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精华系列撷取十年最浓缩的精华、最本质的清芬,伴君感悟、思索、陶然、泫然。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且看农民帕霍姆与此相关的人生经历多么跌宕起伏!玉只是美丽的石头吗?克拉之外还有什么?精彩华章《玉想》为我们展开了温润如玉的翩翩情思。她适于离情伤逝怀旧,适于游子的望穿,适于无眠灯下的昏黄,适于玉滴石阶、人在窗前的孤独……她是疾病时代的健康,霉晦岁月里的灿烂。女人中的女人。恋爱里的恋爱。你我中的你我。她,就是永远的邓丽君。
《读者》杂志社,创刊于1981年,是中国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享有良好声誉的著名期刊。目前月发行量800万册,居亚洲和中国第一、世界综合类期刊第四位。自创刊至今,共发行近15亿册,发行量连续14年位居中国第一,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
小说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
最后一盘磁带
角落里的阳光
告诉她你爱她
泉水的歌唱
天鹅般的爱情
杰里米的复活节彩蛋
散文诗歌
锻造心情
朋友
诗三首
母亲的回忆
追忆似水年华
诗三首
一竿冷
玉想
黎明即醒
泪的重量
让幸福和大地相连
原创精品
拥抱青藏线——穿上我最美丽的衣裳
铜钢琴
看自行车的女人
人生的偶然
保护好你孩子的天赋(外二篇)
人物
金庸传奇
黄侃轶事
奥斯卡尔 王尔德
永远的巴金
梅贻琦二三事
名人轶事
曼德拉的菜园
永远的邓丽君
比我老的老头
杂谈随感
把海倒进杯子
劣币如何驱逐良币
财富如何让快乐永恒
认真极处是执着
猎人与猎狗
让规则看守世界
没有比信仰更重要的事
生正逢时
人世间
那种温暖戛然而止
母亲的伤痕
昆仑阳台上的女人
童山作证:千万里爱的追寻
安全帽上的遗言
良心故事
婚姻家庭
爱在左,情在右
关于婚姻的话与画
爱父母是我们的福气
生命的邮件
今年桂花不飘香
家庭幸福预报
爱的方式
爱的另一种方式
请这位绅士体面地接受惩
生活之友
喝下午茶
算计者永不快乐
梳理生命之序
永远未完成
上帝的答复(外二篇)
修养是人的第二身份
简单,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把帽子扔过墙去
人生之旅
本是一颗不幸的黑痣
换个活法
人生的三件私人大事
哲学家和艺术家的故事
维也纳信使
可持续的快乐
在国外
享受心安理得
美国人的十个文化偶像
世界年俗一瞥
一个关于诚信的异域故事
我们不需要天才
在犹太人的脑袋里
知识天地
永远的骑士
葡萄酒笔记
西装潮的兴与衰
点 滴
烂铁与珠宝
每天都是恩赐
穿越一万公里的鱼
马车声
争论者与扼杀者
穷人的蒲公英
结(漫画)
忧伤
幸福排行榜
祈祷生活之根更深
甜咸人生
关于音乐(漫画)
精神不倒
风水
在心间播种公平
乡愁
淋漓尽致地生活
记住什么,忘掉什么
肥皂水哲学
你听说过快乐指数吗
职业幽默(漫画)
人与猴
余下都是利润
弯腰的哲学
坚强和随遇而安
幽默
分配
初恋
通往幸福的九个台阶
葡萄
短章二则
从哪一头吃香蕉
爱情
偶然的成功
孤崖一枝花
宽心谣
捡垃圾者的大拇指
幽默
小女贼在惦记
天南地北
相貌与心灵
家是一只船
真正的家
傲慢的我们
谁是你生命中的“小岛”
图书馆
无题(漫画)
言论
一竿冷
简媜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我常想,山比水更深奥吗?抑或水比山更辽阔?
