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4
充满传奇色彩的茶马古道蜿蜒在令人头晕目眩的高海拔山区,穿越澜沧江、长江等著名大川,途经寺庙与草原,自中国西南部的四川与云南省,逶迤通往西藏首府拉萨。其实,茶马古道并不是一条单独的路线,而是由道路、山径和公路形成的路网,延伸近3000公里。它曾是沟通强大的中原王朝和西藏游牧人的古老贸易通道,连接起遥远的村镇与民族。中原军队需要强健的马匹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犯,信仰虔诚的西藏人为了佛教仪式与生活所需而渴求茶叶。茶叶在大约10世纪引入西藏后,需求与日俱增,很快成为西藏人不可或缺的食品。藏民经常把茶叶与他们的另一种必备食品——牦牛酥油混合在一起,做成酥油茶。酥油茶可以说是藏族群众每日必备的饮品,在藏区的生活中占有很高的地位。然而,在西藏极端的气温与高海拔下,不可能大规模种植茶叶。茶马贸易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到了11世纪已在茶马古道沿线发展得非常蓬勃,一直持续至20世纪50年代。但是要将这些珍贵的商品输往愈来愈大的市场绝非易事,需要数百名挑夫花费好几个月,穿越高山深谷、历尽艰险才能送达。
尽管西藏地处偏远,有些地区可能数百年来外面的人都未能一睹真容,但如今现代生活正在对它施加自己的影响。茶马古道已成遗迹,新的时代已经开启。中国政府正快速将原本的泥土路,铺设成汽车与卡车使用的公路,很快,这条旧时贸易要道的痕迹将不复存在。军队不再需要西藏的马匹,但那里有一种新的商品让内地人趋之若鹜。取代西藏马匹贸易的,是其貌不扬的冬虫夏草,由真菌寄生于蛾幼虫所形成,因具有一定疗效而被视为珍品。今天的西藏牧民采集出售这种比黄金还值钱的神奇菌类,赚得可观利润,他们的坐骑也从马匹换成了“陆地巡洋舰”(LandCruiser)越野车和摩托车。因此,尽管茶马贸易的遗迹愈来愈难见到,但其实贸易往来从不曾稍歇。《寻访香格里拉:探索失落的茶马古道》作者兼摄影师麦可· 山下,花费多年追寻茶马古道,贴近变迁中的西藏面貌,捕捉这里的古老与现代、神圣与世俗、空灵与现实,在茶马古道的传奇与神秘彻底消失于青藏高原的云雾中之前,留下珍贵纪录。
海报:
从11 世纪的宋朝年间到20 世纪50 年代,茶马古道一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贸易要道,因早年中原人与西藏游牧人之间的茶马互市而得名。而今,这片总长约3000 公里的庞大土路网已被一段段铺上柏油供车辆通行,沿途的千年遗迹很快将不复存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麦可·山下追寻茶马古道多年,贴近变迁中的西藏面貌,在茶马古道消失在西藏的云雾中之前,留下了古道的传奇与神秘。
麦可· 山下(Michael Yamashita),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拍摄超过30年的资深摄影师,毕业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卫斯理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亚洲研究学系,之后曾在亚洲旅游、生活7年,能说流利的日语,曾居住在日本、曼谷和新加坡。
麦可· 山下的作品曾获得过许多专业奖项,以关注亚洲地貌与传奇的史诗报道著称。他为《国家地理》杂志拍摄过许多大型专题,包括追寻马可· 波罗与郑和等伟大探险家的旅程,以及追溯日本俳句大师松尾芭蕉的生平。
麦可· 山下的专业横跨平面影像及纪录片制作,其纪录片作品《幽灵舰队:郑和的史诗之旅》(TheGhost Fleet)在纽约独立电影节获得了最佳历史纪录片奖;他为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拍摄的纪录片《马可·波罗》,赢得两项亚洲电视电影奖,也是国家地理频道过去10年最受欢迎的20部纪录片之一。
