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精品·芥子园画传:山水谱3

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精品·芥子园画传:山水谱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善本
  • 古籍
  • 绘画
  • 中国绘画
  • 山水画
  • 芥子园画传
  • 清代
  • 艺术
  • 珍本
  • 图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ISBN:9787547902806
版次:1
商品编码:1096922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上海书画出版社推出的《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精品·芥子园画传:山水谱3》三集即采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特藏善本之康熙版本,为早年大收藏家郑振铎先生捐赠之物,弥足珍贵。《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精品·芥子园画传:山水谱3》三集十册,分别为一集《山水谱》四册,二集《梅兰竹菊谱》四册,三集《翎毛草虫花卉谱》二册。

前言/序言


《山水画苑:笔墨间的千古意境》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的深度探索,不局限于某一部具体的画谱或画册,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梳理和展现了山水画数千年来在技法、意境、哲学思想等方面的演变与发展。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光的长河,深入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领略那“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山水,感受笔墨间蕴含的东方美学与宇宙观。 第一章:山水之源——从自然山水到笔墨意象 本章追溯中国山水画的起源。从先秦时期对自然景物的朴素描绘,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文人阶层的兴起,山水开始被赋予精神寄托,士人开始借山水抒发内心的丘壑之志。《洛神赋图》等早期作品虽非纯粹山水,但已显露出人与自然交融的雏形。随着绘画理论的成熟,如宗炳提出的“山水之质,必有所归”的观点,以及王微“六远”法的提出,山水画逐渐从写实走向写意,从单纯的景物描摹转向对自然精神的捕捉。我们将探讨早期山水画的特点,如“高远、深远、平远”等构图法则的萌芽,以及人物在山水中的点缀作用,揭示山水画作为一种独立的画科,其艺术生命力的萌发过程。 第二章:唐宋气象——山水画的辉煌时代 唐代是中国山水画的第一个高峰。李思训的金碧山水以其富丽堂皇、色彩绚烂,展现了宫廷的威严与帝国的气派。而王维的水墨山水则开创了文人画的新路,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将山水画的意境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书将深入分析唐代山水画在技法上的突破,如皴法的初步发展,以及题材的丰富,如山峦、瀑布、松石等元素的运用。 宋代是中国山水画的成熟与鼎盛时期。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以其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展现了北方山水的硬朗与厚重。关仝的严谨,李克的秀丽,郭熙的“高才”,都展现了宋代山水画大师们对自然形态的精微观察和深刻理解。宋代山水画的特点在于其精谨的构图,细腻的笔法,以及对自然光影和空间感的追求。我们还将重点探讨宋代画院的创作模式,以及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绘画的论述,以及宋代画论的丰富,都为我们理解这一时期的山水画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元明遗风——意趣与个性在笔墨间的徜徉 元代,随着蒙古族入主中原,文人画的地位更加凸显。赵孟頫提倡“古意”,强调笔墨的韵味和精神的表达,将山水画推向了更加自由的境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以其简淡疏秀,意境悠远,成为后世文人画的典范。倪瓒的“逸笔草草”,董源、巨然的“董巨”风格的继承与发展,都为元代山水画注入了独特的文人气息。 明代,虽然在前朝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但总体上呈现出承继与创新的并存。沈周、文徵明的吴门画派,以其秀丽雅致,温文尔 जागा,展现了江南的温婉之美。唐寅的豪放,仇英的精工,都为明代山水画增添了色彩。本书将分析明代山水画在继承宋元传统的同时,如何在笔墨、构图、题材上寻求新的突破,以及不同地域、不同画派之间的风格差异。同时,也将探讨明代对前代画谱的整理与传播,对山水画普及起到的作用。 第四章:清代传承与变异——从摹古到创新 清代山水画在继承明代文人画传统的基础上,出现了摹古与创新的两种主要倾向。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的摹古山水,虽然在笔墨技法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但也一度被批评为“泥古不化”。而扬州八怪等画家,则以其奔放不羁、充满个性的笔墨,突破了传统束缚,展现了新的艺术活力。 本章将深入剖析清代山水画的特点,包括对元明以来各大画派的继承与演变,以及“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写实主义在山水画中的应用。同时,也将关注清代宫廷绘画的发展,以及海外传教士对中国绘画技法的影响。我们将探讨“新安画派”等地方性画派的兴起,以及他们如何将地域特色融入山水画的创作。通过对清代画论的梳理,理解当时画家们对于笔墨、意境、创新的不同理解与实践。 第五章:笔墨的乾坤——技法与意境的交融 本章将聚焦于山水画的核心——笔墨。我们将详细阐述中国山水画的各种皴法,如披麻皴、斧劈皴、雨点皴、解索皴、荷叶皴等等,并分析不同皴法的特点、表现力和适用范围。