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去年四月,我应厦门大学朱崇实校长之邀,回国参加母校创立九十周年的庆祝活动,之后又到汕头、泉州、成都、首尔(韩国)诸地讲学,最后一站到了上海。刚踏上久别的上海,就见到特从福州前来约稿的福建教育出版社副总编孙汉生先生。他开门见山地说,此次远道专程而来,就为了向您约定一部谈论教育的书稿。我愣了一下,便自然地提问:“我从事文学,你们怎么约我谈论教育?”这是来自刘再夏和刘剑梅专著的《教育论语》的节选部分。
作者简介
刘再复,1941年出生于福建南安刘林乡。196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并到北京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评论》主编。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加拿大卑诗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院校分别担任过客座教授、讲座教授、名誉教授与访问学者。著有《性格组合论》、《鲁迅美学思想论稿》、《文学的反思》、《放逐诸神》、《罪与文学》(与林岗合著)、《现代文学诸子论》、《高行健论》、《告别革命》(与李泽厚合著)、《传统与中国人》(与林岗合著)、《共鉴“五四”》、《红楼四书》、《李泽厚美学概论》、《刘再复散文诗合集》、《刘再复文论精选》、《人文十三步》、《人论二十五种》、《双典批判》、《漂流手记》(十卷)等四十多部学术论著和散文集。作品已翻译成英、日、韩、法、德等多种文字。
目录
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刘再复)
第一辑 父女教育论语(刘再复、刘剑梅)
[一]教师职业
[二]关注教育的家庭原因
[三]高举心灵的旗帜
[四]中国与美国的教育结构
[五]美育与情感教育
[六]“德育”的内涵-
[七]“德育”不可复古倒退
[八]“智育”的内涵
[九]“体育”的内涵
[十]学校的“免疫力”
[十一]自学与自明
[十二]教育的境界
第二辑 教育讲演(刘再复)
[一]教育、美育与生命质量
——在香港“课程发展议会”退思日上的演讲
[二]我的教育观
一一在安徽铜陵三中的讲话
[三]蔡元培的内心律令
——在香港“北京大学校友会”聚会上的讲话
[四]文学艺术中的天才现象
——在香港岭南大学和安徽铜陵三中的演讲
[五]人文世界的精神漫游者
——在哈佛大学李欧梵退休仪式上的讲话
[六]告慰老师
——在厦门大学中文系九十周年系庆会上的讲话
第三辑 教育访谈与对话(刘再复)
[一]我最关注的是教育问题
——答《凤凰周刊》记者吴婷问
[二]关于教育的两次对话
——和李泽厚的对话
[三]读书三部曲
——厦门商报记者陈雪慧访谈录
第四辑 与教育相关的文章(刘再复)
[一]童年的长度
[二]儿童节与高考
[三]摇篮时期爱的方向
[四]沉默的校风
[五]《红楼梦》连环画本序
[六]青年时代的书目
[七]快乐园里说快乐
[八]新哥伦布的使命
——爱默生礼赞
[九]博士不自由
[十]抽烟的少女
[十一]科罗拉多惨案
[十二]再说科罗拉多惨案
[十三]小莲的喜讯
[十四]疯狂的硅谷
[十五]女儿的学校
[十六]毕业赠言
[十七]百年前鲁迅的伟大呼吁
[十八]风范的意义
[十九]杨喜莱散文集《年青的海》序
[二十]清华,你应是鹰的摇篮
[二十一]坐着就是力量
[二十二]抬政治棺材的老师们
[二十三]贾赦的读书经
[二十四]救援我心魂的几个文学故事
[二十五]杰弗逊总统的2l条语录
[二十六]新亚校歌:珍重珍重
[二十七]当作家易,做一个人难
[二十八]努力做一个人
[二十九]器世界与情世界的冲突
[三十]中国贵族精神的命运(提纲)
第五辑 缅怀老师(刘再复)
[一]缅怀我的彭柏山老师
——彭小莲《他们的岁月》香港版序
[二]璞玉
——缅怀郑朝宗老师
[三]永远拥有那一份天真
——祝贺蔡厚示老师八十寿辰
[四]缅怀和惋惜
——纪念陈汝惠老师逝世十周年
[五]永远的文化纪念碑
——缅怀陈嘉庚先生
[六]悲伤的八月
——缅怀岳父陈英烈老师
[七]死了的端午节
——缅怀刘中法老师
第六辑教师颂(刘再复)
[一]月季颂
[二]致老师
[三]摇篮
[四]为什么灯火更亮了?
[五]珍惜
[六]书渴
[七]慈母颂
[八]爱因斯坦礼赞
第七辑 父女书写(刘再复刘剑梅)
[一]我在美国的教学生涯
[二]庄子的坎坷与凯旋
——剑梅《庄子的现代命运》序
[三]亲情与才情的双重诗意
——剑梅《狂欢的女神》序
教育论语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