是哪一个参访河山的古人,在踏破芒鞋之后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成了古往今来,登临山水者的箴言。
山之仁,在于容纳参天古木,亦褓抱了任何一株愿意驻足的小草;既允许夜半狼嗷、空穴虎啸,又愿意开放枝叶,招待流浪的蝉嘶、迷路的啼鸟。山愿意合抱,让雨水注成湖泊,也愿意裂身,让瀑布发声。山裸露在天空之下,任凭雷劈暴雨;也忍住干旱季节不知从何而来的火燎。山仍然沉默,像一位仁者在希望与幻灭共生的人世上闭目养神。
水的流动多么像智慧之路。水从来不眷恋过往,流动是它唯一的宿命。水或回旋于礁石间,思索如何绕身而过,轻轻地扬弃了河道上的顽石,既不争辩,也毋庸和解,只派一匹青苔教导它们水的含义。至于飘落在水面的柳絮花片,水愿意负载它们,做它们的足,却在流程里教会它们,凡是离乡背井追寻更宽阔天地者必须永远是个孤独者。水不曾允许它们在河面上发芽,遂在途中,慷慨地收留它们腐朽的体肤。就连天光云影,也无法沉淀为水的四肢。智者不宜耽溺,不宜收藏过多的身外之物。水草不断招摇,鱼群愿意繁殖以丰富水的仓廪,但水哉水哉,流动是唯一的命运,纯粹的命运。��
水比山深谙随势应变的道理,烈雨只会丰沛它的力量,至于火,从来没有一场火在水面上进行。水只是它自己,千江与万川同一道宿命,朝着真理的海洋奔赴,为了呼应更辽阔的海洋的召唤;为了寻求更深沉的智慧。
两岸桃李,是挥泪的宫女;那河腹的游鱼,只是一群企图牵住水袖的童子,水回答它们,这一别就是永远了。
山与水的对话,回响在天地之间。当山以洪钟形的绿意招呼,水回应以短笛。像两位久未谋面却又不曾相忘的故友,一路循声对答。
“为何你总是赶路,难道万顷田地不值得你献身?一塘鱼肥不值得你孕育?你口口声声要与海洋会合,如果千江万川不汇聚为海,这世上的生灵岂不拥有更宽广的土地,锄出他们的家园,种植他们的米粟?”山问。
“我岂能成全短暂的荣华?如果千江万川耽溺于小小的宅舍,在草树鱼粮之中慢慢耗尽血脉,谁来成全沧海?谁显示给生灵?这繁花茂林的土地上有一座无法征服的海洋,像手中的繁华之钥无法开启永生的琉璃门。我多希望微笑永远停留在子民脸上,但我更愿意海洋启示他们关于不可捉摸、无法猜测的生之奥秘,幻灭才唯一能洗尽他们脸上的油脂,教他们做一个谦卑的人,做一个缄默的人!”水答。
“那么,我是你的反面了。生之短暂是你我都知道的,我担忧狂啸的浪头席卷一切,把短暂生辰里仅有的欢乐吞没。是故,我愿意永远固守在此,至少这世上有一座高山是狂涛追赶不到的,他们可以携带妻儿到我的怀抱里躲避;我预先准备柴薪与蔬果,让他们取火升烟。所有受苦的人看到烟,可以前来分食。如果,你执意以死亡惊吓他们,我亦执意张起绿阴,让他们在此成家、繁衍,以生命连接生命,以人造人,永远抵御你的偷袭! ”
“你岂能抵挡无垠之海?如果再有一群愚公,愿意子子孙孙荷锄移山,拿你来填平海洋。就算你镇住了海,而你原来的位置也变成了海。这世上,有多少繁荣的山,便有多少幻灭之海;有多少生的贪爱,便有多少死之恐惧。你我岂是为敌的,我们一动一静,一实一虚,无非为了等待一个真正认识我们的人,他站在你的巅峰吟诵水的歌谣,他坐在我的河畔,默读山的倒影。他能自你的多情中谛听我,从我的无情里注释你啊!”
