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選取瞭國內外研究“中國民族性”的著名學者、專傢或有識之士的著名論斷,如梁啓超、陶行知、張君勱、魯迅、毛澤東、杜威、麥華陀等,所選文章既有肯定中國民族性中積極因素者,亦有全盤否定者,各種觀點超過瞭時空之限製,為讀者奉獻齣一部全麵評析中國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經典著作。
作者簡介
沙蓮香,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社會心理學和中國民族性研究,其代錶性著作《社會心理學》、《中國民族性》等聲播海內外,對總結和認識中國民族心理有著重要意義。
內頁插圖
目錄
中國和中國人(1849)/[英]亨利·查爾斯·薩
中華帝國追想(1854)/[法]古伯察
中國人及其叛亂(1856)/[英]密迪士
誘人的課題——中國國民性(1858)/[英]庫剋
東方宗教(1872)/[美]約翰遜
在遙遠中國的外國人(1872)/[英]麥華陀
獨立種族(1877)/[德]利希霍芬
中國問題之解決(1894)/孫中山
中國人的特性(1894)/[美]斯密斯
世變之亟(1895)/嚴復
十種德性相反相成(1901)/梁啓超
文化偏至論(1907)/魯迅
中國人的明麵與暗麵(1909)/[美]麥嘉溫
東西文化在中國的衝突(1911)/[美]羅斯
東西思想之差異(1915)/陳獨秀
國人之公毒(1915)/遠生
矛盾的中國人性格(1916)/[日]服部宇之吉
靜的文明與動的文明(1916)/杜亞泉
中國:從遠古到今日(1916)/[英]莊廷齡
中國的特徵(1916)/[美]柏賜福
吾國國民弱點(1917)/光升
東西文明根本差異(1918)/李大釗
心氣薄弱的國人(1919)/傅斯年
中國人的中國(1919)/[英]倭納
東西思想異點(1920)/[美]杜威
吾國無國民(1921)/陶行知
中國古代文學上的社會心理(1921)/硃希祖
中國國民特性(1922)/[英]羅素
中國文化要義(1922)/梁漱溟
國人思想習慣之弱點(1923)/唐鋨
中國的禍根(1926)/[法]格爾巴特
現代中國文明(1926)/[德]勒津德
中國:地理、經濟、政治(1926)/[英]奧特
站起來的中國人(1929)/毛澤東
中國國民性論(1929)/[日]渡邊秀方
中國人特點(1929)/[日]和進哲郎
機器與精神(1929)/林語堂
中國國民之改造(1929)/張君俊
中國人——人種地理學的心理論(1929)/[法]勞德
東西文化之比較(1930)/鬍適
中國的經濟和社會(1930)/[德]韋特福格爾
中國人經濟心理(1930)/[德]威爾海姆
中華民族與中庸之道(1931)/蔡元培
國民心理(1932)/王造時
中國人心理(1933)/[美]海威
國民精神上之勁敵(1935)/郎德沛
中國人的精神結構(1935)/[日]大榖孝太郎
民族性與民族衛生(1937)/潘光旦
民族性與教育(1938)/莊澤宣
中國命運(1946)/蔣介石
民族特性比較(1946)/孫本文
鄉土中國(1947)/費孝通
中國心理之分析([949)/蕭孝嶸
中國民族(1949)/繆鳳林
中國文化與世界(1957)/牟宗三等
美國與中國(1958)/[美]費正清
從傳統到現代(1966)/金耀基
中國傢庭製度(1968)/吳自建
漢民族(1968)/吳主惠
明日之中國文化(1970)/張君勱
中國民族特性(1970)/項退結
中國人哲學思想之特性(1971)/成中英
中國傢族主義與國民性(1971)/楊懋春
從中國傳統價值看國民性(1971)/文崇一
從曆史看中國人(1979)/錢穆
文化超越前進論(1980)/鬍鞦原
假麵的告白(1980)/陳其南
孔子仁學(1981)/杜維明
農民性格的蛻變(1981)/吳聰賢
中外社會思想之比較(1984)/謝康
中國人的人格發展(1984)/孫隆基
醜陋的中國人(1985)/柏楊
中國傳統文化之分析(1986)/張岱年
個人既是載體也是實體(1993)/費孝通
中國人的社會取嚮(2004)/楊國樞
中國人對現代化的反應(2004)/楊國樞
傳統價值觀與現代價值觀能否同時並存(2004)/楊國樞
儒傢的人文精神(2006)/杜維明
儒傢的睏境及世界倫理重建(2006)/劉述先
中國文化的內傾性格(2006)/餘英時
附錄1 韋伯談中國人的性格/王容芬
附錄2 關於中國國民性的10種見解/梁漱溟
附錄3 中國17省人的性格特點
主題索引
編後記
精彩書摘
在這種富於伸縮性的網絡裏,隨時隨地是有一個“己”作中心的。這並不是個人主義,而是自我主義。一切價值是以“己”作為中心的主義。
孔子的道德係統裏絕不肯離開差序格局的中心,“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我們一旦明白這個能放能收、能伸能縮的社會範圍,我們可以明白中國傳統社會中的私的問題瞭。我常常覺得:“中國傳統社會裏一個人為瞭自己可以犧牲傢,為瞭傢可以犧牲黨。”
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會關係網絡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剋己復禮”、“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體係的齣發點。
從己嚮外推以構成的社會範圍是一根根私人聯係,每根繩子被一種道德要素維持著。社會範圍是從“己”推齣去的,而推的過程裏有著各種路綫,最基本的是親屬:親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
孝、悌、忠、信都是私人關係中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卻常常提到那個仁字。《論語》中對於仁字的解釋最多,但是也最難捉摸。
·團體道德的缺乏
孔子的睏難是在“團體”組閤並不堅強的中國鄉土社會中並不容易具體地指齣一個籠罩性的道德觀念來。凡是要具體說明時,還得迴到“孝悌忠信”那一類的道德要素。正等於要說明“天下”時,還得迴到“父子、昆弟、朋友”這樣具體的倫常關泵。
不但在我們傳統的道德係統中沒有一個像基督教裏那種“愛”的觀念一一不分差序的兼愛,而且我們也很不容易找到個人對於團體的道德要素。“為人謀而不忠乎”一句中的忠,是忠恕的注解,是“對人之誠”。“主忠信”的忠,可以和衷字相通,是由衷之意。
團體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衝突裏更看得清楚。就是負有政治責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間的道德。所有的價值標準也不能超脫於差序的人倫而存在瞭。
……
前言/序言
中國民族性(1):一百五十年中外“中國人像”(最新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