麦可· 山下已出版了9本摄影作品集,包括《长城:从开始到尽头》(The Great Wall: From Beginningto End)、《纽约上空》(New York: Flying High)、《郑和:追寻中国伟大探险家的史诗之旅》(Zheng He: Tracingthe Epic Voyages of China’s Greatest Explorer)、《马可·波罗:一个摄影师的旅程》(Marco Polo: APhotographer’s Journey)、《湄公河:母亲河之旅》(Mekong: A Journey on the Mother of Waters),以及《日本花园》(In the Japanese Garden)等。他也是摄影专业讲师,2011年受聘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摄影教授。
工作和旅行之余,麦可· 山下与家人住在美国新泽西州乡间,他同时还是一名消防义工。
充满传奇色彩的茶马古道蜿蜒在令人头晕目眩的高海拔山区,穿越澜沧江、长江等著名大川,途经寺庙与草原,自中国西南部的四川与云南省,逶迤通往西藏首府拉萨。其实,茶马古道并不是一条单独的路线,而是由道路、山径和公路形成的路网,延伸近3000 公里。它曾是沟通强大的中原王朝和西藏游牧人的古老贸易通道,连接起遥远的村镇与民族。中原军队需要强健的马匹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犯,信仰虔诚的西藏人为了佛教仪式与生活所需而渴求茶叶。茶叶在大约10 世纪引入西藏后,需求与日俱增,很快成为西藏人不可或缺的食品。藏民经常把茶叶与他们的另一种必备食品——牦牛酥油混合在一起,做成酥油茶。酥油茶可以说是藏族群众每日必备的饮品,在藏区的生活中占有很高的地位。然而,在西藏极端的气温与高海拔下,不可能大规模种植茶叶。茶马贸易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到了11 世纪已在茶马古道沿线发展得非常蓬勃,一直持续至20 世纪50年代。但是要将这些珍贵的商品输往愈来愈大的市场绝非易事,需要数百名挑夫花费好几个月,穿越高山深谷、历尽艰险才能送达。
尽管西藏地处偏远,有些地区可能数百年来外面的人都未能一睹真容,但如今现代生活正在对它施加自己的影响。茶马古道已成遗迹,新的时代已经开启。中国政府正快速将原本的泥土路,铺设成汽车与卡车使用的公路,很快,这条旧时贸易要道的痕迹将不复存在。军队不再需要西藏的马匹,但那里有一种新的商品让内地人趋之若鹜。取代西藏马匹贸易的,是其貌不扬的冬虫夏草,由真菌寄生于蛾幼虫所形成,因具有一定疗效而被视为珍品。今天的西藏牧民采集出售这种比黄金还值钱的神奇菌类,赚得可观利润,他们的坐骑也从马匹换成了“陆地巡洋舰”(Land Cruiser)越野车和摩托车。因此,尽管茶马贸易的遗迹愈来愈难见到,但其实贸易往来从不曾稍歇。本书作者兼摄影师麦可? 山下,花费多年追寻茶马古道,贴近变迁中的西藏面貌,捕捉这里的古老与现代、神圣与世俗、空灵与现实,在茶马古道的传奇与神秘彻底消失于青藏高原的云雾中之前,留下珍贵纪录。
寻访天上人间(作者自序) 12
在那遥远的地方(伊丽莎白?毕博) 20
第一章 茶在中国 30
第二章 云雾间的高山与寺庙 58
第三章 文化的心脏与灵魂 94
第四章 游牧人之境 154
第五章 前往拉萨与世界的屋脊 206
第六章 飘渺的香格里拉 246
关于作者 270
参考书目 271
致谢 271
作者自序
寻访天上人间
这一切,都是从九寨沟开始的。九寨沟位于四川省北部,是中国最受欢迎、位置最偏远的国家公园。在这里,清澈的水自雪峰流泻而下,注入一连串翡翠般的湖泊、池塘和溪流,间或点缀着蓝绿色的瀑布和丰美的植物。传说西藏的天神用云和风磨成一面宝镜送给女神,但宝镜不慎被女神掉落,碎片散落到九寨沟,变成118 座晶莹剔透的湖泊。九寨沟于20 世纪60 年代被一群伐木工人意外发现,至今还有相当多的中国人不认识它,知道的外国人则更少,每天2 万名游客中有90% 是中国人。我在当地的摄影朋友都说,九寨沟是全中国最美的摄影之地。
