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澄清概念,迴溯原點,展現一貫之係統,明本發微,以利正解。
《論語》中蘊含瞭豐富的人生智慧,是形塑中國人心理和行為的重要精神資源,也是先賢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其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有“仁”、“禮”以及“中庸之道”。孔子言而世為天下則,行而世為天下法“最終成為一百世師”。其思想跨越時空局限,突破語言、種族與宗教的藩籬,受到有識之士的一緻推崇。
跨越智慧的門檻,消除文字的隔閡聆聽先聖修身養德的智慧之聲品味孔子心係普世的仁者胸懷。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君子不器。
——《論語》
目錄
前言《論語》的普世價值正在發齣耀眼的光芒
導讀一 閱讀《論語》的簡單而有效的方法
導讀二 解讀說明有關本書的幾點特殊意見
導讀三 孔子小傳
導讀四 《論語》源流
學而篇第一
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裏仁篇第四
公冶長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鄉黨篇第十
先進篇第十一
顔淵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憲問篇第十四
衛靈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陽貨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張篇第十九
堯日篇第二十
精彩書摘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季氏在傢廟的庭前,舉行天子所專享的八佾之舞。孔子評論這件事時,說:“這如果可以容忍,還有什麼是不可以容忍的!”
【注解】
①季氏:指季平子,名為季孫意如,為魯國當權卿大夫,曾把魯昭公逐齣國境,另立昭公之弟定公。定公即位時,孔子四十三歲。
②八佾:舞名,每佾八人,八佾六十四人,為天子所享之禮樂。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季平子以大夫身份而僭用天子之禮樂,無異於禮壞樂崩,天下無道,所以孑L子極為不滿。此事發生於孔子三十五歲左右。
三傢者以《雍》徹。子曰:“‘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傢之堂?”
【譯文】
魯國三傢大夫在祭祖典禮中,冒用天子之禮,唱著《雍》詩撤除祭品。孔子說:“《雍》詩上有‘助祭的是諸侯,天子莊嚴肅穆地主祭。’這兩句話在三傢的廟堂中怎麼用得上呢?”
【注解】
①三傢:古代諸侯有國,大夫有傢。魯國的三傢皆為魯桓公的後代,又稱三桓。桓公傳位於莊公,另有庶子慶父、叔牙、季友,其後代分彆稱為仲孫(後改稱孟孫)、叔孫、季孫。“孫”指其為桓公子孫。由於慶父與叔牙皆得罪而死,季友成為宗卿,可立桓公之廟。三傢之堂即指桓公之廟。參考。
②雍:引自《詩經·周頌·雍》。
③堂:根據古代廟製,室外為堂,堂外為庭。歌《雍》在堂,而舞佾在庭。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沒有真誠的心意,能用禮做什麼呢?一個人沒有真誠的心意,能用樂做什麼呢?”
【注解】
①仁:就人之性而言,是指真誠的心意以及嚮善的自覺力量;就人之道而言,是指人生正途或擇善固執;就人之成而言,是指完美的人格。如果把這句話說完全,就是:一個人沒有真誠的心意,不走在人生正途上,又缺少完美的人格,那麼禮樂再多又有什麼用呢?此處,以真誠的心意來解釋“仁”字,較為貼切。參考。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寜儉;喪,與其易也,寜戚。”【譯文】
林放請教禮的根本道理。孔子說:“你提的真是大問題!一般的禮,與其鋪張奢侈,寜可儉約樸素;至於喪禮,與其儀式周全,不如心中哀戚。”
【注解】
①林放:魯國人,背景不詳。
②奢、儉:代錶兩個極端,儉則可以避免繁文縟節,比較接近禮的本質,即真誠的心意。
③易、戚:有重外與重內之分。喪禮對真誠心意的強調,更甚於其他的禮,所以孔子特彆加以說明。另外,奢與儉無法並取,易與戚卻可以兼顧,隻是須分清本末。或許這就是孔子答復“禮之本”的要旨吧。這段話錶明瞭孔子“承禮啓仁”的基本觀點。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譯文】
孔子說:“夷狄還知道有君主,不像周朝諸國連君主都沒有瞭。”
……
前言/序言
《傅佩榮譯解經典係列:傅佩榮譯解論語》圖書簡介 一、 穿越時空的智慧迴響——《論語》其書與人 《論語》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一部極具分量的著作,它並非由一人一時一地之作,而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集閤,曆經數代人的整理、編纂而成。其核心內容圍繞著孔子及其弟子對人生、社會、政治、教育等方麵的深刻洞察與實踐。這部凝聚瞭中華民族早期智慧結晶的經典,數韆年來,不僅深深影響瞭中國,更對東亞乃至世界文化産生瞭廣泛而持久的輻射力。 《論語》的價值,首先在於其思想的普適性與生命力。書中提齣的“仁”、“禮”、“智”、“信”、“義”等核心概念,至今仍是衡量個人品德、社會秩序與治理智慧的重要標尺。“仁者愛人”,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與同情,構築瞭儒傢思想的基石;“禮”則規範瞭社會行為的準則,維護瞭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智”與“信”是對個體認知能力與道德操守的要求,而“義”則指引著人們在復雜環境中做齣閤乎道義的選擇。這些思想並非僵化的教條,而是充滿生命力的智慧,能夠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煥發新的光彩。 其次,《論語》的語言風格也極具特色。它以簡潔、精煉、富有啓發性的文字,通過對話、片段、格言等形式,將深刻的哲理融入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這種“言簡意賅”的錶達方式,使得《論語》在易於理解的同時,又蘊含著無窮的解讀空間,引人深思。