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通信原理简明教程

普通高等教育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通信原理简明教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葆华 等 著
图书标签:
  • 通信原理
  • 电子信息
  • 高等教育
  • 教材
  • 通信工程
  • 信号与系统
  • 模拟通信
  • 数字通信
  • 无线通信
  • 电磁场与电磁波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377849
版次:1
商品编码:11019103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 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页数:20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普通高等教育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通信原理简明教程》突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弱化数学推导,注重实际应用。可作为电子与通信类相关专业本科生和大专生以及非通信类专业研究生等层次学生的教材,还可作为相关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通信原理简明教程》以现代通信系统组成为主线,以预备知识为基础,系统阐述了通信原理的核心内容。全书共8章,内容分别是绪论、预备知识、模拟调制、数字基带传输、数字调制、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信道编码和同步原理。
《普通高等教育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通信原理简明教程》内容精炼,条理清晰,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例题丰富,并附有电子教案和较为详细的习题参考答案,便于自学和组织教学。
本书突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弱化数学推导,注重实际应用。可作为电子与通信类相关专业本科生和大专生以及非通信类专业研究生等层次学生的教材,还可作为相关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通信系统的组成
1.1.1 通信系统的模型及各部分的作用
1.1.2 模拟与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1.2 信息及其度量
1.2.1 信息量的定义
1.2.2 信源熵的概念
1.3 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1.3.1 模拟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1.3.2 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1.4 通信发展简史
1.5 思考题与习题

第2章 预备知识
2.1 信号与系统的分类
2.1.1 信号的分类
2.1.2 系统的分类
2.2 确知信号分析
2.2.1 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
2.2.2 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
2.2.3 帕塞瓦尔定理及谱密度
2.2.4 波形的相关与卷积
2.2.5 信号带宽
2.3 随机信号分析
2.3.1 随机变量
2.3.2 随机过程
2.3.3 平稳随机过程
2.4 通信系统中的噪声
2.4.1 噪声分类
2.4.2 窄带高斯噪声
2.5 匹配滤波器
2.5.1 匹配滤波器的传输特性
2.5.2 匹配滤波器的冲激响应
2.5.3 匹配滤波器的输出
2.6 信道
2.6.1 信道实例介绍
2.6.2 信道分类
2.6.3 信道容量
2.7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 模拟调制
3.1 振幅调制
3.1.1 完全调幅
3.1.2 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制
3.1.3 单边带调制
3.1.4 残留边带调制
3.2 角度调制
3.2.1 角度调制的基本概念
3.2.2 窄带调频与宽带调频
3.2.3 调频信号的产生
3.2.4 调频信号的解调
3.3 频分复用
3.3.1 频分复用原理
3.3.2 频分复用应用实例
3.4 思考题与习题

第4章 数字基带传输
4.1 数字基带信号的码型和波形
4.1.1 数字基带信号的码型
4.1.2 数字基带信号的波形
4.2 数字基带信号的功率谱分析
4.3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及码间干扰
4.3.1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4.3.2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码间干扰
4.3.3 无码间干扰传输波形
4.3.4 无码间干扰传输特性
4.4 无码间干扰时噪声对传输性能的影响
4.4.1 二进制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误码率
4.4.2 多进制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误码率
4.5 眼图
4.6 均衡
4.6.1 时域均衡原理
4.6.2 均衡器抽头系数的确定
4.7 思考题与习题

第5章 数字调制
5.1 二进制数字振幅调制
5.1.1 2ASK调制原理
5.1.2 2ASK信号的解调原理
5.2 二进制数字频率调制
5.2.1 2FSK调制原理
5.2.2 2FSK信号的解调原理
5.3 二进制数字相位调制
5.3.1 二进制绝对相移键控
5.3.2 二进制差分相移键控
5.4 二进制数字调制技术的性能比较
5.5 多进制数字调制
5.5.1 多进制幅移键控
5.5.2 多进制频移键控
5.5.3 多进制绝对相移键控
5.5.4 多进制差分相移键控
5.6 其他调制技术介绍
5.6.1 多进制正交幅度调制
5.6.2 最小频移键控
5.6.3 高斯最小频移键控
5.6.4 多载波调制和OFDM
5.7 思考题与习题

第6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6.1 脉冲编码调制
6.1.1 取样及取样定理
6.1.2 量化
6.1.3 编码
6.1.4 PCM系统的误码噪声
6.2 增量调制
6.2.1 ΔM编译码原理
6.2.2 ΔM系统中的噪声
6.2.3 自适应增量调制
6.2.4 PCM与ΔM性能比较
6.2.5 其他语音编码技术简介
6.3 时分复用
6.3.1 时分复用原理
6.3.2 时分复用应用实例
6.4 思考题与习题