也是在九寨沟,我第一次听说了茶马古道。这条古老的贸易路线起源于2500 多年前,当时,内地商人开始向西藏人出售茶叶来换取马匹,以抵御不时来犯的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很快,这条道路就超越了茶与马的贸易,成为文化交流的通道。偏远地区的人们在西藏高原上星罗棋布的一条条山路沿线交换着物品与风俗。这一片路网,一部分蜿蜒于九寨沟,至今尚存。
我深为这片犹如仙境般的美景所震撼,也为茶马古道的故事所吸引,于是就向已合作了32 年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编辑提出这个选题。我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季节来到九寨沟,在九寨沟度过了天堂般的四个星期。我惊叹于周遭那夸张到不可思议、几乎达到俗艳程度的绚烂色彩,这些色彩如此亮丽饱满,我甚至有点担心杂志读者会认为我这次修图修过了头。从那时起,九寨沟就成为我心目中的天堂,对一个摄影师而言,这里就是我的香格里拉──在每一个层面上都如此。在九寨沟拍到的照片让我欲罢不能,想要进一步探索这条传奇的贸易路线。完成九寨沟的报道任务后(刊登于2009 年3 月号的《国家地理》杂志),我已准备好继续追寻茶马古道,这后来成就了我费时两年的一段旅程,也成为另一篇报道的主题。
正如我在世界各地的工作室与讲学中经常提到的,一个摄影师的职责,也是他最大的挑战,就是要把一个主题拍出前所未有的新意。每次展开工作前我一定会做足功课,阅读能够找到的所有文章,也尽量找到与这个主题相关的所有照片,力求在每一方面都能够成为这个主题的专家。但是在茶马古道的例子中,可供参考的研究资料却少得让人讶异。我找到几本从中文翻译过来的书籍,全都没有图片。还有一些旅游网站,只提供在西藏与周边地区(云南、四川与青海)的个性化旅游路线。茶马古道由三条纵横于青藏高原山脉、湖泊与河流间的主要道路组成。也许这个主题的篇幅与范围太大,使得策划与后勤工作超出了大部分杂志和图书出版商的预期。另一方面,这一片由山口、公路与步道所形成的网络向四面八方辐射,涵盖了形形色色的地形与文化,使得要找到一个中心焦点,或者一个叙事上的“连接点”,变得足具挑战性。但这并未使我望而却步,反而成为我展开茶马古道报道的最大动力。这正是我想要的主题:讲述一个在中国以外几乎无人知晓的崭新故事,其篇幅与复杂度都足以让《国家地理》杂志投入至少一年的时间。
2008 年早春,距离北京奥运会只剩下几个月,我的计划已趋完善,准备从茶马古道北端、四川省雅安市的第一次采茶工作展开报道。那时整个中国洋溢着欢欣鼓舞的气氛,举国上下都忙着为中国在21 世纪以来最盛大的一次亮相做最后的准备。
然而发生在西藏的3·14 骚乱,让我的计划暂时搁浅。因此,2008 年我在中国的大多数时间都用来拍摄──还兼品尝──大量的茶,等待进入西藏地区的许可。
“茶”本身就是一个浩大的题目,要体验它,没有比中国更好的地方,因为所有的茶都源自中国。说这句话相当大胆,因为今天有太多不同种类的茶,更别提产茶的地区日益增多。尽管如此,通常的说法是,饮茶的习惯最早起源于云南省南部的热带地区。那里的海拔高度、气候和雨量都符合种植茶树的理想条件。我初次造访这个地区是在20 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我正为《国家地理》杂志摄影,从湄公河在青海的源头,一路追踪到它在越南的出海口。途经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普洱市,我拍下了中国最昂贵的茶叶采收与加工的照片。数百张照片涵盖了茶叶从整理、干燥、分级到包装的各个生产阶段,但只有一幅被刊登在杂志上,照片中,一对母女披着塑料布在雨中采茶。因此,我格外珍惜这次重访这个主题的机会,毕竟,茶马古道有一半是因茶而起的。
......
