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電網自動化技術》係統地介紹瞭配電網自動化的基礎概念、理論及實現的方法與技術。全書共分9章,包括概論、配電網及一次設備、配電網自動化數據通信、配電網饋綫監控終端、電力用戶用電信息采集終端、配電網饋綫自動化、電力用戶用電信息采集係統、配電網自動化主站係統、配電網高級應用軟件。書中融入瞭作者近十年來的教學心得、科研成果及工程經驗,力求使讀者能夠較快掌握和應用配電網自動化技術。本書既可作為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專業本科生或電氣工程領域工程碩士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為供電企業從事配電係統和配電網自動化係統運行和維護的技術和管理人員的培訓教材,還可供從事配電網運行、調度、設計、試驗等工作的技術人員參考。
前言
第1章 概述
1.1 配電網自動化概念
1.2 配電網自動化係統的構成及功能
1.2.1 配電網自動化係統的構成
1.2.2 配電網自動化係統的功能
1.3 實現配電網自動化的意義
1.4 國內外配電網自動化現狀及發展
1.4.1 國外配電網自動化發展
1.4.2 國內配電網自動化發展
1.4.3 配電網自動化發展趨勢
1.5 配電網自動化係統建設的難點、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1.5.1 配電網自動化係統建設的難點
1.5.2 配電網自動化係統建設存在的問題
1.5.3 解決辦法
第2章 配電網及一次設備
2.1 配電網接綫
2.1.1 放射式接綫
2.1.2 網格式接綫
2.1.3 環式接綫
2.2 配電網一次設備
2.2.1 配電變壓器
2.2.2 斷路器
2.2.3 負荷開關
2.2.4 隔離開關
2.2.5 熔斷器
2.3 開閉所
2.4 環網櫃和電纜分支箱
2.4.1 環網櫃
2.4.2 電纜分支箱
2.5 配電站和箱式變壓器
2.5.1 配電站
2.5.2 箱式變壓器
2.6 配電網的接地方式
第3章 配電網自動化數據通信
3.1 數據通信係統的基本組成
3.2 通信係統的性能指標
3.2.1 有效性指標
3.2.2 可靠性指標
3.3 數據傳輸方式和工作方式
3.3.1 數據傳輸方式
3.3.2 通信綫路的工作方式
3.4 數據通信的差錯檢測
3.4.1 差錯控製方式
3.4.2 常用檢錯碼
3.5 配電網自動化通信方式
3.5.1 RS·2
3.5.2 RS·4
3.5.3 CAN總綫
3.5.4 電力綫載波通信
3.5.5 光縴通信
3.5.6 ZigBee無綫傳感器網絡
3.5.7 GPRS通信
3.5.8 多種通信方式綜閤應用
3.6 配電網自動化常用的通信規約
3.6.1 電力負荷管理係統數據傳輸規約
3.6.2 IEC 60870·5·104規約
第4章 配電網饋綫監控終端
4.1 饋綫監控終端簡介
4.1.1 饋綫監控終端的功能及性能要求
4.1.2 饋綫監控終端的構成
4.1.3 饋綫終端單元的硬件
4.1.4 饋綫終端單元的軟件
4.1.5 環網櫃和開閉所的饋綫終端單元
4.2 饋綫監控終端數據采集原理
4.2.1 概述
4.2.2 模擬量采集的基本原理
4.2.3 交流采樣算法
4.2.4 數字濾波原理
4.2.5 開關量輸入/輸齣
4.3 饋綫監控終端實例
4.3.1 FD·F2010型饋綫監控終端的構成
4.3.2 F2010B型饋綫終端單元的硬件
4.3.3 F2010B型饋綫終端單元的軟件
4.4 饋綫故障指示器
4.4.1 概述
4.4.2 短路故障指示器
4.4.3 故障指示器的應用和發展
第5章 電力用戶用電信息采集終端
5.1 智能電能錶
5.1.1 智能電能錶的功能
5.1.2 安全認證
5.2 專變及公變采集終端
5.2.1 專變及公變采集終端簡述
5.2.2 專變及公變采集終端的功能
5.2.3 專變及公變采集終端的通信協議
5.3 集中抄錶采集終端
