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高等学校信息工程类“十二五”规划教材:现代通信网概论》系统地介绍了现代通信网的工作原理、体系结构、关键技术、分类、现状与发展趋势等。具体讲解时均以业务需求和网络交换技术为线索,从产生背景和基本原理入手,介绍了每一种网络技术的体系结构和各部分功能,并给出了与其他技术的比较和工作原理的实例。主要内容包括:宽带传送网、电话通信网、分组通信网、移动通信网、计算机通信网、ATM网、宽带综合IP网和电信支撑网等。
《高等学校信息工程类“十二五”规划教材:现代通信网概论》内容新颖详实,讲述深入浅出,便于自学,可以作为普通高等院校通信、信息、电子等专业的本科教材或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作为电信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1.1.1 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
1.1.2 通信网的定义和构成
1.1.3 通信网的类型
1.1.4 通信网的拓扑结构
1.1.5 通信网的业务
1.2 通信网的交换技术
1.2.1 交换技术概述
1.2.2 主要的交换技术
1.3 通信网的体系结构及标准化组织
1.3.1 网络分层的概念
1.3.2 分层结构中的接口和服务
1.3.3 OSI和TCP/IP
1.3.4 主要标准化组织
1.4 通信网的服务质量
1.4.1 服务质量总体要求
1.4.2 电话网的服务质量
1.4.3 数据网的服务质量
1.4.4 网络的服务性能保障机制
1.5 通信网的发展史
思考题
第2章 传送网
2.1 传输介质
2.1.1 基本概念
2.1.2 传输介质
2.2 多路复用
2.2.1 基带传输系统
2.2.2 频分复用传输系统
2.2.3 时分复用传输系统
2.2.4 波分复用传输系统
2.2.5 PDH系统简介
2.3 SDH传送网
2.3.1 简介
2.3.2 帧结构
2.3.3 SDH传送网的分层模型
2.3.4 基本网络单元
2.3.5 SDH传送网的结构
2.4 光传送网
2.4.1 背景
2.4.2 OTN的分层结构
2.4.3 OTN的帧结构
2.4.4 光传送网的结构
思考题
第3章 No.7信令网
3.1 信令基本概念
3.1.1 信令及作用
3.1.2 信令分类
3.1.3 信令方式
3.2 No.7信令概述
3.2.1 No.7信令技术的发展
3.2.2 No.7信令方式的优点
3.3 No.7信号单元格式和信令系统结构
3.3.1 信号单元的种类和格式
3.3.2 No.7功能级结构
3.3.3 No.7信令系统结构
3.4 No.7信令网
3.4.1 No.7信令网的组成
3.4.2 信令工作方式
3.4.3 信令网的结构
3.5 信令网与电话网的关系
3.5.1 信令网与电话网的对应关系
3.5.2 信令传送举例
3.6 No.7信令网的管理
3.6.1 信令业务管理
3.6.2 信令路由管理
3.6.3 信令链路管理
3.6.4 信令网管理实例
思考题
第4章 同步网
4.1 概述
4.2 网同步设备和定时分配链路
4.2.1 节点时钟设备
4.2.2 定时分配
4.3 网同步技术
4.3.1 准同步
4.3.2 主从同步
4.3.3 相互同步
4.3.4 外时间基准同步
4.3.5 通信楼综合定时供给系统
4.3.6 数字同步网结构
4.4 同步网的主要技术指标
4.4.1 滑动
4.4.2 抖动和漂移
4.4.3 时间间隔误差
4.5 我国的同步网
思考题
第5章 电话通信网
5.1 电话网的基本概念
5.1.1 电话网的构成要素
5.1.2 电话网的特点
5.2 电话交换机
5.2.1 交换机的硬件基本结构
5.2.2 交换机的运行软件
5.2.3 交换机的交换原理
5.3 电话网的网络结构
5.3.1 电话网的等级结构
5.3.2 国内长途电话网
5.3.3 本地电话网
5.3.4 国际电话网
5.4 路由选择
5.4.1 路由的概念及分类
5.4.2 路由选择
5.4.3 固定等级制选路规则
5.4.4 其他选路方法简介
5.5 编号计划
5.5.1 编号原则
5.5.2 编号方案
5.6 电话网的业务及计费方式
5.6.1 电话网的主要业务性能
5.6.2 电话网的计费系统
5.7 电话网的服务质量
5.7.1 传输质量及指标的分配
5.7.2 接续质量及指标的分配
5.8 智能网
5.8.1 背景
5.8.2 智能网的总体介绍
5.8.3 智能网的国际标准
5.8.4 智能网的概念模型
5.8.5 我国智能网的结构
思考题
第6章 移动通信网
6.1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历史
6.1.1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6.1.2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
6.2 基本技术和网络结构
6.2.1 移动通信网的系统构成
6.2.2 移动通信网的覆盖方式
6.2.3 移动通信网中的基本技术
6.2.4 移动通信网网络结构
6.3 GSM系统
6.3.1 系统网络结构及接口
6.3.2 移动通信网中的几种号码