我们将探讨点、线、面的运用,墨色的浓淡干湿,以及如何通过笔墨的变化来表现山峦的雄伟、溪流的潺潺、松涛的呼啸。 除了技法,本章还将深入探讨意境的营造。中国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忠实再现,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投射。我们将分析“意境”的内涵,包括“气韵生动”的哲学观,以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追求。通过赏析经典作品,理解画家如何通过构图、笔墨、色彩等元素,营造出或幽静、或壮阔、或闲适、或苍茫的艺术氛围,引导观者产生共鸣。 第六章:山水画中的哲学与人文精神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审美观。本章将从哲学和人文精神的角度,解读山水画的深层含义。 道家思想的浸润: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道家思想,是中国山水画最深刻的精神源泉。山水画中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对超然物外的追求,对回归本真的向往,都体现了道家哲学的智慧。我们将分析道家思想如何体现在画家的笔墨之间,以及画家如何借山水表达对人生短暂、自然永恒的思考。 儒家伦理的体现: 尽管山水画多以表现自然为主,但其中也蕴含着儒家的伦理观念。如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对归隐山林的向往,既是对官场污浊的避世,也包含着对“君子”人格的坚守。同时,山水画中表现出的对崇高、壮丽景物的赞美,也与儒家对“大德”的追求有内在联系。 佛教禅宗的影响: 禅宗的“禅外无佛”、“直指人心”等思想,对山水画的意境营造产生了深远影响。画作中的留白、虚实的处理,以及对“空”的追求,都与禅宗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哲学观念相契合。山水画中那种静谧、沉思的氛围,也常常与禅宗的修行境界相呼应。 文人情怀的抒发: 山水画历来是文人表达情感、寄托理想的重要方式。无论是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对故乡山水的眷恋,还是对世事变迁的忧思,都可以通过笔墨的山水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本书将通过对历代文人画家的作品和生活经历的解读,展现山水画作为文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 第七章:山水画的传承与当代反思 在历史的长河中,山水画始终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本章将探讨历代画谱、画论在山水画传承中的作用,如《芥子园画传》等画谱对后世山水画创作的巨大影响。同时,也将关注近现代以来,山水画在面对西方绘画技法和观念冲击时的挑战与变革。 我们将分析一些近现代画家如何在中西方绘画的融合中,探索山水画的新可能。探讨当代山水画创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如何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赋予山水画新的时代内涵和艺术语言。本书将鼓励读者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去欣赏和理解当代山水画的发展,并思考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结语: 《山水画苑:笔墨间的千古意境》并非一本简单的绘画技法教程,而是一次穿越古今、体悟东方美学的精神之旅。它邀请您一同走进中国山水画的宏大世界,去感受那“气势磅礴”的壮丽,去品味那“闲适淡泊”的宁静,去领悟那“天人合一”的智慧。在这场与笔墨的对话中,您将不仅仅看到山川的模样,更能听到千古文人心灵的回响,感受到东方文化独特而深邃的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芥子园画传》的选本,光是看到“山水谱”这三个字,我的心头就涌起一股久违的兴奋。我一直痴迷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营造,尤其是那种“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拿到这本书后,我首先被它的装帧设计所吸引,那种古朴中透着精致的韵味,仿佛能让人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文人气息。内页的纸张质地和印刷质量也极其考究,确保了那些精微的笔墨细节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还原。虽然我手头也有一些不同版本的《芥子园画传》,但国家图书馆的“善本特藏精品”这一系列的名头,本身就是一种品质的保证。我特别留意了卷首的导读和注释部分,编者对不同时期画法、用笔的演变梳理得非常清晰,这对于初学者入门,或者像我这样希望精进技法的进阶者来说,都是极为宝贵的指引。它不仅仅是图谱的简单汇编,更像是一位老前辈手把手教你如何“造境”的学问。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其中关于“皴法”的一章,那些密密麻麻、变化万千的线条,不再是枯燥的模仿,而是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让人体会到“笔墨当随时代”的深刻含义。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沉浸在这本《山水谱》的“布局”章节中,感觉受益匪浅。以往我总是在局部细节上纠结,比如一块石头如何皴、一团云如何渲染,但往往忽略了整体的构图和气势的连贯。这本书的布局原则,强调的是“主次分明”与“高低错落”,它教导我们如何运用“三远法”——高远、平远、深远——来构建一个立体而富有层次感的画面空间。书中展示了几种典型的山势组合范例,并详细解释了如何通过水面的处理来平衡画面重量,如何用前景、中景、远景的虚实对比来增强空间的纵深感。这种结构化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对画面整体把握的能力。它让我意识到,山水画的创作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再回归到宏观的完整过程。这是一次对传统审美体系的深度学习之旅,远超我预期的实用价值和学术深度。

