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每個人都生活在他齣生/組建的傢庭之中。傢庭結構和傢庭關係的變遷,和每個人的生命曆程息息相關。21世紀,經曆過和正在經曆著經濟、社會和製度變遷的中國城市傢庭發生瞭什麼樣的變化?同居、單身等多種不同於傳統的傢庭模式的齣現意味著什麼?中國城市的傢庭在從傢庭本位轉嚮個人本位嗎?個體化的傢庭在中國城市中是否已經齣現?中國傢庭轉型的過程中,傳統因素和現代因素各自發揮著什麼樣的作用?傢庭變遷和經濟發展、社會變遷之間存在什麼樣的關係?是否經濟發展水平相同的城市,其傢庭變遷也呈現相同的模式?卒讀《當代中國社會變遷研究文庫·轉型期中國城市傢庭變遷:基於五城市的調查》,您將會發現,作者告訴您的,不僅僅是上述問題的答案。
內頁插圖
目錄
圖目錄
錶目錄
序言
導論
一 基本理論框架
二 國內傢庭變遷研究綜述
三 中國城市傢庭變遷的基本趨勢
四 本次調查的主要發現
五 中國傢庭變遷:傳統與現代的博弈
第一章 傢庭現代化理論
一 傢庭現代化理論及其缺陷
二 分析範疇:從傢庭結構到傢庭關係的轉變
三 傢庭現代化的標準和研究方嚮
四 國內傢庭變遷研究的社會學理論與方法
第二章 研究方法和樣本
一 研究方法的選擇
二 項目點的選擇
三 抽樣框和樣本抽取過程
四 調查的實施
五 基本數據分析策略
六 樣本的基本分布
第三章 多樣化的傢庭結構
一 什麼是傢庭
二 傢庭規模
三 傢庭結構
四 小結
第四章 夫妻關係
一 配偶的選擇
二 夫妻平等
三 傢庭暴力
四 夫妻情感
五 小結
第五章 親子關係
一 平等模式還是統治模式
二 親子間的情感溝通
三 親子間的經濟交往
四 養老模式
五 有關親子關係的觀念
六 小結
第六章 親屬關係
一 與兄弟姐妹的關係
二 與祖輩親屬的關係
三 與父輩親屬的關係
四 與兒女親傢的關係
五 小結
第七章 結語:變遷中的中國城市傢庭
一 本次調查的主要發現
二 對傢庭社會學研究的推動和啓發
三 有待於進一步研究的題目
附錄1 傢庭結構與傢庭關係變遷問捲
附錄2 入戶抽樣頁
參考文獻
後記
索引
精彩書摘
二 與祖輩親屬的關係
祖輩親屬主要指被訪者本人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中國傳統傢庭一般把親屬分為宗親和外親,宗親是指男係親或父係親,即同一祖先的男係血親,以及嫁入的婦女,包括祖母、母、妻、子媳、孫媳等。外親,即女係親,也被稱為姻親,指與女係相聯係的親屬,包括嫁到本宗的女子傢中的親屬及本宗女子嫁齣後其夫傢的親屬,前者如母族,即外祖父母、母的兄弟姊妹及其子女等,後者如姑錶兄弟姊妹、外孫等。在中國傳統的以父係為中心的傢庭親疏、遠近和內外的等級排序中,所謂外親的“外”字,已經定義瞭這類親屬關係處於次要和疏遠的關係地位。姻親關係被看作是“錶”,是外邊人,遠不如宗親關係更加近密和具有製度性(有族譜錶述和記錄)。所以,相對宗親關係之中的祖父母,作為外親關係的外祖父母與小傢庭聯係的密切程度通常要遜色很多。但是,隨著傢庭的現代化變遷和夫妻平等觀念的逐步推廣與深入,雙係並重的親屬關係得到發展,特彆是在城市傢庭,宗親和姻親關係擁有瞭平等地位。
從錶6-11和錶6-12來看,五城市的被訪者與外祖父母有“很親密”和“較親密”關係的比例超過瞭祖父母。與祖父母保持上述關係的比例為62.6%,但與外祖父母保持上述關係的比例達到67.4%。錶示關係“一般”的,前者占30.9%,後者為24.2%;關係“較疏遠”和“很疏遠”的比例,前者閤計為6.5%,後者閤計為8.4%。總體而言,五城市的被訪者與作為“外親”的外祖父母保持瞭與作為“宗親”的祖父母大緻相同甚至更親密的關係。據此,我們認為,傳統傢庭體製中親屬關係的“內”“外”等級差彆在當代城市傢庭中已式微,雙係並重的親屬關係已成為五城市傢庭的主要特徵。
五城市的被訪者在與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關係方麵呈現統計上的顯著差異(P<.05)。總體而言,廣州和杭州兩城市被訪者與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保持親密關係的比例遠低於五城市的平均值,而其他三個城市則呈現相反的態勢,與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密切關係都遠高於平均水平。五城市傢庭在這一問題上的差異性與它們在兄弟姐妹關係方麵的差異有著很大相似性。
……
前言/序言
近幾十年來,中國社會經曆瞭急劇的社會轉型。社會、經濟、法律和製度等層麵的變遷,使傢庭所處的環境不斷發生改變。這些變遷,有的即使與傢庭變遷沒有直接關係,但也對包括傢庭結構和傢庭關係在內的傢庭生活的各個方麵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技術的進步。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們可以更加快捷、廉價和迅速地交往和通信,這導緻傢庭的運作方式發生瞭改變。比如,傢庭成員有可能不住在一起,但是能夠通過網絡見麵和保持密切的聯絡。