曆代學者對《論語》的解讀層齣不窮,其意義的深度與廣度也在不斷拓展。 然而,《論語》的原文,由於年代久遠,語言風格與現代漢語存在較大差異,加之古人錶達方式的含蓄與深刻,對於當代讀者而言,理解起來並非易事。許多詞語的含義、語境的把握、思想的引申,都需要藉助深入的學術研究和精妙的解讀纔能得以清晰展現。 二、《傅佩榮譯解論語》—— 穿越古今的橋梁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傅佩榮譯解論語》應運而生,旨在為當代讀者架起一座理解《論語》的堅實橋梁。本書並非簡單地將古文翻譯成白話,而是融閤瞭傅佩榮教授深厚的國學功底、卓越的哲學思辨能力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體悟。其核心價值在於: 1. 精準的原文解讀: 傅佩榮教授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對《論語》原文進行逐字逐句的細緻辨析。他深入考證字詞的本義、引申義,梳理不同時代學者的注解,力求還原孔子及其弟子思想的本來麵貌。這種解讀,不僅關注字麵意思,更注重語境的還原,使讀者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孔子思想的本源。 2. 深刻的思想闡釋: 譯解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思想的闡釋。傅佩榮教授善於將《論語》中看似零散的語錄,串聯成係統化的思想體係。他能夠從宏觀的角度把握孔子思想的整體框架,並能從微觀的角度剖析每個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在闡釋過程中,他巧妙地運用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和語言習慣,將古老的智慧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讓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其思想的深刻性與前瞻性。 3. 獨特的哲學視角: 傅佩榮教授作為當代著名的哲學傢,其譯解工作並非僅僅局限於文本本身,而是融入瞭他對生命、存在、道德、知識等哲學問題的深刻思考。他能夠將《論語》中的思想與更廣泛的哲學議題相聯係,引導讀者進行更深層次的哲學反思。例如,在解讀“仁”時,他會將其與現代社會中的人際關係、社會倫理等問題相結閤,引發讀者對自身行為的審視;在解讀“學”時,他會將其與現代教育的本質、知識的獲取與應用等問題聯係,啓發讀者對學習的本質與意義的思考。 4. 智慧的人生啓迪: 《論語》之所以能夠流傳韆古,在於其蘊含著關於如何立身處世、如何修養品德、如何治理國傢的智慧。《傅佩榮譯解論語》在譯解的過程中,始終不忘其指導現實人生的功能。傅教授通過對孔子思想的現代性解讀,將這些古老的智慧轉化為可操作的人生指南。他幫助讀者理解如何在現代社會中踐行“仁愛”,如何在復雜環境中堅守“誠信”,如何在職業生涯中追求“卓越”,如何在傢庭生活中構建和諧。本書的閱讀過程,也是一次自我提升、心靈洗禮的過程。 5. 典雅而流暢的語言: 盡管是學術性的譯解,但《傅佩榮譯解論語》在語言風格上追求典雅與流暢的統一。它既保留瞭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又避免瞭枯燥乏味的學術術語,使得閱讀體驗更為愉悅。傅教授的文字功底深厚,能夠將復雜的思想以優美、有力的語言錶達齣來,使讀者在享受知識的同時,也能領略文字的魅力。 三、 譯解的核心特色與價值 1. 融匯古今,貫通中西: 傅佩榮教授的譯解,不僅深耕於中國傳統文化,也藉鑒瞭西方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他能夠將《論語》中的某些概念與西方哲學中的相似論述進行對比,從而幫助讀者從更廣闊的視野來理解孔子思想的價值。這種融匯古今、貫通中西的視角,使得《論語》的解讀更加豐富和立體。 2. 注重語境,還原原貌: 在解讀《論語》時,傅佩榮教授極其重視對原典語境的還原。他會仔細分析每一個“子曰”前後所發生的對話,以及孔子所處的社會曆史背景,從而確保解讀的準確性。他強調,理解孔子思想,必須迴到孔子所處的時代,理解他所麵對的問題,纔能真正把握其思想的精髓。 3. 邏輯清晰,脈絡分明: 《論語》的篇章結構相對自由,許多章節之間並非存在嚴格的邏輯遞進關係。傅佩榮教授在譯解時,會根據思想的關聯性,對某些章節進行適當的組閤和梳理,使得思想脈絡更加清晰。他會指齣不同論述之間的內在聯係,幫助讀者構建起對《論語》整體思想的認知框架。 4. 引導思考,啓發智慧: 《傅佩榮譯解論語》並非一本“填鴨式”的解讀,而是引導讀者主動思考的利器。在譯解的字裏行間,處處可見傅教授提齣的問題,引導讀者去思考“仁”的真正含義是什麼?“禮”在現代社會還有哪些體現?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學習?如何處理人際關係?這種啓發式的解讀方式,能夠極大地激發讀者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5. 實用價值,指引生活: 《論語》的智慧,最終要落實在行動上。本書的譯解,在闡釋思想的同時,也著力於挖掘其現實意義和實踐指導。傅佩榮教授的解讀,能夠幫助讀者在工作、學習、傢庭、社會交往等各個方麵,找到立身處世的原則和方法,從而提升生活品質,實現個人價值。 四、 結語 《傅佩榮譯解論語》是一部集學術性、思想性、實踐性於一體的經典之作。它以嚴謹的態度、深刻的洞見、流暢的語言,為當代讀者打開瞭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門。無論是渴望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初學者,還是希望深化對《論語》理解的進階者,亦或是尋求人生智慧與精神指引的讀者,本書都將是一份珍貴的饋贈。通過閱讀《傅佩榮譯解論語》,我們不僅能夠穿越時空,與孔子及其弟子進行一次深刻的對話,更能從中汲取源源不斷的思想養分,照亮我們的人生道路,提升我們的生命境界。這是一次與偉大思想傢的心靈交流,也是一次對中華文明瑰寶的深度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