5.3.1 集中抄錶終端簡述
5.3.2 集中抄錶終端的功能
5.3.3 集中抄錶終端的通信協議
5.4 專變采集終端設計
5.4.1 概述
5.4.2 終端硬件設計
5.4.3 終端軟件設計
第6章 配電網饋綫自動化
6.1 饋綫自動化模式
6.2 基於重閤器的饋綫自動化
6.2.1 重閤器的功能
6.2.2 分段器的分類和功能
6.2.3 重閤器與電壓·時間型分段器配閤
6.2.4 重閤器與過電流脈衝計數型分段器配閤
6.2.5 基於重閤器的饋綫自動化係統的不足
6.3 基於饋綫監控終端的饋綫自動化
6.3.1 係統概述
6.3.2 饋綫故障區段定位算法簡介
6.3.3 基於網基結構矩陣的定位算法
6.3.4 基於網形結構矩陣的定位算法
6.4 饋綫自動化係統設計
6.4.1 係統結構
6.4.2 硬件設計
6.4.3 軟件設計
第7章 電力用戶用電信息采集係統
7.1 係統方案
7.1.1 對象分類及采集要求
7.1.2 預付費方式
7.1.3 係統總體架構
7.1.4 主站設備配置
7.1.5 主站部署模式
7.2 通信信道
7.3 公變監測係統
7.3.1 係統結構
7.3.2 係統功能
7.3.3 通信組網
7.4 集中抄錶係統
7.4.1 技術展望
7.4.2 係統結構
7.4.3 采集設備通信組網
第8章 配電網自動化主站係統
8.1 主站係統概述
8.1.1 設計原則
8.1.2 係統架構
8.2 主站係統的硬件
8.2.1 配置原則
8.2.2 功能部署
8.3 主站係統的軟件
8.3.1 配置原則
8.3.2 功能部署
8.4 信息交互
8.5 配電網地理信息係統
8.5.1 係統概述
8.5.2 構建原理
8.5.3 功能部署
8.5.4 應用實例
8.6 主站係統的集成方案
8.6.1 SCADA/DA和GIS一體化方案
8.6.2 SCADA/DA與GIS的集成方案
8.6.3 兩種方案的比較
8.7 主站係統工程實例
8.7.1 工程實例一
8.7.2 工程實例二
第9章 配電網高級應用軟件
9.1 配電網高級應用軟件簡介
9.2 配電網拓撲分析
9.2.1 概述
9.2.2 配電網拓撲結構
9.2.3 配電網拓撲描述
9.2.4 配電網拓撲分析算法
9.3 配電網綫損計算
9.3.1 綫損的基本概念
9.3.2 配電網理論綫損計算方法
9.3.3 配電網綫損三相潮流計算
附錄
附錄A 配電網自動化實現方式
附錄B 綫損計算原始數據
參考文獻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專業,那種深藍色調配上銀灰色的字體,立刻就給人一種嚴謹、可靠的感覺。我特意去翻閱瞭一下目錄,發現它對電力係統,特彆是配電網這個環節的梳理非常到位。它沒有過多地糾纏於基礎的電路理論,而是直接切入瞭現代配電網的核心——自動化。從初級的故障監測到高級的自愈閤技術,內容覆蓋的廣度讓人印象深刻。書中對各種通信協議的介紹也頗具深度,例如IEC 61850在配電側的應用,講解得絲絲入扣,讓我這個非科班齣身的人也能大緻領會其精髓。特彆是關於分布式電源接入帶來的復雜性,書中提齣瞭幾套不同的優化調度模型,這些模型不僅有理論支撐,更有大量的實際案例分析作為佐證。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中展現齣的那種對行業前沿的敏感度,很多技術點都緊跟國際標準和國內最新的試點項目。這本書絕對不是那種泛泛而談的入門讀物,它更像是一本為資深工程師準備的“武功秘籍”,能幫你係統性地補齊在配電網智能化升級過程中可能遺漏的知識盲區。我期待著能在這本書的指導下,更好地理解和設計那些運行在城市神經末梢的智能電網單元。
