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文库·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走进马克思

凤凰文库·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走进马克思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孙伯鍨,张一兵 编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081209
版次:3
商品编码:1107521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凤凰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32
字数:5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凤凰文库·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走进马克思》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第2版(MEGA2),针对所谓“两个马克思”的争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书摆脱“体系哲学”的解释框架和僵硬的学科建制,以专题的形式,史论融合,系统地阐述和展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并聚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方法论,系统探讨若干有代表性的西方思想家的相关理论和观点,建立一种与之进行平等对话的原创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此外,本书在关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一些焦点问题诸如实践观、历史观、社会观上提出了新的见解。

作者简介

孙伯鍨,男,1930年生于江苏泰兴,2003年病故。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奠基性和开拓性的贡献。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先后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小组成员等职。先后参加十余种哲学教材的编写,出版著作《探索者道路的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现状》、《卢卡奇与马克思》等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获得首届中国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中国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国家级奖励。张一兵(原名张异宾)男,1956年生于南京,祖籍山东茌平。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现任中共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马克恩恩格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哲学学会会长等。代表性论著有《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反鲍德里亚——一个后现代学术神话的祛序》、《回到列宁——关于“哲学笔记”的一种后文本学解读》、《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文本的深度耕犁》(第1-2卷)等。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列宁、海德格尔文本研究,国外马克恩主义研究,构境理论。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走进马克思》厘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被各种“传统”、偏见和时尚所掩盖住的方法论实质,极其有力地扭转了国内学术界由来已久的一些不正确的倾向,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了十分巨大的贡献,是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出现的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楠森

《走进马克思》一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实践,严格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的原意,紧密围绕“实践”、“历史”和“社会”这三个主要概念,深刻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注意与现代西方思潮进行开放式的对话和沟通,旗帜鲜明地贯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和科学分析态度,真实地凸现了它的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理论特质。坚持与发展、批判与借鉴在本书中做到了很好的统一。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先达

目录

作者的话
导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150年
一 走出唯心主义
二 两条逻辑思路的碰撞
三 新唯物主义的诞生
四 第二国际与马克思主义的庸俗化
五 在革命实践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六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思潮
七 走进马克思
上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编 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基点
第一章 直观唯物主义和实践的唯物主义
第一节 近代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与思维特点
一 近代唯物主义的兴起
二 近代唯物主义的思维特征及其对哲学发展的影响
三 作为近代唯物主义对立面的近代唯心主义
第二节 近代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中的失落
一 人与环境的二律背反
二 费尔巴哈哲学的历史性突破与局限
第三节 直观唯物主义、实践人道主义与伦理社会主义
一 直观唯物主义与实践人道主义
二 实践人道主义与伦理社会主义
第四节 实践:新唯物主义的逻辑基点
一 从感性对象到感性活动
二 新唯物主义哲学的逻辑基点是社会实践
第二章 从实践的唯心主义到实践的唯物主义
第一节 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唯心主义
一 实践理性与价值悬设
二 劳动辩证法与黑格尔哲学的主题
三 马克思改造黑格尔辩证法的逻辑起点
第二节 早期马克思的实践概念
一 早期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逻辑建构
二 从异化史观向实践观点的回归
三 经济学研究与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升华
第三节 作为哲学范畴的马克思的实践概念
一 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
二 实践概念的辩证本性:对本质唯心主义与经验唯物主义的拒绝
三 实践的社会历史具体性与社会历史生活情境的特殊性
第四节 自然、实践、社会、人类:一条崭新的逻辑思路
一 自然:社会存在的前提
二 实践: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定
三 社会实践与人的本质
第二编 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空间
第一章 生产:历史的起点和发源地
……
下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

精彩书摘

不过,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1日唯物主义,对于对象客观实在性的理解都是建立在粗陋的经验之上。因此,物质范畴在以往的科学与哲学史中,都是作为一种刚性的经验而成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体论边界。但是,18世纪以来的科学进步使得哲学必须在两种看法中作出选择:一种是把物质的终极单位看作是非广延的力的中心;另一种是把物质看作是一个无限序列的微细结构,内外相含,愈在内部愈微细。①从感觉论者的观点看,在后一种选择中,科学实验中广泛使用的仪器只不过是充当了翻译器,将未知的、感官不能直接把握的物质属性译作我们感觉可以了解的语言。但是感觉论对于工具的依赖造成其机械的认识边界,凡是不能借助于工具所了解的即是不存在的,实体成为他们认识的最后界限。因此,在科学史上,牛顿的坚硬而有质量的质点,在麦克斯韦看来,像19世纪的原子一样,已经打上了制成品的戳记,但到19世纪末,它就不再能够继续有效地说明事实了。这正是马赫的经验批判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在马赫之后,相对论的问世则使哲学家们认为过去以为在实质上占有空间的物质不过是相对于观察者的空间与时间的一个瞬间事件。经验主义物理学家所惊叹的“物质的消灭”,充分说明了这种感觉主义认识论的固有的局限性。
关于物质,列宁指出它是认识论的根本概念,但是在认识论上,物质与意识这两个概念除了指明它们之中哪一个是第一性的,不可能再从实质上下别的定义。因此,用经验来定义的物质观必然地随着人类对世界探索的深入而走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为此,列宁严格地限定了作为认识论基本范畴的物质和意识的定义以及它们的对立。他问道:“在认识论所使用的概念中,有没有比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感觉、物理的东西和心理的东西这些概念更广泛的概念呢?没有。”接着他指出,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它们的对立在“仅仅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样,列宁强调: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按照如何解答我们认识的泉源问题即认识(和一般“心理的东西”)同物理世界的关系而区分开来的,至于物质的构造问题即原子和电子问题,那是一个只同这个“物理世界”有关的问题。物质的消失,它表达的只不过是这样一些意思:“至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从前看来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固有的。因为物质的惟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哲学唯物主义是同承认这个特性分不开的。”①这样,列宁批评了马赫的经验批判主义的感觉论忽视了哲学唯物主义的基础,它所反对的仅仅是形而上学的即反辩证法的唯物主义。
……
凤凰文库·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走进马克思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凤凰文库·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走进马克思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凤凰文库·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走进马克思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凤凰文库·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走进马克思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3.设计质量标准

评分

给力

评分

评分

视角不同于以往的感觉,内容量很大,读起来费劲

评分

评分

评分

  图书质量的合格要求:四项内容均合格,图书才合格;有一项不合格,图书不合格。

评分

好书,多读读

评分

送货很快,一直支持,下次继续购买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凤凰文库·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走进马克思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