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在历史祭坛上戈尔巴乔夫的命运》通过戈尔巴乔夫的人生,主要反映的就是前苏联的那段历史,一个帝国的黄昏,一颗即将坠落的夕阳和一个企图挽回夕阳坠落的人的命运。《在历史祭坛上戈尔巴乔夫的命运》将会更加深入地多层次地深刻全面地反映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震惊世界的苏联解体,解体后的俄罗斯经历的苦难历程和普京上台后如何力求重振大国雄威的历史。
内容简介
《在历史祭坛上戈尔巴乔夫的命运》讲述在历史祭坛上:戈尔巴乔夫的命运。
《在历史祭坛上戈尔巴乔夫的命运》中他凭借自己的才干走上了红色帝国的权力高峰,却被他本人发起的改革大浪无情吞噬;他曾经受到苏联民众的巨大支持,却最终被自己的同胞抛弃;他满怀美好的理想发起了惊天动地的改革,却以联盟解体告终;他在国际社会受到广泛尊重。却在自己的国家始终受到冷落和责难;他坚持改革初衷至今不变,也一直为联盟解体痛心不已……
一个集成功与失败、赞扬和责难于一身的人,一个在历史上占有独特地位的人,一个备受争议的人。
作者简介
郑建新(笔名西蒙),198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获硕士学位。曾供职于人民日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现为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1989-1990年在前苏联莫斯科留学。1992年-2006年在莫斯科主要从事翻译和文化交流等工作。2002年始,以《环球时报》驻莫斯科特约记者身份为该报供稿。现在俄罗斯远东某大学任教。
中国翻译家协会专家会员。译作:《达·芬奇传》,河南海燕出版社2005年出版。
目录
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我看到的俄罗斯(代序)
卷一·高加索的儿子
家族:迁移来的农民
外公外婆的“宠儿”
外公被捕
战时和母亲相依为命
父亲“死而复生”
康拜因驾驶师
卷二·莫大高才生
莫大高才生
与赖莎相识:命运之遇
斯大林逝世
毕业返乡
卷三·一帆风顺的仕途
党务工作者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及其改革
女儿伊琳娜出世,赖莎通过学位论文
一帆风顺的仕途
与安德罗波夫建立友谊
矿泉水火车站的一幕
走进国家权力中心
47岁,重返莫斯科
卷四·走卜权力巅峰
这架机器如何运作
故地重游
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结束
短暂的安德罗波夫改革时期
病夫治国:契尔年科执政
走上权力巅峰
卷五·改革始末
1.大幕拉开
4月全会:改革拉开序幕
走出红墙,走向群众
改革第一步:反酗酒运动
改革中枢:三套马车
富有成效的二十七大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关于冷战的思考
民主化和公开性:改革的灵魂和动力
萨哈罗夫平反
雷克雅未克与里根第二次会晤
2.改革在深入
两次全会和经济改革的初步尝试
与撒切尔夫人精彩对话
鲁斯特事件和对总书记的“心理诊断”
改革宣言:《改革与新思维》
叶利钦辞职前后
为布哈林平反,重新看待苏共历史
一封信引起的大辩论
十九次党代会
3.改革之父的茫然
那一天
福罗斯度假中的思考
民族问题给改革蒙上阴影
辉煌与灾难在同一天发生
苏联人不喜欢第一夫人
改革选举制和苏联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叶利钦重返政坛
修改宪法第六条:政治体制变更的大结局
外交硕果
怎么办?改革之父的茫然
当选苏联第一位总统
俄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
党内斗争日趋激化
二十八大:苏共最后一届党代会
4.联盟解体
两德统一和访问新德国
经济濒临崩溃
政治危机和谢瓦尔德纳泽辞职
维尔纽斯事件和总统信任危机
全民公决:苏联是否存在
赴奥斯陆发表获诺贝尔奖演说
“8·19”政变
辞去苏共总书记
保存联盟的最后努力
联盟解体
卷六·走下政坛的自由人
戈尔巴乔夫基金会和国际绿十字会主席
思考,著书,出访,演讲
永远的殇痛:赖莎去世