在那遥远的地方
伊丽莎白? 毕博(Elizabeth Bibb)
其时,香格里拉如此美好,带着些许存在于所有美好事物核心的那种神秘。
── 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消失的地平线》
当人们想象詹姆斯? 希尔顿在1933 年的小说中所描绘的人间天堂香格里拉时,心中总会油然而生一种神秘感。尽管希尔顿笔下男女和谐共处且青春不老的神奇国度纯属虚构,他留下的疑问却引发了无数书迷竞相猜测,持续至今。究竟希尔顿这个秘境王国是以何处为灵感的?其中最有可能的几个地方,都处于喜马拉雅山间。在中国的西藏和西部某些地区,数以百计的喇嘛寺或高悬在云雾飘渺的山峰,或坐落于强风吹拂的平原与田园山谷间,看起来与香格里拉的条件最为吻合。这片地区美丽、遥远;藏传佛教繁复的仪式,刻苦坚忍的高地民族,无一不增加了它的神秘感。这片土地似乎与时间无涉,一如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
尽管西藏地处偏远,却并非与世隔绝,因为早在公元7 世纪,甚至更久远以前,西藏与邻近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就已展开。西藏与外界接触的通道之一,是基于神秘与传说的一种商品贸易,后来发展为利润可观且双方互蒙其惠的商业与文化交流。
这些交流根植于Camellia sinensis(茶树的拉丁学名)——所有茶叶都源自这个品种,从云南的茶林到四川的茶园皆如此。人们通常认为,中国是茶的发祥地。最早野生于地处亚热带的云南山区的茶,先是被发现具有药物的疗效,后又被发现是兼具营养与美味的饮品。茶确切的起源已不可考,然而最常被引用的故事是这么说的:从前,一片茶叶从茶树上掉入某位中国传奇人物杯中滚烫的沸水里,浸泡出美味又养生的饮品,让他大感惊奇。那位传奇人物,应该就是神农。
茶很快就成为贵族间备受珍视的贡品,也成为帮助佛家僧众长时间参禅的秘方。茶不再只是一种商品,甚至一度成为一种货币形式。
茶究竟如何来到不可能种植茶叶的遥远西藏,真相早已遗失在古老的民间故事与传说中。经常被提起的是唐朝文成公主与藏王松赞干布和亲的故事。在文成公主从中原带来的许多礼品与随身物品当中,最珍贵的就是茶叶和一尊释迦牟尼佛雕像。
不论茶是如何来到西藏的,在这里,它成为必备之物,这里的人们对其需求之强烈甚至超过了中国任何其他地方。西藏高原严酷的气候和高海拔让农业生产严重受限,当地的饮食几乎全是蛋白质和脂肪,没有什么蔬菜可言。茶,除了可口和暖身之外,也为西藏人提供了亟需的营养。对西藏人来说,茶不仅是饮料,也是食品。与牦牛酥油或青稞粉捏制的糌粑混合后,茶就成了让有限的食品种类多几种选择的好方法。茶含有咖啡因,能帮助僧人在参禅时保持清醒,却也容易让人上瘾。
饮茶习惯一旦在西藏落地生根之后──先是在贵族与僧人之间,后来普及至牧民与农夫,中原王朝意识到,要保护其边疆不受彪悍的游牧民族侵扰,茶可能就是解决之道。中原地区拥有西藏想要的东西,同样,西藏也有中原地区想要的东西──马。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 年),中国可供放牧马匹的环境有限,往北、往东又受限于外敌来犯的威胁,因此他们把目光转向西藏那些强壮而步履稳健、能耐受喜马拉雅气候与地形的良种马,寄望它们帮助中原王朝的军队防卫边疆。
贩茶换马的交易逐渐壮大,发展成为茶马古道,这片路网总计3000 公里,马队与成群结队的挑夫、赶骡人便沿着其中的道路与山口往返于中原地区和西藏之间。始于宋朝的茶马互市一直持续到20 世纪。经常被误称为“南方丝路”的茶马古道,对商业和文化交流的贡献绝不亚于“丝绸之路”。
到了宋朝中期,每年已有多达25000 匹藏马翻山越岭进入中原。11 世纪后半叶,几乎每年都有将近300 万公斤茶叶从四川运到西藏。时至1074 年,四川设置了茶马司,主管茶马贸易的推广、监管与税务。
