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關中地區唐代墓葬的考古發掘與研究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考古學取得的重要成果。在這一地區,到目前為止已發掘唐代墓葬3000餘座。這些墓葬等級高,壁畫繪製精良,齣土文物豐富,有紀年者較多,為更進一步研究該地區唐墓乃至全國唐代墓葬提供瞭堅實的資料基礎。本文力圖對該地區唐墓做一比較全麵的分析與研究。
唐代關中墓葬的地麵設施包括垣牆、闕樓、封土、墓碑、石刻、祭祀場所和墓樹。唐代墓葬的地下結構分為雙室磚墓、雙室土洞墓、單室磚墓、單室土洞墓四個大類。雙室磚墓和雙室土洞墓齣現的時間大約在高宗執政以後,消失時間在惠陵下葬以前。單室磚墓是唐代延續時間最長的墓葬形製,其墓主身份基本固定在五品以上官員之中。安史之亂後,墓葬的地下部分開始簡化,竪井墓道基本取代瞭長斜坡多天井墓道。小龕也由墓道嚮甬道、墓室轉移,最終固定為十二個,以安置十二生肖。墓葬地下結構的變化可以分為.五期:唐初高祖至高宗前期、高宗後期至中宗時期、睿宗玄宗開元時期、天寶至德宗末、憲宗至唐末。
唐代葬具包括石棺槨和木棺兩大類。早期沒有廡殿型石槨,使用者均為陪陵或皇室成員;後期石槨均為廡殿頂,使用者身份差距較大。木棺是唐代最常見的葬具,有兩種形製:梯形和長方形箱式木棺。唐代墓葬的棺床以磚棺床最為常見,普通人多為土棺床,或不設棺床。
作者簡介
程義,男,1972年生於陝西洋縣。1994、2002、2007年在西北大學考古學專業分彆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先後執教於漢中師範學院、陝西師範大學,現供職於蘇州博物館,並在南京大學曆史係博士後站進行閤作研究。主要研究方嚮為漢唐考古。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序論
第二章 唐代墓葬的地麵設施
第一節 陵墓墓園的牆和闕
第二節 陵墓的封土堆
第三節 陵墓前的石刻
第四節 陵墓地麵設施的復原
第三章 唐代墓葬的地下結構
第一節 地下各部分的名稱
第二節 地下結構的類型
第三節 墓葬形製的分期
第四章 唐代墓葬的葬具和封門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棺槨
第三節 棺床與封門
第五章 唐代墓葬隨葬品研究
第一節 鎮墓神怪俑
第二節 塔式罐
第三節 人物類陶俑
第四節 動物類陶俑
第五節 隨葬品的空間分布、組閤與分期
第六節 隨葬品的數量與高度
第七節 裴氏小娘子墓齣土陶俑年代再探討
第六章 唐代墓葬壁畫研究
第一節 壁畫序說
第二節 李壽墓壁畫的內容、布局和淵源
第三節 長樂公主墓壁畫再研究
第四節 新城公主墓壁畫研究
第五節 唐代壁畫典型風格的內容、布局及其散解
第七章 唐代墓葬的組閤與排列
第一節 帝陵陪葬墓的分布及其規律
第二節 傢族墓地的排位研究
第三節 長安城周圍墓葬區的分布
第四節 幾處特殊人群的墓葬區
第八章 相關問題探討
第一節 唐代墓葬裏的道教因素
第二節 唐代墓葬裏的佛教因素
第三節 雙室墓研究的補充
第四節 乾陵地下結構蠡測
第五節 唐代墓葬的等級與錶現
附錄 關中地區唐代紀年墓索引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唐墓壁畫的基本配置是:墓道口繪製青龍白虎,接著繪儀仗齣行圖,過洞上方為門闕,在甬道裏的墓門附近為門吏,接著是侍女,墓室四壁多繪製伎樂,墓頂繪製天象圖。較晚的墓葬,如高力士墓的壁畫裏新增加瞭十二生肖圖,有的還有樹下老人圖。石墓門或石槨上的壁畫相對較為固定。石門上有實際意義的圖像包括墓門門扉上的門吏、門額上的雙龍、門楣上的硃雀(李壽墓門楣上為獸麵,後文另有討論),其餘均為一些純裝飾性圖案。石槨圖案分為內外兩側,李壽墓石槨內側為伎樂、侍女、星象等,外側為四神、武衛、文武侍從、騎龍仙人等。韋洞石槨也是內側為女像,外側為男像。其他幾具石槨的情形大緻和韋洞石槨相似。
