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從木石鐵匠到工人、官員、教授——這是怎樣的旅程?
從無書可讀到讀書、寫書、教書——這是怎樣的路程?
從無學能上到本科、碩士、博士——這是怎樣的行程?
從兒子學生到傢長、教師、父親——這是怎樣的進程?
從社會邊緣到融入、參與、乾預——這是怎樣的過程?
從無法無天到學法、教法、寫法——這是怎樣的曆程?
這是一個男孩成長的軌跡,更是一位母親心血的印痕;這樣的痕跡對男孩的男孩、兒子的兒子有什麼意味嗎?
內容簡介
一人在傢讀書,傢人皆為伴讀。伴讀會豐富自己的知識,卻更需要關注讀書的人。在一心多用中,記錄下讀書的所得和所失,琢磨齣讀書的所需和所拒。在全程介入中,新讀或重讀、似讀與非讀都不重要,重點在於讀書郎之讀書,為其讀有所得而快慰,為其讀中之誤而揪心。做孩子時,傢長是指南,同伴是參照;當父親後,孩子是隨從,同時是提示。做學生時,老師是父母,同學似兄妹;當老師後,同學是對象,同時是啓迪。母親為我們提供的是一張稠人廣眾的綫路圖:“有樣看樣,無樣看世上。”世間百樣,各不一樣;緊要之處,唯有一樣:有母親在一起,與孩子相伴著。
作者簡介
黎建飛,性彆男,名字說明齣生於上世紀多快好省的建設年代,傢中姊妹亦以建字為輩分以容、鳳、芬等為期盼。但願望不逮現狀,飛躍原本不易,鳳芬更難。還沒品齣中學的滋味,學校先關上瞭大門。據說社會纔是大學校,於是學木匠、上礦山、扛水泥、開磨床,涉獵瞭除犯罪以外的各種行當。到瞭本已大學畢業的年齡當上瞭大學的新生,從此深深融人知識的海洋。西南政法學院學士、碩士、講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又據說活學還需要活用,於是到勞動部參與製定勞動法,官拜副處長括弧主持工作,由此與勞動者再續前緣。誰知活學容易活用難,隻得重迴校園再參禪;文壇並非君子閣,混上教授花去十餘年。現在而今眼目下,關注勞動者的就業與宮資、牽掛社會保障和福利、心係殘疾人的生存與權益。有著述譯若乾變成印刷文字,也曾前往西洋諸國訪問學習與考察。
目錄
一、我從山裏來
母校-知識-命運
多曾相似
理科與文科(或者自然科學與社會或社會科學)
考試製度還是最好的製度
老木匠新傳說:牆倒屋不塌
老木匠新傳說:拆房
老木匠新傳說:戒色
老木匠新傳奇:作法
老木匠新傳奇:師徒
變量與擇時
少年科學的煩惱
老木匠傳奇:木與石
老木匠傳奇:木與車
老木匠傳奇:石與鐵
老木匠傳奇:木與泥
老木匠傳奇:裝卸與搬運
住房詠嘆調
玩格與上德
假作真時真亦假
遠望與近看
少年漁魚:捉魚
少年漁魚:鬧魚·抽魚·震魚
少年漁魚:電魚·網魚
少年漁魚:釣魚·啄魚
少年漁魚:無魚
憲法變形記
覓食於晨
西山烤羊
父老鄉親
忙
專傢說
過年的味道
初一遠影
傢·母親·我們
成長的代價
成長的膽怯
歌性
老吾老
記憶
二、相伴成長中
失業是永遠不可能消除的!
中學生是怎樣起床的
社會進程是為人的和人為的
國足很有希望
一支長城幾隻眼
消費失敗
頒奬有感
加分:在理解中忽略
隔水問樵夫
夏日裏的男人
問君能有幾多愁
以小人之心
“六字師”待崗記
人丁興旺滿園春
我們同班
學習纔是硬道理
老師的擁抱
父愛如何
真球迷
有工作就有幸福
伴讀
我與吾及醫療保險
成長的糾結
杏放爛瞭還是酸
變形
老師是真正的英雄
課堂至上,課本為王
考試少人瞭
“三”的辯證
談選擇
父母是個啥
孤獨求不敗
青春作伴好犯錯
汝今能持否?
纔與用
哈佛的接觸
藉來的拳頭打不死人
工作的意義
己所未欲,勿施於人
我想對你說
微博者,微而博也
兩隻碗,一笑臉
錯鞋
傢長會
接送
近日無視
左右
聚散
高山流水
第一次的親密接觸
抓周
個園、鐵嘴、博士
父母心
傷自尊瞭
文理搭配,婚姻不貴
讀書應艾海
有兒彆學工
復說8道
工作(working)
無妄之訴
撕裂
感知生命等待未來
留學中國
許地山的女兒
孩子——不是拿來傷害的!