参阅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在莫斯科南面,遥远的南方,在黑海和里海之间,大高加索山北面的斜坡上,延伸着一大片平原,很适于种庄稼,也是牧养的好地方。那里地势平缓,气候温和,常年绿草如茵,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小山上有高加索矿泉水带,小泉水源源不断地从山岩间潺潺流下,更有别什套山的矿泉水从1400多米高的山岩上奔流而下,景色壮观。那里的天然气和石油储量也相当丰富,此外这里还是有名的建材区,木材储量丰富。这就是戈尔巴乔夫的故乡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
斯塔夫罗波尔是前高加索的中心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1975年曾在这里的马舒克国营农场内发现了一个约4000年前的古墓,里面葬着一个主人和他的四名仆人。而早在公元前1世纪,这里就有苗特人和辛德人的部落。公元前8至公元前7世纪,来自第聂伯河沿岸的西徐亚人和克里米亚人侵占了这里。后来这片土地曾属于希腊殖民者。公元初年阿兰人在这里建立自己的国家,存在了数百年之久,后被匈奴消灭了。约从9世纪开始,基督教流传到这里。俄罗斯人最早出现在斯塔夫罗波尔平原大约在10世纪,与基辅罗斯联系密切的特穆塔拉坎公国也于那时出现。13世纪鞑靼一蒙古入侵者再次踏入了这块平原,成为这里的统治者。
俄罗斯帝国在这里立稳脚跟,是在1555年8月。那时伊凡雷帝的使者安德烈·谢佩托夫与阿迪格公使从北高加索回到莫斯科后,随即宣布位于北高加索的皮亚季戈尔斯克王国永远隶属俄国。此后在那里建立了军事防线。叶卡捷林娜二世在位期间,修筑了亚速一莫兹多克边界设防线,由七个城堡组成,斯塔夫罗波尔是其中之一。城堡的第一批卫士是霍皮奥尔哥萨克(今沃罗涅日省)和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尔省)团的近卫军士兵。
此后俄国军队开赴这里驻扎,并开始建设哥萨克村镇。其他地方的很多农民也跑到这里,他们是为了逃脱地主的残酷压榨。后来沙皇采取强制方式将农民流放到此地。大迁移使俄罗斯农民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种种人间悲剧,惨不忍睹,令人发指,很多人在迁移中丧命,成为沙皇移民的牺牲品。在大批被迫迁往这里的农民中,有一个姓戈尔巴乔夫的家族,他就是本书的主人公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的先辈。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曾祖父莫伊谢伊一家,是从沃罗涅日省迁来的移民;外曾祖父母戈普卡洛一家,是来自乌克兰切尔尼戈夫和哈尔科夫的移民。
戈尔巴乔夫家族的先人——曾祖父母和外曾祖父母就这样被迫来到高加索平原,在这里定居,开始了新的生活。
曾祖父莫伊谢伊·戈尔巴乔夫有三个儿子:阿列克谢、格里戈里和安德烈,安德烈就是后来的小米沙(米哈伊尔的昵称)的爷爷。曾祖父全家住在普里沃利村的最边上,倒数第二个农舍。左边50步之外就是萨利斯草原,右边是卡尔梅希草原。当年的戈尔巴乔夫一家是个大家庭,18口人。邻里不是近亲就是远戚,都姓戈尔巴乔夫。据本书主人公回忆,大家庭秩序井然,日子过得安稳有序。曾祖父是一家之长,他的话就是法律。儿子们成家后都另外盖房单过。小儿子安德烈·莫伊谢耶维奇(小米沙的爷爷)与祖母斯捷潘尼达结婚后,也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1909年,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父亲谢尔盖·安德烈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出生了。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父亲谢尔盖·安德烈耶维奇未满十岁时,十月革命发生了,整个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斯塔夫罗波尔也不例外。米沙的外公潘捷列伊·叶菲莫维奇·戈普卡洛是一个坚定积极的革命者。13岁时戈普卡洛的父亲去世,五个孩子中他是老大,下有四个弟妹,家里生活非常清贫。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小米沙的外公曾在土耳其前线作战。苏维埃政权成立后他分到了土地。“我们的土地是苏维埃给的。”这句话他常常挂在嘴边。苏维埃是他的恩人,苏维埃的任何运动他都会积极热情地参加。20世纪20年代,外公参与创建了村里的土地共耕社,全家——外婆瓦西里萨·卢基扬诺夫娜(她娘家姓利托夫琴科,其家族的根也在乌克兰),还有米沙的母亲玛丽亚·潘捷列伊耶夫娜,都入了社,那时玛丽亚·潘捷列伊耶夫娜还是个小女孩。1928年外公加入了联共(布),成为苏联共产党党员。他参与建立的集体农庄名为“庄稼人”,他担任了第一任农庄主席。米沙后来有时候会问起外婆当年外公是如何建立起合作社的,外婆总是幽默地说:合作社啊,“你外公建立了一整夜,可第二天早上人们就都跑光了”。