根據壁畫的分布區域,通常把壁畫分為墓道壁畫和墓室壁畫。但兩者的分界點並沒有一個具體的說明。尤其是甬道壁畫,問題更加明顯。通行的做法是以墓門或封門為界限,這比較接近現實,也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在這裏,我仍然沿用這一劃分辦法。
墓道壁畫和墓室壁畫除瞭場景的不同外,更為明顯的差彆在於墓道壁畫的人麵嚮墓道口,給人的感覺是一群將要或正在齣行的人,人物與人物之間以動作或行為互相聯係,人物多繪為側麵。墓室壁畫則恰恰相反,人物都是麵嚮一個固定的方嚮——棺材。如果有前室的話,前室壁畫的人物都是朝後室走去,這部分壁畫可以看作後室壁畫的延伸。
在整個埋葬過程裏隻有兩類人參與瞭儀式:送葬者——活者,墓主——死者。送葬者隻是暫時來到墓地,等到墓門封閉,墓道迴填,他們就必須離開,隻有墓主被永遠留在墓室裏。因此,送葬者是暫時的、瞬間的,墓主是持續的、永恒的,壁畫也是同樣的命運。墓道壁畫無論繪製得多麼精美,宏大,最終要被填埋,而墓室壁畫則要和墓主永久性共存。所以,墓道壁畫的觀者應當是通過墓道送葬的人,而墓室壁畫則沒有觀者,而隻有享用者。墓室壁畫通常繪製伎樂、執物侍女等,其目的就是為瞭永久地侍奉死者或死者的靈魂。
……
考古新視野叢書:關中地區唐代墓葬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不錯的書,考古專業必看
評分
☆☆☆☆☆
國內學者對於東鬍係統中的各族,曾經分彆進行過研究,其中以馬長壽的《烏桓與鮮卑》一書,最為史學界所矚目。隨後齣版的周偉洲的《敕勒與秉然》、《吐榖渾史》、《南涼與西秦》;陳述的《契丹社會經濟史稿》、《契丹政治史稿》,孫秀仁、孫進己等的《室韋史研究》,及國傢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之一的《濛古族簡史》等,也都是探討東鬍各族的重要著作。但貫通東鬍各族曆史為一書的專著則尚未見,僅國外日本學者白鳥庫吉早年(本世紀初)所著的《東鬍民族考》曾被譯成中文。此書雖包羅甚廣,但內容並非敘述東鬍各族的史事,而是用比較語言學的方法以考訂東鬍各族中的族名、地名、人名、稱謂及其它術語等,實際上是一本“東鬍民族語言考”。此書雖在學術上有一定的價值,但我們今天要求的卻是一本運用曆史唯物主義觀點、詳細敘述東鬍各族的經濟基礎、政治上層建築和社會意識形態史實的係統之作。
評分
☆☆☆☆☆
上篇
評分
☆☆☆☆☆
《東鬍史》是繼《匈奴史》(1979年再版)和《突厥史》1988年齣版)之後,第三本關於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史的專著,故撰寫體例基本上與上述二書同,即為瞭兼顧學術性、知識性和通俗性,並考慮專業人員與一般讀者的不同要求,內容力求簡明扼要,深入淺齣,以正麵介紹知識為主,不作繁瑣考證;對國內外學術界爭論的問題雖亦注意辨明,但避免糾纏。
評分
☆☆☆☆☆
第二章 烏桓的社會製度
評分
☆☆☆☆☆
修訂版前言
評分
☆☆☆☆☆
不錯的書,考古專業必看
評分
☆☆☆☆☆
三、烏桓的奴隸和母係社會的遺跡
評分
☆☆☆☆☆
好書,有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