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国家祭祀是以国家名义、由皇帝或政府官员主持的公共祭拜活动,这种祭拜活动既体现一定的宗教涵义,又昭示祭祀者政治、社会信念和价值的常经,同时又服务于国家共同体的现实目的。《明代国家祭祀制度研究》从整体上把握明代国家祭祀体系,系统梳理和考察了明代国家祭祀体系的制度设置、机构管理、仪式规范、组成要素、信仰内涵及其现世功用等相关问题,全面展现了明代国家祭祀体系的总体结构和运行面貌,并从政治文化的视角系统解读明代国家祭祀体系的精神内涵,分析这一体系的信仰意识、价值意识和政治用意等,指出构成祭祀体系的诸多侧面和要素相互关联的整体意义。
作者简介
李媛,1980年8月生,吉林省吉林市人。2010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韩国学中央研究院访问学者,中国明史学会会员。现为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讲师,《古代文明》编辑部编辑。研究方向主要为明代礼制史、明清政治文化、明清女性史。近年在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史学月喇》、《求是学刊》等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并曾参与翻译《全球文明史》(中华书局,2006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会青年项目一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一 问题的缘起与研究现状回顾
1.问题的缘起
2.研究现状回顾
二概念、理论视角与方法
1.基本概念
2.视角、文献与方法
三 研究重点与结构框架
第一章 明代国家祭祀的管理体系
一 中央祭祀管理机构及其职掌
1.国家祭祀的总理部门——礼部及相关决策机构
2.国家祭祀的执行机构——太常寺
3.祭祀仪式过程辅助机构——鸿胪寺
4.祭祀器、物管理机构——光禄寺等
5.祭祀日期的选择机构——钦天监
6.各祭祀职能部门的运作与协调
二 其他相关机构和群体
1.祭祀活动的监察机构
2.相关群体——内官
三 地方政府公祭活动的管理机构
第二章 国家祭祀活动与仪式过程
一 常规祭祀等级及其变动
1.祭祀对象及等级的划分
2.祭祀体系的变动
3.主祭人员的分类及遣官代祀
二 非常规祭祀
1.登极
2.出征、巡幸与视学
3.册立、婚嫁及之国、营造
4.自然灾害、天象异常
三 祭祀程序与祭仪
1.祭祀前的准备工作及其含义
2.祭祀过程与仪式
3.陪祀与分献
四 祭祀空间与器物
1.礼仪空间——坛壝及其他陈设
2.诸神贡献——祭器和祭品
3.感官设计——祭服与乐舞
五 祭文文本的内涵
1.祭文的载体、内容分类及在祭祀过程中的运用
2.祭祀文本体现的意图
3.祭祀文蕴含的天、神、君、臣、人、鬼关系
第三章 祭祀体系中的“神圣”世界
一 天:人间与自然世界的终极秩序
1.祭祀体系中对“天”的角色定位
2.“天”论的读者:对“祀天”含义的解读与运用
二 神、鬼:敬畏与驭控之间的崇拜对象
1.天神、地祗与明人的敬神观
2.祭祀体系中的“鬼”
三 圣贤:昭示伦理与道德的典范
1.“圣”、“王”之争
……
第四章 常规国家祭祀的现世取向
结论
附录一 明朝公祭文文本汇编
附录二 明朝国家祭祀乐曲及乐章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明朝孔庙配享、从祀以唐宋旧制为基础定制,并经历了不断调整的过程。洪武五年,朱元璋曾欲罢孟子配享,认为“孟子《草芥复雠》章,谓非人臣之所宜言”,司寇钱塘抗疏如谏,袒胸受箭愿为保孟轲从祀而死,朱元璋感其诚,孟子配享遂未废除。次年更指“孟子辩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宜祀如故”。洪武二十九年三月,扬雄因从事王莽而被罢从祀,董仲舒复以进祀。宣德十年,复从祀元儒吴澄,当时湖广慈利县儒学署教谕事举人蒋明奏:“先儒有功于道学者皆得从祀,近世之儒若临川吴澄,道尊孔子,学述六经,着书立言,师表当世,其功不下于许衡,衡既从祀,澄当如之。”经过少傅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等议,认为吴澄发明道学之功“朱熹以来,莫或过之”,遂升吴澄从祀,并命礼部即行两京国子监及天下府州县儒学一体从祀,永为定制。正统二年,复进宋儒胡安国、蔡沉、真德秀从祀,当时,广东肇庆府知府王罃、顺天府通判曹铭等皆言:“春秋上丁祭先师孔子,以历代诸儒从祀,黜扬雄而进董仲舒、吴澄,诚百世不易之盛举也。然而性恶之荀况,短丧之杜预,皆穿凿陋儒,尚祀庙庭,而宋儒若胡安国、蔡沉、真德秀皆有功道学,羽翼六经,其格言微意,扩先儒之未发,处己行事又皆正大光明,足以绍承道统之绪,皆未得从祀。”事下行在礼部核奏谓:“安国作《春秋传》,沉作《书传》,德秀作《大学衍义》,学者宗之,诚有功于圣门,宜如其请。”
以上对孔庙从祀的修补都是以恢复宋元传道有功之学者地位为考虑的,董仲舒、胡安国、蔡沉、真德秀原就从祀孔庙,元末战乱,配享遂废,明朝前期复从祀如故。如果说正统以前对孔庙从祀的变动只是对宋元原有从祀制度的小修小补,那么明朝对孔庙从祀的重大变动则发生在嘉靖时期,而对孔庙从祀变动的讨论在弘治初年就已经开始。
……
前言/序言
明代国家祭祀制度研究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