评分

我是一个偏爱写意山水,对严谨的“界画”相对疏离的爱好者。起初,我担心这本侧重“谱”的画传会不会过于强调技法的程式化,从而削弱了艺术创作中的自由发挥。然而,深入阅读后发现,恰恰是这些看似程式化的技法,构成了山水画的“骨架”。比如书中对“树法”的细致划分,从松、竹、梅到柳、柏,每一种树木的枝干结构、叶片的画法,都遵循着自然界的逻辑,同时也凝结了历代画家的经验总结。更妙的是,它并没有止步于教你如何画一棵树,而是延伸到如何将这棵树融入到一个完整山水场景中的考量——比如,如何通过树木的朝向和疏密,来暗示山谷的风向和光照角度。这种系统性的构建,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写意并非可以随心所欲地乱画,而是需要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和对自然深刻洞察之上的“有法而无定法”。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帮助我们建立了一个坚固的技法平台,然后才能真正谈得上“飞翔”。

评分

对于长期关注艺术史研究的读者而言,这套“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精品”系列的最大魅力,在于其文献的稀有性和权威性。虽然市面上关于《芥子园画传》的普及本汗牛充栋,但能够收录并精细影印自善本特藏的,其底本的准确性和历史价值是无可替代的。我特意对比了几个自己收藏的版本,发现在这本特藏版中,一些早年影印本中已经模糊不清的笔触和墨韵,在此次的高精度印刷下,得到了令人惊喜的还原。这对于研究明清时期刻印技术和早期画谱的流传脉络,提供了宝贵的物证。它不仅仅是一本绘画教程,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遗珍。当我凝视那些由木刻刀在纸上留下的深刻痕迹时,我仿佛能感受到数百年前刻工和画家的心血,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穿透力,是任何电子版或普通影印本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老实说,我对这种大型出版项目总是抱有一丝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时候,重量级出品往往伴随着过度商业化的痕迹。但翻开这本《山水谱》后,我的疑虑立刻烟消云散了。它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气韵生动”的解读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通过具体的图例和解析,落到了实处。比如,书中对“留白”的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展示。很多初学者常常犯的错误就是把画面填得太满,生怕表达不够充分。而这本特藏版则用一系列对比图,清晰地展示了留白如何引导观者的视线,如何营造出烟云缭绕、深远幽静的氛围。我特别喜欢它对“点苔”的讲解,看似随意的一点,实则蕴含着对植物生长姿态的长期观察和理解。翻阅过程中,我甚至产生了一种想要立刻拿起毛笔,依样画葫芦的冲动。这说明了这本书的实用性和启发性是极高的,它成功地搭建了古人创作理念与现代人审美之间的桥梁。