孩子無父親
彌閤
三、傢有讀書郎
人真聰明
思想的肖像
序文的情緒
也說“讀書”
牛頓:時代的巨人
我願意為妳朗讀
讀書日裏話讀書
再話讀書
間諜熱動說婚姻
布豐是怎樣起床的
科學的脾氣
Scientist1833
與書共舞
讀書宜笨
讀書宜爛
考試宜淡
迴傢與齣傢
讀書人皆顔如玉
西式“苛政猛於虎”
書惟其舊
再版怎樣“再”
環境與定力
有點文化好
百度白錯
又是一個讀書日
文學的穿透力
鋸末裏的木匠與作傢和詩人
最熟悉的陌生人
晨讀
下筆纔有神
早餐好,全天好
慢看
買書難,難於洗煤炭
鞦月春風等閑度
龍王生九子
讀不下去
粉絲
心存敬畏
你讀瞭嗎?
上帝等著你
詞趣
神瞭
不掠人之美者美
書中誰有黃金屋
跋:不可復製的記憶
前言/序言
母親與男孩
從木石鐵匠到工人、官員、教授——這是怎樣的旅程?
從無書可讀到讀書、寫書、教書——這是怎樣的路程?
從無學能上到本科、碩士、博士——這是怎樣的行程?
從兒子學生到傢長、教師、父親——這是怎樣的進程?
從社會邊緣到融入、參與、乾預——這是怎樣的過程?
從無法無天到學法、教法、寫法——這是怎樣的曆程?
這是一個男孩成長的軌跡,更是一位母親心血的印痕;這樣的痕跡對男孩的男孩、兒子的兒子有什麼意味嗎?
“我從山裏來”——這是我個體形成的點與綫實錄。從“老木匠新傳說”中,你會看到搖曳多姿的“拆房”、“戒色”和“作法”,經曆瞭這些便體驗瞭社會,便會感悟於人生的豐富多彩與蒼白無力。而“木與石”、“木與車”、“石與鐵”還有“木與泥”看似實存物質的交相輝映,實則是個體生命在成長之中與它們的親密對話。更加真切的是:沒有少年維特之類煩惱的另類少年以瘦弱的肉體之身與這些強硬的物質展開硬碰硬的對話,沒有一天不留下血與肉的傷痕,證實瞭古人所言不虛——木匠身上爛肉三斤。當讀者聽聞上述種種後,寫下過這樣的留言:“當年的境遇如今看來可開心調侃,可在當年心中又是何感想。”我做齣過這樣的迴復:“‘舞榭歌颱,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當年並無苦與悲,如今亦無甜與歡;當年不覺纍與愁,如今未感閑與悠。好像是丁玲說的:活到現在,不是我的功勞;活不到現在,也不是我的錯誤。”其實,看下去,你會發現那時的我們即那時的少年還是樂趣多多的——僅“少年漁魚”這一項,伴隨我們的就有“捉魚”、“鬧魚·抽魚·震魚”、“電魚·網魚”、“釣魚·啄魚”和“無魚”。這個中之樂其樂無窮,已是被睏於學海中的今日少年所無法想象也不可企求的,幾近於“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苦也好,樂也罷;生也成,活也行——孩子畢竟是孩子,即便他是一個男孩子——苦樂生活都得由母親罩著。人類對“母親”的贊頌似乎從來都不會找不到話說,反倒是隻嫌自己找不到更多更好的詞匯。記憶於我的,最是兩句話。一句是從小就爛熟於心的“寜死當官的老漢,莫死討口的娘”。這或許是一句古語,常人盡可以在口頭常談於閑暇。但是於我,則是現實的寫照,更是現實的憂慮,還是現實的恐懼。甚至在今天的社會中,我們也會發現,一些有殘疾孩子的傢庭,陪伴著孩子的往往隻剩下母親。這一現象還極端地錶現在有孤獨癥兒童的傢中。“母親在,傢在!”這是一句當下的人在當下隨口而齣的。看似隨口而齣,實是他(一位校友)的現實感受:生長在一個大傢庭的他,每當生辰節日他和他的兄弟姊妹都會迴到傢中,迴到母親身邊。這是一條紐帶,更是一筆財富,還是可遇不可求、可求不可留的機緣、資格和多世修來的福分。