……
前言/序言
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我看到的俄罗斯
——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访谈记录
2011年12月,时值苏联解体20周年。国内不少媒体相继以此为专题作了回顾性报道。同月6日,我应邀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我看到的俄罗斯”为题,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访谈内容恰和本书有关,和接下来要写的两本书也有关。因此我将稍加整理的访谈记录放在这里,作为《在历史祭坛上:戈尔巴乔夫的命运》一书的代序。亲历解体前的苏联,感受末日黄昏
主持人:您在莫斯科留学时,是苏联解体前夕,留学期间给您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郑建新:1989年8月下旬,我们踏上国列,前往苏联首都莫斯科留学。国列穿过蒙古,进入西伯利亚。火车行驶在西伯利亚原野时,那里的煤矿工人正在进行大罢工。那次罢工使苏联当时已经恶化的经济更加糟糕,也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带来更多的困难。
苏联改革的第五年,世界瞩目。而我们将去苏联首都莫斯科留学,可以亲眼看到改革,无疑很是兴奋。
8月底抵达莫斯科。一个月后我去了莫斯科历史档案学院。学院的院长尤里·阿法纳西耶夫几乎是与叶利钦同样有名的改革激进派领导人。
以前一直是在北京,在远处了解和观察苏联的改革,以及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现在则是来到了改革的中心,改革就在我们身边。但是刚开始的几个月,近在身边的改革突然变得非常模糊,因为刚来莫斯科的我们,语言不通,看不懂电视和报纸,周围是陌生的面孔和环境,发生的事情比在国内知道得甚至还要晚。我们暂时浮在苏联社会的表面。
几个月后,慢慢熟悉了语言和环境,才开始能够了解和亲眼观察那里发生的一切。那是一个帝国的黄昏,是一个巨人踉跄迈出的最后几步。记忆中最深刻的有这样一些瞬间:
1989年的新年,戈尔巴乔夫致新年贺词时表情很沉重;已经不见往曰的自信和风采。苏联人是在国家一片混乱中迎来了1990年。电视里传出克里姆林宫上空的钟声,那是我第一次听到,悠远深沉,余音缭绕,有一种沉重的感觉。
在友谊大学生宿舍聊天时,苏联大学生对戈尔巴乔夫的不满令我惊异,改革一团糟,国家走入死胡同,无政府主义泛滥,经济危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戈尔巴乔夫太软弱,我们需要的不是这样的领导人,需要铁腕人物,整顿秩序,恢复经济……这和我们对苏联改革和戈尔巴乔夫的了解有太多的差距。
新年过后不久,1990:~2月叶利钦等人召集的大规模集会,万头攒动,令人震撼,游行者呼喊着否定列宁,否定十月革命的口号,响彻天空。电视里的场面给人的感觉是,红色帝国的根基已经动摇了。
戈尔巴乔夫3月当选为苏联总统;5月底叶利钦在俄罗斯联盟胜出,成为最高苏维埃主席,苏共党内的激烈斗争,政坛变化令人眼花缭乱;五一节的红场游行后,3万人走进红场,高呼最时髦的口号,对国家领导人轻蔑地打着口哨,大喝倒彩,发出“嘘嘘”声,令人大跌眼镜。
二十八大于1990年7月召开,苏共最后一届党代会,我们惊异地得知,叶利钦退党了,身边熟悉的苏联人也告诉我,大批党员退党,她和丈夫都退党了;二十八大后,8月我从西欧旅游回到莫斯科,有几天食品店竟然面包脱销,几十年未有过的情景,说明了苏联物资匮乏到了什么程度;还有不断加剧的民族矛盾,我的导师是研究民族问题的,我们在他家里做客时,他担忧地讲过;
1990年10月3日我坐上了回国的火车。那天极冷,北风呼啸,雪花飘飘。莫斯科下了第一场雪。火车晚点,半夜时分才启程。莫斯科渐渐隐没在黑暗中,那一刻我觉得苏联的改革前景如同这漆黑的夜,前途莫测。那天也正是东西德统一的日子。
目睹叶利钦时期,黑暗中的危机
主持人:叶利钦时期呢?有哪些记忆深刻的瞬间?
