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62年时间里,是新中国从新民主义革命胜利转入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奠基和发展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领导全国体育工作者和全国人民。抱着一定要把“东亚病夫”的帽子扔进太平洋的决心,抱着要使中华民族强大起来,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再铸辉煌的期望,从新中国建立之日起,就着手在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废墟中奠基立业,浇铸起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坚实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宗旨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新中国的体育事业“一定要为人民服务,要为国防和国民健康的利益服务”。以毛泽东1952年6月10日的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标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确定了以“体育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体育工作指导思想,形成了“为劳动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基本任务,以“普及和经常化”为工作方针的体育发展思路。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增强人民体质”.洗耻“东亚病夫”(1949-1956年)
一、“体育为人民服务”核心指导思想的形成
(一)建设人民的新体育
(二)“体育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体育工作任务与方针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体育指导思想
(一)学校体育培养“祖国保卫者、建设者”
(二)“积极领导,逐步发展”职工体育
(三)“服从生产、坚持业余、 自愿原则”开展农村体育
(四)“体育先行”拓展国际空间
第二章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曲折前进(P957-1966年)
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二、“三育两有”的教育方针
(一)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三)颁布教学大纲,保证教学质量
(四)开展课外活动和业余训练
三、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全面“跃进”中的体育指导思想
(一)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对体育事业的影响
(二)体育“大跃进”思想的错误和严重损失
四、体育事业收缩、调整中的指导思想
(一)体育界对“八字方针”的认识与理解
(二)体育发展规模的收缩和重点的调整
(三)“迅速提高运动水平,扩大政治影响
(四)新中国第二个体育高潮的形成
(五)群众体育“以学校为重点”、“小型多样”
(六)“加强战备”强化国防体育
第三章 极左肆虐,浩劫中体育遭扭曲(P966-1976年)
一、“文革”时期极左思想的肆虐
(一)对体育领域“修正主义思想”的批判
(二)“五·一二”命令
二、学校以“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为主课
(一)对极左思想的有限度抵制
(二)“读书无用”和“学一技之长”的思潮
(三)贯彻“三好”和进行“教育革命”
(四)“教育革命”、“开门办学
三、群众体育“突出政治”和“占领业余文化阵地”
(一)“体育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二)抓“路线斗争”“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三)“占领农村业余文化阵地”
(四)“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五)“为无产阶级斗争服务”
(六)从“儿童抓起”
(七)“体育革命”与“竞赛改革”
第四章 体制改革,“侧重抓提高”(1977-1992年)
……
第五章 深化改革.走向市场,以法治体(P992-2000年)
第六章 以人为本,与奥运同行,“增强全民族体质”(2001-2010年)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5.探索训练新路,办好竞技体校
十几年来,体育学院以办好竞技体校为核心,结合对本专科优秀运动员的培养,在运动训练工作中,坚持亦读亦训和科学训练的125办学方针,建立了优秀运动队;实施了本专科优秀运动员学分制,完善了领队和教练员责任制,建立了科技攻关组,采取了医务监督、康复治疗等方法,培养了大批的优秀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6.开展科学研究,提高科研水平
体育学院积极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以科技为先导”及“科技兴体”的战略方针,鼓励教师紧密结合教学和运动训练实践,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性研究,积极开展学术活动,提高科研水平,为体育学院的教学与训练,乃至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7.面向实践,开展联合办学
学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是我国学校体育为适应国内体育发展和国际交往需要形成的重大改革,是单一训练体制的发展和补充。体育学院为主动适应社会需要,于1987年开始在试点高校试办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积极开展了与国家、省、市体委优秀运动队的横向联合办学,通过合办高水平运动队和承接体育竞赛等,促进了竞技体系与教育体系的结合,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效益,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
8.坚持对外开放,发展国际交流
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体育学院坚持对外交流为教学、科研和训练服务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对外友好往来,广开国际交流渠道。十几年来,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乌克兰、韩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著名体育学院建立了校际关系,开辟了合作交流的新途径,扩大了国际影响。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体育学院接受与派遣的留学人员也不断增加,同时还充分发挥武术、太极拳、导引养生功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不仅弘扬了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且提高了国际声誉。
……
《新中国体育发展脉络与战略转型》 引言 新中国成立至今,体育事业的发展始终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紧密相连,既是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从百废待兴到世界体育强国,新中国体育走过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新中国体育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关键转折点以及指导思想的演变,并在此基础上,着眼于未来,探讨新时代中国体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面向未来的发展战略与实现路径。本书不涉及新中国体育指导思想的研究,而是专注于新中国体育发展的宏观脉络、战略调整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 第一部分:奠基与复苏(1949-1978)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体育事业的发展面临着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等诸多困难。然而,伴随着国家建设的步伐,体育事业也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 恢复与重建(1949-1957):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就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将其视为“发展体育,增强人民体质”的重要内容。通过恢复和重建原有的体育组织、设施,以及借鉴苏联的体育模式,初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管理体制。这一时期,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发展,体校和体育训练体系开始建立,为培养体育人才奠定了基础。