6.3.3 信道类型及时隙结构
6.3.4 呼叫接续与移动性管理
6.4 CDMA系统
6.4.1 CDMA系统概述
6.4.2 CDMA网络结构及信道类型
6.4.3 CDMA系统的关键技术
6.4.4 呼叫处理及移动性管理
6.5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6.5.1 卫星移动通信概述
6.5.2 典型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6.6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6.6.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概述
6.6.2 3G的标准化
6.6.3 3G的应用及关键技术
思考题
第7章 分组交换网
7.1 分组交换的基本概念和网络结构
7.1.1 分组交换原理
7.1.2 虚电路与数据报
7.1.3 分组交换网
7.2 X.25协议
7.2.1 协议分层结构
7.2.2 物理层
7.2.3 数据链路层
7.2.4 分组层
7.3 路由选择
7.3.1 路由选择概述
7.3.2 路由选择方法
7.4 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
7.4.1 流量控制的作用
7.4.2 流量控制的层次
7.4.3 流量控制方法
7.4.4 拥塞控制方法
7.5 ChinaPAC网
7.5.1 ChinaPAC网简介
7.5.2 ChinaPAC网与PSTN的互连
思考题
第8章 帧中继与DDN
8.1 帧中继技术
8.1.1 帧中继技术的发展背景
8.1.2 帧中继的参考模型
8.1.3 帧中继技术的特点
8.2 帧中继协议
8.2.1 帧结构
8.2.2 帧中继相关协议
8.3 帧中继网络
8.3.1 网络组成
8.3.2 帧中继的网络管理
8.4 数字数据网
8.4.1 DDN网络组成结构
8.4.2 DDN的复用技术
8.4.3 DDN的业务功能
8.5 DDN网络及应用
8.5.1 DDN的网络结构
8.5.2 DDN的应用实例
思考题
第9章 ATM网络
9.1 ATM产生背景和协议结构
9.1.1 ATM产生背景
9.1.2 ATM基本概念
9.1.3 ATM协议参考模型
9.2 ATM网络
9.2.1 ATM网络组成和接口
9.2.2 ATM的逻辑连接
9.2.3 VP交换和VC交换
9.3 ATM信元
9.4 AAL
9.4.1 AAL
9.4.2 AAL
9.4.3 AAL3/
9.4.4 AAL
9.5 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9.5.1 ATM层业务分类
9.5.2 流量控制
9.5.3 拥塞控制
思考题
第10章 计算机网络及Internet
10.1 计算机网络概述
10.1.1 计算机网络发展
10.1.2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组成和分类
10.2 计算机局域网
10.2.1 计算机局域网体系结构
10.2.2 以太网Ethernet
10.2.3 网络互连设备
10.3 Internet基本概念
10.3.1 互联网结构及协议模型
10.3.2 IP编址方式
10.3.3 域名系统
10.4 IP协议
10.4.1 IP分组格式
10.4.2 IP的分片与重装
10.5 运输层协议
10.5.1 运输层端口
10.5.2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10.5.3 运输控制协议TCP
10.6 互联网工作过程
10.6.1 路由协议
10.6.2 分组在路由器上的转发
10.7 Internet基本业务
10.7.1 电子邮件
10.7.2 远程文件传输
10.7.3 万维网WWW
思考题
第11章 宽带接入网
11.1 接入网的基本概念
11.1.1 接入网的发展背景
11.1.2 接入网的定义和定界
11.1.3 主要功能和协议参考模型
11.1.4 接入网的主要接口
11.1.5 接入网的分类
11.2 V5接口
11.2.1 V5接口概述
11.2.2 V5接口支持的业务
11.2.3 V5接口的功能描述
11.3 宽带有线接入网技术
11.3.1 ADSL接入网
11.3.2 光纤接入网
11.3.3 HFC接入网
11.4 宽带无线接入网技术
11.4.1 3.5 GHz固定无线接入
11.4.2 LMDS接入技术
思考题
第12章 宽带综合IP网
12.1 背景介绍
12.1.1 传统Internet的主要问题
12.1.2 实现宽带综合IP网的主要方案
12.2 IP over ATM
12.2.1 重叠模式和集成模式
12.2.2 IP交换
12.2.3 Tag交换
12.3 多协议标记交换
12.3.1 背景
12.3.2 MPLS的总体结构
12.3.3 标记的封装
12.3.4 MPLS的信令机制
12.3.5 QoS与流量工程
12.4 IP over SDH/SONet
12.4.1 背景
12.4.2 基本原理
12.4.3 优缺点
12.5 IP over WDM
12.5.1 背景
12.5.2 工作原理
12.5.3 优缺点
12.5.4 三种宽带IP技术的比较