第7章 信道编码
7.1 信道编码的基本概念
7.1.1 信道编码的检错、纠错原理
7.1.2 码长、码重、码距和编码效率
7.1.3 最小码距离d0与码的纠、检错能力之间的关系
7.1.4 信道编码的分类
7.1.5 差错控制方式
7.2 常用检错码
7.2.1 奇偶监督码
7.2.2 行列奇偶监督码
7.2.3 恒比码
7.3 线性分组码
7.3.1 线性分组码的特点
7.3.2 线性分组码的编码
7.3.3 线性分组码的译码
7.4 其他常用纠错码介绍
7.4.1 循环码
7.4.2 卷积码
7.4.3 交织码
7.4.4 级联码
7.5 m序列及其应用
7.5.1 m序列的产生
7.5.2 m序列的性质
7.5.3 m序列的应用
7.6 思考题与习题

第8章 同步原理
8.1 载波同步
8.1.1 直接法
8.1.2 插入导频法
8.1.3 载波同步系统的性能指标
8.2 位同步
8.2.1 直接法
8.2.2 位同步系统主要性能指标
8.3 群同步
8.3.1 起止式同步法
8.3.2 连贯式插入法
8.3.3 间隙式插入法
8.3.4 群同步系统的性能指标
8.4 思考题与习题

