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卓越科学家的工作与创新方法系列研究丛书·领军科学家:钱三强、钱学森、赵九章》试图在探讨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基础上,对钱三强、钱学森和赵九章三位大师的教育背景、个人经历、科技成就以及创新方法,进行细致的挖掘和整理;对他们在举国体制的“两弹一星”事业中所担任的角色及其作为,特别是创新方法,通过紧密联系具体实践来做一些中肯的案例分析。从科技文化的角度看,《卓越科学家的工作与创新方法系列研究丛书·领军科学家:钱三强、钱学森、赵九章》旨在努力发掘老一辈科学家创造的精神资源,品味老一辈科学家的创新方法,以便给中国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子提供献身科学事业的最生动的范例。
作者简介
刘大椿,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图书馆馆长,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首席专家,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著有《科学活动论》、《互补方法论》、《环境思想:基于中日传统与现实的回应》、《新学苦旅:中国科学文化兴起的历程》、《在真与善之间:科技时代的伦理问题与道德抉择》、《转型驱动力——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导论》、《自然辩证法概论》、《从中心到边缘:科学、哲学、人文之反思》、《思想的攻防:另类科学哲学的兴起和演化》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重要国际会议发表论文150余篇。主要研究领域:科学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创新方法、交叉学科、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等。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与举国科技体制
一、民族壮举与科技飞跃
1、史无前例的民族壮举
2、独立自主研发的重大科技成就
3、增强中国的国防硬实力
4、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软实力
二、大科学与举国体制的创新
1、20世纪大科学的时代背景
2、有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
3、举国体制的效率和发展
4、现代大科技工程需要举国体制
三、“两弹一星”工程的组织
1、集中统一领导与政策优先
2、高层领导人的直接主导
3、领军科学家的全身心奉献
第二章 领军科学家的杰出贡献与创新方法
一、领军科学家的报国情怀
1、“两弹一星”领军科学家
2、以报国情怀支撑创新事业
二、领军科学家的选拔和任用
1、英明的政治家选用领军人才
2、领军科学家率领科技团队
3、在尖端科技领域进入世界前列
三、杰出的贡献与创造的源泉
1、领军科学家的核心作用
2、领军科学家的杰出贡献
3、中西文化的对接和融通
4、科学家自身的修为与创新
第三章 钱三强的学术生涯与科学贡献
一、名门之后、少年雄才
二、钟情物理学、结缘清华园
三、从居里实验室走出来
四、中国居里夫妇、科学伴侣
五、十年一剑归故土、“两弹一星”创辉煌
六、卓越的科学贡献
1、核科学贡献
2、统筹“两弹”工程
七、超然情怀、甘当人梯
第四章 钱三强的思维和理念创新
一、信仰“纯粹的科学”
二、在科学界“创新是最高价值”
三、寻找交叉科学的增长点
四、“一专多能”的人才观
1、梯度培养人才
2、人才建设重在制度革新
3、人才为事业之根、素质为人才之本
五、科技工程催生与政治导向
1、原子弹工程与政治建构
2、科技人才要积极参与政治决策
六、“搞科研要有经济观点、搞经济要有科学眼光”
第五章 钱三强的方法和工具创新
一、要创新、“关键的关键在于‘摸规律’”
二、人才资源的优化整合
1、发挥“带头人”优势
2、知人善任
三、从官方宣讲到民间传播
四、“制礼作乐”、建设新学科体制
1、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
2、参与创立科学学
五、原子实验研究中的技术工具改进
1、可变压力威尔逊云室
2、开创应用核乳胶技术
六、原子弹工程中的管理创新
1、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2、统筹管理、高效运作
第六章 钱学森的学术生涯与科学贡献
一、少年才俊、家学渊源
二、从麻省理工到加州理工
三、空气动力学天才
四、归国后领军导弹与航天事业
五、中国系统工程与系统科学的开拓者
六、举世瞩目的学术成就
1、应用力学
2、火箭与喷气推进技术
3、工程控制论
4、物理力学
5、其他领域中的学术贡献
七、呼唤创新精神和杰出创新人才
第七章 钱学森的思维创新
一、“3+2”的创新数学式
二、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
1、科学与艺术不分家
2、一则数学难题的解答、具体呈现就是美
3、思维跨度越大、创新也越大
三、创造性思维:创新之源、智慧之花
1、灵感不能从天而降
2、没有形象思维就没有创造性
3、创造性思维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
四、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
五、整体的联系的科学
第八章 钱学森的方法和工具创新
一、治学与处世方法的创新
1、严谨细致、服膺真理
2、甘为人梯、提掖后学
3、谦恭淡泊、国为重、家为轻
二、研究方法的创新
1、解放思想与严格的科学态度相结合