郑建新:叶利钦执政的8年,我有7年是在那里度过的,对那一时期有着深刻而真实的体验。简单说,整个叶利钦时期犹如莫斯科冬季最阴暗的天空。这不仅是指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同时还反映在俄罗斯人的脸上。人们的表情凝重,不安,忧虑重重。
炮轰白宫事件记忆犹新。那夜听得到市中心传来的枪炮声,感觉莫斯科就要打仗了。事件平息后我们去了白宫,议会大厦千疮百孔,上面几层被烟熏得很黑,没有窗户,附近还停着坦克,还有荷枪实弹的军人。
两次金融危机,1994年底1995年初,还有1998年,这两次最大的金融危机我都经历了。卢布贬值,几乎成为废纸,不仅华商和俄罗斯商人都受到巨大损失,俄罗斯百姓顷刻间也失去了多年的积蓄。一次我看到某家银行前聚集了很多人,他们想把贬值的卢布取出来,换成任何商品,但是银行里没有钱……
俄罗斯社会极其不安全,被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旅俄华人对此感受最深。1995年我的老板半夜被抢劫,四个蒙面大盗闯进他租住的公寓,刺伤老板,打伤他的女儿女婿,抢走7万美元。这样的事屡屡发生,很多华人都遇到过,我自己也被抢劫过。其实也不仅是华人,连俄罗斯人都感到生活很不安全。我记得当时俄媒体不断报道银行行长连续遭到暗杀,破案?叶利钦大声疾呼一定要找到凶手,但一个都没有找到。还记得电视台一个著名主播被暗杀了,因为他反对在电视上做酒的广告。俄罗斯的杀手很厉害。
上世纪末发生在莫斯科的恐怖事件,实在恐怖:1999:夏秋之交,几天之内三栋居民大楼被恐怖分子炸毁,电视里的镜头是轰然倒塌的居民楼和百姓痛哭的场面,现在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还有一些居民半夜被告知要紧急疏散,因为接到了大楼有炸药的电话……
叶利钦时期正如俄罗斯一些历史学家所称:是俄罗斯几百年来最暗淡的历史时期。
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应客观真实
网友qawsedrfa:您对戈老感兴趣?
郑建新:是的,我长久以来一直对这个人感兴趣。
1985年戈氏走上苏联最高领导人岗位,很快他就发起了惊天动地的改革。全世界都很看好。他年轻,充满朝气,没有历史包袱,思维敏捷,能言善辩,性格坦诚。那时我在读研究生,由于自小学的是俄语,对苏联发生的一切也就更多了一份关心。1987年底调到了中国社科院苏东研究所工作,研究了解那里发生的一切就是我的工作。而世界瞩目的苏联改革也正在戈氏领导下如火如荼地展开。记得1988年我收集了一些资料,写了一篇关于苏联改革的文章《戈尔巴乔夫其人和苏联的改革》,刊载在《苏联东欧问题》当年第五期,现在看那篇文章,对戈氏的改革估计有些乐观了。一年后有幸赴苏留学看到的已经是另一番情景。
戈氏的命运和苏联改革的命运不可分。改革以苏联解体落幕,戈氏也走下了历史舞台。这场轰轰烈烈开始却以联盟支离破碎解体而告结束的历史大剧,异常生动复杂曲折壮阔和带有悲剧色彩,因为改革的发起人得到的并非是他发起改革的目的。这段历史的一部分我在留学时亲眼看到了,更多的也不是很清楚。我很想搞清楚这幕历史大剧究竟是如何发生,经历了什么,又为何如此惨烈地结束。在后来旅居俄罗斯的十几年间,我一直关注走下政坛的戈氏,一直抱有要写出这个人和那场改革的愿望。
去年在我乘火车赴赤塔大学教书时,同包厢的俄罗斯教师(在青岛某大学任教)阿廖娜问我:为什么写他?俄罗斯人至今对他没有好感。我说:他是一个历史性的人物,他值得写,值得研究。
网友故园春早:《在历史祭坛上:戈尔巴乔夫的命运》,谈谈这本书的写作,很难写吧?
郑建新:戈尔巴乔夫生于上世纪30年代,斯大林时期。写他的生平几乎涉及到了前苏联所有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需要阅读大量相关书籍和资料,掌握整个苏联时期各个领导人的执政情况、功过得失,熟悉苏共历史,当然这都是背景资料,最重要的是要熟知本书主人公的成长环境、家庭、性格形成特点、生活经历、他的爱情及其对他的影响等,这些内在的东西又如何与机遇和条件相重合,将他推上历史舞台,走上权力最高峰,以及又如何发动了惊世骇俗的改革。我读了能找到的大量相关书籍和在俄罗斯网站上找到的大量文章。全书分为六部分,重点是改革。那是他一生中所做的最重大的一件事,最不成功的一件事,其结果至今让他心痛的一件事。但他始终认为,当时改革是必需的。他的改革和他的命运不失为一出最悲壮的历史大剧,令人扼腕痛惜和深思。
写作时总的原则是客观、真实,尺度的把握很重要,将一个高加索移民的农家孩子,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人生的辉煌,又如何怀抱最美好的理想,顺应历史,义无反顾地发起改革,甚至可以押上自己的命运,最终也被改革大潮裹挟,黯然走下历史舞台,那个庞大的红色帝国,也在改革中轰然坍塌。他的勇气令人钦佩,但政治上显得幼稚,改革中的每一步在策略上也并非考虑很周全,最重要的是,他不仅押上了自己的命运,还将全体苏联人的命运押在没有把握的改革上。他爱自己的理想甚于爱自己的民众。这大概是俄罗斯人至今没有原谅他的原因。这是我写在书里的几句话。总之,本书通过戈尔巴乔夫的人生,主要反映的就是前苏联的那段历史,一个帝国的黄昏,一颗即将坠落的夕阳和一个企图挽回夕阳坠落的人的命运。普京是一个有魅力、有个性的大国领袖
网友一天一地一广仔:您如何看待普京?他与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有哪些不同?
