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曆史學傢顧誠先生開山之作
遍查近1000種方誌 正說李自成、張獻忠
補齊作者生前親筆添加的萬餘言資料,初版已脫銷近30年
為配閤顧誠著作係列成套,特推齣修訂版。
內容簡介
《明末農民戰爭史》是顧誠先生的第一部專著。《明末農民戰爭史》從明末農民戰爭爆發,敘至大順政權和大西政權失敗。洗練的文字,忠實呈現那一段決定此後中國500年曆史的血雨腥風和驚心動魄。初版之後,顧誠本人曾對書中錯漏之處做過一番校訂,對書末所附《大順政權地方官員錶》等做瞭大規模增補。本書再版之際,將上述內容完整呈現;並以代序的形式,收錄作者的一篇逸文《我的治學經曆》。
作者簡介
顧誠(1934.11—2003.6),江西南昌人,有國際聲譽的當代明清史專傢,原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生性耿直,視學術為生命,治學謹嚴,是當代考實之學的傑齣代錶,下筆慎重,“文章不寫一句空”。代錶作有《南明史》和《明末農民戰爭史》,前者曾獲國傢圖書奬和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奬,後者曾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奬,均為明清史研究的典範佳作。生平除兩部專著之外,還有多篇有影響力的文章發錶,在明帝國疆域管理體製(衛所製度)、人口、耕地及明清易代史事等領域均有精深獨到的研究。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明末農民戰爭的背景
第一節 明後期政治的腐敗
第二節 土地高度集中
第三節 國傢財政的破産和賦稅的加派
第四節 水利失修和災荒頻仍
第五節 軍製的敗壞
第六節 裁驛遞
第七節 農民大起義的前奏
第二章 明末農民戰爭的爆發
第一節 陝西農民首建義旗
第二節 勤王兵的嘩變
第三節 張獻忠、李自成參加起義
第四節 起義早期的特點
第三章 起義初期明政府的對策和義軍主力轉入山西
第一節 楊鶴主撫政策的失敗
第二節 起義軍在山西的發展
第三節 陝西起義軍的堅持鬥爭
第四節 起義軍的詐降和突破黃河天險
第四章 起義中期的韆裏轉戰
第一節 嚮中原進軍
第二節 起義軍的漢中突圍
第三節 起義軍的大舉入豫和所謂“滎陽大會”
第四節 起義軍攻剋鳳陽
第五節 崇禎八年起義軍在陝西的勝利
第六節 明廷的剿撫並用和高迎祥的犧牲
第七節 李自成等部進軍四川
第五章 明末農民戰爭一度轉入低潮
第一節 明廷十麵張網和增兵增餉
第二節 李自成等部連遭挫摺
第三節 張獻忠、羅汝纔部的“受撫”
第四節 榖城、房縣“受撫”的透視
第六章 張獻忠、羅汝纔重舉義旗和楊嗣昌督師的慘敗
第一節 剿餉延期和加派練餉
第二節 張獻忠、羅汝纔等部再次起義
第三節 楊嗣昌奉命督師
第四節 瑪瑙山之役
第五節 張獻忠、羅汝纔部轉戰四川
第六節 張獻忠、羅汝纔部的齣川和攻剋襄陽
第七章 李自成起義軍在河南的大發展
第一節 李自成起義軍挺進河南
第二節 李自成起義軍攻剋洛陽
第三節 李自成起義軍首攻開封和項城戰役
第四節 李自成、羅汝纔聯軍二攻開封
第五節 襄城之役和三攻開封
第六節 侯恂督師和起義軍一敗孫傳庭
第七節 革、左五營同李自成部義軍的聯閤作戰和攻剋汝寜
第八節 李自成起義軍在河南凱歌行進的原因
第八章 李自成起義軍南下湖廣和襄陽政權的建立
第一節 李自成等部南下湖廣
第二節 起義軍的走嚮統一和“羅、賀事件”
第三節 襄陽政權的建立
第九章 張獻忠起義軍的進軍湖廣、江西
第一節 張獻忠部的轉戰豫皖
第二節 張獻忠部占領武昌
第三節 張獻忠部南下湘贛
第四節 大西政權在湘贛的設施
第十章 孫傳庭部的覆滅和李自成西安建國
第一節 吳甡督師之議
第二節 孫傳庭的齣關和覆滅
第三節 李自成起義軍占領西安
第四節 李自成起義軍的收取三邊
第五節 建國大順
第六節 大順軍的渡河東徵和永昌元年詔書
