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歌集解(增订重排本)(全5册)---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李商隐诗歌集解(增订重排本)(全5册)---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学锴,余恕诚,刘学锴,余恕诚 校 著
图书标签:
  • 李商隐
  • 诗歌
  • 唐诗
  • 古典文学
  • 文学
  • 中国文学
  • 诗词
  • 鉴赏
  • 注译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书局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00566
商品编码:1109520768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4-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李商隐诗歌集解(增订重排本)全五册——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定价:228.00元

作者:刘学锴,余恕诚,刘学锴,余恕诚 校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4-11-01

ISBN:9787101000566

字数:1341000

页码:全五册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2.22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李商隐诗歌集解(增订重排本)(套装共5册)》是李商隐诗作的会校、会注、会评本。书后附录李商隐的传记资料、年表、生平考辨以及各本的序跋凡例、书目著录等。

目录


凡例
目录
编年诗
富平少侯 敬宗宝二年
陈后宫(玄武开新苑)
陈后宫(茂苑城如书)
无愁果有愁曲北齐歌文宗大和元年
无题(八岁偷照镜)
初食笋呈座中大和三年
随师东
春游 大和四年
谢书
天平公座中呈狐相公
赠宇文中丞大和五年
赠赵协律晳大和八年
安平公诗大和九年
遇故崔主人讼海宅与崔明秀才话书
因寄旧僚杜赵李三掾
宿骆氏亭寄怀内雍褒附
东还大和九年
夕阳楼
燕臺诗四首
柳枝五首有序 开成元年
有感二首
重有感
曲江
故番禺侯以罪致不幸事觉母
者他日遇其门
李肱所遗书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韻
送从翁从东川弘農尚书幕
令狐八拾遗绹见招送裴十四归华州
和友人戏赠二首开成二年
题二首后重有戏曾任秀才
南山赵行军新诗盛称遊讌之洽
因寄一绝
寄惱韩同年时韩住萧洞二首
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
壽安公主出降
韩同年新居钱韩西迎家室戏赠
编年诗三百七十九首
未编年诗二百十四首
附编诗十五首
附录
一、传记资料
二、各本序跋凡例
三、史志书目著录
四、李商隐年表

作者介绍


刘学锴,男,1933年8月生于浙江省松阳县。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56年至195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师从林庚教授研治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现为安徽师大文学院教授。研究领域和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 安徽省政协常委,曾宪梓奖一等奖获得者,全国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著有《李商隐研究》等,论著曾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多次。
个人简历:1959年至1963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任教。1963年至今,在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师大中文系任教。1986年晋升教授。1978年起担任研究生导师。
讲授课程:先后讲授过《古籍整理概论》、《校勘学》、《历代散文选》、《唐宋文学》、《李商隐研究》、《唐宋文鉴赏》(以上本科课程)、《唐代专书选读与研究》、《李商隐研究》(以上研究生课程)。
著作:《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初版,2004年增订重排版)、《李商隐文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李商隐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1年出版)、《李商隐》(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李商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1986年增订重排版)、《李商隐传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李商隐诗歌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李商隐诗歌接受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李商隐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出版)、《汇评本李商隐诗》(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2年出版)。有关李商隐的研究论文三十余篇,发表在《文学遗产》、《文学评论》、《文史》、《中华文史论丛》、《中国古籍研究》、《唐代文学研究》、《安徽师大学报》等刊物上。
获奖情况:《李商隐诗歌集解》获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李商隐文编年校注》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正式奖、第四届全国古籍整理图书奖一等奖;《李商隐传论》获安徽省第六届社科奖著作一等奖、省图书奖一等奖;《李商隐诗选》获省社科奖二等奖。1989年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获人民教师奖章;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一等奖。
承担课题:《温庭筠全集校注》(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