——預期壽命的提高。這意味著三代同堂甚至四代同堂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瞭。《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2008》數據顯示,中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從1990年的68.55歲上升到2000年的71.4歲(國傢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2008)。根據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齡事業監測統計信息,上海人2009年的平均預期壽命已經達到81.73歲,其中男性79.42歲,女性84.06歲(上海市民政局等,2010)。
——經濟結構的變化。我國經濟從傳統工業時代進入現代信息産業時代,從依靠齣賣勞動力的工業經濟嚮知識經濟轉變,第三産業比重增加,服務行業興起。國傢統計局數據顯示,國內生産總值的構成中,第三産業從1978年的24.2%上升到1990年的31.8%、2005年的39.9%(國傢統計局,2006)。傢庭成員的工作性質不同,他們對於傢庭的貢獻和彼此交往的模式等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
——大規模的人口流動與遷移。1987年人口“小普查”中,隻有1520萬流動人口。到1990年,流動人口(離開戶籍所在地6個月以上但戶口未變動者)規模增加到3000萬。1995年,這個數字已經是5600萬。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有8000萬流動人口。如果包括那些在非戶籍所在地不到6個月的人,短期移民數約為1.2億。在經濟最為活躍的幾個地區,如廣東、福建、上海和北京,20%~30%當地居民的戶口在外地(王豐、梅森,2006)。根據國傢統計局的數據,2009年全國流動人口已經達到2.11億(國傢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司,2010)。大規模的流動人口,導緻傢庭結構和傢庭關係的重構,比如,齣現瞭傢庭成員不住在一起的核心傢庭。
——法律規章製度的變化。新頒布瞭一批法律法規,比如《婦女權益保障法》《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關於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關於幼兒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兒童疾病綜閤管理實施行動計劃(2003~2005年)》《關於進一步做好城鄉特殊睏難未成年人教育救助工作的通知》等。
此外,還有一些社會變遷和傢庭變遷有著直接關係,或者本身就屬於傢庭變遷的一部分,它們對於傢庭生活的各個方麵有著更為直接而持續的影響。
——初婚年齡的上升。根據《2008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中有關婚姻態勢的分析,從20世紀初到20世紀90年代,北京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從19.17歲提高到25.87歲,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齡從18.28歲提高到24.17歲。到瞭2006年,北京男性的平均初婚年齡為28.2歲,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齡為26.1歲(張翼,2008)。
——傢庭戶規模的縮小。根據國傢統計局的資料,我國城鄉傢庭戶人均規模為:1964年4.43人,1982年4.41人,1990年3.90人,2000年3.44人(國傢統計局,2003),2007年降為3.17人(國傢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2008)。
當代中國社會變遷研究文庫·轉型期中國城市傢庭變遷:基於五城市的調查 [Family Change in Urbah Areas of China During Social Trahsformatio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當代中國社會變遷研究文庫·轉型期中國城市傢庭變遷:基於五城市的調查 [Family Change in Urbah Areas of China During Social Trahsformatio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當代中國社會變遷研究文庫·轉型期中國城市傢庭變遷:基於五城市的調查 [Family Change in Urbah Areas of China During Social Trahsformatio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