思考题
第13章 管理网
13.1 电信管理网
13.1.1 TMN的产生背景
13.1.2 TMN的总体介绍
13.1.3 TMN的功能结构
13.1.4 TMN的信息结构
13.1.5 TMN的物理结构
13.1.6 TMN的网络结构和设备配置
13.2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13.2.1 SNMP的网管模型
13.2.2 SNMP协议结构
13.2.3 SNMP管理消息
13.2.4 SMI
13.2.5 MIB
13.2.6 SNMP v2与SNMP v
思考题
附录 英文缩写词汇表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现代通信网概论》 课程定位与目标 《现代通信网概论》是一门面向高等学校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构建起现代通信网络的宏观认知框架,掌握通信网发展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典型结构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课程以系统化、工程化的视角,引导学生理解通信网在现代社会信息传递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其技术演进与业务拓展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 1. 理解通信网的本质与发展脉络: 掌握通信网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分类,了解通信网从早期电报、电话网络到如今高速泛在的数字信息网络的发展历程,认识通信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的深远影响。 2. 掌握通信网的关键技术原理: 深入理解信号传输、编码、复用、交换、路由、组网等核心技术原理,包括但不限于模拟与数字信号、信道复用技术(FDM, TDM, WDM)、交换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路由选择算法、差错控制、流量控制等。 3. 熟悉典型通信网络的结构与组成: 掌握固定电话网、移动通信网(GSM, 3G, 4G, 5G)、数据通信网(IP网络)、互联网、物联网等典型通信网络的体系结构、关键节点设备(交换机、路由器、基站、服务器)的功能与相互关系。 4. 了解现代通信业务与应用: 认识语音通信、数据通信、多媒体通信、视频通信等主要通信业务的特点,以及通信网在支撑社交媒体、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应用中的作用。 5. 认识通信网的演进与未来趋势: 了解通信网在网络智能化、虚拟化(SDN/NFV)、云化、边缘计算、万物互联(IoT)、6G等方面的最新发展方向,培养学生对未来通信技术变革的洞察力。 6. 培养系统分析与工程思维: 能够从整体上分析通信网络的性能指标(如带宽、时延、可靠性、吞吐量、连接数),理解不同网络技术选择对网络整体性能的影响,为后续深入学习通信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内容概述 本课程内容设计循序渐进,从基础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复杂网络结构与前沿技术,力求为学生构建一个完整、清晰的现代通信网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通信网基础 通信的基本概念: 学习通信的定义、要素(信源、信宿、信道、编码、解码、调制、解调),以及信息、信号、数据等基本术语。 通信网的定义与分类: 明确通信网作为信息传递基础设施的地位,介绍通信网按照不同标准(如拓扑结构、传输技术、业务类型、覆盖范围)的多种分类方式。 通信网的组成要素: 详细介绍通信网中包含的各级节点(用户终端、接入节点、汇聚节点、核心节点)及其功能,以及传输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介质)的特点与应用。 通信网的发展历程: 回顾通信技术和网络形态的演进,从模拟时代到数字时代,从电路交换到分组交换,从专用网络到互联网,揭示技术进步驱动的网络变革。 第二部分:通信网关键技术 信号传输技术: 模拟与数字信号: 区分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特性,理解数字信号在通信中的优势。 信道复用技术: 深入讲解频分复用(FDM)、时分复用(TDM)、波分复用(WDM)等技术原理,理解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通信带宽。 编码与调制解调: 介绍信源编码(如PCM)和信道编码(如海明码、卷积码)的基本原理,以及数字调制技术(如ASK, FSK, PSK, QAM)在信号传输中的作用。 交换技术: 电路交换: 讲解电路交换的原理、特点、优缺点,以及在传统电话网中的应用。 