茶马古道有两条主要道路:从四川省雅安开始,途经甘孜与德格的北路,以及南路。但所有的道路最后都通往西藏的心灵与精神之都—— 拉萨,商人、朝圣者和喇嘛在此交融杂处,祈祷、饮茶、言商。
尽管有藏马相助,宋人终究为蒙元征服,但茶马贸易一直持续到明(1368—1644)、清(1644—1911)两朝。清朝时,每年约有700 万公斤茶叶销往西藏,占四川收成总量的90%。
西藏人喜爱的茶与一般意义上中国人最珍视的茶有所不同,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希望饮品能提供自己日常饮食中所缺少的营养,并且能够搭配他们的主食—— 牦牛酥油、肉类与青稞。贩往西藏的茶叶被称为边茶或砖茶(指其为运输方便而压制与包装的方式),主要种植于四川省,但也有的来自云南省野生且高大的茶树。
砖茶除茶叶外还带有茶枝和叶梗,先经过蒸或烘,然后压制成长方形砖状,再加以陈化。这种制法可以让它经受住长途山路跋涉,也易于携带。砖茶装入方便运输的狭长竹筒,称为“包”,再放到挑夫或骡子背上。挑夫以运送货物的重量计酬,所以都会尽量多背几包。最强壮的挑夫一次可背负15 包,甚至更多,相当于180 公斤。
距离雅安20 分钟路程的地方有一座和实物一般大小的马帮雕像群,纪念那些踏上生死攸关痛苦旅程、翻山越岭地将茶叶运送到西藏的人们,这是所存不多的、能让人忆起茶马古道曲折历史的具体事物。当年的马帮当中只有几位仍然健在,还可以讲述他们惊险无比的冒险故事。马帮不仅要对抗严酷的气候以及让人屏息的高度,还要面对路途中不可预见的种种危险—— 盗贼与土匪,一面是峭壁悬崖,一面是万丈深渊,走在这样的狭窄山径上,踏错一步就必死无疑。生存下来的人,几乎人人都有穿越秘境与崎岖山路的神奇经历。
随着对茶叶与马匹的需求越来越大,作为西藏精神与文化心脏的寺庙也成为重要的贸易中心。许多寺庙资助大型商队,僧人在旅途中的安全也受到保障。宗教与商业的融合让许多寺庙积累了大笔财富。世世代代以来,对西藏人而言唯一比茶叶还重要的,就是佛教信仰,而寺庙便主要通过茶叶贸易及相伴而生的许多旁支产业掌控权力与财富。商业与信仰的交融,今天仍可以从茶马古道上络绎于途、绕行圣山与寺庙的朝圣者身上看到踪影。尽管后来对马匹的需求减少了,但西藏与中原地区之间的贸易始终没有中断,直到20 世纪中期,砖茶仍可作为货币使用。公路取代了过去马帮所使用的复杂道路网络,与此同时,另一种来自青藏高原、让内地人趋之若鹜的商品—— 冬虫夏草,取代了马匹的地位。
这种奇异的寄生真菌以昆虫的幼虫为宿主,吸取它们体内的养分生长,自从其神奇的疗效被发现以后,以放牧为生的牧民开始发财了。但茶仍是重要的商品,藏族是全世界最爱喝茶的民族之一,而茶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饮品,还是社会的黏合剂,连结起家庭、族群与陌生人,也是藏传佛教仪典与传统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人们说香格里拉只是一个概念,不是一个地方,蜿蜒的茶马古道同样如此。茶马古道不仅是曾经繁忙的贸易路线,也不仅是今日残存的鹅卵石小道,它让世界看到西藏的神秘,也把外面的世界带入西藏。穿越世上最美丽脱俗,却也最为艰难、险象环生的这条道路,其意义远不止于商业。它以世俗的财富吸引旅人,但对愿意睁大眼睛的人,它也拥有尘世以外的另一种财富。茶马古道就像神话中起源于香巴拉(香格里拉的别名,指希尔顿所虚构的那种世外桃源)的“天路”,它体现了直到今天仍可在这个地区看到的种种矛盾:世俗的与心灵的共生共处、交融碰撞,而沿着茶马古道旅行的人们,也踏上了自己的香格里拉追寻之旅。
寻访香格里拉:探索失落的茶马古道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寻访香格里拉:探索失落的茶马古道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茶马古道没去过看看书权当去过了
评分挺好的,值得购买!!!!!!!
