、各类针法及灸法等方面内容;卷四专论经穴考证,校正铜人经穴之讹误,包括骨度、仰人伏人部位图、背胸腹部折法、同身寸法、周身骨部名目、十二经络次序、十四经穴图、十四经穴考、经外奇穴等内容;卷五列述了四十多种病证的针灸治疗取穴方法,包括中风、痉病、痫病、癫狂、虚劳及妇人诸病等,并有各种小儿诊法和推拿法;卷六为对临床各科病证进行病因、病机分析,并附有部分汤药处方以济针术之治,即以针灸为主,辅以方药进行治疗。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针灸逢源》是一部内容较为完备且具有一定特色的综合性针灸专著。本书不仅从《灵枢》、《素问》探讨针灸的医学源流及理论基础,而且汇集了以往各医家针灸医学学术思想的精华,并考定了一些经穴的错误,总结了清代中期以前针灸医学理论与实践的成就,对后世针灸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目录

卷一
灵枢经文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
灵枢本输篇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
灵枢根结篇
灵枢寿天刚柔篇
灵枢官针篇
灵枢终始篇
灵枢经脉篇
灵枢经水
灵枢脉度
灵枢四时气篇
灵枢五邪篇
灵枢寒热病篇
灵枢癫狂篇
灵枢热病篇
灵枢厥病篇
灵柩杂病篇
灵枢周痹篇
灵枢海论
灵枢五乱
灵枢逆顺肥瘦
灵枢血络论
灵枢淫邪发梦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灵枢五变
灵枢论勇
灵枢论痛
灵枢背俞
灵枢逆顺
贼风篇
灵枢卫气失常篇
灵枢玉版篇
灵枢五禁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
灵枢五音五味篇
灵枢行针篇
灵枢上膈篇
灵枢忧恚无言
灵枢寒热篇
灵枢邪客篇
灵枢论疾诊尺
灵枢刺节真邪篇
灵枢卫气行
灵枢九针篇
灵枢痈疽篇
续刻卷一
邪气脏腑病形
本神
营卫生会
胀论
五癃津液别
阴阳清浊
……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论治补遗

精彩书摘

针乃砭石所制,既无气,又无味,破皮损肉,发窍于身,气皆从窍出矣,何得为补?经日:气血阴阳俱不足,勿取以针,和以甘药是也。又日: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皆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重竭其气,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若此谓者,皆是有泻而无补也。
问:病有在气分者,有在血分者,不知针家亦分气与血否?日:气分血分之病,针家亦所当知。病在气分,游行不定;病在血分,沉着不移。以积块言之,腹中或上或下,或有或无者,是气分也;或在两胁,或在心下,或在脐上下左右一定不移以渐而长者,是血分也。以病风言之,或左手移于右手,右足移于左足,移动不常者,气分也;或常在左足,或偏在右手,着而不走者,血分也,凡病莫不皆然。须知在气分者,上有病,下取之;下有病,上取之;在左取右,在右取左。在血分者,随其血之所在,应病取之,苟或血病泻气,气病泻血,是谓诛伐无过,咎将谁归?问:皮肉筋骨脉病?答日:百病所起,皆始于荣卫,然后淫于皮肉筋脉,故经言是动脉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先为是动而后所生病也。由此推之,则知皮肉经脉亦是后所生之病耳。刺法但举荣卫逆顺,则皮骨肉筋之治在其中矣。
问:呼吸之理?答日:此乃调和阴阳法也,故经言呼者因阳出,吸者随阴人,虽此呼吸分阴阳,实由一气而为体,盖呼则出其气,吸则人其气。欲补之时,气出针入,气入针出;欲泻之时,气人人针,气出出针。呼而不过三口,是外随三焦之阳;吸而不过五口,是内迎五脏之阴。先呼而后吸者,为阳中之阴;先吸而后呼者,为阴中之阳。乃各随其病气、阴阳寒热而用之。
问:针入几分、留几呼?答日:不如是之相拘,盖肌肉有浅深,病去有迟速。若肌肉厚实处则可深,浅薄处则宜浅。病去则速出针,病滞则久留针。
……