第七節 寜武之戰和勢如破竹的進軍
第八節 大順軍的南綫作戰
第十一章 明朝在覆滅前的掙紮
第一節 李建泰奉命督師
第二節 調吳三桂部進關之議
第三節 南遷之議
第四節 沒頂之際的幾根稻草
第十二章 明王朝的覆亡和山海關之戰
第一節 大順軍攻剋北京
第二節 大順政權在北京期間的措施
第三節 山海關戰役
第四節 大順軍的放棄北京
第十三章 大順政權的失敗
第一節 明朝官紳的叛亂
第二節 李自成返迴西安時的部署
第三節 清軍占領山西
第四節 懷慶之役和清軍占領西安
第五節 西北地區明降官降將的叛亂和該地區大順政權的崩潰
第六節 李自成的犧牲和大順政權的失敗
第十四章 大西軍在四川
第一節 大西軍的入川
第二節 張獻忠在四川建國
第三節 官紳地主的叛亂和大西政權的加緊鎮壓
第四節 張獻忠的犧牲及大西政權失敗的原因
第十五章 弘光政權的覆亡和南方的階級鬥爭形勢
第一節 弘光朝廷“藉虜平寇”政策的破産
第二節 南方農民反對封建統治的鬥爭的特點
第三節 南方的佃變
第四節 南方的奴變
附錄
說明
(一) 大順政權地方官員錶
(二) 大西政權地方官員錶
(三) 山海關戰役後三個月內官紳叛亂情況錶
前言/序言
我的治學經曆(代自序)
……
1977年10月,在我堅持下外研所讓我迴到曆史係。係總支書記景存玉同誌要我到世界現代史教研室去,理由是該室既缺人,我又懂英語(其實我的英語水平隻能勉強閱讀)。我說:“我的專業是明清史,如果係裏一定要我去世界現代史教研室,那我還不如留在外研所。”她見我態度堅決就笑著說:“你就說你的興趣是明清史,不要說專業。”意思是我並沒有專業,隻是勉強同意我到中古史教研室工作。為瞭證明自己在明清史方麵有一點基礎,立即動手把我在李岩問題上探討的結果寫成文章,這就是《李岩質疑》。77年底把稿子送到《曆史研究》編輯部,發錶在1978年5月號上。當時刊物不多,研究成果也不多,文章發錶後反映頗為強烈,支持的人不少,反對者甚多。因為曆來都認為李岩確有其人(隻是清初河南文人鄭廉在《豫變紀略》中以親身見聞指齣李岩為烏有先生;康熙《杞縣誌》和康熙《開封府誌》裏收有《李公子辯》一文堅決否認杞縣有李岩。但是即使在清初各種更加著名的相關史籍裏還是有多少不等的李岩“事跡”,可以說這是當時人的共識。到乾隆四年欽定《明史》頒布以後,李岩的“事跡”被采入李自成傳,遂成定論。1944年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中以大量篇幅敘述李岩,且給以高度評價;這篇文章在延安被定為整風文獻,解放區各級乾部都得認真學習,李岩的故事得到瞭空前的傳布。) 1964-1965年學術界曾就李岩評價問題展開過討論,一時頗為熱烈,發錶的文章不少,一派認為李岩是李自成起義軍中正確路綫的代錶,另一派則認為李岩是地主階級分子,在起義軍中起瞭破壞作用;自然也有些摺中的意見。《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匯報》都發錶瞭綜閤報道,後來在香港結集齣版,書名就叫《李岩評價問題討論集》。我的文章基本論點正是根本否定李自成起義軍中有過李岩這個人物,所謂的評價自然就毫無意義。我發錶這樣的驚人之文,決不是聳人聽聞,也不是僅據鄭廉和《杞縣誌》的舊說;而是花費瞭大量時間查閱過有關史料,其中僅地方誌就多達韆部以上,何況還有時人文集、檔案等資料;數量相當龐大,可是就是沒有一條能證明李岩存在的確切材料。1984年齣版的《明末農民戰爭史》的附錶前麵有一段話“過去在一篇關於李岩的拙稿中談到,我們現在對許多職位很低的大順政權文武官員都查得瞭可信的史料,為什麼名聲僅次於李自成的‘核心人物李岩’卻始終未能找到一條真實材料?我願意藉此機會建議對李岩問題關心的同誌多做一些史料的發掘和鑒彆工作,不要在不分真僞的‘有史料依據’的水平上停滯不前。”現在,又過瞭十幾年,查閱的書更多,仍然沒有發現李岩的可靠材料。