文摘


序言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李商隐诗歌集解(增订重排本)(全5册) 一、 时代背景与李商隐诗歌的独特性 李商隐,晚唐时期一位备受瞩目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其深邃的意蕴、瑰丽的词藻、缠绵的情感以及晦涩难解的意象,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形成了独特的“李义山”风格。晚唐社会,政治动荡,藩镇割据,党争激烈,国力日衰,这种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了李商隐的创作。他的人生经历坎坷,仕途不顺,饱尝世态炎凉,怀才不遇的痛苦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交织,成为他诗歌创作的重要驱动力。 与盛唐诗人开阔的胸襟、昂扬的气势不同,李商隐的诗歌更显内敛、幽怨,充满了对人生无常的慨叹,对爱情的执着与无奈,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忧思。他的诗歌意象丰富,常常借用典故,糅合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使得解读其诗歌需要深入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这种艺术上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使得李商隐的诗歌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 《李商隐诗歌集解(增订重排本)》的价值与意义 《李商隐诗歌集解(增订重排本)》全五册,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版具有非凡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该丛书旨在为读者提供系统、权威、深入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成果,而李商隐诗歌作为晚唐文学的巅峰代表,其研究成果的呈现,无疑是丛书的亮点之一。 (一) 全面而深入的集解 “集解”二字,点明了本书的核心功能——对李商隐诗歌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注释与评析。全五册的规模,预示着其内容的广度与深度。 诗歌的全面收录: 本书收录了李商隐现存的绝大部分诗歌作品,力求全面呈现其诗歌创作的全貌。从短小的绝句到长篇的歌行,从咏物抒情到政治讽喻,无不包含其中,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李商隐诗歌文本。 细致入微的注释: 诗歌的赏析,首先离不开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本书的集解,必然包含对诗歌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典故、典故的详细解释。这些注释不仅能帮助读者扫清阅读障碍,更能引导读者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例如,对李商隐诗中常见的“香”、“影”、“月”等意象,或对“无题诗”中晦涩难解的典故,集解都会逐一剖析,揭示其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 权威系统的考证: 在诗歌的传本、作者考订、创作年代等方面,本书也将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进行系统而权威的考证。对于一些存疑的诗篇,会根据史料进行辨析,力求还原诗歌最真实的面貌。 多角度的评析: 集解不仅是简单的注释,更包含对诗歌艺术特色、思想内涵、情感表达等多方面的深入评析。评析将兼顾历史背景、李商隐的人生境遇以及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诗歌解读视角。例如,对《锦瑟》一诗,集解可能会从其字面意思、象征意义、作者身世、人生哲学等多个层面进行探讨,展现其丰富而又难以穷尽的艺术魅力。 (二) “增订重排本”的优势 “增订重排本”的出现,说明本书在前一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重要的更新与完善,使其更具学术价值和实用性。 增订的内容: “增订”意味着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研究成果、文献资料或更详尽的考证。这可能包括对一些史料的重新发掘,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吸收与发展,以及对某些诗篇解读的新见解。这些增订内容,将进一步提升本书的学术前沿性和权威性。 重排的考量: “重排”不仅仅是物理版式的调整,更可能蕴含着对内容结构、编排逻辑的优化。例如,根据诗歌的体裁、主题或创作年代重新编排,使读者阅读更为便捷,逻辑更为清晰。或者,将某些相关的诗歌进行集中解读,形成专题性的分析,以求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传承与发展: “增订重排”是学术研究发展规律的体现,是前人研究成果的传承与发展。本书在继承前一版本优良学术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增订与重排,展现了新的学术活力,为李商隐诗歌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 (三)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的定位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的一员,本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文学读物,而是具有学术深度和专业性的研究著作。 系统性与权威性: 丛书的定位决定了本书在学术上的严谨性、资料的权威性和解读的系统性。它旨在为学者、研究生以及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深入研究需求的读者提供一个可靠的研究平台。 奠定研究基础: 本书的出版,为李商隐诗歌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者可以从中获取最权威的文本、最详实的注释和最前沿的学术观点,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普及与推广: 虽然定位为“基本丛书”,但其详细的集解和深入的评析,也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了深入了解李商隐诗歌的窗口。通过本书,读者可以跨越语言和历史的鸿沟,领略李商隐诗歌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 三、 鉴赏李商隐诗歌的门径 李商隐的诗歌,以其“云山雾泽”、“味之不出”的特点著称,但也正是这种特质,使其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具挑战性和魅力的部分之一。如何进入李商隐诗歌的艺术世界,欣赏其精妙之处,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注重情感的体悟: 李商隐的诗歌,往往将深沉的个人情感融入其中,无论是对爱情的思念、对友人的离别,还是对仕途的失意、对国事的忧虑,都饱含着真挚的情感。阅读时,不妨尝试去体会诗人内心的波澜,感受那份缠绵悱恻的哀愁,或是那份欲语还休的深情。 理解意象的象征: 李商隐诗歌中的意象,常常具有多重象征意义。例如,“蜡烛”可能象征着燃烧生命、照亮他人却最终熄灭的命运,“秋天”可能象征着萧瑟、衰败以及诗人内心的悲凉。掌握这些意象的象征含义,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隐喻和暗示。 探究典故的运用: 李商隐大量运用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以及前代诗人的诗句。这些典故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使得诗歌更加凝练含蓄。了解这些典故的出处和象征意义,是解读诗歌的关键。本书中的集解,将在这方面提供极大的帮助。 品味语言的精巧: 李商隐的语言,瑰丽而精巧,遣词造句,无一不体现其高超的艺术功力。他善于运用叠字、对仗、比兴等手法,营造出浓郁的艺术氛围。细细品味其字句的推敲,感受其音韵之美,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艺术享受。 结合时代背景: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社会动荡的时期,他的诗歌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了解晚唐的政治局势、社会风貌以及李商隐的人生经历,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其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 四、 结语 《李商隐诗歌集解(增订重排本)》(全5册)——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无疑是研究李商隐诗歌的里程碑之作。它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全面的内容收录、细致的考证注释以及深入的评析解读,为读者构建了一个认识和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坚实平台。通过这套丛书,我们不仅能够领略李商隐诗歌那“珠围翠绕,雕龙画凤”的艺术魅力,更能深入探究其诗歌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深邃情感以及对时代的回响。这套书将成为所有对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李商隐诗歌感兴趣的读者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套书的“重排”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注意到了现代读者的接受习惯。虽然是深入的“集解”,但文字风格却不像某些早期学术著作那样板刻难懂。译文部分处理得尤为出色,它在力求贴合原意的基础上,用现代汉语的语感进行润色,使得诗歌的韵味得以保留,同时又易于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读者亲近难度极高的古代诗人的门槛。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在啃一本冰冷的学术工具书,而是在与一位博学的智者对话,他耐心地为你拆解每一层意蕴。这种雅俗共赏的平衡把握,是这套书成功之处的关键,它让高深的学问变得可触可感,真正实现了文化传承的价值。