2、做学问要博采众长
3、做研究应该有自己的观点、不要依靠经典书本
4、方法是根据问题来选择的
三、方法论突破与方法创新
1、系统工程之技术途径:总体设计部方法
2、整体论与还原论的贯通:综合集成法
四、工具体系的创建与工具创新
1、基础工具:数学分析与数学计算
2、智能工具:人一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智能系统
3、研讨工具:从Seminar到CWME
第九章 赵九章 的学术生涯与科学贡献
一、少年立志、入学清华
二、师从名师、留学德国
三、战火纷飞中的忙碌身影
四、将中国气象科学“数理化”的第一人
五、海洋研究的最早倡导者和地震台网的积极组建者
六、空间物理新领域的开拓者
七、“两弹一星”事业的重要奠基者
第十章 赵九章 的思想人格与理念创新
一、思想人格与科技创新
1、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
2、“创新”需要高情感
3、文化融合是创新的源泉
4、“敢为天下先”的拼搏进取精神
5、淡泊名利和科研民主
二、高瞻远瞩、规划科学
三、“任务带学科、学科促任务”
四、教育和人才是科学发展的基础
五、科研要立足于工业和生产实践
六、“鸡爪变鸭掌”的整体论思想
第十一章 赵九章 的方法和工具创新一
一、新时代科研的“三化理论”
二、空间物理学的“四条腿”研究方法
三、“四面开花”的交叉研究方法
四、注重实验、提倡“动脑又动手”
五、学术交流、博采众长、跨越式发展
六、创造新工具、开拓新方向
1、亲自动手制造水银气压表、气温表
2、研制海浪表面波自记仪
3、果断采用多普勒系统
七、率先建立空间模拟实验室
八、数学物理方法是基本的“工具”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与举国科技体制
一、民族壮举与科技飞跃1.史无前例的民族壮举
20世纪中期,中国研制成功了“两弹一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及自主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这一举世瞩目的成就,就科技层面而言,将中国科学技术的水平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文化心理层面,从智慧和能力上增强了中国人的自信心;在国际政治层面,增强了中国的国家安全。“两弹一星”工程是一项伟大的民族壮举,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核武器是指利用自持进行的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瞬时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包括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等。通常核武器还指由核弹头及其投掷发射系统组成的武器系统。核武器的产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以后的国际政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核武器的产生也是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运用于政治军事目的的产物.1938年,德国人哈恩、梅特纳、斯特拉斯曼等通过实验发现铀的核裂变现象,即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就会产生“核裂变”反应并可产生巨大能量。不久,费米等人又发现了原子核裂变的链式反应,这些都为原子弹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原子弹的研制肇始于美国。当时,美国担忧德国抢先研制成功核武器威胁世界安全,同时考虑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利益格局,在科学家建议和政府支持下,启动了研制核武器的曼哈顿工程,并于1945年7月研制成功世界上首枚原子弹,随后于同年8月将两枚原子弹分别投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及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之后,苏联、英国和法国也相继研制成功原子弹。
20世纪50年代,以毛泽东为首的共和国领导集体做出了研制原子弹进而进行“两弹一星”研制的重大决策,并取得巨大成功。中国研发“两弹一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该工程汇聚了当时中国顶尖级科学家及其他各行各业建设者的智慧和力量。正是依靠这支科技精英和特殊的建设者队伍,才出色地完成了该项工程任务。这项工程的参与者为此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才智和力量。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给予这项工程最大限度的支持和保护,这在当时是一项具有高度机密性质的重要国家任务。
“两弹一星”工程执行过程中,举国体制充分发挥了效力。在一定意义上,该体制成功保障了“两弹一星”重大科学技木的实施。尽管“两弹一星”工程历经三年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的重重磨难,但由于中央有关部门和相关领导的不懈坚持,由于广大科学家和大批科技人员和建设者们的奉献和努力,最终还是取得了圆满成功。
……
卓越科学家的工作与创新方法系列研究丛书·领军科学家:钱三强、钱学森、赵九章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