山仍然盘坐,为了褓抱;水仍然奔赴,为了幻灭。仁者以身为泥,种植希望;智者只是冷冷地观照。当死亡袭击生灵,肉身还给山,而眸底的眼泪属于水。��
山水的对话在冰封的寒冬里沉默了。却有一名蓑衣戴笠老人,走入山林,劈枝削叶,抖落一树雪花。他削成钓竿,以竿为杖,踏着银白的雪径来到江畔。江面浮着薄冰,仿佛一江冻结的语言。��
钓叟朝无垠的江面,抛出不丝之竿,在冥冥的冰雪地,在生与死都无话可说的时刻,他只为了问安,用山的管弦问候水的歌喉。
永远的邓丽君
人是奇怪的 。有些对别人很无所谓的事物,于自己却显得珍贵而且美好得不可思议。大概这和一个人的特殊心路有关,与其天生的敏感体质,生命类型,某个岁季的精神气候有关。
邓丽君。
一个我深深喜爱的名字。我在任何时候都愿意充当她的报幕人:《小村之恋》,《在水一方》,《山茶花》,《独上西楼》,《再见,我的爱人》,《你在我梦里》......丝毫不会为公然赞美她而羞愧,更不惮被那些“阳春白雪”的音乐士大夫所嘲笑。
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她的使命是在一个普遍淡漠爱的年代里表达爱情。她的事业是让一抹黑衣女子的背影走过男人的窗外......
在单身的夜晚,在寂寞雨天,在合书小憩的午后,她的歌声从遥远的海岛踏雾而来,像颤动的丝绸,像袅袅皎月,像荷叶露珠,像飘逝的一叶扁舟......
不错,太甜了。但并非所有的甜蜜都堪称“甘美”,并非任何一种姿色都闪耀着泪光,含着颤抖的蕊。她是甘草和秋露的甜,苦难之夜的甜,不加糖的甜,荡气回肠的甜。 不错,她太烂漫,甚至称得上轻婀与摇曳,但在一个绝少烂漫的灰色年代,一个黯淡而不见生动的枯槁岁月,这摇曳曾给人带来多么大的惊喜和闪光......
其实,任何一个懂她的人,都会从甜中品出那份深藏的苦艾,从清冷和幽怨里读出那分善良与洁白,这正是我最感动的东西。一个妩媚的女人,一个易受伤的女人,一个欢颜示人的女人......却纤尘不染,一点不浑浊,不憔悴,不萎靡--多么珍贵!
她适合离情伤势怀旧,适于游子的望穿,适于无眠灯下的昏黄,适于雨滴石阶,人在窗前的孤独……她是疾病时代的健康。恋爱里的恋爱。你我中的你我。
“邓丽君”,她使自己的名字听起来仿佛一曲词牌。凭歌声,凭她那如诉如泣的颤音,那深涧流瀑的心律,我断定她星光般的美丽。
她纯洁的永远像春天,像蝴蝶。躲进她的歌,就像躲进姐妹的长发,躲进母亲的旗袍里。
不必羞愧,不必。
有那么几年,每临深夜,我的功课即带着耳塞,躲在被窝里听收音机。一个频率,或许是台湾吧,每逢黄昏的某个时分,总会播放她的歌,片头片尾都是。很多时候她是用粤语唱的,虽不甚懂,但对我来说,她已成了一道和月光,大海,思念……有关的女性背景。
我想,或许有一天,她会到海的这边来,带着她的长发和旗袍。
……
这本书的质量,说实话,超出了我的预期。纸张的触感很舒服,印刷也很清晰,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我一直认为,一本好书不仅仅在于内容,还在于它呈现给读者的实体感受。这本《读者精华·第19卷》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我比较关注社会观察和人文关怀类的内容。书中有一篇关于乡村教育的报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深入到偏远的山区,用朴实的语言记录了那些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以及老师们默默奉献的身影。我能感受到作者在采访过程中投入的真挚情感,以及他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这种深入人心的报道,比那些空洞的口号更有力量。还有一篇关于城市化进程中老龄化问题的探讨,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和复杂的社会现实。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或赞美,而是从多个角度呈现了老年人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以及一些积极的应对方式。这让我对“老有所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促使我去思考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如何与长辈相处。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式读物,它提供了一些值得我们停下来思考的问题,也提供了一些温暖人心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怎么说呢,拿到手的时候其实挺沉的,封面设计倒不算惊艳,但有种朴实耐看的感觉。我通常喜欢找那种能引起我共鸣的书,或者能带我进入全新视角的作品。拿到《读者精华·第19卷》后,我花了点时间翻阅。印象比较深的是其中几篇关于旅行的文章,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仿佛能把我带到那些遥远的国度,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其中一篇写巴尔干半岛的文章,让我对那片土地有了初步的了解,原来它不仅仅是新闻里提到的那些复杂的地缘政治,还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淳朴的人民。