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北大高等教育文庫·大學之道叢書·現代大學及其圖新:紐曼遺産在英國和美國的命運》采用瞭曆史“旅行”的手法,圍繞維多利亞時代的知識分子約翰·亨利·紐曼和他的經典著作《大學的理念》,以及他所處時代的大學組織和文化所發生的變革而展開。“旅行”連接瞭19世紀和20世紀的大學曆史,其敘述的重心是形成瞭紐曼大學理念的牛津、劍橋大學的變革曆程乃至牛津、劍橋之外的英國和美國的大學史,但也就便瀏覽瞭歐洲大陸國傢的大學發展史。
這種宏闊的曆史“旅行”手法使《北大高等教育文庫·大學之道叢書·現代大學及其圖新:紐曼遺産在英國和美國的命運》能自如地討論兩個世紀以來與政府、經濟、社會、文化等外部因素相關聯的英、美大學的內部文化(其中包括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學生社群的曆史,現代考試文化的發展,大學建築及與校園空間利用相關的教育理想,都市主義與大學,以及國傢、市場和學術行會對控製大學和確定大學教授使命的權利而進行的競爭,等等),進而深度呈現大學在從社會邊緣嚮現代民主國傢和市場經濟之中心轉變過程中所持續遭遇的諸多悖論和兩難睏境(大學的發展如何背離瞭紐曼的大學理念,市場要求和宗教、政府等外部控製如何對大學的運行機製産生實質性影響,等等)。
《北大高等教育文庫·大學之道叢書·現代大學及其圖新:紐曼遺産在英國和美國的命運》既還原齣瞭紐曼思想遺産得以誕生的曆史文化語境,又還原齣瞭這一思想遺産的現代命運,是史學研究領域中打通思想與曆史、外部研究與內部研究的典範之作。
作者簡介
謝爾頓·羅斯布萊特(Sheldon Rothblatt,1934-),世界著名的英國史和歐洲史學傢。早年就讀於伯剋利加州大學和劍橋大學國王學院,1965年在伯剋利獲得博士學位。自1963年至退休,一直擔任伯剋利加州大學曆史學教授。除瞭任職於曆史係之外,羅斯布萊特長期供職於伯剋利高等教育研究所,並在1989-1996年間擔任所長一職。現為伯剋利曆史係榮體教授、伯剋利高教所兼職教授。曾擔任瑞典斯德哥爾摩皇傢理工學院斯丁特(STINT)曆史學訪問教授(1996-1999)。
謝爾頓·羅斯布萊特的研究重心在於與社會和文化相關的大學史,校園規劃和建築史,都市文化史,知識分子、科學傢和專業人員的曆史,以及美國、英國和歐洲大陸博雅教育史。他齣版的著作有《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社會、劍橋大學和導師的革命》(The Revolution of the Dons, Cambridge and Society in Victorian .England,1968)、《英國博雅教育的轉型與變革:曆史學與文化學的嘗試》(Traditionand Changein English Liberal Education:An Essayin History and Culture.1976),以及閤編的《1800年以來的歐洲和美國大學》(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University Since 1800:Historical and Sociological Essays,1993)等。他還是《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的專欄作傢(1992-2001)。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羅斯布萊特的曆史沉思激發瞭人們對與現代大學模式有關的專業機構和高等教育研究的閱讀興趣。
——Michael J.Moore, The North Carolian Historical Review
羅斯布萊特的分析從哲學上看是復雜的,從曆史的角度看又是發人深省的。他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長期以來人們對於大學基本職能的論爭。
——E.G.Rozycki,Choice
讀者將發現這些文章非常有價值。他極好地利用瞭具體實例來挖掘小細節背後的深層次意義。他以一種具有挑戰性和富有成效的方式將大學史和社會思想史串聯起來瞭……讀者可以從中找到對於特定主題的富有曆史意義的精彩闡發。
——Julie Reuben,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
謝爾頓·羅斯布萊特再次對英國大學,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對美國大學發展的一些主要論題進行瞭深刻的思考。對於可以稱做英美大學深層結構的問題,他的反思得齣瞭詳實而具有啓發意義的結果。
——Thomas William Heyck, Victorian Studies
羅斯布萊特以感性的筆調所完成的著作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窺探學術界的通道。正因為如此,這本書與高等教育界的所有人士都是有關的。
——Jennifer Ford, Libraries Culture
目錄
序言
譯者前言
第一章 大學理念之理念及其比較
第二章 “造訪精神之場所”
第三章 第一代本科生
第四章 失敗者
第五章 高等教育中的“聯邦原則”:曆史與比較的觀點
過渡語:第六、七章總導言
第六章 1790年前後以來大學史文獻中的供給與需求:1.“令人迷茫的過渡期”
第七章 1790年前後以來大學史文獻中的供給與需求:2.市場與倫敦大學
第八章 齣路:1.保持獨立的重要性
第九章 齣路:2.生來就不曾停歇
精彩書摘
盡管高等院校普遍缺乏證明其畢業生水平的能力,但那些著名的研究生院的成功,以及進入最優秀的本科生教育專業的競爭性使人們形成瞭“大學的招生政策具有歧視性”的觀念。這種觀念一般就是指“精英主義”,它已經喪失瞭更持久和中性的意義。在過去的30年裏,著名的大學和學院因其未能大量招收部分少數民族學生而受到人們激烈的抨擊。抨擊的結果之一就是,導緻修訂或調整那種可以被稱為嚴格的纔華至上的政策(盡管曆史上未曾采用過)。這些都常見於有關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以及聘用、晉升與留用的平權行動指南和民族或種族配額政策之中。現在,齣現瞭一種反對平權行動的某些方麵的運動,如果不是有一個幫助高等教育不足的少數民族人口的原則的話,在20世紀最後10年的後麵幾年,平權行動指南可能就被廢除瞭。
在英國,關於大學招生的討論集中在國傢精英教育製度的根本轉型問題上。從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從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過渡曆來取決於分軌製和考試。到20世紀90年代,中學入學考試製度被廢除瞭。精英化的、國傢資助的文法學校被綜閤高中取代瞭。在整個20世紀八九十年代,政府政策所關注的是畢業考試和名譽問題。許多考試要求得到瞭改變。修修補補的工作仍在繼續,但畢業考試的每一次變化,尤其是中學六年級到大學考試的變化,都會使高等教育本身修改其入學要求。
20世紀末,變革還在進行著。它可能促進19世紀英國建立起來的精英化的考試和評分製度改革。但這樣一來,大學就遠離瞭其過去作為成功和失敗的評判者的權威地位。這種權威的評判者的地位主要是通過一種考試文化獲得的。這就是本章的主題。在前一章中,我們討論瞭考試在重建大學規製中的作用,以及對形成學生亞文化所發揮的影響。這裏將闡述考試是如何幫助維多利亞時代的文明重新解釋從上個世紀繼承下來的成功的定義,但也要解釋新的成功定義在整個19世紀是如何得到堅持的。一種評價並不能取代另一種評價。二者同時存在,而且它們同時發揮影響,造就瞭一種不同的局麵,但卻是一種更復雜、更不確定的局麵。
……
前言/序言
北大高等教育文庫·大學之道叢書·現代大學及其圖新:紐曼遺産在英國和美國的命運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北大高等教育文庫·大學之道叢書·現代大學及其圖新:紐曼遺産在英國和美國的命運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