前言/序言


《针灸逢源》:一部梳理传承,探寻针灸之道的医学瑰宝 在中华民族浩瀚的医学宝库中,针灸以其独特的疗效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无数先贤智慧凝聚于针灸的理论与实践之中,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值此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受到重视之际,一部集梳理、探寻、传承于一体的经典读本——《针灸逢源》,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详实的文献考证,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理解针灸精髓的窗户。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针灸的穴位与操作,而是试图从更宏观、更历史的视角,勾勒出针灸学发展的脉络,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深邃哲学思想与临床智慧。它将目光投向那些历经岁月洗礼、仍在临床一线发挥着巨大作用的针灸经典疗法,通过对历代名家医案、学术论著的深入解读,力求展现针灸“逢源”——即“逢其源流,探其根本”的治学之道。 《针灸逢源》的编纂,其核心在于“逢源”。何谓“逢源”?在针灸领域,它意味着追溯针灸理论的源头,理解其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中医核心理论的内在联系;意味着探寻历代医家在针灸临床实践中的创新与发展,学习他们如何根据不同的病症、体质,灵活运用针刺、艾灸等方法,达到“得气”、“效如桴鼓”的境界;更意味着认识到针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其精髓,并与时俱进,服务于人民健康。 本书在内容上,将围绕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展开: 一、追溯针灸之源,明晰理论根基: 从古籍源头说起: 深入剖析《黄帝内经》、《难经》等奠基性著作中关于针灸的论述,探讨其对经络、穴位、治法等基本概念的形成与发展。重点梳理先秦、汉代等早期针灸文献,揭示早期针灸的特点与局限,以及其如何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阐释针灸与中医整体观的融合: 详细论述针灸与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针灸并非孤立的疗法,而是中医整体观在治疗手段上的具体体现,其疗效的发挥离不开对人体整体状态的把握。 剖析针灸治疗的哲学思想: 探讨针灸理论中蕴含的道家、儒家等哲学思想,例如“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理解这些思想如何指导针灸的临床实践,以及如何看待针灸在人体与自然、人体内部各系统间的平衡与协调作用。 二、撷取临床精华,体悟大家智慧: 精选历代针灸名家医案: 选取如扁鹊、华佗、孙思邈、孙一奎、李时珍、叶天士、吴鞠通、承淡安等历代针灸大家,以其真实、经典的临床医案为载体,展现他们在不同病症、不同时期,如何巧妙运用针灸手法,解决疑难杂症。医案的选取将注重其代表性、典型性和可借鉴性,并配以详细的解读,分析其遣穴、取法、手法及治疗思路。 梳理各家针灸学说与流派: 梳理历代针灸学说的发展演变,介绍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形成的针灸流派及其学术特色。例如,对明清时期温病针灸、对近现代针灸学术的探索与发展进行梳理,展现针灸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承与创新。 重点解读经典针灸著作: 对《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针灸大成》、《针灸学》等历代针灸学经典著作进行深入解读,剖析其核心理论、重要穴位、常用治法,并结合临床实际,阐释其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三、传承非遗精髓,弘扬针灸文化: 关注针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强调针灸作为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在民族文化传承、民间疗法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讨针灸的独特技艺、操作方法,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传统医学知识和智慧。 结合现代医学与技术: 在传承经典的同时,本书也将关注针灸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例如,介绍现代针灸研究的进展,如电针、头针、腕踝针等新疗法,以及针灸在疼痛管理、康复治疗、疑难病症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展现针灸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探讨针灸的普及与发展: 关注如何将针灸的宝贵经验传承给后辈,如何通过教育、培训、学术交流等多种途径,推动针灸的普及与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 《针灸逢源》的编撰,旨在搭建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更多的医者和爱好者能够跨越时空的阻隔,领略针灸的博大精深。它不仅仅是一本医学著作,更是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医学智慧的文化符号。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深刻理解针灸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的根本原因,并从中汲取力量,传承和发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新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我寻找已久的瑰宝!作为一个中医爱好者,我尝试过不少针灸方面的书籍,但很多都显得过于理论化,或者过于零散,很难形成系统性的认识。《针灸逢源》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学习方式。它不仅仅是罗列穴位和主治,而是从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到临床实践,都做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一步步走进针灸的奇妙世界。书中的案例分析尤其精彩,每一个案例都结合了理论讲解,让我能清晰地理解针灸治病的思路和方法。而且,书中对那些容易混淆的穴位和辨证方法,都有非常细致的区分和解释,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经络感传”的描述,以前总觉得有点玄乎,读了这本书,才恍然大悟,原来它是有其内在的规律和机制的。这本书的装帧也很考究,纸张和排版都让人赏心悦目,阅读体验极佳。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兼具学术深度和临床实用性的好书,无论是中医从业者还是爱好者,都强烈推荐入手。