评分

古代名画册,十分珍贵,即可学习,也可收藏。

评分

画坛巨匠齐白石,幼年家贫好学,初以雕花匠为生。20岁那年,随师外出做活,见到一主顾家有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五彩精致版 ,仔细翻阅之后,发现自己能画,多不合章法,故如获至宝,遂借来用勾影雷公像的方法,画了半年之久,勾影了16本之多。从此,他以所画为据来做雕花木活,既能花样出新,画法又合规则,为其后来绘画打下良好基础。据说真到晚年,白石老人还念念不忘此事。他因而40岁后画画出名,跨越了1个世纪,终年95周岁。

评分

很好的朋友吧我的很好的

评分

上海书画这个版本不错,影印的,彩色,16开,可谓精美。市面上流行的,大概要数这个版本最好。

评分

于百战,邹军的书写的不错,对买者的用处比较大,餐饮服务员职业技能培训手册是朋友推荐的,值得一读,京东商城的配送速度也很快,头天上午订购,第二天就送达了,快递的服务态度也不错,都和快递人员搞的很熟了,每次来都非常热情.读书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不能丢下了,电脑看书是替代不了纸质书籍的.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总之,爱好读书是好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一本书多读几次,第1课时服务仪容礼仪在餐饮行业中,服务员的个人仪容最受服务对象重视,尤其是发部修饰、面部修饰、肢体修饰、腿脚修饰、化妆修饰、着装和饰品佩戴6个方面,本课时就从这6个方面着手,帮助服务员了解其具体要求。发部修饰1.发部的造型。(1)男服务员头发不宜过长,前发不覆额,侧发不掩耳,后发不及衣领,不留大鬓角,也不能剃光头。(2)女服务员头发不宜长过肩部,不宜挡住眼睛,长发要盘起、束起或编起来,或是系于工作帽中,不可披头散发。(3)脸型与发型相称。(4)服务员通常不宜使自己的发型过于时髦,尤其不宜为了标新立异而选择过于前卫的发型。2.发部的清洁。(1)要勤于清洗。每周至少清洗3~4次。(2)要勤于修剪。通常应每半个月修剪一次头发,至少也要保持每月修剪一次。(3)要勤于梳理。在下述情况下要注意梳理头发一是出门上班前,二是换装上岗时,三是摘下帽子时,四是下班回家时。二、面部修饰一个人的仪容,最主要的是整个脸部,它是人的仪表之首,是人际交往中他人所注意的重点。面部修饰的重点在于眼部、口部、鼻部和耳部,通过修饰,应使之整洁、卫生、简约、端庄。三、肢体修饰(1)手要保持清洁,无泥垢、无污痕,如手上有油渍、墨水等污垢,应及时清洗干净。(2)勤洗手。如上岗前、外出归来、弄脏后、吃东西前、上过卫生间后、接触精密物品前、下班前等都要洗手。(3)指甲不宜过长。要勤剪指甲,修剪指甲时还应注意剪除指甲周围的死皮。(4)不宜涂彩色指甲油或艺术美甲,可涂无色和自然肉色指甲油。(5)不宜在手背、胳膊上使用贴饰、刺字或者刻画纹绣等。(6)不外露腋毛。一般不宜穿肩部暴露的服装,最好剃掉腋毛。。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看一本好书就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书在每个地方,每个时代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包含着无穷无尽的知识。一个家庭没有书,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可想而知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它像一束阳光,一扇风景。