虽然我本人并没有去过,但读完之后,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相当强烈的。还有一篇是关于城市生活观察的,作者捕捉到了很多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比如清晨街头卖早点阿姨的微笑,或者深夜回家时楼道里昏黄的灯光。这些文字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城市,发现原来我们身边也隐藏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总体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没有刻意去煽情,也没有故作高深,只是用最真挚的语言,分享着他对生活、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我还会继续慢慢品读,相信会有更多惊喜。
评分在我看来,《读者精华·第19卷》这本书,它更像是一个多元化的窗口,让你窥见生活的多样性和人性的丰富。我这次翻阅,特别留意了那些关于情感和人生哲理的文章。其中几篇关于亲情和友情的描写,非常细腻动人。特别是有一篇,描述了一位母亲对孩子的无私付出,以及孩子长大后如何理解和回报这份爱。读到那里,我几度湿润了眼眶,深有共鸣。我觉得,作者能够捕捉到这些生活中最柔软、最真挚的情感,并且用朴实的文字将其表达出来,非常难得。另外,还有几篇关于人生选择和自我实现的思考,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探索自己的内心。比如,关于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这些文章并非说教,而是通过作者自身的经历和感悟,分享一些人生的智慧。它不会强行灌输某种观念,而是让你在阅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这本书,我认为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它能够触动人心,能够引发思考,并且在某种程度上,给予人一种治愈的力量。
评分拿到《读者精华·第19卷》的时候,我正处于一种有点迷茫的状态,不知道接下来该读些什么。这本书的内容,怎么形容呢,更像是一杯温水,恰到好处地滋润了我。我尤其喜欢其中几篇关于个人成长和心灵探索的文章。有一篇讲述了作者如何克服内向性格,并在工作中找到自信的过程,这对我来说很有启发。我一直觉得自己比较拘谨,不太敢于表达自己,读完这篇文章,我感觉自己好像有了一点勇气,开始尝试着去改变。另外,还有几篇关于人际关系的处理,比如如何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以及如何维系家庭的和谐。这些文章并没有提供什么“秘籍”,而是从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入手,比如学会倾听,懂得换位思考。读起来让人觉得很接地气,也很有操作性。当然,这本书里也有一些我不太感兴趣的内容,比如一些纯粹的文学评论,我个人更偏爱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叙事。但总体来说,它就像一个百宝箱,总能找到一些适合自己、能让自己有所收获的东西。它没有那种“大道理”式的说教,而是用故事和经历来传递思想,这让我觉得很舒服。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认为是比较符合其“精华”之名的。沉甸甸的质感,以及内页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用心。我一直比较关注历史人文类的题材,而《读者精华·第19卷》恰好在这方面有不错的体现。其中有几篇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回顾,角度比较新颖,不是那种宏大叙事的讲解,而是从一些小人物的视角切入,展现了历史事件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我特别喜欢其中一篇关于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命运的文章,作者通过几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勾勒出了那个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挣扎与坚守。这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年代和事件。此外,还有几篇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比如关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以及现代社会如何看待和保护传统手艺。这些内容让我意识到,我们身边很多看似普通的东西,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对历史的尊重。它让我感到,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历史对话,和文化交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