评分

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我是一名在临床上摸爬滚打多年的中医师,平时工作繁忙,很难有时间系统地学习。但《针灸逢源》这本书,却让我耳目一新。它将针灸的精华,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出来,既保留了传统中医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医学的视角。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特定穴的应用”的章节,它打破了传统的“病多穴”模式,而是从更深层次去挖掘穴位的功能,让我对许多熟悉的穴位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的辨证论治思路也非常清晰,不是简单地套用方剂,而是强调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这本书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对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也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方法,这对于我们这些在临床上遇到瓶颈的医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我还会时不时翻阅一下,总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灵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良师益友,陪伴我不断成长。

评分

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人,最近开始涉猎中医,而《针灸逢源》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医奥秘的大门。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针灸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医智慧的百科全书。书中的内容涵盖了中医的各个方面,从阴阳五行到脏腑经络,都做了详尽的介绍。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将那些古老的医学理论,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情志致病”的论述,这让我意识到,中医不仅仅关注身体的疾病,更关注人的整体健康,包括情绪和心理。书中的插图也非常精美,不仅有穴位图,还有很多关于人体经络运行的示意图,让我对人体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让我对中医产生了更深的敬畏之心,也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科学的认识。我把它作为案头常备的书籍,随时随地都可以翻阅,总能从中获得一些新的知识和感悟。

评分

作为一名西医背景的研究生,我一直对中医的神秘之处充满好奇,但又苦于缺乏系统性的入门途径。直到我偶然翻阅了《针灸逢源》,才真正感受到中医的博大精深。《针灸逢源》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失可读性。它用现代科学的视角,去解读那些古老的医学理论,让我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书中对于针灸原理的阐释,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停留在经络的层面,还结合了神经、体液等现代医学的知识,让我对针灸的治疗效果有了更科学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针刺深度与角度”的讲解,这对于临床操作非常重要,也是我以前学习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书中的参考文献也非常丰富,为我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总而言之,《针灸逢源》是一本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书籍,它不仅能够满足我作为一名研究生的求知欲,更能为我的未来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评分

最近刚接触针灸,本想找本入门的书籍,结果误打误撞入了《针灸逢源》的坑,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这本书的编写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那些干巴巴的教科书,而是带着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感。作者仿佛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医学概念变得通俗易懂。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补泻”的讲解,以前总觉得是个很难掌握的技巧,看了这本书,才明白其中的奥妙。它不是简单的刺激手法,而是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对人体生命活动的理解。书中的图谱也很清晰,穴位的定位和解剖关系,都标注得非常到位,让我学起来事半功倍。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古代医家的医案,这些真实的案例,让我看到了针灸在不同时代、不同疾病中的应用,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学习中医,不能只拘泥于书本,更要结合实践和感悟,《针灸逢源》恰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体会到中医的魅力。

评分

此书理论内容丰富!使我在妇科治疗方面提高了一步!!!!

评分

被多家医家引用的好书

评分

给个好评!

评分

买了很多次了,评价很多次了,都麻木了。商品还可以就是贵。

评分

好评!慢慢看,慢慢研究祖国中医,希望祖国中医能更上一层楼。越来越好,为人民造福。

评分

活动购书很合算,一次买了好多,信任京东,书籍正版,推荐大家购买!

评分

搞活动买来的,价格便宜,先收藏上,待以后需要的时候再翻阅吧,

评分

明清著名医家喻嘉言,仰慕已久,希望能在临床道路上愈走愈远

评分

这本书,写的很好,值得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