报文交换: 介绍报文交换的概念、工作流程、以及其局限性。 分组交换: 详细阐述分组交换的原理、数据报和虚电路方式、包头结构、以及在现代数据通信网中的核心地位。 路由与拥塞控制: 路由选择: 介绍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的概念,以及常见的路由算法(如距离向量、链路状态)的基本原理。 拥塞控制: 分析网络拥塞产生的原因,讲解拥塞控制的基本策略(如慢启动、拥塞避免、快重传、快恢复)和流量控制的重要性。 多址接入技术: 介绍FDMA, TDMA, CDMA, OFDMA等在无线通信中用于多个用户共享信道的关键技术。 第三部分:典型通信网络分析 固定电话网(PSTN): 介绍其发展、结构(本地交换、长途交换、接入网)、以及向IP电话的演进。 移动通信网: 概述: 介绍移动通信的基本特点和发展需求。 蜂窝网络原理: 讲解小区划分、基站、移动性管理(切换、漫游)等核心概念。 典型代际技术(简述): 介绍1G, 2G(GSM/CDMA)、3G(WCDMA/CDMA2000)、4G(LTE)的关键技术和演进方向。 数据通信网与互联网: 局域网(LAN)技术: 介绍以太网(Ethernet)的原理、介质访问控制(MAC)协议,以及交换机的作用。 广域网(WAN)技术: 介绍PPP, Frame Relay, ATM等技术(简述)。 IP网络: 深入讲解TCP/IP协议簇(TCP, UDP, IP, HTTP, DNS等)的核心功能和分层模型,理解互联网的运行机制。 路由协议(简述): 介绍OSPF, BGP等在互联网中的关键路由协议。 下一代网络(NGN)与融合通信: 探讨固定与移动、语音与数据、业务与网络的融合趋势。 物联网(IoT)通信: 介绍物联网的定义、应用场景,以及相关的通信技术(如低功耗广域网LPWAN, MQTT, CoAP等)。 第四部分:通信网管理与安全 网络管理: 介绍网络管理的必要性、基本功能(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计费管理),以及SNMP协议。 网络安全: 分析通信网面临的安全威胁(如截获、篡改、伪造、拒绝服务),介绍基本的安全防护技术(如加密、认证、防火墙、入侵检测)。 第五部分:通信网的未来发展 5G及未来发展: 介绍5G的核心技术(如Massive MIMO, Network Slicing, URLLC, eMBB),以及其在垂直行业应用中的潜力。 软件定义网络(SDN)与网络功能虚拟化(NFV): 讲解SDN和NFV如何改变传统网络架构,提升网络灵活性和可编程性。 云计算与边缘计算: 分析云计算对通信网的影响,以及边缘计算在低时延应用中的作用。 人工智能在通信网中的应用: 探讨AI在网络优化、故障预测、安全防护等方面的前景。 6G愿景与关键技术方向: 展望下一代通信网络(6G)的潜在能力和技术挑战。 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本课程将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实验模拟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模式。 理论讲授: 教师系统讲解通信网的基本原理、核心技术和发展现状。 案例分析: 结合实际通信网络(如运营商网络、互联网公司网络)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 课堂讨论: 鼓励学生就通信技术的热点问题、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实验模拟(可选): 利用网络模拟器或仿真工具,让学生动手实践网络配置、协议分析等操作,加深理解。 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将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最终掌握程度,主要包括: 平时成绩: 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测验等。 期中考试: 检验学生对课程前半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 期末考试: 综合考察学生对整门课程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预期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建立起对现代通信网络这一复杂而重要信息基础设施的全面认识。他们将不仅理解通信网是如何工作的,更能感知到通信技术是如何不断演进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这门课程为信息工程专业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是他们未来深入学习通信原理、交换技术、移动通信、网络工程、网络安全等专业课程的重要起点,并为他们未来投身于通信行业的研发、设计、运营、维护等工作做好知识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