評分這本論著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理論的深度和工程的實踐性完美地結閤瞭起來。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解釋“為什麼”和“怎麼做”的書籍,而不是僅僅羅列“是什麼”。在關於配電網的拓撲重構和隔離措施這一部分,作者花費瞭大量的篇幅來解析不同算法在實際電網中的收斂速度和計算復雜度。他對比瞭集中式控製和邊緣計算在快速故障隔離中的優劣,並且用圖錶清晰地展示瞭不同場景下的性能指標。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主動配電網”的章節,書中詳盡地描述瞭如何利用智能斷路器和開關設備,實現毫秒級的故障隔離和網絡重構,這對於提升供電可靠性具有革命性的意義。此外,書中對配電自動化係統的標準接口和數據模型描述得非常規範,這對於我們進行跨平颱設備集成時,提供瞭極佳的參考藍圖。可以說,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傳授知識,更在於提供瞭一套可以指導實際工程設計的完整方法論框架。對於從事電網調度和運行維護工作的專業人士而言,這本書絕對是案頭必備的參考手冊。
評分我嚮來對那些隻停留在概念層麵介紹高新技術書籍感到不耐煩,但這本書顯然走到瞭另一端。它給我的感覺是,作者仿佛親身參與瞭每一個自動化係統的落地實施過程。例如,書中對於“配電自動化係統升級中的遺留問題處理”這部分內容的論述,簡直是神來之筆。現實中的電網改造往往要麵對大量老舊的、非數字化的設備,如何用最小的成本實現最大的自動化提升,是一個頭疼的問題。這本書沒有迴避這個現實,而是提齣瞭“分層解耦、逐步滲透”的漸進式改造策略,並附帶瞭詳細的投資迴報分析模型。這種極度貼近實際操作的描寫,讓我感覺作者不僅是技術專傢,更是一位精明的項目管理者。再者,書中對於人機交互界麵的設計原則也有獨到見解,強調瞭在緊急情況下,操作員界麵必須足夠直觀和簡潔,避免信息過載導緻誤操作,這體現瞭對人因工程學的深刻理解。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在和一位多年在現場摸爬滾打的老師傅交流經驗,收獲的都是“乾貨”中的“乾貨”。
評分從閱讀的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的邏輯推進非常順暢,它成功地將一個原本復雜得令人望而卻步的領域,拆解成瞭若乾個邏輯清晰、相互關聯的知識模塊。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時所采取的“溯源”方法。比如,在講解現代化的電壓無功優化控製時,它首先迴顧瞭傳統電壓控製的局限性,然後纔引入基於實時數據和優化算法的閉環控製方案。這種先建立問題背景、再給齣解決方案的結構,使得讀者的認知過程是自然而然的。書中關於配電網的“雙嚮潮流”管理部分的討論非常透徹,它不僅分析瞭新能源接入帶來的潮流波動問題,還重點闡述瞭如何通過智能變壓器和柔性交流輸電技術來平抑這些波動,確保電網的穩定性和經濟性。對於那些希望從傳統電力係統思維轉嚮現代、智能電網思維的工程師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最好的過渡橋梁。它不僅拓寬瞭我的專業視野,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套係統的、可操作的思維框架,讓我能夠以更宏觀的視角去看待配電網的未來發展方嚮,收獲遠超預期。
評分說實話,我拿到這本厚厚的冊子時,內心是有些忐忑的。我本以為會是一本堆砌公式和晦澀難懂理論的教科書,但翻開第一章後,懸著的心就放下瞭。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注重“講故事”,他似乎在引導讀者一步步走進一個復雜的自動化係統的心髒。比如,在討論電能質量監測時,他沒有直接拋齣復雜的傅裏葉變換公式,而是先描繪瞭一個電網末端用戶因電壓驟降而導緻精密設備停機的場景,然後再引齣需要什麼樣的實時數據采集和分析手段來預防這種災難。這種“問題導嚮”的講解方法,極大地激發瞭我的學習興趣。書中對於“看得見、管得住、可優化”這幾個核心訴求的詮釋,貫穿始終。更讓我稱贊的是,它對網絡安全問題的關注,在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電力係統的安全至關重要,書中關於安全隔離和入侵檢測的章節,提供瞭許多實用的防禦策略,這一點很多同類書籍往往會忽略。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兼具實用價值與前瞻視野的佳作,讀起來不覺得枯燥,反而像是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進行現場教學。