评分讲的人觉得语言照片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看得人觉得貌似平常。
评分所谓常识,按照我们一般的理解,应该是指那些能够不证自明,可以不言而喻,直至众所周知,最终心领神会的日常观念。这里有一个稍微悖论的地方,因为从观念的本体论意义而言,它是一个学习与接受的过程,我们只能从日常的成长中习得观念,观念无法彰显自身。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任何观念都有一个从真理逐渐日常化的过程,真理普及越多,观念就变成了常识。按照古希腊哲学的说法,隐微的真理只由少数哲人才能掌握,只有常识——他们通常称之为“意见”——支撑起我们的日常生活。 之所以做了这样的区分,是因为在本书中,他称之为“常识”的观念,指的是那些观念需要普及,但是恰恰还没有达到一种普遍的认知状态。现代以来,随着学科化与专业化的各种区分,观念逐渐成为了各自专业领域沟通的接头暗号,对外人而言,这些观念是已经超越了常识的界限。而“国家的常识”意味着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人际关系的社会中,我们生活在某种统治之下,我们需要了解某些共同领域生活的规则,这是构建我们美好生活的基础。常识的解读告诉我们,你理解了一个词汇,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懂了这个词汇的含义。常识帮助我们理解,引发我们探究的兴趣,提升我们的认识,融洽我们的沟通语境,构建我们想象的共同体,捕捉真理的影子。就如同罗斯金在点评俄罗斯为何最终走到了一条威权主义道路一样,他说我们必须学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可能是自然发生的,但它不能自然地理解。”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市场经济的常识,才能认识那支看不见的手。这种理解是建立在常识上基础上的深入而专业的理解。 从常识中读懂国家,这就意味着你能从其他国家的发展中看到了自己国家的影子。尽管囿于民主制的主题,我们无法得知罗斯金是如何解读中国的,但是在这些国家的解读中,尤其是对俄罗斯的解析中,中国的影子跃然纸上。这倒不是说罗斯金在暗示这什么,只是说这些国家的历史或多或少都能给人一种借鉴。尤其是俄罗斯的发展,不仅仅是意识形态,还是威权政治体制,乃至现如今,陷入的各种困境都与中国的现状如出一辙。但是未来的发展如何,在这种“文化绝望的政治”中,在市民社会的缺席中,在意识形态幻觉的洪流中,是走向深渊,还是走向民主,我们不得而知。这也许就是在本书的结语部分中提到的一个学习常识很重要的教训:无论是我们的国家,还是作为市民的我们与其他国家的人们都没有太多的区别,当你比较政治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国家体系包括进来,“我们通过研究结果,学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评分一般一般一般吧,徐徐学习一下
评分充满传奇色彩的茶马古道蜿蜒在令人头晕目眩的高海拔山区,穿越澜沧江、长江等著名大川,途经寺庙与草原,自中国西南部的四川与云南省,逶迤通往西藏首府拉萨。其实,茶马古道并不是一条单独的路线,而是由道路、山径和公路形成的路网,延伸近3000公里。它曾是沟通强大的中原王朝和西藏游牧人的古老贸易通道,连接起遥远的村镇与民族。中原军队需要强健的马匹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犯,信仰虔诚的西藏人为了佛教仪式与生活所需而渴求茶叶。茶叶在大约10世纪引入西藏后,需求与日俱增,很快成为西藏人不可或缺的食品。藏民经常把茶叶与他们的另一种必备食品——牦牛酥油混合在一起,做成酥油茶。酥油茶可以说是藏族群众每日必备的饮品,在藏区的生活中占有很高的地位。然而,在西藏极端的气温与高海拔下,不可能大规模种植茶叶。茶马贸易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到了11世纪已在茶马古道沿线发展得非常蓬勃,一直持续至20世纪50年代。但是要将这些珍贵的商品输往愈来愈大的市场绝非易事,需要数百名挑夫花费好几个月,穿越高山深谷、历尽艰险才能送达。
评分运用最新的科学进展以及《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畅销书《太阳系的奇迹》和《宇宙的奇迹》中所用的新锐图示,考克斯教授将在最意想不到之处以最为炫目的细节揭开生命的奥秘。 生命是什么?生命从何而来?为什么生命终会死亡?
评分不错的书,很经典。。。
评分时间:2015年3月6日
寻访香格里拉:探索失落的茶马古道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