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麵對當代城市化進程加快,西方建築師不斷湧人中國市場,東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趨勢,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建築文化愈加引起建設者的重視。當前,中國建築師在學習、應用西方先進的設計理念和建築技術的同時,應深入學習、領悟中國本土的建設思想理念和傳統建築文化。建築要有地域特色,中國城市和建築要有中國特色。中國城市的大規模開發建設曾帶來對曆史文化的破壞,城市建築類似、雷同,缺少地域特色,缺少文化內涵,城市建設與城市曆史文化保護等麵臨著諸多問題。在這種形勢下,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開始呼喚民族文化、傳統建築文化的迴歸。
作者簡介
何鏡堂,1938年齣生,廣東東莞人。1965年華南工學院建築學碩士研究生畢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設計大師、首屆中國“梁思成建築奬”獲得者。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兼設計院院長,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科技部亞熱帶建築科學國傢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2009年以來獲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國慶60周年“十佳具有行業影響力人物”大奬、國傢光華工程科技奬、中國國際設計藝術博覽會國際設計藝術終身成就奬、中國建築學會卓越貢獻奬等。創立“兩觀三性”的建築設計理念,探索齣産、學、研三結閤的發展模式,他所帶領的建築創作團隊,設計瞭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及澳門大學橫琴校區等一大批有重大影響的作品。在中國建築學會建國60周年建築創作大奬評選中,以13項作品獲奬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獲奬最多的建築師。
內頁插圖
目錄
編者序言
作者自序
第一篇 “兩觀三性”的建築創作理論
1 建築師的創作理念、思維與素養
2 我的建築人生
3 當代嶺南建築創作探索
4 一代建築大師夏昌世教授
5 憶建築大師佘唆南
6 嶺南建築創作思想——60年迴顧與展望
附:從嶺南建築到嶺南學派——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作品研討會
7 當前建築創作的幾點思考
8 建設有嶺南文化和山水特色的新廣州——2011廣州建設世界文化名城高峰論壇發言稿
9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教育發展曆程迴顧
10 基於市場條件下我院辦院模式的探索與實踐——2011建築設計行業創新與發展交流研討會
第二篇 以“東方之冠”為標誌的文化博覽建築創作
1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
2 東方之冠——2010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創作研究
3 突齣遺址主題 營造紀念場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學術研討會
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學術研討會
4 構築“世紀之窗”——天津博物館設計
5 化整為零 融於山水——關於桂林博物館的設計構思
6 寜波幫博物館
7 造型·功能·空間與格調——談深圳科學館的設計特色,
8 鴉片戰爭海戰博物館創作構思
……
第三篇 新時期大學校園規劃設計的理念與實踐
第四篇 其他類建築文選
第五篇 隨筆·訪談·劄記
精彩書摘
建築整體觀的核心是和諧和統一。一個優秀的設計,從本質上講就是要處理好設計對象中各影響因素的對立統一關係,統一並非簡單的同一,而是在統一中求變化,既有主鏇律,突齣主題,構成主題特徵,並加以貫穿、提煉和概括,形成韻律和秩序邏輯,又結閤具體環境和條件,“和而不同”,在和諧中做到豐富多彩,此外還應注意細部的設計,使整體風格特徵從總體到局部得以延伸,使設計更趨完美。
建築的整體觀既是一種設計理念和思想,也是一種創作的方法。建築實施的全過程,就是個整體優化綜閤的過程,需要每個部門、每個工種、每個環節協同配閤,形成一個整體,纔能實現預期的目標。
2.建築的可持續發展觀
近半個世紀以來,人類在大規模建設自己傢園的同時,也帶來瞭對自然和生態環境的破壞,人們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受到瞭衝擊。與此同時,世界性的文化趨同使建築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逐漸消失,人類從這些教訓中逐漸懂得瞭可持續發展的道理,逐漸意識到建築不但要滿足現代人的使用要求,而且要有利於子孫後代的發展,歸根結底要創造條件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科技與人文同步發展。
建築的可持續發展體現在建設的全過程中,也體現在建築的全壽命期中,包括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節地、節水、節能、節材的技術和措施,建築文化和空間環境的有效設計,資源的有效利用,建築全壽命期的投入和效益等,這些都是當今建築師必須關注和貫徹的設計原則。
建築是百年大計,而人的需求會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和發展,為此,建築師對建築的發展應有一定的預見性,統籌當前的使用要求和今後的發展需求,對每一個環節,從總體布局、建築設計到園林景觀營造等,既要考慮現在的使用要求,又要考慮適應今後發展的可能性。例如,采用彈性、網絡化、集約化設計,提倡“綠色建築”、貫徹“四節”和留有發展餘地等,使設計具有靈活可變的適應性。
……
前言/序言
何鏡堂文集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