评分

很不错,值得够买,值得收藏

评分

碑帖临习,就我的经验,可分为三个层次:“眼到”、“手到”、“心到”。其中后两个层次是当前认识比较模糊的地方;如果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势必影响到以后的创作水平。 先来谈谈“眼到”这一层次即是唐代孙过庭所谓的“察之者尚精”。对法帖中字的用笔、结构、章法要详察细审,既要在静态上把握笔画形态,又要在动态上理解点画间的呼应关系。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说:“字有藏锋出锋,粲然盈楮,顾其首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后学之士,随所记忆,图写其形,未能涵容,皆支离而不相贯穿。”在结构上既要看到线条本身在空间中的安排,又要对空白的分布予以重视。清笪重光《书筏》说:“黑之量度为分,白之虚净为布。”即是指出要懂得空间分布之理。而在整体章法上,要注意原法帖的字间行距,欹正关系,润燥疏密等因素。古人讲求章法要“变而贯”,“如织锦之法,花地相间须要得宜。”在这一阶段主要解决的是观察能力的提高,要能看出法帖的微妙之处。许多临习者只得粗枝大叶,整体看去,似乎与原帖相去不远,但在细微处则失之甚多,这和抄书并无区别。前人妙处往往就在一笔一画,甚至一个小动作之中,就如同美人之美亦常在一颦一嗔之间一样。所以王僧虔说:“纤微向背,毫发死生。”姜夔说:“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这时的眼睛要像放大镜,能够将常人注意不到的细节放大。能否做到“眼到”决定了能否“手到”,因此临习者不能盲目机械地照临,应多读帖,多观察。 “手到” 这一境界是在临帖过程中最具基础性的环节。孙过庭说:“心不厌精,手不厌熟”,所谓“手到”不仅是指临得形似,而且要神似,要做到形势相似,下笔自然要缓慢但要写出神气来,则非熟练迅速(相对而言)不可。而二者又是一对矛盾。务必精熟,才能迟速有度。所以古人说:“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先必能速,然空能迟。若素不能速而专事,则无神气;若专事速,又多失势。”在拳学中,“手到”是极关键的,在双方对搏时,一旦得机,须身快手到,才能中敌,不然战机即失。这说明了技术准确性的重要性。事实上,“手到”的境界对于一个学书法的人来说,可谓是难途了。在众多临习者中,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并不太多。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临习之初,未能做到“眼到”的境界;二是心态浮躁,临摹功夫尚未下到。这和习太极拳技击一样,如果连拳架都不能达以精熟准确,何谈实战?当前许多临习者对于“拟之者贵似”这一句格言的认识相当模糊,一个“似”字其中所包含的意义远非想象的那样简单。关于“心到”的境界,理应算达到了临帖的最终要求。但反观当代不少书法创作者在提及他们的临帖经历时都说临过多少多少帖目,某帖目临过多少遍,甚至过百遍。但其所创作的作品中,都难以看到他们从中吸收了多少精髓。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的书写者提到自己曾临《兰亭序》等“二王”帖多年,但在其作品中并无半点“二王”的神韵。如果从创造动机上根本就不想吸收“二王”的营养,那当然另当别论;但既然花了时间去临“二王”,为何连捕风捉影的意思都没有呢?另一种情况是虽然在创作中体现了所学的某些形式因素,但流于程式化,缺乏变通,更无论神韵二字。以上疑问使得笔者开始想到关于临帖的“心到”问题。“手到”虽然标志着临帖已到精熟准确之境,但事实上,仍然处于技术层面,未能真正捕捉到原帖作者心灵深处的生命律动。所谓“形神兼似”也还不过是在笔墨外在形式上的深刻理解,虽然做到这一步已经很难得,但要想对创作起到精神层面的深刻影响,则必须“心到”——去触动前人在挥毫时撩拨性灵的心弦。就像六祖惠能之于达摩,直通心性,而后可言悟道。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乎达情,书不妄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创作的最高境界是“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那么临摹的最高境界也当如此。要想达到这一点,则须要更多地在精神层次上去体会探求。具体到《兰亭序》则不能仅仅追求其形式上的逼肖,而应在充分了解魏晋社会文化大背景及王羲之本人思想个性的基础上,熟读《兰亭》内容,把此文中的思想感情移植到自己的心灵深处,深味那魏晋时代士人独有的心灵“药酒”,试图让这酒的余味渗入你的历史悠思当中去。当你仿佛已听到王羲之等人对人生的咏叹时,或许你将不再处处拘泥于《兰亭》帖某笔某画的固定形态,而达到心手双畅的高境界。唐张怀瓘在《书断》序中说:“若乃思贤哲于千载,览陈迹于缣简,谋猷在觌,作事粲然,言察深衷,使百代无隐,斯可尚也。及夫身处一方,会情万里,标拔志气,黼藻性灵,披封睹迹,欣如会面,又可乐也。

评分

在中国的画坛上,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孕育名家,施惠无涯者,《芥于园画谱》当之无愧也。

评分

内容、印刷、手感都是好的。折扣给力,好册子!收藏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