附录
附录A 误差函数及互补误差函数
附录B 常用的三角公式
附录C 常用的积分及级数公式
附录D 各章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信号与系统导论》 内容概述: 本书是一本面向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基础性教材,旨在为学生系统地介绍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分析方法以及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全书共分为十章,内容涵盖了信号的分类与描述、系统的基本性质、线性时不变系统(LTI)的分析、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以及采样理论等核心知识点。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丰富的例题和习题,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信号与系统的本质,为后续学习通信、控制、信号处理等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 信号与系统基础 本章首先引入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阐述它们在工程领域中的重要性。我们将信号定义为携带信息的载体,并介绍信号的各种分类方式,例如连续信号与离散信号、周期信号与非周期信号、能量信号与功率信号、奇信号与偶信号等。通过直观的图示和数学表达式,让读者清晰地理解不同信号类型的特点。 接着,本章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a system as a process that transforms an input signal into an output signal. We explore various system properties, including linearity, time-invariance, causality, and stability. These properties are fundamental for analyzing and designing complex systems, and their definitions are explained with illustrative examples. For instance, we demonstrate how to check for linearity by verifying the superposition principle, and how to determine time-invariance by observing if the system’s behavior shifts uniformly with time. 第二章 线性时不变(LTI)系统 本章聚焦于最常用且最重要的系统模型——线性时不变(LTI)系统。我们深入探讨LTI系统的几个关键性质,包括卷积的概念及其在LTI系统分析中的核心作用。卷积运算是描述LTI系统输入-输出关系的数学工具,本书将详细介绍卷积的定义、计算方法,并提供多种不同类型信号卷积的详细计算过程。 此外,本章还将介绍LTI系统的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零输入响应描述了系统在无输入信号时,由于初始状态而产生的响应;零状态响应则描述了系统在零初始状态下,由输入信号引起的响应。理解这两者的关系对于全面掌握LTI系统的行为至关重要。 第三章 傅里叶级数 傅里叶级数是分析周期信号的重要工具。本章将介绍傅里叶级数的定义、收敛条件以及求解方法。我们将详细推导周期信号的指数形式傅里叶级数和三角形式傅里叶级数,并讲解如何利用傅里叶级数将一个周期信号分解为一系列不同频率的正弦和余弦信号的叠加。 本书将通过大量实例,展示如何计算常见周期信号(如方波、三角波、锯齿波)的傅里叶级数,并分析其频谱特性。通过傅里叶级数,读者可以直观地理解信号的频率成分,为后续的傅里叶变换打下基础。 第四章 傅里叶变换 傅里叶变换是将非周期信号分解为无穷多个正弦和余弦信号叠加的数学工具。本章将系统介绍傅里叶变换的定义、性质以及求解方法。我们将从傅里叶级数推广到傅里叶变换,推导出傅里叶变换的积分形式,并详细讲解其收敛条件。 本书将深入探讨傅里叶变换的各项重要性质,例如线性性、时移性、频移性、对称性、帕塞瓦尔定理等,并结合具体的例题演示这些性质的应用。我们将计算多种常用非周期信号(如冲激信号、矩形脉冲信号、指数衰减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并分析它们的频谱特性。傅里叶变换是信号分析、系统分析和滤波器设计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工具。 第五章 拉普拉斯变换 拉普拉斯变换是分析连续时间信号和系统,尤其是在处理瞬态响应和稳定性方面,比傅里叶变换更为强大的工具。本章将介绍单边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收敛域(ROC)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我们将推导拉普拉斯变换的积分形式,并详细阐述收敛域如何决定变换的存在性和系统的稳定性。 本书将详细讲解拉普拉斯变换的各项性质,包括线性性、时移性、频移性、微分性质、积分性质、卷积性质等,并结合例题演示这些性质在系统分析中的应用。我们将介绍部分分式展开方法,用于求解拉普拉斯逆变换,从而得到系统的时域响应。拉普拉斯变换在求解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分析电路和控制系统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 第六章 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 本章将引入离散时间信号和离散时间系统的概念。我们介绍离散信号的表示方法,如序列,以及其分类,包括有限长序列、无限长序列、周期序列等。接着,我们将定义离散时间系统,并讨论其性质,如线性性、时不变性、因果性、稳定性等。 本书将介绍离散卷积的概念,它是离散时间LTI系统的核心分析工具。我们将详细讲解离散卷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利用离散卷积计算LTI系统的零状态响应。 第七章 离散傅里叶级数与离散傅里叶变换(DFT) 本章将介绍周期离散信号的分析工具——离散傅里叶级数(DFS),以及非周期离散信号的分析工具——离散傅里叶变换(DFT)。我们将详细阐述DFS和DFT的定义、性质以及计算方法。 本书将重点介绍DFT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例如数字信号的频谱分析、滤波以及卷积运算等。我们将介绍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算法的思想,它是计算DFT的一种高效算法,极大地推动了数字信号处理的发展。 第八章 Z变换 Z变换是分析离散时间信号和系统,尤其是稳定性和频率响应分析的有力工具。本章将介绍Z变换的定义、收敛域(ROC)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我们将推导Z变换的积分形式,并详细阐述收敛域如何决定变换的存在性和系统的稳定性。 本书将详细讲解Z变换的各项性质,包括线性性、时移性、时域抽样性、乘积性质、微分性质、卷积性质等,并结合例题演示这些性质在系统分析中的应用。我们将介绍部分分式展开方法,用于求解Z的逆变换,从而得到系统的时域响应。Z变换是分析离散时间LTI系统,设计数字滤波器等领域的核心工具。 第九章 采样理论 采样是将连续时间信号转换为离散时间信号的关键步骤。本章将深入探讨采样定理,也称为奈奎斯特定理,阐述采样频率与信号带宽之间的关系,以及保证信号无失真恢复的条件。 本书将介绍不同类型的采样,包括理想采样、脉冲采样、阶梯采样和平均采样等,并分析它们在信号恢复过程中的差异。我们将探讨欠采样和过采样的影响,以及抗混叠滤波器的作用。采样理论是数字信号处理、数字通信等领域的基础。 第十章 系统稳定性与频率响应 本章将综合运用前面章节介绍的工具,深入探讨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稳定性。我们将从不同角度定义系统稳定性,并介绍判断系统稳定性的方法,例如利用LTI系统的特征根、传递函数以及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的收敛域。 接着,本章将引入系统频率响应的概念,它描述了系统对不同频率正弦信号的幅度和相位的响应。我们将通过傅里叶变换和Z变换的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的频率响应,并讨论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在系统分析和设计中的重要意义。最后,本章将简要介绍滤波器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在信号处理中的作用。 学习建议: 本书内容严谨,例题丰富,习题设计由易到难,有助于读者巩固所学知识。建议读者在学习过程中: 理解概念: 务必透彻理解各个基本概念的定义和内涵,不要死记硬背。 勤加练习: 积极完成课后习题,通过动手计算来加深对公式和方法的掌握。 注重联系: 关注不同章节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例如傅里叶变换与傅里叶级数、拉普拉斯变换与傅里叶变换、Z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等。 结合实例: 尝试将书中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思考它们在工程中的具体体现。 本书特色: 体系完整: 涵盖了信号与系统领域的核心理论知识。 讲解清晰: 语言通俗易懂,数学推导严谨,图示丰富。 例题精当: 覆盖了各种典型情况,帮助读者理解抽象概念。 习题实用: 兼顾理论考核与工程应用。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构建起坚实的信号与系统理论基础,为后续深入学习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通信原理简明教程》我刚入手,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作为一本面向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规划教材,它显然是在内容取舍上做了大量考量,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覆盖通信原理的核心概念。我特别注意到,教程似乎将重点放在了基础理论的讲解上,比如信号与系统、傅里叶变换、卷积等,这些都是理解后续通信系统工作原理的基石。我期待书中能够通过清晰的图示和循序渐进的逻辑,将这些抽象的数学工具与实际通信场景联系起来,让初学者能够更容易地建立起直观的认识。毕竟,对于很多刚接触通信的同学来说,一开始面对复杂的数学推导,很容易感到茫然。如果教程能够提供一些生动的类比或者实例,相信会大大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另外,我注意到“简明”二字,这通常意味着避免冗余和过于深入的细节,专注于最本质的知识点。这一点对于时间宝贵的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能够帮助他们快速抓住主线,为后续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个引路人,带领我踏入通信的世界,让我能快速理解通信的基本原理,为我未来的专业学习扫清障碍。