评分

从阅读的便捷性来看,这套书的“丛书”定位体现得淋漓尽致。它隶属于“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这意味着它在选材和编排上都遵循了一定的学术规范和系统性。对于梳理中国古典文学脉络的读者来说,能将李商隐这样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诗人放在一个宏大的体系中去考察,是非常有利的。每一册的划分,似乎也考虑到了阅读的节奏,没有一味求全,而是有侧重地将不同时期的作品和不同的研究专题进行了划分。这使得我虽然面对的是五大册的鸿篇巨著,但在实际阅读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灵活地抽取某一卷进行深入研读,不会有被内容洪流淹没的压迫感。整体的阅读路径设计得非常人性化。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复古的纸质感,墨绿色的底色配上手写体的书名,古朴典雅,很有味道。内页的纸张选得也很好,厚实不反光,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排版上更是下了不少功夫,字号适中,行间距留得恰到好处,让阅读的体验非常舒适。特别是那些注释和译文部分,排得井井有条,清晰易懂,即便是对古典诗词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上手。可以看出,出版方在细节处理上确实非常用心,不仅仅是内容的堆砌,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呈现。这种精美的实体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每次翻阅都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文化分量。对于喜欢收藏实体书,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大加分项。

评分

作为一名中国古典文学爱好者,我一直对李商隐的诗歌情有独钟,他的诗风迷离婉转,意境深远,但其典故和用典之深,常让人望而却步。这套增订重排本的价值,首先就体现在它那详尽而精到的“集解”上。我翻阅了其中关于《无题》诗集的几篇,以往那些晦涩难解的意象,经过编者的层层剥茧,变得清晰起来。不同的学者对同一首诗可能有不同的解读,这套书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地给出单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将主流的几种观点并陈,让读者在比较中自行领悟诗歌的丰富内涵。这种“集大成”的整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理解深度,不再是走马观花式的欣赏,而是真正进入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对于想要深入研究唐诗的学子或研究者而言,这套书的参考价值无可替代。

评分

这套书的增订和重排工作,看得出是下了大功夫的。我特意对比了旧版的一些资料,新版在对一些争议性诗篇的考证上,明显有了新的进展和更可靠的依据。特别是对于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这次的注释更加细致入微,甚至连一些在古代文献中都难以查到的用法,也给出了明确的出处佐证。这对于我们这些常常在阅读过程中被一个生僻词卡住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编者显然是倾注了大量心血进行学术更新,将近些年的一些新发现和新观点融入其中,使得这套“集解”不仅仅是旧有知识的简单汇编,而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学术成果。这种与时俱进的修订态度,让我对这套丛书的权威性有了更坚定的信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