母親是傢庭的標簽,還是傢庭的準星。恰如“天河鎮底神針鐵”——定海神針,一有搬動,即便是東海龍宮也地動山搖。因此,有瞭母親,也就等於吃瞭定心丸。接下來,就該自然地和人為地成長瞭,就該物質地和精神地長大瞭。在物質上,母親給我們的財富是最後一個吃飯,吃最後剩下的飯。“從食堂打迴二兩乾飯,全傢人也要一口一口”。於是,對於苦難的生活,孩子們也就沒有什麼好埋怨的瞭。在精神上,母親多用樸實得掉渣的民間俗語或者四川言子和毛主席語錄來錶達自己的意思。例如,“人窮水不窮”,教育我們穿著可以土舊但不應髒破。“軟的彆欺,硬的不怕”,教育我們做好兩手準備,迎善拒惡。“一箱子衣服不曉得洗哪一件”,警示我們時時都活得十分沉重。“兒多不可牛踩死”說的是即便再多的錢也要節儉,因為“做賊也會被嚇一跳!”何況我們已經沒有再少的錢瞭,而且也都不是做賊偷來的。“世上絕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提示我們世事皆有因果律。(母親讀為“無緣無故”。這在川音中極具滾動與流暢感。)在文化上,沒有上過一天學的母親把孩子的讀書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且隻以結果論處罰——低於一定的分數就直接等於一定的懲罰。在母親的治理下,每一次的傢長會,每一次老師與母親相遇,都是我的節日——我和我的傢人唯一能夠受到肯定得到錶揚的場所。更為詭異的是,母親迴老傢一個星期,我的分數就會下降至“月平均綫下”。其實,對於我的功課,母親是完全不知所以的。
當自己成為男孩子的父親後,下決心作為一位父親一直陪伴著男孩。這本是“父親”一詞的題中之義,但要做到也不太容易。當孩子看到“隻見新兒笑,哪聞舊兒哭”的父親齣現在電視中時,必定深惡痛絕地急於換颱。每當此時,我心中隻有一個願望,期盼他也能夠一直陪伴自己的孩子。否則,當一個父親在兩個傢庭中都有孩子時,再好的父親也有哭笑不得的時候。作為父親,我記錄“中學生是怎樣起床的”,拜同學為“六字師”。在“父愛如何”的審思中感悟瞭“父愛如絲、父愛如幻、父愛如警、父愛如磐”的感悟。通過“錯鞋”,揭示齣生活中的兩個問題:一是父親有必要提供“鞋”給孩子穿嗎?二是孩子必須穿父親提供的“鞋”嗎?在“傢長會”中,我對高考倒計時二百天的孩子們說的是“一個愛、二百天、三聲嘆息、四分灑脫”。在十餘年的接送中,“陪著孩子成長、伴隨孩子成長、在孩子成長中成長。每天,或笑臉相迎,或愁眉以對;或噓寒問暖,或查書驗本。平日裏,上學前有上學前的叮囑,放學後有放學後的追問;考試時,考試中在考試中等待,考試後於考試後問責。成績尚可,給予他響鼓還要重錘敲;學業欠佳,等待著戰栗隨著淚水飛”。每每以母親對兒子的要求兒子的兒子,以父親對讀書的體會來體會兒子的讀書,因此,有瞭一係列的“讀書”:讀書日裏話讀書、再話讀書、與書共舞、讀書宜笨、讀書宜爛、讀書人皆顔如玉、書惟其舊等。
母親要男孩讀書,男孩要兒子讀書。這,構成瞭母親與男孩的生命主題。所不同的是,母親常常伴之淚水,以柔剋剛;男孩或者無淚或者不輕撣,鋼亦難剛。想象不到的是,聯結母親與男孩、男孩與兒子的一條神秘之綫竟然是母親當年麵對已為懵懂少年、雖不明事理卻不再言聽計從孩子們時,常常無奈地感嘆:不如小時候好帶瞭!實際上,此時的孩子已經由cute轉而成瞭duty。身為傢長,雖有難言的苦衷,卻也是孩子成長的必然,放在北方話裏形象地說成“半大小子,氣死老子”。得益於母親早年的感嘆,當自己的兒子被當下的理論定型於“叛逆期”時,在常常的無可奈何中,我常常無可奈何地寬慰自己:“我隻是正在經曆母親的經曆而已。”
欣慰的是,兒子的兒子高考後的第一選擇是迴四川看望奶奶;兒子在母親節淩晨的第一條短信是提醒我:“給奶奶打電話,問候!”
母親在,傢在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