郑建新:普京是个有特点有个性的人,他冷静,理智,不动声色,强硬;他又多才多艺,上天可驾飞机,入海可开潜艇,擅长柔道,会弹钢琴,真可谓多才多艺,世界上像他这样的国家领导人,几乎没有第二个。
普京的硬汉形象很有魅力,尤其得俄罗斯女人青睐。
普京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从他第一次竞选总统,我在莫斯科就听到俄罗斯人对他的颇多微词。但他很善于用媒体来展示自己的魅力一面。加上他执政的几年国际大环境不错,油价一路高升,俄罗斯经济得以复苏。他的声望也如日中天,非常高。但近几年反对他的呼声有越来越强的趋势,特别是这次梅普“二人转”,俄罗斯很多人感觉受到愚弄,很反感。这次俄议会选举已经凸现这一问题。这也给他竞选总统罩上阴影。即使他再次当选,他所面临的局势也与以前会有很大不同,将面对更多的挑战。但总的来说,普京不失为一个有能力和魅力的大国领袖。他前面的8年执政,改变了俄罗斯千疮百孔、支离破碎的境况,恢复了一个大国的尊严和自信,这是有目共睹的。
他是后苏联时代的新一代国家领导人。他出身于克格勃,此前也有一位,即安得罗波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三位领导人所处时期不同,面临的任务不同,性格也不同。
从现在看大众对反腐效果和成效不是很满意
网友银山拍天浪:看到报道,很多俄罗斯中产阶级都想移居他国,原因是国家的腐败,可否谈谈俄罗斯的腐败问题?哪个时期最严重?如何治理?有没有成效?
郑建新:腐败在前苏联就很严重了。1989-1990年留学期间,看到不少这方面的问题。他们的腐败很有特点,每个人,哪怕只是个售票员、宿舍管理员、售货员,都可能利用手中那点权力索要钱物。比如在火车站买不到火车票,但只要在护照里夹点钱或是一块巧克力递进去,问题就能解决;再比如宿舍管理员说你违规了,送她点好处或小礼物,马上默许你在宿舍做饭、点电炉什么的;柜台上买不到的东西,比如一次我们在“儿童世界”看到排长队买吸尘器,很遗憾没轮到我们就卖完了,走到柜台前,那个售货员却从柜台下面拿出两个,问我们要不要,价钱是公价的两倍。
苏联解体后这个问题更为严重。华人碰到的主要是在经商方面和办理居住签证方面。经商方面,比如清关,不送好处简直不可能拿出自己的商品,没有问题也会找出问题,让你的商品躺在仓库里,每天要交很多罚金。而办理居住签证,就是在莫斯科警察局,那里可以说是贪污受贿最严重最集中的地方之一,那里的每个人都能得到巨大的好处,坐在收文件窗口里的漂亮女孩,塞她点钱会迅速周到地为你办理,否则可能你要多跑好几趟,随随便便找个理由就可以拒收你的文件;分管局长更是个美差,不少人的延期居住签证要得到局长的特批,这就给了局长一个收取好处费的合理机会,而且由此衍生出了“黄牛”,他们和局长很熟,他们去找局长没有办不成的事,好处费自然他们也有一份。一般一个人的延期居住签证黄牛最少都要收200美金。此外,其他方面的腐败在媒体上也可以不时看到。腐败像癌细胞那样蔓延,每一个有可能的人都不放过收取好处费的机会,很难治理。有一次我打出租车丢了一个小本子,上面全是联系电话,我很着急。两天后那个司机打来电话,说是给他钱他就给我
在历史祭坛上戈尔巴乔夫的命运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