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外国财政制度丛书:新加坡财政制度》主要内容包括:地理环境、气候、航运和旅游资源、社会状况、经济状况、政治体制、大选、总统、内阁、政党、法律、立法机构、司法机构、行政机构和法定机构、预算署、税务署等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新加坡概况
1.1 自然状况
1.1.1 地理环境
1.1.2 气候
1.1.3 航运和旅游资源
1.2 社会与经济状况
1.2.1 社会状况
1.2.2 经济状况
1.3 政治与政府
1.3.1 政治体制
1.3.2 大选
1.3.3 总统
1.3.4 内阁
1.3.5 政党
1.3.6 法律
1.4 财政的基本情况
第2章 新加坡的政府与财政职能
2.1 国家与政府机构
2.1.1 立法机构
2.1.2 司法机构
2.1.3 行政机构和法定机构
2.2 新加坡财政管理的机构体系
2.2.1 预算署
2.2.2 税务署
2.3 财政的职能
第3章 新加坡的预算制度
3.1 预算模式和内容
3.1.1 预算的模式
3.1.2 预算的内容
3.2 预算原则
3.2.1 量入为出、收支平衡
3.2.2 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3.2.3 充分发挥预算调节功能
3.3 预算的编制方法和程序
3.4 预算调整
第4章 新加坡的财政支出
4.1 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发展趋势
4.1.1 财政支出总量及其占GDP的比重
4.1.2 近20年来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
4.2 财政支出的结构及主要项目所占比重
4.2.1 经常性支出与发展性支出的比例
4.2.2 经常性支出与发展性支出的内部结构
4.3 国防和安全支出
4.4 社会和社区服务支出
4.4.1 教育支出
4.4.2 卫生保健支出
4.4.3 环境保护支出
4.4.4 公共住宅支出
4.5 经济服务支出
4.5.1 经济服务支出的规模
4.5.2 经济服务支出的结构
4.6 一般服务支出
第5章 新加坡的财政收入、财政结余和国家债务
第6章 新加坡的税收制度
第7章 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8章 新加坡的国有资产与国有企业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一阶段(1960-1967年),国有资产形成时期。新加坡最早的国有企业可以追溯到1961年建立的大众钢铁公司和百龄麦面粉厂,以及较早出现的一些法定机构,如建屋局(1960年)、经济发展局(1961年)、公用事业局(1963年)、港务局(1964年)。这一时期是新加坡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基础设施落后,政府主要通过几个法定机构大量投资于社会基础设施部门,政府在工商领域的投资活动很少。但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国有资产规模不大,而且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领域,国有独资和合资企业只有13家。
第二阶段(1968-1986),国有资产规模迅速扩大时期。随着新加坡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供求缺口不断拉大,政府在基础设施如港口、公共住房、道路、机场、电力、邮政、通讯、供水等方面的公共投资规模也随之迅速扩大,仅70年代初实施的“公共工程五年计划”就投资了25亿新元。与此同时,政府职能及活动范围也不断扩大,政府商业方面进行大量的投资和经营活动,创建了许多国有企业。据统计,到1986年。共有国有企业608家,其中法定机构68个,政府部属2人,淡马锡控股公司属下的子公司475个,胜利控股公司属下的子公司43个,国家发展部控股公司属下子公司20个。仅法定机构在1986年的总收入就达132亿新元,雇佣了3.6万人。国有企业参与的领域涉及制造业、通信、交通运输、金融、贸易、旅游及房地产等几乎所有的经济部门。国营企业在金融业的发展最为迅速,其次是交通运输、电信和制造业部门。
……
前言/序言
外国财政制度丛书:新加坡财政制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