評分這本書還可以吧,可以買來看看
評分日本與中國不過一葦可航之遙,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吉林大學是中國名校,日語教育素建偉勛。此次由吉林大學齣版社組織齣版的日本名著日漢對照係列叢書,既立意於促進日語學習,又便於大眾欣賞日本名傢美文,其意義深遠。 《我是貓》是夏目漱石在高浜虛子力勸下的第一部長篇作品,最初並非連載體裁,而且是題名《貓傳》的獨立作品,在虛子建議下改為《我是貓》。在《杜鵑》上發錶後,好評如潮,改為連載,直至第二年8月,總計連載11次。《杜鵑》也籍此由最初單純的俳句雜誌一躍成為著名文藝雜誌之一。小說主人公夏目傢養野貓,亡後也得夏目漱石會同親友立墓樹碑。 語言是為交流而生的。原始的人們,必是由於鬱鬱乎有感於心,岌岌乎有危及身,手舞之足蹈之而不達其意,便佐之以喉舌7。至於那有感於心的是愛是恨,有危及身的是獸是敵,我輩幾萬年後恐怕難以妄加猜測。總之,咿呀呼喝,漸成定式。以警以勸,極得其便;以歌以詠,麯盡其情。這便是今人所說的語言吧。而就古人的交流範圍而言,不過是一個部族。因此,語言自誕生之初便是因部族而異的。至今,中國的少數民族地區仍然存在著隔山不同語過河非鄉音的情形。此後,私財積,政權生,徵伐起,海內一。於是,王權下的語言在不同部族間漸漸統一融閤,語言的差異便主要體現在國傢之間吧。由於語言的不解,異邦之間感覺神秘,齣現誤會,甚至由無知而仇視。解除外國人在本土人眼裏的神秘、誤解,當然需要交流。學語言,是交流所需。而學語言的過程本身,也是交流。最簡單的問候語,往往是一國風土人情的縮影;名傢的小說文章,則是欣賞美文和解讀社會的階梯。 日本與中國不過一葦可航之遙,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吉林大學是中國名校,日語教育素建偉勛。此次由吉林大學齣版社組織齣版的日本名著日漢對照係列叢書,既立意於促進日語學習,又便於大眾欣賞日本名傢美文,其意義深遠。 一 咱傢是貓。名字嘛……還沒有。 哪裏齣生?壓根兒就搞不清!隻恍惚記得好像在一個陰濕的地方咪咪叫。在那兒,咱傢第一次看見瞭人。而後來聽說,他是一名寄人籬下的窮學生,屬於人類中最殘暴的一夥。相傳這名學生常常逮住我們燉肉吃。不過當時,咱傢還不懂事。倒也沒覺得怎麼可怕。隻是被他嗖的一下子高高舉起,總覺得有點六神無主。咱傢在學生的手心稍微穩住神兒,瞧瞭一眼學生的臉,這大約便是咱傢平生第一次和所謂的‘人’打個照麵瞭。當時覺得這傢夥可真是個怪物,其印象至今也還記憶猶新。單說那張臉,本應用毫毛來妝點,卻油光嶄殼,活像個茶壺。其後咱傢碰上的貓不算少,但是,像他這麼不周正的臉,一次也未曾見過。況且,臉心兒鼓得太高,還不時地從一對黑窟窿裏咕嘟嘟地噴齣煙來。太嗆得慌,可真摺服瞭。如今總算明白:原來這是人在吸煙哩。 咱傢在這名學生的掌心暫且舒適地趴著。可是,不大工夫,咱傢竟以異常的快速鏇轉起來,弄不清是學生在動,還是咱傢自己在動,反正迷糊得要命,直惡心。心想:這下子可完蛋嘍!又咕咚一聲,咱傢被摔得兩眼直冒金花。隻記得這些。至於後事如何,怎麼也想不起來瞭。
評分很好 看瞭好久 瞭解基礎知識
評分瞭解配電網的入門書籍,想要深入瞭解配電網,此書就不適用瞭。
評分幫人買的,貌似不錯,價格能再低一些就更好瞭!
評分特價買的,很實惠,挺好
評分這本書不錯,內容比較實用,是入門的學習資料。
評分書不錯,值得收藏,紙張也好,快遞很給力
評分老公買的,他說好看,經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