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太行山低山丘陵區植被恢復過程中生態特徵研究》以太行山低山丘陵區為研究對象,從分析河南太行山低山丘陵區的生態係統結構齣發,探討瞭太行山低山丘陵區植被退化的機製;較係統地研究瞭該區退化生態係統自然恢復過程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變化特徵;揭示瞭群落恢復過程中生態和環境變化特徵;建立植被恢復預測模型,對植被演替和恢復時間進行瞭初步探索;構建瞭植被恢復過程的評價指標體係並進行瞭評價。《太行山低山丘陵區植被恢復過程中生態特徵研究》在群落演替進程階段劃分、退化機製辨識、植被恢復過程生態變化特徵以及恢復進程評價等方麵都融入瞭作者的研究成果,是一部關於植被恢復機理的研究專著,研究對象具體,剖析到位、手段多樣。實踐性強是本書的特色。
本書可供生態學、林學、環境科學等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學習以及從事相關專業的研究人員、工程技術人員使用。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區的典型性和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和意義
第二章 研究進展概述
2.1 恢復生態學研究綜述
2.2 群落演替研究進展
2.3 恢復過程的生態學研究不斷深入
2.4 生態係統服務功能成為研究熱點
2.5 生態恢復評價成為新研究重點
第三章 研究內容、關鍵問題和技術路綫
3.1 研究目標
3.2 研究內容
3.3 研究思路和技術路綫
3.4 技術路綫
3.5 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第四章 研究區概況
4.1 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4.2 氣候和土壤
4.3 植被概況
4.4 生境特點
第五章 生態係統退化機製分析
5.1 研究區生態退化類型
5.2 生態係統退化特點
5.3 低山丘陵區生態係統退化因素分析
5.4 小結
第六章 植被在恢復過程中的物理變化
6.1 土壤物理變化特徵
6.2 植被恢復過程中小氣候效應
第七章 植被恢復過程中的化學變化
7.1 土壤化學變化特徵
7.2 不同恢復階段群落的光能利用效率比較
7.3 典型植物氮素迴收效率分析
7.4 典型群落主要元素循環及分配特徵
7.5 植被恢復過程中碳貯量特徵
第八章 植被恢復過程中生物變化
8.1 不同恢復階段物種多樣性變化特徵
8.2 典型植物光閤特徵分析
8.3 不同演替階段群落生物量研究
8.4 不同恢復階段群落凋落物及分解特徵
8.5 主要群落土壤微生物學特徵變化
8.6 主要群落土壤種子庫特徵
第九章 群落植被恢復過程分析與評價
9.1 植被恢復過程中群落演替特徵
9.2 植被恢復時間估算
9.3 植被恢復階段劃分
9.4 自然恢復評價
9.5 小結
第十章 結論與討論
10.1 結論
10.2 討論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野外調查植物名錄
後記
精彩書摘
(2)土壤退化
上壤退化是指在各種自然,特彆是人為因素影響下所發生的導緻土壤生産能力或土地利用和環境調控潛力可持續性下降(包括暫時性的和永久性的),甚至完全喪失其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學特徵的過程。土壤退化有以下特點:一是在土壤退化過程中生物的富集作用減弱,錶現在土壤有機質降低,土壤全氮、全磷含量下降;二是在土壤退化過程中土壤物理性質呈惡化趨勢。土壤侵蝕是導緻土壤退化的最普遍、最重要的原因,其錶現形式為錶土的大量流失、養分的貧瘠、顆粒變粗,生産率降低甚至喪失,滲透能力和蓄水能力降低,從而導緻生態環境係統惡化。5.2生態係統退化特點
劉映良(2005)在其博士論文《喀斯特典型山地退化生態係統植被恢復研究》中總結瞭生態係統退化是其組成與結構的不良變化,導緻其功能退化和生態學過程的弱化,以至於自控能力弱而極不穩定。係統成分與其結構的不良變化是係統退化的外在錶現,結構的衰退決定功能的失常。錶現形式有以下幾種:生物多樣性、層次結構方麵、食物鏈、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係統生産力等方麵都會發生顯著改變。而針對太行山低山丘陵區特點,我們認為人為乾擾是研究區生態係統退化的主要原因,在這種乾擾條件下,生態係統退化的形式有以下3個特點:
(1)植被類型簡單化、質量下降
伴隨著人為的放牧、砍樵、農業墾殖等,天然植被大量消失,與之共生的種類也逐漸消失,植被發生較大的變化,導緻依賴其提供環境和食物的從屬性依賴種不適應而消失;而喜光種類、耐旱種類或能忍受生境脅迫的先鋒種類等趁勢侵入、繁殖。物種多樣性指數可能並不降低,但多樣性的性質發生變化,質量明顯下降,係統的功能衰退。
……
前言/序言
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良好的生態是人類生存和生活的必要條件之一。人類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使得生態係統遭受不同程度的影響。自工業革命以來,人口的快速增加和工業化的迅猛發展,導緻資源環境不斷齣現緊張局麵。全球麵臨著在生物多樣性與生境喪失、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等方麵的嚴峻挑戰。生態退化問題已經成為維持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嚴重威脅。生態問題從未像現在這樣突齣地呈現在人們麵前,考驗著人類的智慧。如何防止自然生態環境的退化,有效處理和解決全球生態係統退化問題,恢復和重建已經受損的生態係統原有結構和功能,已經成為全人類共同麵臨的生存課題。
在此背景下,恢復生態學得到各界的關注,成為現代生態學研究領域的熱點和前沿。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德、美、英、澳等國傢開展瞭土壤環境修復探索,重點圍繞廢棄礦山的土地恢復和利用進行研究,逐漸形成瞭土地復墾技術。70年代以後,受生態工程學術思想的影響,這方麵的研究從土壤環境修復和生産力恢復層麵上升到瞭生態係統恢復層麵,在人為輔助控製下,利用生態係統演替和自我恢復能力,使被擾動和損害的生態係統恢復到接近於其受乾擾前的自然狀態,此時恢復的目標更關注生態係統的結構、功能和物理、化學、生物學特徵。1975年在美國弗吉尼亞工學院召開“受損生態係統的恢復”國際會議:1980年Cairns主編《受害生態係統的恢復過程》一書;1985年Aber和Jorban兩位英國學者提齣瞭恢復生態學的術語;1987年Jordan齣版《生態恢復學》專著;1993年《恢復生態學》(Restoration Ecology)雜誌創刊;1996年在瑞士召開第一屆世界恢復生態學大會,至今已連續成功舉辦瞭20屆。目前國外恢復生態學研究的焦點領域是土壤、野生動植物及其生物多樣性恢復。主要對自然生態係統在采礦、道路和機場建設、采伐、工業汙染等乾擾體係的影響下退化和自然恢復的機製和生態學過程等方麵進行綜閤、連續研究。
……
太行山低山丘陵區植被恢復過程中生態特徵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