国家也开始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交流,虽然受限于国际环境,但中国体育的星星之火已开始点燃。 探索与发展(1958-1965):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体育事业继续向前探索。国家大力推广广播体操,将体育锻炼融入日常生活,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的身体素质。竞技体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国运动员在一些国际比赛中崭露头角。然而,这一阶段也受到了一些曲折和挑战,但体育发展的基本框架和方向已经确立。 曲折与停滞(1966-1976):“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荡,对包括体育在内的国家各项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体育活动一度中断,训练体系受到破坏,体育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这一时期,中国体育几乎陷入停滞状态,国际体育交流也基本中断。 第二部分:改革与开放,腾飞的时代(1978-200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体育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拨乱反正,重振旗鼓(1978-1980年代末):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体育界迅速拨乱反正,恢复了正常的训练和竞赛秩序。党和政府重新强调“发展体育,增强人民体质”的总方针,并将竞技体育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国家体委(后为国家体育总局)加大对竞技体育的投入,选拔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申奥与现代化(1990年代):1990年代是中国体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特别是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中国体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竞技体育训练、体育科研等方面进行了大力投入。成功举办的第11届亚运会(1990年北京)和申奥的成功,极大地激发了全民参与体育的热情,推动了中国体育的全面发展。职业体育开始萌芽,体育产业初具规模,体育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加速。 迎接挑战,走向世界(2000年代初):进入21世纪,中国体育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成为中国体育发展的新契机。国家围绕奥运会进行了大规模的体育场馆建设和人才培养,为中国体育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部分:新世纪的跨越与转型(2001-2020) 21世纪以来,特别是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之后,中国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转型。 奥运辉煌与国际影响力提升(2001-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是中国体育发展史上的巅峰。中国代表团在金牌榜上名列前茅,展示了中国竞技体育的强大实力,也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体育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奥运会的举办,也带动了中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体育设施的现代化,提升了全民健身的普及程度。 深化改革,多元发展(2008-2017):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进入了深化改革、探索转型的新阶段。国家开始着力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强调“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国家不断加大对全民健身的投入,推广科学健身,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服务。竞技体育方面,虽然面临着部分项目发展瓶颈,但国家依然坚持科技兴体、人才强体的战略,力求在更多项目上实现突破。职业体育也在不断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 走向强国,创新发展(2017-2020):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体育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提出建设体育强国的发展目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为中国体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一时期,国家更加强调体育与健康、体育与文化、体育与经济的融合发展,致力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更具竞争力的竞技体育体系,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成为推动体育发展的重要引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被应用于体育训练、赛事组织和体育管理等各个环节。 第四部分:新时代中国体育的发展战略与展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体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建设体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体育事业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战略重点: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全民健身是体育发展的根基。新时代,将进一步深化全民健身改革,构建更高水平、更均衡、更可持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提升全民族的健康水平。将更加注重科学健身的推广,发挥体育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战略重点:更高水平的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国家体育的尖端。在保持优势项目的基础上,将加大对基础大项、奥运项目和集体球类项目的投入,力争在更多项目上实现突破,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将更加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完善人才选拔、培养和激励机制。科技创新将成为提升竞技体育水平的重要支撑。 战略重点:更高水平的体育产业:体育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将着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拓展体育消费新空间,鼓励体育与旅游、文化、科技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将更加注重体育的市场化、国际化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品牌。 战略重点: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与体育强国相适应的现代体育治理体系。强调依法治体,完善体育法律法规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体育组织现代化,增强社会体育组织的活力和作用。 未来展望:体育强国的愿景:建设体育强国,不仅仅是竞技体育的辉煌,更是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是体育产业的繁荣,是体育文化的昌盛,是体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贡献。展望未来,中国体育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体育力量。 结语 新中国体育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奋斗史,是一部创新史,也是一部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辉煌篇章。本书通过对新中国体育发展脉络的梳理和对未来发展战略的探讨,旨在为理解中国体育事业的演进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并为未来中国体育向更高水平迈进提供有益的参考。我们将继续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推动中国体育事业向前发展,让体育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