评分

作为一个在通信领域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的“过来人”,我拿到这本《通信原理简明教程》时,更多的是从一个“复习者”的角度去审视它。我首先关注的是它在经典理论上的阐述是否到位,以及在逻辑组织上是否清晰。我翻阅了几页关于信息论和信道容量的章节,感觉作者在概念的引入上比较严谨,对于香农公式等核心理论的推导也尽量保持了简洁,没有过多的旁枝末节。这对于需要快速回顾和巩固基础知识的学生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我比较看重的是教材能否在理论层面给出足够的深度,同时又不会因为过于理论化而脱离实际。我期待它能通过一些典型的通信场景,来展示这些理论的应用,比如在分析信噪比对通信质量的影响时,能结合一些实际的通信系统案例。此外,作为一本“简明教程”,我希望能看到它在一些前沿技术方面有所提及,哪怕只是简单介绍其基本思想,这样也能让读者对通信领域未来的发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避免只停留在经典理论层面。毕竟,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了解最新的发展趋势,对于激发学习兴趣和指引未来方向都很有帮助。

评分

我是一名非通信专业,但因为课程需要接触到通信原理的学生,所以对这本书的期望是能够用最直观、最易懂的方式解释那些听起来“高大上”的概念。我看到目录里有关于“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章节,这正是我最需要弄清楚的地方。我希望书中能够有非常形象的比喻,来区分这两种信号,并且解释它们在通信过程中各自的优劣势。比如,用声音的波形来类比模拟信号,而用开关的“开”和“关”来类比数字信号,这样的对比会让我更容易理解。我还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讲解“调制”这个过程,因为我总是对如何将原始信息“塞进”载波里感到困惑。如果教程能够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比如把信息看作是给船装上货物,而载波就是船本身,那么调制就是把货物装到船上的过程,这一定会让我茅塞顿开。而且,我对通信的“信道”也很好奇,究竟什么是信道?它是如何影响信号传输的?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清晰的解释,最好能配上一些简单的图示,说明不同类型的信道有什么区别,以及噪声是如何产生的。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理解通信原理的“入门指南”,让我不再对这个领域感到畏惧,而是能找到学习的乐趣。

评分

这本《通信原理简明教程》的装帧设计很朴素,但我更看重的是内容本身的价值。作为一本规划教材,我希望它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通信原理讲解。我翻阅了一下目录,看到了一些关于“数据传输”和“网络通信”的章节,这让我感到一丝欣慰,说明教材并没有完全脱离当下的技术潮流。我期待书中能够在介绍经典理论的同时,也能够适当引入一些现代通信技术中的关键概念,比如数字信号处理在通信中的应用,或者一些基础的编码技术。我特别希望能够看到关于“误码率”和“纠错码”的讲解,因为这些概念对于理解现代通信的可靠性至关重要。如果教程能够解释清楚,为什么我们现在能够进行如此可靠的无线通信,而不仅仅是猜测,那将非常有价值。另外,我注意到“简明”这个词,这是否意味着它会省略掉一些复杂的数学推导,而侧重于概念的理解?如果是这样,那么对于时间有限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好事。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不仅能学到通信原理的“是什么”,更能了解“为什么”以及“如何”做到。我期望这本书能给我提供一个相对全面的知识体系,并且能够激发我对通信技术更深入的学习兴趣。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通信原理简明教程》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忐忑的。我平时对理工科的东西虽然感兴趣,但总觉得通信原理这类学科听起来就比较硬核,怕自己难以消化。然而,当我翻开第一章,就被作者的叙述方式吸引了。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公式和定义,而是从通信最基本的需求——信息的传递,入手,循循善诱。这种“由浅入深”的处理方式,让我感到非常亲切,好像在听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在娓娓道来,而不是在啃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或者历史背景的介绍,比如早期电话通信的发展历程,这些不仅能让知识点更鲜活,也让我对通信技术的发展有了更宏观的认识。虽然我还没看到后面关于调制解调、编码译码等具体技术章节,但我相信,基于前面打下的良好基础,理解那些内容应该会更容易一些。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的感觉,并且能够在学完之后,对各种通信方式有一个基本的概念,知道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对我来说,能够建立起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比死记硬背一些公式要重要得多,而这本书似乎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