請同行學者想想,按通常的說法,李岩是崇禎十三年參加起義的,這正是李自成起義大發展時期,起義軍先後攻剋的大城市就有洛陽、襄陽、西安、太原、大同、北京等地,李岩既是製將軍又是主要謀士,當時各方麵的人都密切關注李自成起義軍的情況,再說李自成軍在北京停留瞭四十三天,在京的明朝官員就有兩韆多人,其他識字的人還多得很,為什麼就沒有人見過李岩並留下哪怕一條記載呢?至於野史中齣現的大量李岩“事跡”,我在《李岩質疑》一文裏已經作瞭論證,是由小說的虛構情節混入史籍的。明朝後期黨爭和紳衿紛鬥非常激烈,編寫小說和傳奇作為鬥爭手段是常見的事,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清初。由“葫蘆道人”、“懶道人”編寫的《剿闖小史》在1644年鞦天就已經在江南書店內發買瞭,這時弘光帝已經即位,所以書中寄希望於弘光中興,而且李自成也還在世,小說的編者除瞭收集一些廣為人知的大事外,還杜撰瞭不少情節以增加趣味並彌補自己見聞的不足,其中就包括瞭有關李岩的創作。入清以後,《剿闖小史》曾多次改名,如《定鼎奇聞》、《新世宏勛》。康熙十年計六奇編成《明季北略》,其第二十三捲(補遺)就是以《新世宏勛》為底本刪改而成。此後人們以《明季北略》為史書加以引用,並未想到其中竟有小說傢之虛構;如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就是大量采用瞭《明季北略》捲二十三,以至李岩其人其事廣為傳播。1978年5月《李岩質疑》發錶後,7月1日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王賡武教授夫婦和美國耶魯大學鄭培凱先生來我校訪問,由何茲全教授和我接待。當時,我很少說話,到上午快結束的時候,鄭先生問我:“顧先生發錶瞭什麼文章?”我迴答:“最近在《曆史研究》上有一篇文章。”他突然想起來問道:“是不是《李岩質疑》?”我說:“是的。”他迴到美國後立即告訴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Buffalo)分校的戴福士教授(Prof. Des Forges)。戴福士教授研究的重點是河南省(史學界的一種分區研究方法),他閱讀過鄭廉《豫變紀略》等書後也對李岩的真實性錶示懷疑,1977年鼕曾來過中國訪問,找到上海的楊寬教授等人交換意見,可是這些人談的都是對李岩的評價,同他的本意不一緻。於是,他迴國後自己繼續研究,正在這時他因鄭培凱的推薦讀瞭我的《李岩質疑》,立即來信錶示同意。不久,他就寄來瞭自己的長篇打字文稿The Puzzle of Li-Yen(李岩之謎),此文後來在美國刊物上發錶。
1978年底,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召開瞭“文革”後第一次史學界學術討論會,即中國農民戰爭史討論會,盡管條件較差,到會的各地代錶卻非常踴躍。正是在這次會上認識瞭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所的謝國楨、王戎笙、白鋼等八位先生,華東師大的謝天佑、王傢範,蘭州大學的趙儷生,鄭州大學的高敏,山東大學的孫祚民,陝西師大的孫達人,河北大學的漆俠,當時在上海師大的王春瑜,還有很多同行,記不清瞭。會上討論得非常激烈,主要是圍繞著一些觀點爭論不休,自然是各持己見,得不齣什麼結論。會議發起單位華東師大還組織與會者在上海參觀瞭黨的“一大”會址、豫園,到蘇州遊覽瞭拙政園、虎丘、寒山寺;會議結束時成立瞭中國農民戰爭史研究會,選舉瞭第一屆理事會,我也當選為理事。在八十年代農民戰爭史研究還處於高潮,兩年一次的年會頗受史學界的重視,由謝天佑、王傢範主編的《中國農民戰爭史研究輯刊》和白鋼主編的《中國農民戰爭史研究論叢》不僅能順利齣版,而且有相當影響。在這兩種刊物上,我發錶瞭一批有關明末農民戰爭史的專題研究文章,澄清瞭不少問題。到1982年鼕終於寫完瞭專著《明末農民戰爭史》,1984年該書纔由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齣版,印量達一萬六韆冊,早已脫銷。
在明末農民戰爭史的研究上,取得的進展主要為:
一、明末農民大起義的背景。對明朝末年階級矛盾的極度激化,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農民除瞭奮起反抗彆無生路,引用的典型史料頗能說明問題,從而論證瞭起義的正義性。
二、李自成早年當過放羊娃,參加起義前是米脂縣銀川(銀字當寫作方框內加言字)驛驛卒(馬夫)。吳偉業《綏寇紀略》和《明史》等書說他同侄兒李過一道投入明朝官軍,後來在金縣起義的記載完全不可靠(參見《李自成起事考》)。
三、李自成參加起義後是在王左掛部下,編為八隊,綽號“闖將”。王左掛投降後,李自成即成為一支獨立的隊伍,人稱“八隊”。長期以來,人們有一種錯覺,以為“闖將”是“闖王”高迎祥部下的一員將。其實,“闖王”、“闖將”、“八大王”、“闖世王”、“點燈子”、“鄉裏人”等等都隻是參加起義的人為瞭避免暴露真實姓名以連纍傢庭和親屬而隨口起的綽號,一般不存在從屬關係。李自成也從來不是高迎祥的部將。根據明末殘檔,崇禎五年鼕李自成(闖將)已在山西的各支起義軍中名列前茅,為明廷所關注。許多書上說,崇禎九年高迎祥被俘犧牲後李自成纔“繼為闖王”,根本不對。據我的查考,李自成的綽號隻有“闖將”,崇禎十五年為各部首領推舉為“奉天倡義營文武大將軍”,次年在襄陽又被推舉為“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他自己並沒有稱過“闖王”;“闖王”的稱呼來自百姓。
四、李岩的問題,已如上述,不贅。
五、滎陽大會的問題。在許多史籍中都記載瞭所謂“滎陽大會”,據說崇禎八年起義軍十三傢七十二營會集於河南滎陽,決定“分兵定嚮”;李自成還在會上發錶瞭一通慷慨激昂的講話,為許多史著甚至通俗讀物所引用。其實,這個重大事件完全不可靠,它齣自吳偉業的《綏寇紀略》,卻同許多第一手材料相抵觸。早在“文革”以前,浙江方福仁先生就撰文首先指齣“滎陽大會”純屬虛構(方文大概發錶在《光明日報》上)。我完全贊同方福仁先生的論斷,並用當時任職兵部尚書張鳳翼的《樞政錄》、河南巡撫玄默的《剿賊圖記》、河南巡按金光晨的《兩河封事》以及清初《滎陽縣誌》等第一手材料加以證實。
六、李自成起義軍大發展的經過。
七、李自成建立政權的經過:崇禎十五年鼕在河南各地建立地方政權;十六年春建立襄陽政權(開始有中央機構);十七年(1644,即大順永昌元年)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同年大順軍占領整個黃河流域(包括北京在內),從西北到山東沿海都派設瞭各級地方官員。
八、不同意所謂的李闖式“流寇主義”。
九、不同意把大順軍失敗歸因為進入北京後的“腐化變質,追求享樂”。
十、支持並補充論證瞭李自成犧牲於湖北省通山縣九宮山麓,認為李自成齣傢的說法根本不信。
以上詳細論點見《明末農民戰爭史》及相關論文。
《明末農民戰爭史》交稿後,立即開始瞭《南明史》的寫作。由於在《明末農民戰爭史》前言裏說明瞭要續寫《南明史》作為“姐妹篇”,齣版社也同意,並簽訂瞭閤同,約定交稿時間。大約寫瞭一半左右,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文史編輯室突然通知我,鄧立群指示他們集中力量齣版《當代中國》叢書,其他書一律推遲,南明史可以“慢慢寫”。正好我早就對明代的衛所問題非常關心,既然《南明史》可以推遲交稿,集中一段時間來探討衛所問題未嘗不是個機會。於是,在教學之餘把科研的重點放在衛所的問題上,繼續搜集材料進行研究。從1986年起,先後在《中國社會科學》、《曆史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上發錶瞭四篇文章,題為《明前期耕地數新探》、《論明帝國的管理機製》、《談明代的衛籍》、《衛所製度在清代的變革》。在這幾篇文章裏基本上描繪瞭我的看法。
明末農民戰爭史(修訂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